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孟母仍不是No1。她充其量做到了以人为本,而我们之前提到过的杨朱却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史料记载,杨朱有个弟弟叫杨布,有一次,杨布一大早就穿着一身白衣服出了门,晚上回来时,因为淋了雨,他就脱了白衣服,换了一身黑衣服。结果家里的狗可能眼神有问题,没认出这位二主人来,对他狂吠不止,杨布便像大多数狗主人一样,怒不可遏,抄起一根大棍子就要耍打狗棒法。杨朱及时拦住他说:“你为什么打它呢?假如你的狗早晨出去是黑毛,晚上回来却变成了白毛,你不奇怪吗?”
若不是哲学家,绝说不出这么有意思的话来。不过这种有意思的话有时候也经不起检验。比如杨朱去游说梁惠王时说,我治理天下,就好比翻翻手掌那么简单(易如反掌),梁惠王却说:“你算了吧,你家里二亩大的菜园都拔不净草,一妻一妾也管理不好,还谈什么治理天下?”这么看来,梁惠王倒是颇懂反思。
如果说梁惠王是颇懂的话,那么前面提到过的范仲淹就是深谙了。史料记载,庆历三年,南方出了个叫张海的大盗,不仅无恶不作,而且还有一支数百人的队伍,而各地方政府却只有少数狱卒、捕快,因此难以制衡。有一天,高邮城的军事长官晁仲约得到消息,张海正率大批人马向高邮城而来,他思考再三,自认无法抵挡,便号召了一批有钱人,捐了一批金钱、牛羊、酒菜等,提及前去欢迎慰问贼兵。张海见没费力气就得了这么多钱财,非常高兴,吃足喝足后便率众扬长而去。但消息传到朝廷中,他这种开门揖盗的做法却引起了轩然大波,大臣富弼当场提议必须处死晁仲约,以正国法。范仲淹却持反对意见,他说:“我们应该站在晁仲约的立场上想一下:如果他手上有足够的兵力,哪怕只够防守,那么他遇到贼兵不抵御反而去贿赂,必须处死;但当时实际情况是高邮兵力不足,根本没有办法防守。况且这样做最终免使百姓遭遇杀戮和更大的抢劫,所以没有必要杀死晁仲约。”宋仁宗最终采纳了范仲淹的意见。与他持不同意见的富弼自然很生气,他私下问范仲淹:“我要弘扬法令,你却多方阻挠,这样如何治理百姓?”范仲淹答道:“本朝从祖宗开始,未曾轻易处死臣下,这是一种美德,怎么可以轻易破坏?假如皇上做惯了这种事,他日一旦手滑,没准你我的性命也不保啊!”富弼当时不以为然,但后来遭遇政治危机时却感叹道:“范公真是圣人啊!”
富弼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个颇有正能量的政治人物,但跟范仲淹一比,立即落了下风。尽管范仲淹的做法未必符合今人的法律观念,但他总体来说还是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且在具体操作一些问题时很有灵活性,上面的例子就是明证。而富弼,不仅处理问题相对僵化和片面,也缺乏一颗基本的仁爱之心。即使是到最后感叹“范仲淹真是圣人”时,他也不是发自内心地佩服范仲淹的做法,而只是因为自己遇到了类似晁仲约一样的危机而已。所以,我们不仅应该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想问题,还应该尽量站在道德的高度去想问题。如能这样,不管是思自己、还是思别人,都不难思出其中的是非对错。
3.不要跌倒在同一个地方
儒家说,正心诚意是修身的出发点,修身则是治国、平天下的根基,因此我想,救国必先救己。
——蒋梦麟(近代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是大家很熟悉的一首歌,也有不少人用它来指导生活。无可否认,谁的人生都没有绝对的胜算。遭遇失败,在所难免。而且失败也并非一无是处——失败是成功之母嘛。
不过失败绝不等同于成功之母。这个世界上失败的人多了,但从失败中站起来的人却少之又有。原因,就在于他们往往知道执着,而忽略了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一而再、再而三的穿新鞋、走老路,直到有一天,他自己也开始质疑,自己屡战屡败、愈挫愈勇到底有没有意义?
如果说这算得上一种可悲,那么还有一种人更可悲。因为他们已经历千辛万苦,赢得了成功,但最终却因为管不住自己,并最终死在了一些小节上面,岂不是更可悲?
北齐文宣帝高洋就是这么一位可悲人士。高洋是中国历史上残忍的暴君之一,他在位时,宫女、宦官和亲信,每天都有人惨死在他的盛怒下。后期,他甚至还设立了一个专门机构,让相关人员为自己供应死囚,供自己大开杀戒,可见其杀人之多。高洋还喜欢打人,包括他的岳母在内的很多人都遭过他的毒打。他之所以如此,很大原因是酗酒造成的。在执政后期,高洋几乎每天从早喝到晚,喝醉了就撒酒疯。有一天,他的老母亲实在看不下去,操起拐杖责打他。高洋受杖数下,不敢还手,但却气愤地指着老母说:“你敢打我?看我不把你嫁给胡人!”老母亲大怒,但她也管不了高洋,只是从此再也不复言笑。高洋醒酒后,也觉得自己很过分,屡次向老母谢罪,并表示自己一定要戒酒。但老母刚一原谅他,他便好了伤疤忘了疼,最终反反复复,越喝越厉害,最后直接死在昏醉之中,年仅三十岁。
与之相反,梁武帝萧衍则是毁在了自己的滥爱上。萧衍当上皇帝后,有感于很多王朝都因为皇室内部骨肉相残最终导致国破家亡,于是他想尽办法维护皇室的团结。即使其中有些人威胁到自己的皇位和生命,他也格外宽容。比如他的六弟萧宏,生活上腐败堕落、无恶不作,上战场则临阵退缩,导致梁军惨败,而萧衍非但不惩罚他,反倒好言安慰,并加官晋爵。在萧衍的“娇生惯养”下,萧宏越来越有恃无恐,最后竟做起皇帝梦来。公元518年,萧宏第一次刺杀梁武帝未果,梁武帝给他讲了一番大道理后仅仅罢免了他的官职。这助长了他的野心——反正造反不成也不会死。于是没过几年,萧宏再次造反,这次他还给自己拉了个垫背的——与梁武帝的亲生女儿永兴公主勾结造反。再次失败后,梁武帝也只是将永兴公主赶出宫,对萧宏仍没有治罪。不过萧宏自己不争气,不久便惊恐而死,但他的儿子萧正德却接上了班。他倒是没敢直接刺杀萧衍,而是直接跑到了梁朝的敌国北魏。可惜北魏根本不缺他这号,因此没得到重用的萧正德不久又跑了回来。事实证明,他跑回来算对了,因为梁武帝只是哭着将他训斥了一番,便照旧予以重任。
仅仅是对家人“仁慈”,尚不足以体现梁武帝的滥爱。他人生最大的败笔,同时也是导致他活活饿死的仁慈之举,是收留了小人侯景。公元547年,侯景前来投降。当时人们都知道他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因此谁也不接纳他,梁武帝不仅力排众议接纳了他,并封其为大将军。不久,为解救被东魏俘虏的另一位侄儿萧渊明,梁武帝准备与东魏讲和。侯景听到消息后,为求自保,立刻举兵反叛。梁武帝立即派萧正德统帅军队征讨,侯景早就知道萧正德的劣迹,于是便骗他说只要肯做内应,推翻梁武帝后便拥戴他为皇帝。萧正德喜不自禁,便帮助侯景顺利渡过长江和秦淮河,可惜转眼他就被侯景杀死。侯景攻入南京后,将梁武帝团团围住,而平日受梁武帝娇纵的王公贵族们,尽管握有几十万兵马,却都袖手旁观,最终86岁的梁武帝被活活饿死,死前倒是没少骂那些不孝子孙,但悔之已经太晚。
高洋和梁武帝的故事,有力地证实了人可以犯错,但不能在同一个地方犯两次相同的错误。人们常说,老天无情,历史无情,其实老天也好,历史也罢,往往不会一次性地赶尽杀绝,当一个人发展到某一阶段时,只要他细心,只要他愿意反思,他就会发现老天对自己的警醒,比如一场尴尬,一点小惩。所谓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只有那些无视历史的提醒的人,才会将尴尬升级,将小惩酿成天怒人怨。
同理,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纵观历史,成功总是属于那些备尝艰辛、异常顽强而又能时刻总结自己、重新上路的人。芸芸众生在对他们头上的光环顶礼膜拜的同时,也应悄悄地反思:到底是成功之神不曾来过,还是自己总是吃一堑却从没长一智,眼睁睁地看着成功的机会一次次从身旁溜走?
当然,历史有时候确实只会给人一次机会。换作是别人,别说就精心安排的数次刺杀,一个小小的意外,就有可能丢了国家与卿卿性命。因此,我们不仅要尽量做到自己不在同样的地方跌倒两次,还要经常到别人摔跤的地方看看,看看别人为什么会摔倒?换作自己会不会也摔倒?如果不想摔倒应该怎么做,等等。这其实也是我们读历史的最直接的初衷。熟读历史的人,如果也让同一块绊脚石绊倒两次,那么原因只能是他一直都在看花红热闹,而不是以史为鉴,让历史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