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在北大听到的24堂历史课
23443200000027

第27章 戒贪: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1)

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到了今天,名利对我都没有什么用处了,我之所以仍然怕,是出于惯性,其他冠冕堂皇的话,我说不出。“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或可道出我现在的心情。

——季羡林(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原副校长)

相传有一日,宋代大儒苏东坡与老友佛印和尚参禅论道时,佛印即兴念出一首诗偈,也就是后人皆知的《酒色财气歌》: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内中藏。若能跳出墙垛外,不是神仙命亦长。

苏东坡不以为然,立即和诗一首:

饮酒不醉最为高,见色不迷真英豪。不义之财不可取,和气忍让气自消。

姑且不论狷狂一生的苏东坡本人是否能够做到“和气忍让气自消”,但他这首诗倡导的人生境界无疑令人神往。酒色财气,人皆必需,如能徜徉其中又不被其伤,自然是人生快事。

不过世人也明白,“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千百年来,害在这四个字上的人,英雄有,枭雄有,忠臣有,奸臣有,普通老百姓也有,而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把握好一个“度”字。

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意思是说,知道满足的人,就不会遭到困辱,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险恶。纪晓岚亦说:“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曾国藩也说:“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这些朴实无华的诗句,都是在告诫人们,知足才能常乐,不知足,不仅会导致心理失衡,还极有可能招致灾祸。

佛家认为,人生有八苦,“求不得”便是其一。其实这种说法未免失之精准,世人之苦未必是求不得,而是求得了之后还想求更多,求更多更多,求无止境。有首古代打油诗说得好:“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拴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当了县丞嫌官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所以佛家又说:有求皆苦,无欲乃乐。

有求皆苦,也不一定是因为贪欲无止境。用傅佩荣先生的话来说,那叫“拥有就是被拥有”。一个人有的越多,就越不是他自己,因为人拥有的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拥有的东西越多,注意力就越分散,思考势必减少,生命内涵就更少,以至最终被拥有物所拥有,成为拥有物的奴隶。

很明显,这绝不意味着只有那些一无所有的人就是自由人,而是提醒我们无须拥有那些无须拥有的东西,我们所拥有的应当是我们所能掌控或者说对我们有意义的。唐代奸相元载,其被唐代宗抄家时,人们不仅从其家中抄出了堆积如山的珍宝钱财,还抄出了多达800石的胡椒!有人算过一笔账,800石胡椒,相当于今天的64吨。人们不禁要问:设若元载不死,他将用多少辈子的时光吃完这800石胡椒呢?也许只有在刽子手举起屠刀那一刹那,元大人才能明白,无论他对胡椒有多么热爱,他也不可能将任何一颗胡椒留到来生。

西方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亚历山大也为人们留下过类似的教训。亚历山大临死前,特意留下三个遗愿:第一,他的棺材必须由其医师独自运回国。第二,当他的棺材运向坟墓时,通往墓园的道路要撒满其宝库里的金子、银子和宝石。第三,他的棺材两侧要各挖一个洞,让他的双手放在棺材外面。人们都很好奇,但没人敢问为什么。只有一位新晋职的年轻将军壮着胆子,吻了吻亚历山大的手,说:“陛下,我们一定按您的吩咐去做,但您能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吗?”亚历山大喘息着回答:“我想让世人明白我刚刚学到的三个教训。让医师运载我的棺材,为的是让人们意识到医生不可能治疗人们的所有疾病。面对死亡,他们也无能为力。希望人们能够珍爱生命。第二个遗愿是告诉人们不要像我一样追求金钱。我花费了一生去追求财富,但很多时候是在浪费时间。第三个遗愿是希望人们明白我是空着手来到这个世界的,而且我也是空着手离开了这个世界。”说完,亚历山大便停止了呼吸。

我的朋友张绍民先生写过一首精炼的小诗:“人生就是一个碗,扣过来它就是坟!”人生,一碗饭而已,最终的归宿都是一丘土罢了,何必为难自己?作践自己?赵本山也曾在小品《心病》中总结过:人生在世屈指算,最多三万六千天;家有房屋千万所,睡觉就需三尺宽!最近一段时间,“房叔”、“房婶”、“房姐”、“房妹”、“房大爷”不断在网上走红,他们之中任何一个人,睡觉的地方想来都不止三尺,但他们的睡眠质量又有多高呢?班房估计是坐定了!

说这么多,不是不让人追求上进。对于那些连房奴都当不上的人来说,他们或许更有理由因房子而郁闷,为生计而犯愁。他们需要积极的追过,但他们同样需要知足。因为知足不是一般意义的不求进取,当追求可控时,它就是一种进步的动力,向上的助推器。而一旦这种动力失控,人们就会像原野上的越野车一样,除非他自己及时清醒过来,最终结果要么是踩着油门冲向名利尽头的悬崖,要么是侧翻在路旁的物欲之渊。再者说,不择手段地追求,未必就能追到,顺其自然地追求,也未必就追不到。世路无如贪欲险,人生路上,必须走稳。

2.莫作人间第二杯

贪污是中国历史的一大污点,历朝历代,官员无数而清官极少,一旦出一个清官,立刻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找出一个清官是何等的困难。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有名的清官只出了一个海瑞,即便如此,海瑞其实也没什么可值得称道的,他不过是做了他应该做的事,一个人按照规定做了他该做的工作,他是不是就应该成为千古传唱的人物?我想,只有人们在一堆腐烂的肉中发现一块好肉时,才会有如此的惊叹。

——王天有(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莫作人间第二杯”一句,源自明代作家冯梦龙的《古今笑史》。冯氏在书中记载:明成化年间,汝宁有个姓杨的太守很清廉,但他的下属刘知县却很贪婪。有年冬天,杨太守微服私访,走到一百姓家中,这家的老太太招呼她的女儿给客人倒酒,说:“天气寒冷,喝杯酒暖暖吧。”酒瓶里的酒不多了,女儿先倒出了一杯清酒,说:“这一杯是杨太爷!”接着再倒出一杯,有些浑浊,说:“这个是刘太爷!”此事传开后,有人赋诗道:“凭谁寄语临民者,莫作人间第二杯。”

既然说到了诗,不妨来个古代戒贪诗大集锦:

唐代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我国戒贪史上最着名的戒贪诗人陈王蕃也出生在唐代。史载陈王番出身“卒徒”,说白了原先就是个小卒,后来陈小卒靠着溜须拍马、曲意逢迎逐步混到了太守的高位。由于大肆贪腐,陈太守最终被判处以极刑,临刑前,本不以文墨见长的他竟向狱卒索要纸笔,写了一首绝命诗:“积玉堆金官又崇,祸来倏忽变成空。五年荣贵今何在?不异南柯一梦中。”此诗言简意赅,而且称得上“功夫在诗外”,然而没有丝毫的觉醒,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祸”正是因为“积玉堆金”所致。

第二位出场的是北宋奸相蔡京,关于他的贪,单是《水浒传》中就令人发指:每年都过生日,旁人不说,其女婿梁中书都送了十万贯钱的“生辰纲”。但由于宋徽宗与他是艺术领域的知己,他又擅长奉承拍马,因此在徽宗没倒台之前,蔡京是想贪多少就贪多少,除了梁山好汉能打劫他,旁人都是敢怒不敢言。然而历史是最严明的审判官,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公元1125年冬,金兵大举南侵,徽宗在金兵兵临城下时,慌慌张张把帝位传给儿子钦宗,带着蔡京等一帮宠臣南逃。他们前脚刚走,开封的太学生陈东等人便联名上书钦宗,要求严惩以蔡京为首的“六贼”。钦宗迫于情势,下令把蔡京流放到海南岛。蔡京在流放途中死于潭州(今长沙),在潭州,蔡京留下了自己生命中的绝笔——《西江月》:

八十一年住世,四千里外无家。如今流落向天涯。梦到瑶池阙下。玉殿五回命相,彤庭几度宣麻。止因贪此恋荣华。便有如今事也。

且不论这首词的艺术成就如何,至少蔡京找到了自己人生悲剧的原因,那就是“贪恋荣华”,尽管这种反省失之肤浅——他岂止是贪恋荣华,他是如假包换的祸国殃民!

说到贪官,必然绕不过清代大贪官和珅。仗着自己的才华和圆滑,和珅深得乾隆宠信,大清国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处不是他和中堂发财的地方。有个小笑话:有一天,乾隆问刘墉:“国家的银子哪里去了?”刘墉答:“掉河里了。”乾隆又问:“怎么不捞呢。”刘墉答:“河深(和珅)啊!”这一点儿都没冤枉和珅。嘉庆帝上台后,光是白银,就从和珅家抄出了八亿两之多。据最新研究,和珅光是可以计价的财产就有2750亿两白银——和曾经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差不多——只不过和珅的钱几乎全是贪赃枉法得来。即使放眼上下五千年再加上所有外国贪污犯,恐怕也没人能超得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