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海盗:海上的峥嵘岁月与财富梦想
22994500000038

第38章 中国海盗(2)

东晋彰廷急忙调兵遣将,严密布防。孙恩一向缺乏政治远见,总是随形势改变自己的目标,比如在起兵的初期,他听说有八个郡的民众起来响应他,不禁喜形于色,对属下说:“天下没大事了,过几天咱们就穿着朝廷的官服到建康去。”后来听说刘牢之来了,他又立即改变了远大目标,转而说:“就算我只割据浙东这块地方,也不失可以做个王!”又过了几天,听说刘牢之已经带着军队渡江追击,他又放低了目标,说:“就算逃走,也没什么丢人的!”也没有坚定的意志,看见建康防卫严密,便放弃了进军计划,北攻广陵(今江苏扬州),继后出海攻占郁州海岛。结果就丧失了攻占建康的绝好机会,这些都注定了他的事业不可能长久。此后孙恩的海盗事业有起有落,终因缺乏远见,错过了许多大好机会。如桓玄起兵讨伐司马道子时,官军本来已经无法再来和他打仗,但孙恩却没能及时整顿队伍发起进攻。直到桓玄掌握了朝政,政局稳定下来,孙恩才发起进攻,结果连遭大败。更为严重的是,这是孙恩、卢循的最大敌人——刘裕也登上历史舞台,逐渐掌权,在攻灭桓玄后,又发起对孙恩的疯狂进攻。401年,刘裕攻占郁州岛。

孙恩作战失败,退兵南下,在海盐等地连遭刘裕追击,连战失败。402年初,孙恩攻打临梅又一次受挫。经过这些失败,部众伤亡惨重,几十万义军最后只剩几千人。在此情势下,孙恩束手无策,跳海自杀,他的追随者称之为“水仙”,纷纷跳水自杀,人数达到几百人。孙恩死后,部下推举孙恩妹夫卢循为首领。卢循出身于当时的范阳大族卢氏家族,世代也信仰五斗米道,因为渡江较晚,受到士族歧视,不能受朝廷重用。孙恩起事后,卢循也举兵响应。接手首领后,面对屡战不利,卢循改变战术,浮海南下,于次年十月破番禺(今广东广州),自称平南将军。为赢得时间,卢循接受朝廷所封征虏将军、广州刺史的官号,私下派姐夫徐道覆和亲党占据始兴(今广东韶关南)及其他各部,在大庾岭一带伐木,秘密准备北伐船只。410年2月,卢、徐乘刘裕北伐南燕,东晋后方空虚之际,分两路北上。一路由卢循率领经长沙、巴陵(今湖南岳阳)直指江陵。一路由徐道覆率领直下庐陵(今江西吉水北)、豫章(今江西南昌),杀伤官兵无数。卢、徐即合兵东下,接连大败东晋大将刘毅,军抵淮口,直逼建康。此时义军战士发展十余万,战船千余艘,朝廷一片慌乱,东君臣惊惶万状,有大臣主张“天子过江”逃避,一些大臣因极度惧怕而服毒自杀。刘裕从前线星夜赶回应战。徐道覆主张立即登陆与刘裕决战,卢循也和孙恩一样无远见,优柔寡断,最后贻误战机,使刘裕得以集中兵力进行周密部署。在交战中,义军刚遇到点小失败,卢循就下令退兵。接下来,义军与官兵在大雷(今安徽望江)、左里(今鄱阳湖口)相继展开死战,损失惨重。准备南退番禺。但此时,番禺已被刘裕派兵抢先占领。原来,刘裕这个人很聪明,他看到了卢循的作战特点很值得学习,在陆上作战同时,还大力发展水军,看到番禺空虚,就派出水军海上南下攻占了,这样一来,也就断了义军后路。411年,刘裕派兵杀死徐道覆。卢循又久攻番禺不下,转往进攻交州(今天越南北部)。

此时交州刺史杜瑗刚死去,刘裕看见情况紧急,下令其子杜慧度继承。慧度拿出家财来,招募壮士6000人防备卢循,并一举击败卢循,卢循见大势已去,以酒毒死妻子,再杀死不愿殉死的美妾,投水自杀。孙恩、卢循海上起义至此告终。孙恩、卢循的海盗事业影响却是深远的。在作战中,大量杀死官吏,特别是重点打击门阀家族成员,门阀士族彻底退出重要的军事职位,给刘牢之、刘裕等次等士族出身的将领提供了机会。还动摇了东晋王朝的基础,为刘裕取代东晋建立宋朝提供了机会,也可以说刘裕是海盗活动的最大受益者。在军事学上他们也开创了“海道用兵”的先例。孙恩领导一支几十万部众、上千艘大海船的船队,“出没海上”,吹涛鼓浪,震撼大洋;他的继承人卢循则率领船队,从东海浮海南下晋安(今福州)、番禺(今广州),转战东海与南海两大海洋。卢循这样远程航海与大范围的海上军事行动,堪称历史性的壮举,在军事学上具有重要意义。还有孙恩给后人的印象也是极为深刻的。清代人写的《海寇考》一文中认为,孙恩是中国海盗活动的揭幕人。而后人总是把海盗喻为“孙恩”,例如,明人朱国帧视嘉靖时期的海盗为“孙恩”。清代人将康熙初年的广州海盗周玉、李荣拟作“孙恩”。嘉庆时,浙江巡抚阮元对福建海盗蔡牵也以“孙恩”视之。在人们的心目中,海盗就是“孙恩”,“孙恩”也就因此而成为海盗的代名词。看来把孙恩、卢循看作是海盗“祖师爷”并不夸张。

五 唐宋元时期海盗活动的发展

隋唐时期,中国再一次实现了大一统,可是海盗存在的条件依然存在,这就决定了海盗这个行当依然长存。不过这个时候,帝国的海防体系比起以往来有了很大进步,唐帝国不仅在沿海常设军队抵御海上来袭,还利用当时的造船技术增强军事实力,拥有过强大的海军,曾利用海军在征讨百济、高丽战争中大败日本军队。强大的海军防止了海盗集团的产生,还是不能使海盗绝迹。在唐朝刚刚建立时,东南沿海就有海盗出没,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海盗活动还是比较频繁,乃至于使官府处处提防,一些人为报复别人,就喜欢用勾结海盗罪名诬告人,往往还能奏效,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时,就曾遇到过类似问题,一句勾结海盗的诬告之词毁了鉴真的东渡计划。742年,日本留学僧荣睿、普照到扬州大明寺邀请当地佛教领袖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鉴真受此邀请,遂决心东渡,冬天,鉴真及弟子21人,连同四名日本僧人,到扬州附近的东河既济寺造船,准备东渡。当时日本僧取得了宰相李林甫从兄李林宗的许可证,因此地方官来也加以援助。不料鉴真一位徒弟道航与一名高丽籍师弟如海开玩笑说:“随师父的人人都有学问,你学问还不够,就免了吧”,如海听了大怒,觉得道航等其他人看不起他,便决心报复,跑到官府去诬告鉴真一行造船是为了下海,与海盗勾结,准备攻打扬州。扬州刺史班景倩一听,现在海盗猖獗,连鉴真大师也与海盗有勾结,这如何了得。赶快派人拘禁了所有僧众,经审判,才发现是如海诬告自己师父,结果将如海杖责,放出了鉴真等人,但是勒令日本僧人立刻回国,导致了第一次东渡就此夭折。以后鉴真等人经过几次艰辛努力才终于东渡日本弘法成功。班景倩一提起海盗就害怕不是神经过敏,因为当时在温州、台州、明州等地确实有海盗吴令光在活动,地方官吏们束手无策。

起初,中央政府也不当回事儿,发现海盗猖狂无法,才不得不派出裴敦复率领部队进行讨伐,只经过了一个月就活捉吴令光。唐朝末年唐僖宗年间,浙江、福建一带还发生过王郢为首的海盗动乱。王郢本是名军官,因为对赏赐不满意而入海作了海盗,横行一方,但很快战败被杀。唐朝到这个时候,已经极为虚弱,还能迅速平定海盗,说明这个时候海盗确实规模不大。至宋元时代,社会经济重心南移,东南沿海成为富庶地区,海外贸易也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国家赋税依赖对外贸易的新局面。宋王朝为了增加收入,对海外贸易十分重视,先后在广州、杭州、明州、泉州设立市舶司或市舶务,掌管海外贸易,对来往船只进行收税。有高额利润的海外贸易被各阶层所注目,大官僚经营海外贸易从而获得巨大商利,有的官员利用权势经营海外贸易。百姓的私人贸易遭到官府的限止。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海商被迫铤而走险,入海加入武装贸易活动的行列。海商参加海盗的贸易活动,赋予宋代海盗新特点即:海盗在开展武装活动的同时,也进行海上贸易活动,用海盗的手段追求利润,他们联合商人共同反对政府垄断海外贸易,开展武装贩洋活动。海盗们亦盗亦商的,多样经营,边从事海上商业活动,开辟港口据点,边进行抢劫。宋度宗年间,海盗陈明甫与陈公发盘据临川镇,组织“外番贸易”,开创海盗亦商亦盗活动之先河。海盗亦商活动给当地居民带来经济利益,因此“贼船“入港贸易很受欢迎。海盗从事民间海外自由贸易,与政府争夺利润,势必同政府市舶司官商发生矛盾冲突。南宋海盗陈明甫、陈公发领导海盗开展反对市舶司垄断海外贸易,最后被严厉镇压。这时期海盗的武装活动比过去次数更多、规模更大,出现数十个海上武装集团,一大群以强悍着称的海盗首领:宋元有黎盛、朱聪、郑广、朱清、张茧、黎德、方国珍等。影响最大的是方国珍,方是元朝末年台州黄岩(今浙江黄岩)人,出身贫苦,以浮海贩盐为业,兄弟五人,以此为生。

据说国珍身长七尺,状貌魁梧,力大无比。元朝末年各地官府对百姓的压迫和剥削十分深重,天下骚动。方国珍兄弟也被当地官府逼迫,逃亡下海。在当时浙东有歌谣“洋屿青,出海精”,人民均认为,“洋屿”,就是洋屿山;“海精”指方国珍。方氏兄弟利用这一谣谚,在海上起事,附近民众纷纷归附。此后,方国珍转战浙苏,拥有巨舰千余,甲士几万人,据海道、阻绝南粮的北运,元人由困至亡。二十年间攻占了台、温、庆元三郡,与其兄弟子分兵守卫,保境安民。在推翻元王朝的武装斗争中起了重大作用。后来被迫投降明朝,被朱元漳称为威行海上的英雄豪杰。这个时候,海盗活动还出现了新特点,日本的海盗也出现在中国沿海,他们后来被称为倭寇。当然明代他们才大规模冲击中国沿海。

六 明代海上英雄谱

中国历史发展到宋朝,发生了巨大变化,北方由于经历了长期战乱,经济已经很难恢复,随着南方的开发,大量人口南迁,经济中心也于这个时候转移到南方。相应的是,对外交往路线也发生改变,陆上丝绸之路已经中断,对外交往更多的依靠海上路线。这种背景下,中国的海盗活动发生了巨大变化:规模变得更大,以往的海盗团伙,只是沿海居民为了改善生活,无其他生存方式情况下的一种生存之道。他们拥有很少的人,很少的船。很少有那些聚众上万人的集团,而我们称他们为“小海盗”的话也不过分。而明代以后,海盗团伙不断增长,动辄上万人,形成了集团,首领们甚至称孤道寡,敢于与政府分庭抗礼。其次,就是海盗活动范围扩大,海盗们不再局限于在中国沿海活动,东到日本海,西到印度洋都能看见他们的身影。这个时候的海盗活动还有一个新特点,就是外来的海盗也大量出现在中国沿海,无论是日本的倭寇,还是欧洲的海盗都在周边频繁出现。面对海盗的猖獗,明朝政府也开始改变以往只注重北方游牧民族动向的政策,开始关注海上来袭,注意加强海防建设,传统中国有海无防的局面始得以改变。因这些新特点,明代的海盗故事更精彩,更加波澜壮阔。一、郑和智擒史上悬赏最高的海盗明朝永乐皇帝在位期间,明朝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国力蒸蒸日上,永乐皇帝为了宣扬国威,四处派出使者活动,或深入西域,或东达日本,而最引人瞩目的则是派遣郑和七下西洋。郑和每次下西洋,声势都异常浩大,每次有200多艘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航海仪器和武器装备舰船组成的庞大船队,全船队有官兵27800人。除此之外,每次出发时,整个船队携带了大量用于贸易和赠送各国的物品,返回时又携带了各国贡奉给明朝的珍稀宝物。这样一只肥鸭子,谁都会打主意。郑和第一次远航便遇到了一个打他主意的海盗团伙。当时东南亚地区的海盗盛行,海盗团伙众多,他们横行不法,劫掠民间财物,当地官府也奈何他们不得。其中力量最强大的是一个中国海盗集团,首领是绰号“海盗王”的陈祖义。陈祖义祖籍中国广东东潮州。明洪武年间,陈祖义逃到南洋三佛齐(今印度尼西亚的巨港一带)的渤林邦国,在国王麻那者巫里手下当上了大将。

国王死后,他干脆自立为王,成了渤林邦国的国王。他曾到明朝进贡,可贡品并不是在本国港口准备好的,而是空船出发,一路抢,抢到什么送什么。回国的时候,又是一路抢回去。陈祖义盘踞马六甲十几年,以苏门答腊重要的港口城市旧港作为基地。经过长期经营,其成员最多时超过万人,战船近百艘,活动范围包括日本、中国台湾、中国南海、印度洋等地,总计有超过万艘以上的过往船只遭其掠夺,连明朝沿海城镇中有50多座被其攻陷过,实行抢光、杀光、烧光政策,破坏性很大。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大为恼怒,曾悬赏50万两白银捉拿陈祖义。永乐年间,赏金更是增加到750万两,当时明朝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才1100万两,所以说陈祖义是史上悬赏金最高的通缉犯当没有疑义。当然这么高的悬赏一直没有人能获得,为啥?因为陈祖义太厉害了,一些东南亚国家甚至还要向其纳贡呢。这么厉害的海盗万万没想到最后载在郑和手上。那是郑和舰队结束第一次远航返回祖国的途中,舰队到达旧港进行休整。陈祖义一直在打郑和船队的注意,现在郑和送上门来,岂肯轻易罢手。硬攻是没有把握的,他就想通过诈降来抢夺郑和的船队。于是,派人向郑和表示他想投诚。陈祖义还怕人数和船只数量不及郑和导致部下信心不足,于是鼓动部下说:“大明的船队虽众多,但操船者初涉远洋,大多为河塘之师;明朝的船虽大,但行动迟缓,且不熟地形;明朝的水师虽强,但多年未战,骄兵,且以马步兵为主,水战根本不是我们的对手。”陈祖义还瞧不起郑和:太监算什么东西呀,而且这个太监还是靠陆战出名的。利用当时社会轻视太监的心理给海盗们打气。郑和其实对陈祖义早有耳闻,一路上听到了人们对陈祖义的投诉。看到他突然来投降,知道他心怀叵测,因此郑和更加小心提防。更幸运的是,陈祖义的阴谋被一个叫施进卿的中国人知道了,他赶快跑来把陈祖义偷袭的计划告诉了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