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海盗:海上的峥嵘岁月与财富梦想
22994500000042

第42章 中国海盗(6)

郑一嫂不但屡败官军,甚至还重创葡澳舰队,红旗帮把澳门围困得几近断粮。面对英国舰船在中国的水域内横冲直撞,郑一嫂还在1809年痛击了广州内河的英国船只,俘获一艘英舰,斩杀数十英国士兵,令英军震惊。在郑一嫂领导的红旗帮内,大名鼎鼎的张保仔是她得力的助手。他原是江门蛋家子,在十五岁那年,他在内河被郑一掳走,沦为了海盗,深得郑一的欢心,被郑氏夫妇收为养子。他凭借着刚强于练的性格很快就脐身于红旗帮核心领导层,郑一死后,他成了郑一嫂最为倚重的心腹,兢兢业业地贡献出了全部聪明才智,出面为养母有效地廓清了群龙元首的混乱局面,并把郑一嫂推上了总帮主的宝座。清政府的水师屡遭败绩,便同英国侵略者勾结起来,试图借列强的力量来消除祸患。1809年秋,清政府联合英国、葡萄牙共同组成了联合舰队,想要突袭大屿山一举消灭红旗帮。郑一嫂得到情报后,火速调集人马,亲自坐镇大屿山与官军主力周旋。她用“围魏救赵’’之计,派海盗主力奇袭广州城,并击杀了虎门总兵。联合舰队害怕被断了后路,急忙撤退,不想在撤退的途中又进入了红旗帮的包围圈,双方激战九个昼夜,联合舰队元气大伤。他们被杀得丢盔弃甲,只有几艘舰船幸免,狼狈逃回广州。红旗帮威名大震,使清廷骇然,急忙派出大军前去征讨。红旗帮在郑一嫂和张保仔的指挥下,将前来围剿的官军又一次打得落花流水。

他们杀死了浙江水师提督徐廷雄和虎门总兵林国良,还生擒了广东水师提督孙全谋。在香港大屿湾,击沉了清朝水师二十多艘战船,缴获了三百多门火炮。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次战役,是红旗帮击败了中葡联军的联合围剿。清朝水师同屡遭劫掠的澳门葡萄牙人会合,一度将红旗帮的主力船队封锁在大屿山岛,历时八天。郑一嫂如有神助,她和张保仔算准风向与潮汐,集结了三百只大船和一千五百多门火炮,率领部卒两万人,突出重围。海面炮矢横飞,硝烟四起,红旗帮所向披靡,无人敢敌。后来,红旗帮的内部出现了矛盾和分化,黑旗帮老大郭婆一向觊觎郑一嫂的美色,三番五次地向郑一嫂提亲。郑一嫂不愿嫁给他,于是恼羞成怒,导致了内讧。

后来,清朝政府采取了“怀柔政策”,黑旗帮接受了招安。作为六旗联盟第二大帮的黑旗帮投降了清廷,大大削减了郑一嫂和张保仔的力量。在迫不得己的情况下,红旗帮也开始准备接受朝廷的招安。当时广东总督百龄极力主张对红旗帮进行招安,郑一嫂就夜闯总督府,与百龄进行谈判。她运用了高超的谈判技巧,逼迫百龄接受了一个对红旗帮十分有利的招安条件,促成了此事。清朝的招安条件虽然放得很宽,但是招安时海盗们必须下跪。这是让海盗们最无法接受的,他们一向看不起清朝水军,如果让他们向昔日的手下败将下跪,简直是莫大的侮辱。老奸巨猾的两广总督百龄这时提出了一个折衷的方案:由皇帝赐婚,准予郑一嫂与张保仔结为合法夫妻,郑一嫂和张保仔跪拜谢恩,也算是跪拜着接受招安了。招安后,张保仔被封为三品官,后升为从二品,调到福建闽安、彭湖等地任副将,郑一嫂被封为了诰命夫人。1813年,郑一嫂与张保仔有了一个儿子,取名郑玉麟。可是,1822年,张保仔去世使得郑一嫂第二次成为寡妇。1824年,郑一嫂携其子回到了广东。在一位从前的海盗家里暂时寄住了一段时间,这位依然富有的女人开始在广州附近定居。在那里,她不时为其儿子讲述其父从前的辉煌业绩。同时,她坚持要求儿子学习骑射,以便将来当军官时能超过他的父亲。她每日里还两次带着儿子到祠堂中追念两广总督百龄。然而,郑一嫂寄希望于儿子成就大业的美梦逐渐破灭了。尽管他儿子在军中挂名千总职衔,却从未前往任事。1840年,这个不成器的儿子在27岁时由于赌博被捕,旋即因病而殁。1844年,郑一嫂逝世于广州,时年69岁。郑一嫂的一生公然蔑视儒家行为准则。作为郑一的妻子时,她就不是一个温良顺从的主妇。成了寡妇后,她不仅未能守节,还嫁给了自己的养子。但是,即使操行如此,她却能够赢得广泛的支持,各路海盗都把她当成了一个联盟团结的维系者加以拥戴。作为联盟的领袖,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指挥才能。因此,我们不能以传统的眼光来审视每一个时期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每个历史人物的身上都有他们精彩的故事。

八 张保仔的宝藏

在南中国海,有一个美丽神秘的小岛——这就是位于广东省台山市被人们称之为“南粤宝岛”的上川岛。上川岛山山水水皆有古代绿林好汉的藏宝,而这些神秘宝藏的背后,横有许许多多神秘的故事。在上川岛沙栏心村,有一个叫做“榄仔对娥眉”的藏宝点——公路的一侧半山腰有一块橄榄形的石头,称为“榄仔石”,另一侧半山腰,是一块长有蛾眉状天然裂痕的巨石,俗称“娥眉石”。一提起这两块石,岛上不管男女老少都会情不自禁的背起“榄仔对娥眉,十万九千四,月挂竹竿尾,两影相交地”这么一首诗。原来这是一首藏宝秘诀,意思是榄仔石和娥眉石之间埋藏有十万九千四百两金银财宝,发掘这些财宝的方法是,晚上竖起两条竹竿,月亮升到竿顶时,从两竿影子相交之处挖下去就可以找到这些金银财宝。但是两竿插在何处,高度多高,相距多远,哪一夜哪一时辰月亮所照之影为之有效呢?几百年来,不少人想破脑袋也不得其意,寻宝者往往是空手而归。这个宝藏就是我们上面讲到的张保仔的宝藏。张保仔于广东沿海历次的海战中,抢获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这些财宝皆分为三份,天一份,地一份,人一份。

天一份,祭天后用于资助当地贫民;人一份,嘉奖有军功的众将士;第一份,挖地窖密藏起来以备急需。据说张保仔把藏宝地点用秘诀写在一个薄本上,俗称手经本,但手经本真本失传已久,连副本也只是口头流传。有个叫孟乐的人在上川乌猪岛放牧,一天他在一石排上睡觉,醒后发现屁股有粘物,一看原来是石面有蜡,受热熔化现出一石函,石函下有一薄本,孟乐由于不识字,便将纸撕下来卷烟。一天他的友人上岛发现了那个薄本,可惜只剩下最后一页,上写着:“乌猪洲仔有石船,船头向住穿石心,船尾向住三尖石,石下一香炉,石香炉底下有井字,从井字量起三十六周线,黄金三百两,白银三皮箱”。当时,他们二人明查暗探,果见一刻成香蕉型的石船,并于三尖石下找到了吊黑石浮雕的石香炉及炉底的“井字”,但三十周线是什么,怎么计算,始终无法知晓,他们只好就此罢休。在上川岛围绕着张保仔的宝藏,几百年来引发出许多神秘莫测的故事。过去,上川岛最大的离岛——乌猪岛有一间小庙,庙里供有三尊石菩萨,庙前写着“石神仙,本来天,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渔民们经常带上供品来此拜神,以祈求神灵保佑,出海能鱼满舱,平安归来。有一年,一位渔民前来上香,照例要给菩萨烧一些纸宝,纸宝烧得正旺时,突然吹来一阵风,几张纸宝被吹到中间的那尊石菩萨身上,真是无巧不成书,此尊菩萨竟是封了石蜡的金菩萨,经火一烧腊面顿时即融化现出金身,渔民上香得金,喜出望外。传说民国年间,一新会人来到茶湾,悄悄地向一老翁打听扯旗山石船在何方,老翁生疑反问新会客为何,新会客迫于无奈道出了真情,原来在新会也暗传着张保仔手经本的一个秘笈:“船头向住乌猪山,船尾向住广海湾,用柴烧用醋浇,万两黄金仔其间。”老翁听后暗喜,胡乱给新会客指画一下,当新会人离去后,老翁即跑回家里唤齐人马赶去扯旗山腰,他们用柴把石船烧红后,用醋一浇,石船顿时四分五裂,然而终不见金银的影子,只好扫兴而归。待老翁一家撤离后,一直尾随其后的新会人顺着石船的石路直下,在船尾几米处的锚状石块下掘出了黄金万两,原来万两黄金不是藏在“其间”,而是藏在“锚间”。面对着当年张保仔留下的众多宝藏遗迹,也许有人会自叹生不逢时,失去了发掘宝藏的机会,其实上川岛的张保仔宝藏绝大部分还没有被发现。由于上川岛浓郁的岭南民俗,迤逦的海洋风光,独特的地理环境,神秘的宝藏的传说更为此地增色不少。如果读者们有兴趣,有空时也能到上川岛去探探宝呢?

九 中国海盗的装备和战术

海盗能横行海洋,与他们使用的武器关系巨大。舟船是海盗在海上活动的工具,是他们的“战马”与生活的“家”。不仅如此,舟船还是他们武装实力的主要标志。历代海盗首领都非常重视造船技术的提高。东晋海盗孙恩、卢循拥有大海船干艘;南宋嘉定至绍定年间,福建漳、泉海盗海船之大令官府为之吃惊。泉州人真德秀曾看到海盗船高如大山,官府水军兵船不及其半。明郑芝龙拥有与控制的海船多达干余艘,数量十分庞大。他儿子郑成功相继在南安石井建立造船坊,营造军、商两用船。所造舰船一般为平底帆船,每艘船可以载人300—400人,载炮20—30门,航行迅速,最大的船,长达55米,宽度达9米,有微微向上翘起的、宽大的船脂与船服,中部看上去好像是“下垂着的”。它的排水量达600吨,桅杆则多达5根。帆船上的帆是四角形的,是用靠横板条联结起来的木板条制成的。看上去像是一种独特的百叶窗。在需要收帆时,可以像手风琴风箱那样收拢起来。中国的帆船建造得十分结实,航行的寿命可以达到100至150年,这在今天绝对是个最高纪录。可匹敌后来荷兰造的夹板船。这些船在后人看来比较落后,但对商船威胁很大。清代海盗拥有舰船数量之多与船体型之大,也是官军水师所望尘莫及的,他们的战船一般由海船改装而成,载人200人,载炮20门左右。清代张保仔的海盗联盟据说拥有800艘这样的船。海盗依靠这些巨型舰船,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大军。直到近代西方蒸气轮船传入中国,他们才真正遇到了对手。此外,海盗们还使用大量小帆船,一般载人20—30人,武器少,战斗力不强,但他们是偷袭作战,进入浅水港湾的有效工具。为增强坚固性,中国古代工匠们在船体上护以牛皮、渔网与毡絮等物,以固舰体船身。唐代李荃《太白阴经》与宋代曾公亮《武经总要》等兵书,称这种加以防护的大船为“蒙冲”。蒙冲船身覆牛皮,左右开窗口,前后左右开弯窗、矛穴,敌近则施放、刺杀。这种蒙冲船在五代十国的内河水战中曾使用过,以后罕见官兵水师用于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