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郭浩火速地从国内各地召来农业专家和农业技术精英,以及各地的种植能手,采用超大集团自己生产的种子和有机肥试种。对于基地的每一块土地,他都要求员工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定期作相应的检测,认真采集数据,选择适合种植的品种下种、施肥、喷灌等。“超大”基地很快便生产出了第一批优质蔬菜。当优质蔬菜大量投入市场后,出人意料地大受福州人赞誉。出师告捷使郭浩的信心倍增,之后他再接再厉,借助获得的利润开始了新的计划,很快就在国内掀起了一场“圈地运动”。从最南端的海南一直到最北端的辽宁,再到沿海一些发达的地区,郭浩到处都布下了超大集团的基地,没过多久,他的蔬菜基地便已扩张到10万亩以上。
此刻,郭浩已经充分看到了“超大”农产品的广阔市场前景和其所具有的技术优势,于是迅速打起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营销战。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他们就迅速将产品直销到当地的超市、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借以吸引更多人的目光,打出知名度。逐渐地,人们对农业产品也有了一定的品牌意识,在品牌贫乏的蔬菜领域,天然、优质的“超大蔬菜”就轻易地扩大了其市场份额。在这个过程中,郭浩并没打什么广告,但在蔬菜产品上贴上商标,在当时还是并不多见的新鲜事,而人们总是要吃菜的,天天买菜,“超大”标牌便走进了千家万户,非常普及,这本身就已是最好的广告。知名度的树立,就像水到渠成一般自然了。此外他还得到了很多附带的好处——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为了扶持农业,向来都有种种优惠政策。郭浩不但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还获得了一大笔用来开展并推广实验田的开发研究基金。
在超大集团,农业产品的生产一切都按国际标准进行运作,这是郭浩一直坚持的原则。他之所以这样要求,在于他在意的不是短期效益,不是一点点得失,而是一个大前景的追求,是使自己的事业一直延续下去的途径。他的目标是打造中国农业的航空母舰。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在世纪之交加大了发展力度。而要发展大计划,开展更多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就要有资金,仅靠企业运营利润和政府提供的项目发展基金是不够的。而取得资金最便捷的途径莫过于上市。2000年12月,郭浩率领“超大农业”在香港正式上市,一举融资6亿港元。
郭浩本是一个普通的商人,但他却能高瞻远瞩,看到了别人不屑一顾的地方隐藏着的商机,进而作出了令人惊诧的选择。眼前的成功证实了他的这一选择并没有错,也使他从此变得不平凡,由一个电子销售大王成为中国的“超大农民”。
4.创新者生,墨守者死
人们常说,“商海如潮”,时而涨,时而落。那么,作为弄潮儿的商人,又该如何掌握潮汛呢?成功商人在滚滚商潮中摸爬滚打数百年,总结出这样的商潮规律:低潮则进,高潮则缓。
高居中国富豪榜第二位的许荣茂就是一个成功的弄潮儿。
许荣茂1950年出生于石狮一个五代中医世家,因此他最初的职业是世传的中医。当时许家在当地是小康之家。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福建人生活十分贫困,像许家这样的经济条件自然是令人羡慕的,所以当许荣茂决定去香港闯荡的时候,有人以为他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在别人看来,人家出去闯世界是为生活所迫,而许荣茂出去是图什么,很多人对此都百思不解。许荣茂自己当然是心里有数的:他不愿让一个闭塞狭隘的环境困自己一辈子,他想走出去,经一经外面风吹雨打的滋味,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更大的环境,由此体验一下更广阔的人生。70年代末,“文革”结束以后,许荣茂义无反顾地来到梦幻般的东方大都市香港。
从最熟悉的事干起,几乎是创业通例,但到香港后,由于许荣茂只会讲闽南话和普通话,与讲粤语或英语的香港病人没法沟通,所以当不上医生,只能在药店当伙计。但语言障碍犹存,当伙计也常出错,经常弄不明白病人要的是什么药。在药店干不下去,许荣茂便去工厂当工人,后来又在街上扫马路,在工地当小工,在码头当劳力,甚至当过小贩摆过地摊。这期间,他一直努力学习粤语和国语,时常与周围的人交谈。几年后,许荣茂终于完全适应了香港的环境,学会了广东话,同时了解了香港社会,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终于可以摆脱蓝领身份了。
1981年的一天,许荣茂无意间走进了香港证券市场。看了会儿热闹后他忽然间意识到:香港是座梦幻之城,而股市是梦幻中的梦幻,它可以令你一夜赤贫,也可以使你一夜暴富,对于像自己这样目光敏锐却没什么身家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条创富的捷径。凭着一股子冲劲儿,许荣茂一头扎入股市中,凭着自己敏锐的直觉去捞金。
不能不说许荣茂是有好运气的,一个初入股市、没有身家的人进得门来,偏能频频得手——当时香港经济正处于一个飞速成长期,股市行情大好,只要头脑聪敏,不难捞到钱。几年间,靠着买进卖出,许荣茂真正海捞了一票。接下来,他便顺理成章地当上了证券经纪人,不仅自己炒股也替别人炒,这是香港股民们的赚钱之道。自己有眼光,有经验,但资本不足,就利用别人的资本,赚到后抽取佣金,如此上升速度更快。如此这般,许荣茂的资产滚雪球般猛增,两年光景便翻了几十番,转眼间也从一个散户成为投资大户,开了一家金融公司。
许荣茂的性格属于那种机敏类型,而且藏而不露,善于收敛锋芒,更能看风头行事,把握自己在“冷”与“热”之间的投资尺度。他认识到,创业初期最怕的是折腾,当一个人的财富能有李嘉诚那么多,事业能像比尔·盖茨那么大,想垮也不是很容易,而在创业起始阶段,资本少就难以经受几次大的冲击,所以在投资上一定要谨慎行事,局势不明时不能莽撞。话虽这么说,一个人要想完全掌握局势的发展方向也不太可能,因而他的对策就是掌握好“冷热”之间的尺度:在投资的低潮期,表面上看机会不多,但若认准目标入市,反而往往会大捞一笔;而在投资的高潮期,看上去机会多多,做什么赚什么,但投资过热有时会产生泡沫,市场的吞吐量太大反而使市场变得脆弱,此时就应谨慎行事,采取抑制态度,因为市场可能会在意外冲击下崩溃,使投资者来不及抽身。这就是市场的正反两面,是一种祸福相倚、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有鉴于此,面对市场形势,许荣茂的表现一直是冷静和抑制的——当市场太沉寂时,他会预感到其中潜伏的爆发力;当市场太热时,他会反而觉得华而不实。这样的冷静也许使他失去过一些机会,但行商总如张网捞鱼,一网打尽的事是难以做到的。他从商20余年来很少蒙受过大的损失,这就不能不说明是他的高明处了。许荣茂的商法可以说是一种张弛相间、多赚少赔的商法。
由于在股市上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许荣茂在商界的地位在短期内直线上升,这使得他心中反而产生了一种不真实感,进而有所警惕。几年来股海操舟,许荣茂赚了不少钱,但也使他身心交疲。老实说,炒股的人日子真的不好过,虽不至于像欧·亨利描述的那样连自己已娶过老婆的事都忘了,但忘了吃饭、忘了睡觉却是经常的事。整天提心吊胆,始终像一只弓那样处于紧张状态,睡觉都要睁着眼,这种生活许荣茂体验得足够了。钱赚得再多也有累的时候,渐渐地许荣茂开始有了危机感,正如他当初所认识的那样,股市是个充满机遇的地方,但也是充满风险的地方,它能圆很多人的发财梦,也能把很多人的梦打碎。他觉得自己已经赚够了,不用再过这样紧张的生活,不用再承受不可知的风险,应该尽快转到实业上去。而当主意既定,就在股市上股指涨得牛气朝天之际,许荣茂却悄然抽身而退。这一退的结果,使他躲过了1987年香港股市的一场严重股灾。在那次股灾中,很多人倾家荡产,许荣茂却安然无损。急流勇退,这是许荣茂的明智,也是他的勇气。
随后许荣茂又根据市场需求先后投资纺织制衣业,转而又投资房地产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商业奇迹,令业界人士叹服。
许荣茂曾说:“我是学中医的,中医讲究冲淡平和,浮躁是做事业的大忌,一些人却屡犯这个大忌。”而许荣茂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效,是因为她遵循着这样的商业规则:一个是低潮入市,一个是滚动开发。低潮入市成本不高,升值空间大;滚动开发则可迅速回笼资金,开发新项目,哪怕只有一块钱,也能做十块钱的生意。
“低潮则进,高潮则缓”,是许荣茂的基本市场策略,在创业初期尤为常用。从香港到内地,从海外到海内,许荣茂基本上没有脱离理性投资的观念,对市场发展形势和商机把握得极为准确,所以他的发展步伐显得平实而稳,在投资取舍上具有相当准确的预见性。
5.转移撤退,以退求进
兵家常言:“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同样适用于商场。瞬息万变的商场总会潜藏着重重危机,是商家无法预料的。那么,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与风险,商家往往采取转移撤退的方略,以退求进。这样做至少可以保存实力,不必随风险的日益加大而陷于绝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退是为了更好地“进”。郑周敏就是一个懂得转移撤退的智者。
郑周敏,籍贯闽南石狮,1930年出生于菲律宾,因少小家贫,早早就经历了许多闽南人海外谋生的艰难,10多岁就开始以打渔为生,从早到晚漂泊在水上,将捞到的鱼虾拿到集市上去卖,换一点钱养家糊口。后来又改行当小贩,也是一个仅能谋生的职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郑周敏到了马尼拉,由于年龄太小又没有专业技术,踏破铁鞋也找不到一份工作,不得已他只好再当小贩,在街边摆摊卖小商品。一次,他在卖东西时获悉纺纱厂十分需要绕纱用的纱管,于是四处询问收购废品的店铺及一些织布厂可否供应纱管。他的思路果然选对了,那些纺织厂用完了棉纱后,一个个的纱管成了废物,一般情况下当垃圾扔掉,如有收购破烂的小贩需要,也会很便宜卖给他。郑周敏与这些织布厂建立了稳定的纱管买卖关系,然后又向急需纱管的纺织厂签订供货合约。他以贱入贵出的办法,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赚到了10多万比索。
这一做法并不是长久之计,一些纺纱厂发觉到纱管的来源后,也逐步自己直接与织布厂建立供纱及返还供纱管的关系。这样,郑周敏这种中介性的商人便处境艰难了,因为他的纱管本来就是从纺纱厂的废物堆里来的,而要与纺纱厂竞争是不可思议的事。关键时刻,郑周敏果断地决定放弃纱管生意,开起了一家小型织布厂。利用自己在买卖纱管时建立起来的客户关系,他的纺布厂业务获得了迅猛发展,不到10年先后办起6家工厂,很快成为菲律宾商界的知名人。20世纪70年代,郑周敏结识了菲律宾当时的民主派参议员阿基诺,并给予阿基诺一定支持,因此得罪了当时执政的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后来因菲律宾政局动荡,马科斯在全国实行军事管制,令当时的菲律宾经济严重下滑。此时在分析了政治和经济形势后,郑周敏感觉到菲律宾形势不可能在短期内好转,便放弃了当时在菲律宾的一些陷于困境的工厂,将大部分资金转至台湾,到当经济正在腾飞的台湾开设亚洲信托公司,大规模地经营房地产和贸易。由于他准确把握了台湾经济上升的机遇,及时转移来台,从此业务平步青云,在台湾所取得的利润十倍于他在菲律宾遭到的损失。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菲律宾政局再变,阿基诺夫人开始执掌政权。郑周敏趁机折返菲律宾投资,在马尼拉湾投资180亿美元兴建亚洲世界城,当时堪称惊世之笔。郑周敏在中国台湾和菲律宾拥有大量的土地,旗下的亚洲世界国际集团分别在中国台湾、香港,菲律宾,美国,加拿大拥有农工商集团、亚洲与亚洲人集团、环亚集团、中美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美国加州银行、亚世分公司等公司数十家,世纪之交又转向中国大陆内地投资,其个人财富已超过20亿美元。
影响市场经济的因素很多,风云变幻,凶险莫测,而作为敢斗风浪的商场闯海人,闽裔商人在经营中似乎能更准确地预见风险的来临,能更客观地认识到风险。而当面对经营风险时,他们的防范措施也更灵活多变。懂得运用缓冲、分散、规避、退出乃至正面挑战诸多娴熟方策,表现出处理风险的胆略和驾驭风险的才干。
许多情况下,知难而退和坚持努力奋斗并不矛盾。成功学家希尔认为,如果一开始没有成功,再试一次,仍不成功就该放弃,愚蠢的坚持毫无益处。俗话说,东方不亮西方亮,在生意场上,如果一种项目眼下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就不妨索性放弃,另谋他途。
6.居安思危,力求发展
身处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无论你发展得多好,时刻都要做好准备,在稳健基础上力求进展,居安思危。商人的谦和沉稳的经商态度,可以给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可靠的保证,因为“守业”需要的就是这种不急不躁、兢兢业业的精神。
福耀集团一路走来,从小到大,从亏到盈的路线上升式的发展,是归功于技术突破、销售网络、还是生产基地的扩大?归根结底还是在于这个企业的领导者具有居安思危、不断进取的创业精神和经营理念。正因为福耀的董事长曹德旺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才实现了技术的突破、销售网络的完善和生产基地的扩大。
1983年,38岁的曹德旺在家乡福清市高山镇承包了一家乡镇企业——高山异形玻璃厂,将主业迅速从大路货水表玻璃转向利润空间巨大的汽车玻璃。1987年,曹德旺联合多个股东集资627万元,成立了中外合资福耀玻璃有限公司,理顺了产权关系,并在1993年将福耀玻璃推上国内A股市场。至今,“两辆中国车就有一块福耀玻璃”的市场份额还在继续延续。可谁又知道,“福耀”的每一次跃进的背后都是曹德旺居安思危的不眠夜呢!
当时,PPG、加迪安、圣戈班、皮尔金顿等世界级竞争对手都瞄准了中国市场,而且圣戈班选择在长春和上海直接投资建厂,为当地汽车厂商提供配套。随后又与韩国汽车玻璃厂商合资,在上海成立一家年生产能力为150万套汽车玻璃的新公司,在国内也已经将北京现代、东风悦达起亚、神龙汽车、长安福特、东风汽车等作为发展的主要客户。这一影响“福耀”国内60%的市场占有率的事态初露端倪,曹德旺预知到如放任不管,事态的严峻性将不言而喻。防患于未然的曹德旺迅速出击,建立了上海福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