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七分做人三分做事的好选择
23483500000037

第37章 放弃贪婪金钱走经商致富之路(3)

有了“带头牛”开路,芝加哥地区的100多家电器商店纷纷要求经销索尼彩电。不到三年,索尼彩电在芝加哥地区的市场占有率达30%。有了芝加哥这头“带头牛”,在美国其他城市的销售局面也打开了。

至此,卯木肇先生凭着其坚韧不拔的“推销精神”,终于使得索尼彩电成为占领美国市场的“日本名牌”,为索尼公司赢得了源源不断的丰厚利润,也为其出色的推销生涯写下了浓重而多彩的一章。

事实上,客户拒绝推销,常常有各种原因。或是基于内在需求的本能反应;或是因当时正苦恼、困惑的其他问题的缘故,无暇或无心考虑你的推销;或是遭受了他人情绪的骚扰。将不良情绪转移到了你的头上……在这些情况下被拒绝,不一定是你有问题,而很可能是对方有问题。当我们明了出现被拒绝并非我们自身的原因。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打起精神去帮助一个存在着问题、又急需我们去解决的“受难者”呢?!

做生意不能一次赚足

看问题一定要把眼光放长、眼界放宽些,不要为了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就争抢拼夺,到头来只会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任何人都懂得权衡利弊,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害相权取其轻。道理很简单,用不着多说,问题是,你的权衡标准是否正确?你所取的“大利”真的大吗?如果你只是以“钱多钱少”为唯一标准,可能却忽视了更重要的东西。

你可能知道这样一则故事:

某人到一个城镇旅行,听这里的人说起一个小孩,大家都叫他“傻子”,因为他永远选择五分钱,而不选一角钱。很多人不相信,就拿出两个硬币,一个一角,一个五分,分别放在两只手里,叫那小孩任选一个,结果那个小孩真的挑了五分的硬币。围观的人看得哈哈大笑,非常开心。这个旅行者觉得非常奇怪。便问那孩子:

“难道你不会分辨硬币的价值吗?”

“不是的!”孩子小声地说,“如果我选择一角钱,下次他们就不会让找玩这种游戏了!”

读到这个故事后有什么感受?你会发觉,那个“傻子”其实才是最聪明的人。的确,如果他选择了一角钱,这件事就变得“不好玩”而没有人愿意继续跟他“玩”下去,而他得到的,也只有一角钱!但他拿五分钱,把自己装成“傻子”,于是当傻子越久,他拿得越多,他得到的,比当“聪明的人”拿的还多!

某职业经理人受聘就任新职,职位虽然很高,但那却是个他不甚了解的行业。对方开的月薪是十几万,他却主动减为九万九。有人说他笨,他回答说:“我如果拿十几万的月薪,就要有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一没做好,上面不说,我自己也要走人低自动减价,正是向上面反映我的谦虚与客气,如果没做好,情况还没那么严重,如果做得好,月薪当然会回到那个水准,所以长期来看,我自动减薪是划得来的。”

另外一个人得了工作奖金,一位同事要他请客。这种事当然是不便拒绝的,于是他要对方挑选餐厅,结果对方挑的是最贵的餐厅,让他差点付不了账。这件事,让他对那同事有了心结,他暗暗发誓:再也不请他吃饭了!

从这两个故事和那个“只拿五分钱”的故事来看,关键就在于“不拿白不拿,不吃白不吃”的“贪”!殊不知,你所要的利益的背后还有个人在,你的“贪”不止是损害了他的利益。也会使他对你的“贪”起反感。如果你只要“五分钱”,他却会对你有更好的印象与评价,并因此而延续你和对方的关系。而“贪”呢?这种机会很可能只有一次!而你一旦给人这种印象,虽还不至于影响你的事业,但对你的形象却是不利的。人在社会上行走,口碑是很重要的。

其实,所谓“傻瓜”,不过是一种“放长线钓大鱼”的策略,比起那些目光短浅者,不知要高明多少倍。可叹的是,现代社会充斥着下列的现象:人际关系一次用完,做生意一次赚足!以为自己这样做是聪明,这都是杀鸡取卵,是在断自己的路!

十个五分钱多?还是一个一角钱多?你自己算算看吧!

创新是商场不败的法宝

每个人都必须做改造我们生活的重大选择,如果我们不能了解我们每个人都掌握着自己一生的道理,就会缺乏意志力去塑造一项适合我们的希望,需要和能力的事业。

当代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曾就读于哈佛大学,他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拥有一个开放的头脑,这也正是造就他的成功和财富的内在特质之一。能说明这一点的最好例证就是微软公司在互联网时代的战略转型。早在1993年。比尔。盖茨就以70亿美元的个人财富荣登《福布斯》世界富豪排行榜首位。到1995年时,微软公司更是以操作系统和软件雄霸个人电脑市场。但当时比尔·盖茨几乎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他没有及时地意识到互联网的引人将使整个信息技术产业和全球经济发生根本性的革命。然而由于他随时保持对周围世界的敏感性,并及时地听取别人的意见,使他改变了看法,全面调整了微软的战略。

要想了解盖茨到底是为什么一开始对警告信号视而不见并不困难。早在80年代初,当互联网络奇迹般地由个人网络摇身一变而成为全球性的通信与计算机媒介之时,盖茨的微软公司增长正旺。销售额增长了两倍,达到38亿美元。员工也由1990的5600人增至1993年的44万人。这主要是出于视窗软件的成功。

到了1993年,技术方面的消息灵通人士发现了“万维网(www),万维网可以让你在网络上轻松的显示图表和照片。尤为重要的是,你只需用带“小丁”的鼠标在某个地方轻轻一点,万维网就可以让你在网络计算机间跳来跳去。然而,在当时的微软公司和比尔。盖茨看来,万维网不过是个普通的新鲜玩意儿罢了。

比尔。盖茨说:“我是不会说现在已清晰可见万维网将在今后几年里迅速发展之类的话的。如果当时你们问我大多数电视广告是否会在广告内容中加入万维网地址,我会放声大笑。”而且盖茨和他的经理们还有更紧迫的事要考虑。政府的决策者们对微软公司反竞争行为的调查正在进行。微软还有一个秘密小组正在创建一个服务项目以同“美国在线”一较高低。尤为重要的是,众多的程序员们正忙于研究后来的windon95。

微软公司对万维网所作出的公开反应一直沉默不语。直至1995年秋,万维网的猛烈发展势头给微软公司敲响了警钟:它已对微软公司造成了威胁。已有约2000万人不用微软公司的软件而沉迷于网络。更糟的是,在太阳微系统公司所开发的一种新的计算机语言的推动下,万维网作为一种新式“平台”正在崛起。这对视窗在个人电脑上的霸权地位,以及整个个人电脑时代构成了挑战。

盖茨坐不住了。1995年12月他举行了一次大型活动,表明微软公司打算全面参与并赢得这场网络时代的软件大战。微软公司将生产网络浏览器、网络服务器。并对微软公司现有的程序进行网络化。从那时起,微软公司总部的每个人都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在这个有着35座建筑物的大院里。每个角落都进行着网络项目的开发工作。1996年2月份成立的专门从事网络产品开发部门的员工人数增加到了2500人。这一数字比网景公司以及紧随其后的五大网络新贵的员工人数之和还要多。盖茨说:“当前,互联网络对我们来说最为重要,它将带动一切。我们的软件个个都是核心产品。”

为什么盖茨这么快就醒悟了?因为盖茨对历史非常熟悉,有些市场的领导型企业,比如通用汽车、IBM之类的公司由于其高层经理人员未能洞察到整个行业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而栽了跟头。而且盖茨对市场情况看得很清楚:到1996年中,互联网的动力就变得极其强大,而网景成了万维网的新领地内统治者——网景至少占有浏览器市场的2/3。

如果当时盖茨固执己见。那么可能真的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微软公司是否会被国际互联网置于死地!”但是盖茨没有给其他人这样的机会,他根据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调整了自己的思维。在数字化时代,没有什么比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战略更重要。而这需要有一个开放的头脑,任何墨守成规的人,或固执己见的人都无法成为一个永久的成功者。

后来《哈佛商业评论》评价比尔·盖茨的战略转型时说:“微软以惊人的敏捷对它所犯下的近乎致命的错误作出反应。比尔·盖茨在1994年就犯过一个关键性的错误:他未能及时地意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但到1995年5月,他就醒悟了。就像他在一个内部备忘录里写道的,“现在我把互联网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互联网是IBM在1981年引入了个人电脑后所发生的唯——个最重要的变化……互联网是潮流。它改变了游戏规则。它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机遇,也是一个令人无法想象的挑战。”

钻石就在你的脚下

有些人只知道舍近求远,把眼前的最好的东西放弃,而最终结果是什么也得不到。

印度流传着一位生活殷实的农夫阿利·哈费特的故事。

一天,一位老者拜访阿利·哈费特,这么说道:“倘若您能得到拇指大的钻石,就能买下附近全部的土地;倘若能得到钻石矿,还能够让自己的儿子坐上王位。”

钻石的价值深深地印在了阿利·哈费特的心里。从此,他对什么都不感到满足了。

那天晚上,他彻夜未眠。第二天一早,他便叫起那位老者,请他指教在哪里能够找到钻石。老者想打消他那些念头,但无奈阿利·哈费特听不进去,执迷不悟,仍死皮赖脸地缠他,最后他只好告诉他:“您去很高很高山里寻找淌着白沙的河。倘若能够找到。白沙里一定埋着钻石。”

于是,阿利·哈费特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地产,让家人寄宿在街坊家里,自己出去寻找钻石。但他走啊走,始终没有找到要找的宝藏。他终于失望,在西班牙尽头的大海边投海死了。

可是,这故事并没有结束。

一天,买了阿利·哈费特的房子的人,把骆驼牵进后院,想让骆驼喝水。后院里有条小河。骆驼把鼻子凑到河里时,他发现沙中有块发着奇光的东西。他立即挖出一块闪闪发光的石头,带回家,放在炉架上。

过了些时候,那位老者又来拜访这人家,进门就发现炉架上那块闪着光的石头,不由得奔跑上前。

“这是钻石!”他惊奇地嚷道。“阿利·哈费特回来了!”

“不!阿利·哈费特还没有回来。这块石头是在后院小河里发现的。”新房主答道。

“不!您在骗我。”老者不相信,“我走进这房间,就知道这是钻石啊。别看我有些唠唠叨叨,但我还是认得出这是块真正的钻石!”

于是,两人跑出房间,到那条小河边挖掘起来,接着便露出了比第一块更光泽的石头,而且以后又从这块土地上挖掘出许多钻石。献给维多利亚女王的那块有名的钻石也是出自那里,净重达100克拉。

事实不正是如此吗?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舍近求远,到别处去寻找自己身边有的东西。而往往机遇就在您的脚边,在您的心里。

垃圾堆里的老板

没有员工,老板只是光棍司令一个,烦恼时,放下心情中的不愉快,不要把愤怒丢给员工,为自己寻找发泄的对象。

有一位老板生意做得很成功,赚了很多钱;为求效率,他对员工很严格,甚至很苛刻。当员工犯错时,他常厉声责骂,丝毫不给员工留情面,因此公司里的员工对他都心存畏惧。

一次,老板和客人一起在家吃晚饭的时候,电话响了。老板接了电话,没讲几句就开始大声地责骂对方。原来是公司的一位经理向他报告没有接到一张订单,他听到这个消息自然是火冒三丈,骂这位经理办事不力,骂罢,用力挂上电话。

接完电话。老板气冲冲地回到餐桌。他的母亲看到这情景便对他说:“你这样对待你的员工是不对的!你不要因为自己的生意做得很大就自认为了不起。你要知道,如果没有那些员工,你只不过是‘垃圾堆里的老板’,你自己好好想一想!”

说罢便放下碗筷,起身离开饭桌。老板听了母亲的话有些不知所措,他不知他母亲所说的“垃圾堆里的老板”是什么意思。

有一次连续假日,公司大放假,这位老板想到办公室去处理一些事情。他到了办公室后,发觉办公室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而且没有人清扫,显得有些零乱。和平日整洁明亮的情景大不相同。他想喝杯茶,却发觉自己连烧茶的大水壶也不会使用。开始工作之后,他发现一切是那么的不顺。他一会儿找不到相关文件,一会儿找不到档案,想发封信给客户也没有秘书帮他打字。结果忙了大半天,却几乎没有一件事做得成。这时他突然顿悟了母亲所说的“没有那些员工,你不过是‘垃圾堆里的老板’”这句话的含意。他此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我生意之所以能够成功,大都是靠我的下属的辛勤工作换来的。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啊!没有了他们,我怎么会有今天的成就呢?我实在应该把他们看成是我的宝贝才对啊!”

这位老板自从体会了这个道理之后,他渐渐改变以往对待员工的苛责、刻薄,代之而起的是对员工的鼓励、信任,并加强员工的福利。员工们感受到老板明显地改变后,除了惊讶之外,为了回报老板为他们所做的一切,无不加倍努力,结果公司的业绩更上一层楼。

人弃我取也能创奇迹

被誉为“上海滩奇迹之王”的周云光以善于抓住不是机会的机会来创造奇迹而闻名于旧上海。

周云光的银行是在非常险恶动荡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银行诞生不久,便面临外商银行和国内钱庄的夹击。当时的上海租界内外,外国银行林立,美国的花旗、汇兴,法国的东方汇理,英国的汇丰、麦加利,日本的三井、住友、三菱,比利时的化比、中法实业,德国的德华,俄国的道胜,荷兰的安达等银行,都是实力异常雄厚的金融财团。外商银行依靠强劲的实力,根本看不起中国的银行,周云光的上海银行更是没有被放在眼中。不少人都认为上海银行的倒闭是迟早的事情。

开办伊始,周云光经常能听到这样的一些嘲笑:“中国的银行是不可能办好的。”而此时,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远的不说,仅上海钱庄中就涌现出了诸如齐丰、同康、源康、庆富等实力超群的大钱庄,它们不仅具有票据交换机构,可以依此制定拆息,银行间的票据交换必须要托钱庄来办理。而且,几大银行之间也达成了默契,相互间都有成文的君子协定。

实际上,在复杂交错的金融市场上,钱庄俨然以仅次于外商银行的老二自居。华资商业银行,实际上是在外商银行和钱庄的夹缝中讨饭吃。周云光明白上海银行既无强大政治势力,又无雄厚经济基础。因此,对于这家“小小银行”来说,首要的任务是站稳脚跟。而要想站稳脚跟,必须从服务质量和内部经营上下功夫。周云光知道这才是银行生存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