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苏]教学论理论发展与斯卡特金《中学教学论》选读
24012400000022

第22章 教学原则(4)

近几年进行的各项研究工作表明,建设一门学科和讲授这门学科的教学论体系不仅取决于科学的逻辑结构,而且也取决于所学的这门科学的概念和规律在学生意识中的发展顺序,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系统的现代科学知识。概念和规律在学生意识中的发展顺序与科学家阐述一门科学的体系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特别是在低年级),但这种顺序并非随意设想的,而是有科学根据的。

有的事物从历史和逻辑上看非常简单,可是要有意识地掌握它往往很难;在科学史上认识比较复杂的机体和现象,往往先于认识其组成部分--“物种起源”,同样在学校教学过程中,讲解高级动植物和复杂的物体,也应当先于学习细胞和分子、原子。因为,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研究发达的机体比研究机体的细胞更为容易。

有的内容在按逻辑顺序阐述科学体系时排在最后,而在教学中往往先讲,然而按科学体系需要先讲的,在教学上即使不最后讲,至少也排到了最后边的地方。因此,只有仔细地研究科学的逻辑,研究概念与规律在科学史及学生意识中发展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各门课程的合理的教学论体系。

把概括的理论作为基础,这对于各门学科、学科的各个部分以及各个课题和各节课的教学论体系结构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B··达维多夫和Д·Б·艾利康宁进行的教学实验,就是很好的例证。

他们所依据的理论,使他们大大更改了学校课程结构体系和教材学习的顺序;对所有问题的研究,都不是按通常的顺序--由个别到一般,而是相反,即由一般到个别。实验证明,这种顺序往往能为发展学生的理论思维创造出更加有利的条件。

与知识的系统性要求密切相关的是体系化要求。Л·Я·佐里娜进行的研究①表明,高年级学生在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的理论时,即使对这些课程的实际内容很清楚,也不大理解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属于什么性质。例如,他们虽然运用“规律”、“规则”、“原则”、“公设”、“科学事实”、“假说”、“观念”、“现象”、“过程”等术语,但对这些概念的内容并不太了解,不知道哪些知识是起初的知识,哪些知识是结论的知识,不理解知识在理论内部的并列从属关系。这就会妨碍自觉地掌握理论,很难有条理地叙述--挑选必要的材料,把这些材料加以组织,安排好顺序。系统的知识,是在学生意识中按“基本科学概念--基本理论原则--结论--应用”这样一个公式排列起来的知识。教师不仅要用实际理论知识武装学生,而且要用方法论的知识,即关于理论的基本因素和这些因素间的结构-功能关系的知识,把学生武装起来。

通过研究,这些方法论知识的内容已经明确为:

(1)科学理论(基础部分、基本理论的性质、检验方法(2)公式化及数量概念(3)理想及理想化的客体(模式(4)得出规律的方法(5)一般科学术语(6)各种知识的结构。

对如何把方法论知识纳入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科内容,也进行过研究。结果表明,最好是把这类知识分散编入各科教材,不分专题讲授。同时,保证各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很重要。方法论知识应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科教材。方法论知识的引入应尽可能早一些,但要分散开,一部分一部分地加到课程内容中去。示范提纲有助于学生联贯地、有逻辑层次地叙述理论及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例如,描述理论的提纲包括以下各点:(1)理论研究的客体(自然客体和科学客体);(2)理论研究的对象;(3)理论的基础(产生的根源、概念群、基本原理--公设、经验基础--科学事实);(4)理论的全部工具(数学手段及逻辑方法);(5)理论结果及其验证;(6)理论应用的范围。

要描述规律,可采用下列提纲:(1)表述规律;(2)用符号(必要时用数学式)把规律写下来,对所用一切符号加以说明,并采用新的概念;(3)得到规律的途径;(4)规律应用的范围;(5)规律的应用。

经过研究,证明方法论知识在教学中起着各种不同的作用:它们对于实现自觉性教学原则,对于世界观的形成和准备进一步自学都是必不可少的。能形成系统理论知识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和学习的兴趣。

从教学向自学过渡的原则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条件下,在学校得到的知识很快就会老化。为了不落后于生活,为了积极投身于科学技术进步之中,人就得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更新知识。难怪全世界都开始谈论继续教育问题。这种不断更新知识的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自学。学校的任务就是要使所有的学生产生自学的需要,使他们具备相应的本领。近年来,有些教育家(A·K·格罗姆采娃和Б·Ф·赖斯基等人)为明确这项工作的任务、内容、组织及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为了实现生活提出的这一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励学生独立工作,使他们能从所喜爱的科学、技术和艺术领域中获取知识。在同学生座谈中要说明自学的意义,询问他们是如何自学的,有什么困难,还要告诉他们怎样克服困难,等等。

最好能以学校图书馆为基地,对自学者组织经常性的辅导,教他们学会使用目录卡、参考书、辞典和百科全书。为了使学生掌握自学本领,最好设置小型的选修课。不少学校的经验证明,五至八年级的学生对听这种选修课很感兴趣。把学生自学得到的有益知识补充到课上,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在扩大全班学生眼界和培养求知欲方面进行集体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学生要经常感到自习课不仅是他们个人的事,它与班集体和老师都有关系。教师的不断关心是推动自习课的办法之一。

可贝,教学应当推动学生的自习课,为自习课打下基础,而自习课应当丰富教学的内容,增进学习的兴趣。随着学生由一个年级升入另一个年级,自学在学生智力活动总量中的比重应逐渐增加。到毕业前,所有学生都应具有稳定的自学要求和自学所必需的一套本领。

教学同生活、同共产主义建设实践相联系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列宁在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知识的真理性标准的学说时,坚持认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当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这个原则也是以教学过程的规律性为基础的。自觉地掌握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正如教学论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所证实的那样,是在两个条件相互结合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两个条件是:

(1)知识的掌握是有系统的(2)学生掌握的知识,要在关键和要害之处同生活相互作用,要付诸实践,用来改造周围的过程和现象;认识知识的重要性要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也要对教学活动的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养是改造世界的积极、活跃的力量。但要使它成为这样一种力量,就得通过教学过程本身把理论同共产主义建设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

列宁指出:“离开工作,离开斗争,从共产主义小册子和着作中得来的关于共产主义的书本知识,可以说是一文不值,因为这种书本知识仍然保持了资本主义旧社会中最令人厌恶的特征,即理论与实践脱节。”①因此,列宁号召青年把自己的学习、训练和教育同工人和农民的劳动结合起来。他号召青年不要关在学校里,不要只限于学习共产主义理论,而要在任何乡村和任何城市里,每天都去实际解决共同劳动中的某种任务,哪怕是最微小、最平常的任务。

苏联教学论以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对抗革命前俄国中学典型的片面性唯智教育。这种唯智论是由学校的阶级任务决定的,因为那时学校要巩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培养特权阶级的子女卑视体力劳动,认为从事体力劳动是平民百姓命中注定的事。

排斥实践的唯心主义认识论是教学中的唯智论的哲学基础。

虽然后来由于工业生活的要求,资产阶级教育学也提出了劳动教育的主张,但是这种主张很快就采取了粗浅的经验主义和狭隘的实用主义的形式。

我们对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解根本不同于粗浅的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

马克思主义教导说,人类社会历史的实践是科学认识的动力和真理的标准。科学本身就是社会历史实践的总结。学生在学校学习基本科学知识就是掌握人类实践的概括性成果。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是苏联学校所学各门学科基本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在阐述基本科学知识时把它们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的概括性和系统性成果,要求揭示科学与实践的密切的辩证关系:科学是由于社会实际生活需要而产生的,是人类经验的总结,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帮助人类改造生活。社会历史实践证明,学校所学的科学知识是真实的。

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可以克服代表资产阶级学校特征的经验主义和事务主义,确立理论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因为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的概括的、系统的经验。

但是,要使学生能够自觉和有效地掌握科学中所包括的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的概括性成果,就必须把理论阐述同学生的个人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学校中,不仅要通过教师的生动语言和书本,而且要通过亲身实践来吸取知识。忽视后一种来源,对掌握知识的全部过程和知识的质量,会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因为这能使教学片面化,带有唯智主义的性质,使所学知识形式化,失去效用。

合理组织儿童的个人实践,使之从属于学校的教学和教育任务,使之同教师系统讲授教材、同学生学习教科书与参考书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激发儿童的求知欲,使学习内容更容易理解,更有吸引力,可以帮助儿童自觉地、牢固地掌握知识,可以使科学结论和概括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可以使儿童习惯于自觉地把这些结论和概括用于实践并增强其有效性。

教学同个人实践相结合,可以克服唯智主义的片面性,提高普通教育的质量。

学生实践活动的种类很多:做实验,参加生物角和学校实验园地工作,设计零件和模型,等等。最主要的两种实践是生产劳动和社会公益工作。

以创造有益于社会的物质为目的的生产劳动和实际参加建设共产主义的斗争,是共产主义教育的强有力的手段。

列宁写道:“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

自觉地、而非机械地完成的,与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工作,对教学才是最有价值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要经常向学生提出必须用理论知识武装起来才能顺利完成的劳动任务。

应当利用一切办法推动学生在劳动中创造性地运用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使他们不断地寻求合理化劳动的方法。

学生的劳动本身应当与观察和思考同时进行,应当使学生对理论产生兴趣,感到有认识某些事物和更深刻地研究清楚某些事物的必要。

在课上系统阐述理论材料的过程中,也必须广泛地利用实践材料阐明科学规律,要利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帮助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劳动的过程和结果。如此安排教学,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理论知识就会成为他们行动的指南,使实践和生产劳动具有科学依据。同样,根据科学原理组织起来的实践和劳动,也会成为认识的重要来源,成为使理论知识具体化与深刻化,促使学生探求理论的手段。

实现理论联系实际这个原则的重要手段,是综合技术教育。综合技术教育可以表明人们如何把理论知识运用于生产,它也可以使学生掌握进行生产活动所必需的实际劳动技能。物理、化学、数学、制图、劳动以及其它学科教学的综合技术方向,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重要要求。

共产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教学与生产劳动在上述基础上的结合,是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并把他们培养成创造者--自然和社会的改造者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巩固教学成果与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原则这个原则要求,学生必须牢固地掌握教学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全部认识能力,特别是想象(模仿性与创造性的)、记忆(主要是逻辑记忆)、积极的创造性思维以及运用必要知识完成所面临的任务的能力,必须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这个原则的依据是在教学论和心理学上证实过的下述论点:掌握教学内容和发展学生认识能力是同一过程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完成各种认识性作业,同时也在发展自己的智力。教学若能遵循记忆的发展和活动的心理规律性,就可以使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

过去有很长一段时期,人们把学生会逐字逐句背诵课文和书本视为最好的教学效果。取得这种本领的方法,是不假思索地多次诵读和回忆课文,也就是机械的死记硬背的办法。在中世纪学校占统治地位的这种对牢固地掌握知识的看法,是由学校的阶级目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旧约、新约经文和祷文)的特点决定的。这种教条式的教学之所以长期存在,也是由阶级原因造成的。关于这个问题,下面引用关于两位作家学生时代的几段回忆作为例证加以说明。

诗人H·A·涅克拉索夫的朋友和战友Й·Й·帕纳耶夫,十九世纪初曾在当时最好的中学--彼得堡大学附设贵族子弟寄宿中学学习,他在其《文学回忆录》中曾经写道:“我们的智力根本得不到发展,相反,却在钝化,为墨守成规的作法所压抑。当时的学习原则是照书本逐字逐句死记硬背,因此,最迟钝,但有好记性的学生总是名列前茅。”

另一段回忆是十九世纪末写的。苏联着名教育家C·T·沙茨基在《探索的年代》一书中回忆自己在莫斯科第六中学学习时写道:

“‘据说,亚历山大大帝正好是在疯狂的希腊人格罗斯特拉特想要名垂史册,放火烧毁富丽堂皇的季阿娜·埃菲斯神庙的那一夜出生的。’‘感情炽烈的安东尼落入埃及女王克列奥帕特拉的情网。’这两句话出自‘小’伊洛瓦伊斯基写的,供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学历史用的读物,它们使我想起我们学习时的法宝。

‘亚历山大大帝是什么时候出世的?’答完功课以后,与我作对的历史教员‘抽问’道。

‘这是在疯狂的希腊人格罗斯特拉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