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体育俱乐部的师资队伍建设有以下特色。①形成选课、择师、评教机制。学生选课、择师完全是一种动态的,学生对教师的评教也是随机的,学生评满意率作为教师考核重要的依据。这种评教机制的建立,将对教师带来职业的危机感。②师资来源的多元化。专职教师、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办法,逐步减缩专职教师的比例,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兼职教师原则上有三个来源渠道,既有来自其他高校体育教师,也有来自社会体育部的优秀指导员;还有来自本校其他专业的教师,未来高校的体育教师将面临职业挑战。③教师角色的转变。实施体育俱乐部后,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成为某一项目的专家和权威,而且还要掌握几种体育运动技能,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体育教师不仅在学校体育方面成为有一定影响的专家,还要成为社会体育方面组织者和指导者。
(六)运作经营性,激活高校体育新的增长点
体育俱乐部收费问题一直是高校体育一个热点和敏感的问题。总体上分析,南方的高校好于北方高校,经济发达地区好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重点大学好于地方高校。这可能与观念意识、经济状况、办学条件等方面有直接的关系。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运作经营经费来源主要有:学校承担俱乐部全部的费用,学校与赞助单位联合承担俱乐部经费,完全由赞助单位承担体育俱乐部经费,学校拨款和自我创收解决俱乐部经费,完全由自我创收解决俱乐部经费。也有的建议:高校体育俱乐部经费应采取体育基金运作,4年后退还本金,以此作为高校体育发展基金。其次还包括俱乐部会员费基金、社会赞助基金和创办经济实体获得的基金等。体育俱乐部收入的费用在分配流向:学校按比例拨给体育部门,按比例交给学校,支付场地维修费、支付器材损耗费、支付劳务费、支付教师奖励费等。
一、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体系
(一)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理念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最根本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高校体育俱乐部主要依靠的是会员的认可和参与。因此,体育俱乐部的管理者应非常重视参与者的愿望和要求,针对不同的参与者提供不同的服务;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高校体育俱乐部之中,并且让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参与到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之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各种体育俱乐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组织管理的能力,形成学生关心俱乐部、办好俱乐部的局面。
(二)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体制
科学管理是高校体育俱乐部运行的关键。要实现管理科学,首先必须转换观念,建立法制意识,形成一套符合体育教育改革要求的管理制度以及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从而对高校体育俱乐部进行系统管理。因此,我们要建立、健全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体制。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体制以高校体育俱乐部联盟为基点,把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分为高校体育俱乐部外部管理系统和内部管理系统;外部管理系统主要由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体育协会、单项运动协会、大众体育协会四大机构组成;内部管理系统是高校体育俱乐部联盟对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高校单项体育俱乐部、高校课外活动俱乐部的管理,这三种类型的俱乐部互相协作运行。
二、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的探索
(一)高校传统体育管理模式的结构
(二)高校传统体育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管理观念陈旧
主张“严管”、“强制实施”。多采用命令式的硬性管理方式,没能充分发挥学生这一群体在学校体育活动和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因而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形成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良性互动。
2.管理模式方法滞后
多沿用“领导—教师—学生”的管理模式,方法相对陈旧和缺乏活力。
3.命令和信息的传递途径单向
命令自上而下,权力自上而下,缺乏自下而上的反馈,班级或者学生群体被动或僵硬地完成学校下达的既定任务。
(三)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新模式的探索
关于管理模式的表述,存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内涵和外延。本文主要采用下述观点,认为管理模式就是面向实际应用的,当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在一定情景中相对稳定的组合和综合应用范式。对于体育俱乐部型管理模式的探索也主要是从建立到该观点基础上的企业管理模式的角度出发。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郑和平认为,企业管理模式,就是面向企业实际应用的,当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在一定情景中相对稳定的组合和综合应用范式,包括结构模型和支撑模型。其结构模型主要有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管理技术、管理体制和规章、决策及领导体制;支撑模型则说明支撑管理模式存在和有效运转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联结关系。应用到体育俱乐部型高校体育管理模式,就是指面向高校体育具体管理实践和应用的,当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在一定情景中相对稳定的组合和综合应用范式。其结构模型主要包括先进的管理理念、严格的规则制度、优化的管理组织机构、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及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支撑要素包括管理主体、管理客体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联结。以上这些要素构成了高校利用体育俱乐部来管理学校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1.先进的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是学校体育管理和发展的基础。21世纪,学校体育将进一步表现出社会化、终身化、生活化、多元化、个性化和市场化趋势,学校体育管理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俱乐部型的管理模式考虑了学生主体发展的权利,允许学生存在发育情况、身心情况、身高、体重、经验等的个体差异,通过体育工作中的引导、创造、合作、练习,去发展他们的个性,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先进的管理理念。此外,先进的管理理念还体现在其知人善用上。众所周知,人是做好管理工作的根本,俱乐部型管理的一大特点就是其民主性,在民主的条件之下,每个人都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力,力求优质高效完成自己的目标,俱乐部的领导也是民主选举的,更能体现大家的意志,更好地服务大家。
2.严格的规则制度
学校体育工作管理,必须遵循有关的规章制度和建立健全检查评估的考查指标,使管理工作有章可依,使衡量检查体育工作的质量有所依据。随着学校体育实践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人们的认识的不断提高与深化,对学校的体育管理要进一步加强并向制度化、条例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同时,由于高校体育工作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要提高高校体育管理的工作效率,要使高校管理工作有序且规范,必须做到管理工作计划性强、层次清楚、工作程序正确又稳定,管理中规章制度健全,档案齐备。传统的高校体育管理模式虽然也有一定的学校体育管理制度和相应的规则章程,但由于其制度不够健全,形同虚设,致使管理效率低下。俱乐部型的高校体育管理模式就要根据有关条例、标准、制度,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检查和评估管理体育工作成绩和效果的考核指标,并且确保其切实可行和有效实施。
3.优化的管理组织结构
根据古典管理理论,一个俱乐部的构成必须要体现职能明确、权能分工合理、信息的高效传达这些基本特征。因此设置什么样的组织机构、进行什么样的权利分配,进行什么样的人员组合将直接影响俱乐部的整体运作和管理水平。
体育俱乐部型的高校体育管理模式有着这样的组织管理结构。体育俱乐部是在主管学校体育工作的体育部的领导下进行的,但是体育部并不直接参与体育俱乐部的各项工作,其职责主要是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大政方针政策起到一个总领性的作用,使得学校体育工作的方向与教育行政部门相一致,对体育俱乐部实行监督,并在其与学校其他部门如校工会、共青团、学生会之间起到协调作用。体育俱乐部下设体育教学俱乐部、体育科研俱乐部、训练竞赛俱乐部、和自由俱乐部负责管理实施学校的各项体育工作。这主要是依据高校体育工作的主体内容进行设置的,高校体育工作主要包括体育教学、体育科研、高水平的训练竞赛和课外活动等相关方面,因此,高校体育俱乐部型管理的组织结构主要就包含这四个方面。具体来讲,体育教学俱乐部具体负责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如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和成绩考核,以确保使学生掌握基础体育知识和基本的体育技能。目前科研能力和水平越来越成为衡量高校体育发展程度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体育科研俱乐部主要职能就是进行有关体育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全面提升高校的体育文化素养。体育训练竞赛俱乐部主要是为了迎合高校对内对外体育竞赛而设置的,在某种程度也满足了部分学生进一步提高运动能力的意愿。而所谓的自由俱乐部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开设的,下设有各单项体育俱乐部和特殊俱乐部如健康知识讲座、运动处方和裁判员培训等,这些主要由学生自身进行组织管理,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爱好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这也是俱乐部管理模式下的优越性所在。
4.科学的管理方法
高校体育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许多体育专业内容和非体育专业的工作,尤其是采用俱乐部型管理模式,更是加入了许多非体育方面的内容,因此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情景采用不同的科学管理方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为了广泛调动每个个体的积极性,可以采用目标管理法,管理心理学也认为,目标是个体行动的动力。又如针对高校体育管理工作面大、任务多,可以实行计划管理法,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工作,对目标的实现、任务的完成非常重要。再如涉及学校体育工作中学科建设、学校体育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可以采用民主管理法,广泛吸取和采纳众家之议。此外还有过程管理方法和业务管理方法等。管理方法作为组织与管理的手段和途径,一定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科学的、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对于整个学校的体育工作高效运转尤为重要。
5.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在整个高校体育工作管理中,人是第一要素,教师是构成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主导,学校体育教师队伍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力军,要搞好学校体育的管理工作,就要加强对体育教师队伍的管理,全面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自身素质、敬业精神和师德修养。一方面要形成包含高学历的体育人才、传统的公体课教师、体育科研方面的带头人以及高水平的教练员的多层次的架构,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强他们对于管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在俱乐部型的管理模式下,我们还要善于打破教师独家经营管理的做法,积极培养和挖掘学生中的管理人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之中,如此不仅体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对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要求,而且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个沟通的桥梁,可以避免传统高校体育管理模式下信息交流反馈不力的缺点。
高校体育俱乐部既不可能是职业体育俱乐部,也不可能是商业体育俱乐部,而应该是业余体育俱乐部。其最大特征是自由、自主、自立、自愿,它与带有法定约束力的高校体育课存在较大差异。体育课教学重在传授体育知识(包括运动技术)与技能,目的是让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不知到知,需要学生体力与智力的共同参与。而体育俱乐部则重在活动的开展,目的是锻炼身体、增进健康、促进和谐,是在基本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基础上的体力与智力的展示。高校体育俱乐部不能等同于体育课,它是课余性质的一种组织形式。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课余性质体现得很不明显,不少高校体育俱乐部纳入体育课教学,全面推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客观地说,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十分积极的改革成分,但具体操作存在一定的隐蔽性。有的高校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把体育课变成学生自由活动的场所,老师因此落得自在轻松;有的高校把体育俱乐部作为创收的一种渠道,把教学的兴奋点转移到俱乐部的经营上。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体育课的基础地位,由此造成的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大学生平等接受体育权利受到侵害等现象比较严重。反观课余体育俱乐部活动开展的比较好的高校,不仅给参与者提供了相对较大的时间、空间和自由度,而且对体育课教学也提出了更高、更合理的要求。众所周知,课堂是知识传授场所,俱乐部是活动开展场所,把高校体育俱乐部落实于体育课堂是认识上的一种误区,既不符合俱乐部的固有特征,也不符合体育课的教学规律,长此下去,不仅影响高校体育的学科地位,而且影响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进一步完善与可持续发展。当然,高校体育俱乐部和体育课不是对立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体育课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组织形式可以促进体育俱乐部的建设与发展,体育俱乐部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可以加强体育课的基础地位,体育课可以借鉴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形式,但不能弱化教学内容、手段、方法与要求。就高校体育课而言,比较适合的形式应该是国家教育部大力倡导的“三自主教学形式”,它的整体构思既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主旨,同时也突出了高校体育的学科地位和体育课的基础地位。目前,虽然很多高校所能实现的自主十分有限,但根本的问题并不是体育教学规律的违背,而是体育资源的严重不足。
2.目标定位
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多元化决定了体育俱乐部是高校体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体育课的延伸与发展。在高校体育课程中,体育课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体育俱乐部则是课余体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二者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也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然而,由于二者组织形式存在差异,在具体目标上则各有侧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针对不同对象把体育课程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两个层面,无形中对体育课和课余体育提出了不同要求。就体育课的具体目标而言,更多地在于体现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层面,即通过体育课教学使大多数学生达到基本要求。而对于体育俱乐部的具体目标而言,更多地在于体现体育课程的发展目标层面,即在实现体育课程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促进个体社会化和高校体育终身化。诚然,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