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人生叫平衡
22669500000055

第55章 乐生类——让你身心康泰(2)

心静如天平。“去人欲”首先要去掉功利心,名利地位是世人梦寐以求的,然而把世俗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的人,往往因所遇不公或不如意时就失去了心理平衡,于是,或大吵大闹,或焦躁愤恨,这样一是没有任何作用,二是对身心健康有百害而无一利。名利地位只不过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的虚幻东西,何必要苦苦追求呢?只要心里虚静平稳,排除外界的物欲支配,少一点无所争,多一点也不要,所取心安理得,这样才能生活得自在自如,有滋有味,才能保持内心的平衡稳定。就像天平一样,无论所称的物件增添加减,砝码的度量却不乱,没有物件时,它就平稳地空悬在那里,虚静自如无所争。如果每个人都能保持若天平般的心态,也即心平如天平,那该是何等的悠闲自在,何等的洒脱自如!

现代心理学发现,发怒是由于心理上失去平衡或者是自己的要求和欲望得不到满足引起的。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难免遭遇到挫折和失败,情绪的平衡因此受到破坏,如闷在心里,久而久之难免会得抑郁症。

然而,生活在现实中有感情的人,都会不可避免地在某时某地因某事而大发脾气。这种无害的合理宣泄,可以疏导你心中的怨气,化愤怒为力量,使自己尽快地走出阴影,轻松愉快地奔向新生活。但关键要注意发怒的场合,尤其是发怒的方式,切忌一时冲动,弄得身败名裂。

有位著名富贾,对自己发泄怒气的方法,说得非常有趣。他讲:“当我自知怒气快来时,连忙不动声色地设法离开,立刻跑到健身房,或和拳师对打,或猛力捶击皮囊,直到发泄完我的满腔怒火为止。”

日本有些企业也盛行这种方法。在工厂里专门设一房子,里面挂着经理、老板的像,对他们有意见的员工大可去房间里大骂,直至发泄完怒气为止。

当你遭受不公平待遇时,大有心中怒气冲决之势,不妨你确立一个“假设敌”,把无限不平之气都发泄在它的身上。张先生性情十分急躁,一次受领导过火的批评,满肚子怨气,欲以拳脚功夫施以报复。他一位年老的朋友见状,忙把他拉到菜地,命其挖土。他下意识地刨个大坑,尔后填上,再刨、再填,如此反复,终于雨过天晴。

另外,以笔作武器,将心中的话儿倾注在纸上,也是一种很好的自我宣泄方法。通过写诗、记日记,可以有效地宣泄郁积在心头的不平之气,使情绪恢复平静。同时,对创作者尤其宝贵,它可体验人们在情绪失衡状态下的感受。不然,作家就难免“扯谎”、“诽滂”和“诬蔑”,或者“乘机发表浅薄而苍白的思想倾向”。

有些烦恼未必要依靠外来物宣泄,心胸放开阔一点,也可以自我宣泄。一来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烦恼,二来不会把烦恼转嫁于他人,这样你就能赢得更多的朋友,因为人们总是乐于和开朗的人打交道。

总之,一切逆境都不是生活的最大不幸,最大的不幸是没有能力应付突如其来的厄运。任何愤怒、消沉、自暴自弃都不能抵抗逆境,只有化愤怒为力量,借恶运磨炼意志,人们才能扭转不利的局面,成为生活的强者,同时,也有利于身心健康。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帝国主义列强凌辱的土耳其人挺起了腰杆,同仇敌忾,团结一心,打败了甘当帝国傀儡的希腊。帝国主义恼羞成怒,准备严惩土耳其。它纠集了法、意、美、日、俄、希腊等国代表,与土耳其在洛桑谈判,企图胁迫土耳其签订不平等条约。英国政府派出外相刻樽,意在恫吓、威逼土耳其就范。

刻樽身材魁梧,声如洪钟,是名震一时的外交家。与英国外相相比较,土耳其派出的代表伊斯美则相形见绌了,伊斯美不仅身材矮小,耳朵还有些聋,在国内国际均属无名小辈。刻樽当然不把伊斯美放在眼里,谈判中他态度骄横、傲慢、嚣张。其他列强代表也盛气凌人。

然而处在这种氛围中的伊斯美却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精心选择着外交辞令,一板一眼,有条有理,有章有法,毫无惧色。特别是他的耳聋具有“特异功能”,对土耳其有利的话他都听见了,不利的话他好像全没听到。当伊斯美对列强们提出的苛刻条件概不理会,只顾提出维护土耳其的条件时,英国外相刻樽雷霆大发,挥拳怒吼、咆哮如雷。恫吓、威胁不断向伊斯美劈头盖脸压来,各列强代表也气势汹汹、咄咄逼人,那种紧张的气氛令人窒息。伊斯美虽然有些耳聋,此时对于刻樽盛怒之下发出的“超强度”刺激信号,当然是句句听得清楚。但他仍坐在那里若无其事,耳聋一如既往。待刻樽声嘶力竭叫嚷完了,他才不慌不忙地张开右手,靠在耳边,将身子移向刻樽,十分温和地说:“您说什么?我还没听明白!”意思是请刻樽再重复一遍,气得刻樽直翻白眼,说不出话来。

要知道,刻樽的暴怒是由对立意向引起的激情,是由当时的情绪、氛围引起的心理压抑的一种急迫宣泄。这种激情的宣泄,犹如突然爆发的火山,势不可挡,时间短暂而震动强烈。不过,这种激情是很难再现的。伊斯美的耳聋对策,不啻于对刻樽进行情绪控制的心理战术。伊斯美用他的“特异功能”——耳聋,控制了整个谈判局势。在将近3个月的谈判中,据理力争,游刃有余,终于以土耳其的胜利而告结束。

伊斯美的这种作法,不仅使谈判获得胜利,而且自己不生气,让对方更生气,这从养生的角度,也是值得借鉴的。

尘世喧嚣,人生真是难得有机会静下来。那么,静下来干什么?恐怕读书是最好不过的了。

读书需静,静宜读书。

读书摆脱了功用的实用主义,把读书看成修身之必需,这样书才能读出味道,读书才能不浮躁,静下心,持之以恒,心静、明理的结果必然是学习上的持恒。

这点曾国藩的家书中讲的很透彻,他说,做学问的路子是没有终止的,而总以“有恒”这两个字为主。我往年在这个问题上最没有恒心,近年以来稍微做得好一些,但还是没有做到纯静熟练。自从今年七月初一日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天临摹字帖100个字,抄书100个字,看书至少也做到不下20页,多则不限数目。自从七月份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文集》100卷,《归震川文集》40卷,《诗经大全》20卷,《后汉书》100卷,都用朱笔加以圈点批札。

虽然我每天的事情很多,时间很忙,但我也坚持做好本天的学业,不因为昨天耽搁而今天去补做,不因为明天有事而今天预先做完。各位弟兄如果能像我一样做到有恒如此,那么虽是四弟这样中等资质之人,也当会有所成就,何况六弟、九弟这样上等资质之人呢?……我日夜反复思索,觉得只以“有恒”二字相告各位弟弟,殷切希望你们时刻把这“有恒”二字留存心中。

曾国藩在信中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诉他的各位弟弟,做学问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也是无穷无尽的,但集中起来说却又离不开“有恒”二字。只要有恒,上等才思之人可以成才,中等才思之人亦可以成才。这一观点,确是曾国藩对治学经验的总结,至今仍有启迪意义。

若要持恒,就必然使学习时间长,就要处理好读书和做事的关系。能否完成并做到持恒的关键在于你怎样善于挤时间学习。

以上所谈的,大多是一个“静”字。

从乐生的角度讲“动”,应更多地理解为运动。而这运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体育运动或肢体的运动,大脑也要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欧阳修是当时文坛上的领袖,散文、诗词都写得很出色,后人认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着光辉的一页,而且在体育方面,重视军事习武,经常参加旅游、射箭、下棋等活动,特别是在养生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主张。

欧阳修自号“无仙子”,反对妄意贪生去追求超脱自然规律的成仙得道。他认为“自古有道无仙,而后世之人知有道而不得其道,不知无仙而妄学仙,此吾之所哀也。”“道者,自然之道也,生而必死亦自然之理也。”“长生既无药,仙境不可到,人生不免死。”他大胆否定神仙的存在,批驳长生不死的迷信思想,这种科学的认识,在当时是相当可贵的。

“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这是欧阳修养生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天地万物之自然,物生有常理。”人若善养其生,就必须顺其自然的规律,绝不可以躲进深山炼丹弄术妄意贪生而愚昧地伤身害己。这也就是他说的“上智任之自然”的观点。

欧阳修提出的顺其自然养生之主张,并不是消极地放弃一切活动,而是要“寓心于有益之物”。他很注重游戏和休息娱乐等活动。他经常郊游,并创造条件和百姓一起活动。他把韩稚圭送给他的芍药花栽种在郊外的丰乐亭附近,以便吸引更多的人郊游。欧阳修还经常做射箭游戏,写了《九射格》。他还在郊游中搞射箭、下棋等活动,把一切活动都游戏化了,为锻炼身体、陶冶性情服务。当然,欧阳修热心于郊游、棋、射等活动,并不是单纯为了好玩,而是为了寓心于有益之物,以有利于养生。他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于酒也。”他并不醉心于酒,而是醉(寓)心于山水之间,他把游戏作为寓心于有益之物的养生手段。可见,欧阳修的养生之道,在古人当中是比较独特的。

欧阳修批判神仙长生,提出“人生不免于死”,主张“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并且应当“善养其生”。这些认识与做法,在现代也有其进步意义和借鉴的价值。

三 福与祸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说:“灾祸里面未必不藏着幸福,幸福里面未必不潜伏着祸根,这种祸福得失的循环变化,并没有一个准则,谁能知道它的究竟呢?”一般人对一件事物,只能看到已成之局而不能预料它的将成之势,好就是好,坏就是坏,祸就是祸,福就是福。老子则从事物的正面看到它的反面,在好事中发现坏事,在坏事中看到好事,认为灾祸中未必不藏着幸福,幸福中说不定潜伏着祸根,遇上了灾祸用不着垂头丧气,交上了好运也别趾高气扬。

从前,商王帝辛的时候,雀在城边生了一只乌鸦,占卜的人占了之后说:“凡是小的生出大的东西,国家一定会吉祥如意,您的名望一定会增加一倍。”辛为雀显示的吉祥而喜不自禁,从而不管理国家,为人残暴见狠,结果导致了外国的侵扰,商国因之而灭了。

在商朝武丁的时候,前代的法规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桑和谷都在宫廷里长了出来,七天长成了一围。占卜的人又说:“桑和谷都是山野里长的东西,现在却在宫廷里长了出来,预示着霄廷要倾覆吧?”武丁感到很惊慌、恐惧,小心翼翼地行事,并按前代的制度办事,三年以后,远方的国家都来朝拜。《尚书》上写道:“朝廷上出现了新的征兆,桑和谷都长了出来。武丁听了占者的话,很惊恐,从此改邪归正,桑谷便死了。这样商朝又出现了兴旺的景象。”这正如《老子叫匝化章》所说:“祸害总是有幸福包含在其中的,福气也总是有灾祸潜伏在其中的。”只有积善积德,才能加福加寿。

一个人的发达也是如此。就算一个人的机遇再好,如果不肯努力,不肯下功夫,还是一事无成。

《淮南子·十八·人间训》说:事业的成功比失败来得更加困难,名誉容易被毁坏但却很难被树立。千里长的大堤,经受得起风雨的打击,却常常因为蚂蚁、蝼蛄在上面筑洞而一溃千里;高耸矗立的大厦,也许就是由于烟囱缝里冒出了火星而被焚烧为灰烬。老曾警告人们说:“对事物要小心谨慎,一天比一天要更加重视。”人不会被大山阻拦而翻跟头的,却可能在不经意中被蚂蚁堆的小土包绊倒,人们常常轻视小问题、小灾害,所以也会因为轻视小灾而酿成大祸,最终悔恨不已。灾祸到来了才去担忧、害怕,就像是人已经病人膏盲,就是请再高明的医生,他也无法继续活下去。是人招致了祸患的到来,也是人为自己创造了幸福的生活。灾害与幸福,它们的来源是相同的,利益与祸患,也是紧紧挨着的。如果不是通达的圣人,很难将它们分辨清楚。

有一个擅长术数的人住在长城附近,一天,他家的马无缘无故地跑到了匈奴那边,人们都去安慰他,而他的父亲却说:“这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几个月后,他家的马回来了,而且还领回了一匹匈奴那边的骏马。别人都跑去向他们祝贺,他父亲却说:“这恐怕是一件坏事啊!”他的家中本来就很有钱,这回又得了骏马。他的儿子非常喜欢骑马,一次不小心从马上摔了下来,使大腿受了重伤。人们都去慰问他,他的父亲又说:“这未必是件坏事情。”一年以后,匈奴大举进兵,边塞地区的青壮年都上前线与敌人做战。这样,住在边塞附近的人十有八九都战死了。只有他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而无法参加战斗。这父子俩都保住了性命。所以好事可以变成坏事,而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这其中蕴含着难以揣测的精妙的道理,变化又是多么的复杂啊!

南伯子綦有八个儿子,让他们排队站到面前,请来九方歌,说:“替我的儿子们看看相,看哪一个的福分大。”

九方歌说:“算相的福分大。”

南伯子綦惊喜地说:“他的福分是怎样呢?”

九方歌说:“相将来会同国君一起饮食而至终身。”

南伯子綦听后,马上泪流满面,说:“我的儿子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呢?”

九方歌说:“能够跟国君同食,恩泽能普及三族,何况父母呢!现在您听后却哭泣,这就是拒绝福分。儿子有福分,作父亲的却无福分了。”

南伯子綦说:“歌呐,你如何认识到相有福分呢?只晓得酒肉人口之福,而不了解它的来历;我没有养羊而屋里的西南角却有羊在那儿,没有去打猎而屋里的东北角却有鹌鹑出现,你对这些不觉得奇怪吗?这是什么道理呢?我跟儿子们去遨游,畅游于天地,我跟他们求乐于天,我跟他们求食于地,我与他们不去谋求事业,不谋求思虑,不谋求奇谈怪论。我跟他们顺从天地的自然而不让他们受到外物的扰乱,我与他们一味地顺从自然而让他们受到外界的牵累。现在竟然受到这些俗世的赏赐!凡是有奇异的预兆,必然会出现奇异的事情,这是危险的预兆啊!这不是我跟儿子的罪过,大概是天地的安排吧!我为这样才痛哭的。”

过不多久,相就受楚王之命出使燕国,路途中被强盗捉去。强盗认为身体完整的人还没有残废人好出卖,这样便把他的脚砍掉卖给了齐国,正好为渠公管理街道,然而终身吃肉。

这里借看相这一事例,指出了祸福同存。

祸事往往由说话造成,而嘴巴明明有两片嘴唇,闭起来就可以避免招祸。

《说苑·丛谈》篇中说:“口,是一关口,舌,是一机关。”一句话说错了,驷匹马也追不上。一句话说得恰当,可以用来使敌方退却,一句话说得合理,可以保卫家园。说话是这样的重要,不可乱言。

孔子说:“君子说话言辞要慎重缓慢。”他也是这样做的。《孔子家语》载:孔子到周朝参观,进了后稷庙,见有三尊铜像,几次闭口不说话,只在铜像背后题字:“这是古时说话小心的人,要以他为戒啊!”晋代王献之和哥哥徽之、操之一块去谢安家,他的二位哥哥说了很多话,王献之只是礼节性的寒暄几句。后来有人问谢安王家兄弟的好坏。谢安说:“话少的好,君子话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