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对着一脸娇羞的她竟看痴了,忍不住向前走了两步,又小声说:“媚娘,我……”
她赶紧接道:“殿下别说了,殿下的心思妾已知道了。”说着也不行礼,转身逃也般地离去了。
转眼到了贞观二十三年(649),太宗皇帝已经卧床不起了。这一日,病中的太宗皇帝突然问正在侍候汤药的武氏说:“朕感觉就要不久于人世,以后你打算怎么办呢?”
她两眼含泪。她怎么会不知道皇帝身边小小侍女的将来呢?答道:“妾将削发为尼,为陛下念经求福。”
在一旁侍候着的太子一听脸色立刻起了变化,悄悄将她拉至无人之处,双手颤抖着扶住她的肩膀,问道:“你怎么能在父皇的面前这样说呢?你忍心就这样离开我吗?”
她苦笑道:“我也不愿意离开殿下啊。但是陛下只要我侍候你,并没有把我赐予你。我怎么会不顾名义去求皇上呢?我还只不过是陛下的一名侍女而已,将来陛下万岁之后只有削发为尼,谁又能违抗呢?殿下还是忘了我吧。”
太子无话可说,只有怔怔地看着她,因为他不敢在自己父皇病得奄奄一息时,去求他赐给自己一个侍女。
没过多久,英明神武的太宗皇帝撒手而去,不到22岁的太子李治即位皇帝,大赦天下。与此同时,按照宫廷规矩,后宫没有生孩子的嫔妃都要进皇家寺院为尼,为先皇的灵魂超度,也为先皇守贞。
武媚娘也在所难免。在那个守灵的长夜里,皇帝的灵柩停放在大殿里面,她以先皇侍女的身份守候在这里,并侍候新君,陪着这位软弱的新君哭泣。
在单独的场合里,这对恋人依依不舍,她弱弱地问着:“陛下现在舍不得我,将来妾身处尼姑庵,陛下如果记得今天,心里有妾,妾已是感激不尽了。”
新皇帝执着她的手,但是却没有任何挽留她的办法,为了即将到来的分离,肝肠寸断流着泪说:“我是不会忘记你的,我会时常来看你的。”
她再也控制不住压抑已久的感情,放声大哭:“陛下千万不要忘记我啊。如果陛下真的忘了我,我就只有现在死在陛下面前了!”
新皇帝一把搂住她,发誓道:“别说傻话了。我一定会看你的,放心吧!待三年服丧期满,我就来接你入宫。”说着,解下九龙玉环,偷偷塞给她,“以此为证,誓不相负。”
她听得流下感动的热泪,依在新皇帝的怀里低泣着:“陛下答应的事一定要办到啊。”
她温温顺顺地服从命运的安排,这是因为她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在寺自贱生命,要么入寺为尼等待时机。她选择了后者,因为在她心中有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那就是新皇帝。她绝不甘心刚升腾起来的爱欲之火,和萌动的还不明晰的野心,以及她引为自负的才干能力,变为一盆香灰和整日的阿弥陀佛。她愤懑这种吃人的制度和对女人的践踏,但她一个小小的宫女怎能与宫廷礼法相抗衡呢?她唯有等待!
她在寺中凄凄苦苦地等了两年,新皇帝终于来了。望着昔日的恋人,她竟悲从中来,低低地啜泣起来。高宗循声望来,那低声哭泣的竟然是那个曾经火辣的武媚娘,如今的她穿着缁衣,但还是那样光彩照人。
高宗立刻遣人密诏武媚娘,两人四目相望,她百感交集,搂着高宗的脖子纵情哭泣,把满腹哀怨痛楚化为一语:“陛下位登九五,竟忘了九龙玉环的旧约吗?”
高宗紧紧地拥抱着媚娘,也激动得流下泪来:“朕怎么会忘了你呢?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你啊,只是因为丧服期未满不便传召。今天来到这里,其实就是来看你的。”她感动得满眼泪花。
通过王皇后与萧淑妃的争风吃醋,她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皇宫。回想过去,恍若隔世。皇帝迷恋她,喜欢听她说话。皇帝每天都来看她,她感到一种安慰,也感到不安。她知道,皇后就是因为嫉妒萧淑妃受宠而将自己接进宫来对付萧淑妃的。长此下去,皇后又会不会来对付自己呢?
王皇后终于忍不住了,一改往日的亲热笑容,换上了满脸的尖酸刻薄。她仍然彬彬有礼,亲热地笑迎皇后的到来:“臣妾本想去向娘娘请安,无奈身子欠安。娘娘不计妾过,反而亲自来看臣妾,臣妾心里实为不安。”
王皇后“哼”了一声,怒气冲天,居高临下地说:“有皇上日夜陪伴,你还记得有哀家?还把哀家放在眼里吗?”
她急忙道:“娘娘切勿见怪,臣妾永记娘娘的恩惠,恨不能粉身图报,不敢怠慢娘娘。”
王皇后还是不依不饶:“你还记得哀家有恩于你啊?你恐怕是要过河拆桥吧。有了皇上的恩宠,你还知道什么恩惠不恩惠呢?”
武媚娘委屈地说:“娘娘,臣妾怎么管得了皇上来与不来呢?望娘娘明鉴。”
王皇后怒道:“用狐狸魅惑手段勾引皇上,皇上怎么会不来?别以为感业寺的丑事别人都不知道!”
她也不愿再谦卑下去了,自辩道:“臣妾并没有使用什么手段迷惑皇上,请皇后娘娘自己去问陛下好了。”
“大胆!”王皇后甩了甩手,怒道,“别用陛下来吓唬哀家。哀家统领六宫,按宫廷的规矩,谁敢不德,哀家有权动用家法。你以前也侍奉过先皇,不会不知道吧!到时候莫怪哀家无情!”说完,转身对身边侍婢们说道,“起驾回宫!”
王皇后的这次威风在她面前展露无遗。让她心头一震,是啊,自己只是九嫔之一,皇后秉有后宫处置大权,一旦发怒,完全可以不经过皇上而动用家法啊。陛下在朝堂上知道要救也来不及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自己遭嫉恨,还怕别人挑不出错?这可不是闹着玩的。闹了半天,自己终被别人玩弄于股掌之中。
想到这里,她的泪水不自觉地涌出来。很快,她把眼泪一抹,对自己说:“事情已经开了头,自己决不能示弱,一示弱就永远没有直起腰板做人的机会了。”她已下决心同皇后较量一番。
她毕竟经历了种种磨难,思维清晰,能力非凡,一下子抓住了谁也没有注意到的要害。她以前在宫中的经历告诉自己:别小看这些宫女,她们消息灵通,对自己的处境自卑伤怀,希望受人尊重,并喜欢搬弄是非,寻机而起,来改善处境。她们可是宫中种种矛盾和阴谋的发酵剂与媒介啊。
……
终于她坐上了那万人景仰的位置,但她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她曾有退缩的念头,但走到这里了,已无法自拔。她内心的感受自是无人能知晓,千百般滋味就只有自己能体会了。
【武则天的名字】
武则天名曌(zhào),世人据其封号称之为武则天。
武则天本没有具体的名字,她的母亲在生下她后,一看是一个女孩(她的母亲十分希望生一个男孩),就顺着大女儿称呼(大女儿叫大囡)。因此,二女儿(武则天)就叫二囡。
武则天生于624年(武德七年)的长安古城。从出生到637年(贞观十一年)应诏入宫当才人,被唐太宗赐名“媚娘”,因此才有了武媚娘的称呼。
在她死后,被尊为“则天大圣皇帝”和“则天大圣皇后”,因此史学家习惯于以尊号作为她的名字,称她为:武则天,这也成为最通行的一个名字。另外,她还自创名字为“武曌”,读音为:“照”,取“日月悬空,普照大地”之深义,因此也叫武曌。但这一名字没有武则天这个名字那样被普遍使用。
【武则天和她的儿子】
进入670年以后,逐渐成长起来的儿子们成为权势欲极强的母后继续扩充实力的麻烦。历来史书上有武则天先后杀害了自己的大儿子李弘和二儿子李贤两位太子的说法。
太子李弘“礼接士大夫,中外属心”,咸亨二年(671)以后,唐高宗一再命他监国或处理朝政。李弘发现宫中幽闭着他两个年逾30的姐姐——萧淑妃生的义阳、宣城二公主,奏请准她们出嫁,因管这闲事惹恼了武则天,此后几次奏请迕旨,由是失爱于天后。皇帝因身体不好有意传位给他,这就危及武则天辅佐丈夫执掌朝政的大权。突然,太子李弘死于洛州合璧宫琦云殿,他的死成为历史上一谜。不少史学家认为李弘是被武则天用毒酒鸩杀的;也有的认为李弘一向多病,他父皇发布的几篇追悼文字皆说他死于“旧疾”、“沉疴”的突发是可信的,“沉疴”即肺痨发作吐血正和遇鸩七窍流血的症状相类。无论怎样,李弘一死,他们母子间争权的矛盾就过去了。
继任太子的次子李贤与母后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权力之争。上元三年(676)初,李贤被立为太子未久,唐高宗曾想逊位于皇后,遭到宰相郝处俊和中书侍郎李义琰的激烈反对,这两位士族出身的官僚引经据典要皇帝“谨守宗庙,传之子孙”。唐高宗因此作罢,一心培植儿子李贤,任命郝处俊和新提拔的李义琰两名宰相兼太子左、右庶子,辅佐李贤。李贤也招集张大安、刘讷言、格希元、许叔牙、成玄一等一批学者注《后汉书》,实际是在后党北门学士之外另立太子系的宗派。唐高宗数次命他监国,“太子处事明审,时论称之”,表现得比他哥哥更有能力,而和母后之间却存在隔阂。
武则天命北门学士撰《少阳正范》和《孝子传》给李贤读,还“数作书诮让之”,李贤并不顺从。正谏大夫明崇俨“私奏章怀太子不堪承大位”,消息泄露出去被李贤知道。仪凤四年(679)五月的一天夜里,明崇俨突然遇刺身亡,李贤成为怀疑对象。搜查东宫,从马坊里查获皂甲数百领,以为是谋反的罪证。武则天不同意皇帝要宽宥李贤的想法,说:“为太子坏逆谋,天地所不容;大义灭亲,何可赦也!”李贤终于被废,幽禁起来。四年后,文明元年(684)二月,在废唐中宗后三天,武则天派人去巴州(今四川巴中)杀了李贤。李贤成为与母后争权的牺牲品。
弘道元年(683)唐高宗去世,遗诏:“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他们的第三子李显继位为唐中宗,武则天为皇太后继续过问国事。两个月后,嗣圣元年(684)二月,唐中宗被废,他想让岳父韦玄贞当宰相,授予乳母的儿子五品官,和中书令裴炎顶撞起来,武则天立即命裴炎、刘祎之带禁军上殿,将唐中宗撵下宝座,废为庐陵王。她再容不得一个想握实权的人坐在皇帝位上,哪怕那个人是她的亲生儿子。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虽然其性格有阴险狠毒一面,但就其在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方面来看,有着巨大的历史功绩。诚如宋庆龄对她的诚恳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