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在北大听到的24堂历史课
23443200000005

第5章 自我:做自己想做的人(1)

1.谁在控制我们的人生

当一个人为别人活着的时候,就非常麻烦。因为别人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没有坚持了自己的追求而想要的东西,你的尊严和自尊是得不到保证的,因为你总是在飘摇中间。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外语系,数次在北京大学演讲)

如果让中国的文人们穿越回古代,你认为他们会选哪个朝代?

答案多半是晋代。不为别的,只为晋代的文人最像文人。回到晋代,你可以找陶渊明切磋一下田园诗,顺便学学种菊花;你可以聆听《广陵散》之绝响,顺便为从容引首就戳的嵇康壮行;你可以和谢安下盘棋,顺便问问他为某小作坊主做蒲扇代言人有何感想……总之,回到晋代,你能大开眼界。

前者我们曾谈到书圣王羲之少年时的残酷经历,不过历史也并非只有残酷,有时候,历史也很温情,比如王羲之的爱情佳话。

用现在的话说,王羲之系出名门。当时的另一位朝廷重臣郗鉴,他有个女儿名叫郗璇,有才又有貌,被郗鉴视为掌上名珠。女儿长大成人后,郗鉴准备为自己挑个好女婿,他听说王家子弟众多,个个出众,便和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打过招呼,派管家去王家考察王氏子弟。

王家的小伙子们早就听说过郗璇的芳名,听说郗鉴派人来挑女婿,一个个铆足了劲,穿戴整齐,彬彬有礼,只盼雀屏中选。郗府的管家看来看去,觉得都不错。最后,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只见靠东的床上躺着一个青年,正在光着膀子大嚼烧饼,肚子上都是芝麻粒儿!这个人就是王羲之。当时他正着迷于东汉着名书法家蔡邕的碑帖,因此来到相府不久,就把郗府选女婿的事忘到了脑后。由于天气太热,就随手脱掉外衣,袒胸露腹,边嚼烧饼,边琢磨书法。负责引路的仆人告诉他郗府的管家来了,他也没听见,不仅没下床表示一下基本的礼貌,连一句话也没说。

郗府的管家回府后如实向郗鉴汇报:“王家的年轻公子共20余人,听说郗府择婿,个个争先恐后,但骨子里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位公子,躺在东床上,光着膀子嚼烧饼,一点儿也不热心。”郗鉴听后笑道:“哈哈,就是他了!”然后,郗鉴亲至王家,见王羲之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择为快婿。这就是“东床快婿”一词的由来。

无须佩服王羲之,在那个出身决定一切的时代,他即使做不了郗鉴的女婿,也不至于打光棍。不过王羲之的卓尔不群、潇洒不羁也是不容置疑的,至少他那些堂兄弟就没法儿比。事实上,不是这种性情,他也写不出冠绝古今的《兰亭序》。

说到《兰亭序》,人们但知它是中国行书第一,很多人还总是不厌其烦地说什么其中的若干个“之”字个个不同,鲜为人知的是,《兰亭序》本身还是一篇非常棒的散文,而世人但提其书法而不提它的内涵,多少有点买椟还珠之嫌,下面就把这篇千古名作简单翻译一下:

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包括谢安、孙绰在内的许多着名人士统统都来了,大家聚集在一起,盛况空前。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岭,茂密的树林,繁盛的竹林,还有澄清的急流。我们把急流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等乐器伴奏,场面略显冷清,但我们边喝酒边赋诗,也足以畅叙衷情。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抬头看,天空广阔,低头看,万物众多,有如此美景,又有如此众多的朋友,实乃人生乐事。

然而人与人的相处,是多么的短暂,或者说,人生是多么的短暂!有的人喜欢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们高谈阔论;有的人则把人生寄托在兴趣爱好上,过着我行我素、放纵不羁的生活。虽然人们对生活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情也有沉静和急躁的差异,但当人们遇到欢欣的事情时,心里会自然而然地感到欢愉,哪怕衰老就在眼前。然而当人们对这些事物厌倦了,心情就会随之改变,感慨也就随之而来。从前感到欢欣的,顷刻之间已成往事,对这些人们尚且不能不深有感触,更不用说人生苦短,终有穷尽的一天。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不令人感伤!

每次看到前人的感慨,我都感觉自己与他们是那么的契合,因此每每对着他们文章叹息,但心里却不能参透。我从不认为人生是一场虚幻,我也一向不赞同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然而我总有一天,会被后人像我看待古人一样地看待,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所以,我在这里把与会的人悉数记录了下来,并且把他们的诗作抄录下来。虽然时代会变迁,世事会变化,但人们抒发情怀的原因基本上还是一致的。后世的读者,想必也会对这些诗文有所感慨吧!

用现代人的话说,《兰亭序》其实就是王羲之的人生感悟:人生苦短,千万不要被名利束缚、被世俗束缚,苦在其中却乐不思蜀。做人,要尽量摆脱约束,释放人性,回归自然,为自己而活。然而莫说是在现代,即使是在晋代,类似名士的做法毕竟也不是主流。在被各种传世久远、名目堂皇的教条礼法熏陶出来的主流人群眼中,这非但不是什么境界,而是另类和变态。也因此,人们容不得一点不同,过于在乎别人的眼光。比如那个《父子骑驴去赶集》的故事,因为担心别人说,父子俩最后不得不把椅子抬着上路!但世人不还是有话说吗——这俩人有驴不骑,自己走路,真是傻冒儿,鉴定完毕!

我们并不指望这篇文章能改变多少人,但我们必须提醒:人类是一种自我折磨的动物,别让世俗的眼光控制你的人生!

2.抱怨别人不如成就自我

奋斗以求改善生活,是可敬的行为。

——茅盾(中国现代作家及文学评论家,毕业于北京大学)

清朝时,有个叫谭瑄的文人在某富翁府上做私人教师,由于该富翁喜好音乐,不太注重诗书,因此府中乐师的饭菜要好过教师。谭瑄对此非常愤恨,时常发牢骚,他的朋友朱彝尊知道后写信劝他说:“君子要以类族来分辨事物。物各有族,对于人来说,也要以类来分辨。君子必须了解自己的地位。比如:娶妻送彩礼,只需要布匹裘衣即可,而买妾就要上百两银子,而赎官妓则要数千两银子。可见品流越低下,价值就越高。饭菜的丰盛与否,正像拿鱼喂猫,拿肉喂狗,对于老兄您来说,这又有什么值得生气的呢?”

朱彝尊的信,多少有些阿Q精神,但不这么说,又怎么能让他那怀才不遇的朋友心里安慰些?

人生在世,难免失意,必要时安慰自己一下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不能做一辈子阿Q。不打败失意,失意迟早会再次光临。抱怨别人,不如超越自我。不断超越自我,才成就真正快乐、潇洒的人生。

在这方面,孔子为我们做好了榜样。

孔子首先是个很自我的人。他曾经说过,如果富贵可以堂堂正正地追求,即便是让我做赶车之类的工作,我也愿意;但如果富贵非要以“放下身段”为代价,我还是干点自己喜欢的事儿吧!

孔子喜欢什么呢?学习。我们知道,孔子是个含着银汤匙出生的富二代,但他的富二代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便因其父亲叔梁纥的去世而中断。到孔子十几岁时,为养家糊口,他也不得不出门打工。但孔子从未放弃过学习,他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做人做事、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终于有所成就。可惜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他这种思想过于理想化,当时既无人了解他的价值,也无人愿意发自内心地奉行这些价值观。年过五旬才出仕为官,但没几天,就因过于正直触动了权贵利益被轻松拿下。周游列国数十年,没有一个国君愿意诚心实意地聘用他,某些小人还把他当成危险人物,明枪暗箭,屡次中伤。就连一些隐士也瞧不起他,讽刺他为“丧家之犬”。

但孔子从不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于外因,有学生为他抱不平、为自己发牢骚时,他总是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意思就是:“你们别怕没有官位,只需担心没有安身立命的本领。也不要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只有具备真才实学的人,才值得别人去了解。”单凭这一点,孔子这“万世师表”的名号就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