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济禅师眼里,连佛祖都没有,哪还会有什么名利。这才是真正的无所求。然而,这种境界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对于我们常人来说,做一个积极的、正直的,能够为他人、国家、民族做些事,与此同时,自己也得些名得些利,也就算是可以的了。但一定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让名利熏了眼睛,从而迷失了做人的方向。
5.放下架子做人
有一位信徒到寺院礼完佛后,便到客堂休息,才坐下来,就听到一位年轻的知客师对已非常年老的无德禅师道:“老师!有信徒来了,请上茶!”
不到两分钟,又听到那位年轻的知客师叫道:
“老师!佛桌上的香灰太多了,请把它擦拭干净!”
“拜台上的盆花,别忘了浇水呀!”
“中午别忘了留信徒用饭。”
这位信徒只见年老的无德禅师在知客师的指挥下,一下子跑东,一下子往西,实在看不过去,就问无德禅师道:“老禅师!知客师和您是什么关系呀?”
老禅师非常得意地答道:“他是我的徒弟呀!”
信徒大惑不解地问道:“这位年轻的知客师,既然是您的徒弟,为什么对您如此不礼貌?一下子叫您做这,一下子要您做那呢?”
老禅师非常欣慰道:“我有这样能干的徒弟,是我的福气。信徒来时,只要我倒茶,并不要我讲话;平时佛前上香换水都是他做,我只要擦一擦灰尘;他只叫我留信徒吃饭,并不叫我去煮饭烧茶,寺内上下一切都是他在计划、安排。这给我很大安慰,否则,我就要很辛苦了!”
信徒听后,仍不甚了解,满脸疑惑地问道:“不知你们是老的大?还是年轻的大?”
无德禅师道:“当然是老的大,但是年轻的有用呀!”
有句俗谚说:“和尚要能老,老了就是宝!”信徒供养僧众,大都也是供老不供小,护持僧众也是护老不护小。其实,这种现象在社会当中更普遍。很多人也往往因此端着架子倚老卖老,也许他并没有什么本事,只是资历老,便对比自己年轻的领导颐指气使,顶着来。同时,这种端着架子过活的人也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人。他们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文凭高,本事大,往往对才能不及自己的领导横挑竖挑,这也不干,那也不摸。这样做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相反,放下架子的人往往会收获很多。
有一个年轻人,大学刚毕业就进入出版社做编辑。他的文笔很好,几乎在编辑部首屈一指,然而更可贵的是他的工作态度。
那时出版社正在对一套丛书进行编辑印制工作,每个人都很忙,但社长并没有增加人手的打算。于是编辑部的人也被派到打印部、业务部帮忙,但整个编辑部只有那个年轻人接受社长的指派,其他的都是去一两次就抗议了。他们说:“我是编辑,不是打杂的!”
但是这个年轻人却说:“吃亏就是占便宜嘛!”每次都乐呵呵的去帮忙。
事实上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便宜可占,因为他要帮忙包书、送书,像个苦力工一样!他真是个可随意指挥的员工,后来他又去业务部,参与直销的工作。此外,连取稿、跑印刷厂、邮寄……只要开口要求,他都乐意帮忙。
“反正吃亏就是占便宜嘛!”他还是这句话。
两年过后,他自己成立了一家出版公司,做得还不错。
原来他是在帮忙的时候,把一个出版社应有的编辑、发行、直销等工作都摸熟了。他真的是占了大便宜呀!
做人要放下架子,用一颗平常心来面对人生百态,这样不仅会有一个健康、乐观的心态,而且在为人处事上也会更加顺利,从而换取事业的成功。
6.不松不紧
一日,一位禅师听到了一阵悦耳的琴声。走近一看,是一个年轻人正在弹奏。
“你的弦拉满了吗?”禅师问。
年轻人回答:“没有。”
“那么,你是把它放松了吗?”禅师又问。
他回答:“没有。”
“那么你是怎么调它的?”禅师故作不解。
他答道:“不松不紧,这样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禅师庆幸道:“生命,就是一场游戏,正如此琴般。若众生对待每一件事,皆轻松却不轻浮地去面对,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在琴弦不松不紧的时候,才能弹奏出美妙的生命之歌来。”
年轻人听后,谢过禅师点化,便投入生活中去感悟此意。渐渐地感悟到了人生的真正乐趣。
日本近代有两位一流的剑客,一位是宫本武藏,一位是柳生又寿郎,宫本是柳生的师傅。当年柳生拜宫本学艺时,就如何成为一流剑客,师徒间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师父,我努力学习的话,需要多少年才能成为一名剑师?”又寿郎问道。
“你的一生。”武藏答道。
“我不能等那么久。”又寿郎解释说,“只要你肯教我,我愿意下任何苦功去达到目的。如果我当你的忠诚仆人,需时多久?”
“哦,那样也许要10年。”武藏缓和地答道。
“家父年事渐高,我不久就得服侍他了。”又寿郎不甘心地继续说道,“如果我更加刻苦地学习,需时多久?”
“嗯,也许30年。”武藏答道。
“这怎么说啊?”又寿郎问道,“你先说10年而现在又说30年。我不惜吃任何苦,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精通此艺!”
“嗯,”武藏说道,“那样的话,你得跟我70年才行,像你这样急功近利的人多半是欲速不达。”
“好吧,”又寿郎说道,他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留下来跟武藏学剑。
武藏给又寿郎的训练是:不但不许谈论剑术,连剑也不准他碰一下。只要他做饭、洗碗、铺床、打扫庭院和照顾花园,对于剑术只字不提。
3年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又寿郎仍是做着这些苦役,每当他想起自己的前途,内心不免有些凄惶、茫然。
有一天,武藏悄悄从又寿朗的背后蹑进,以木剑给了他重重的一击。第二天,正当又寿郎忙着煮饭的时候,武藏再度出其不意地向他袭击。
自此以后,无论日夜,又寿郎都得随时随地预防突如其来的袭击。一天二十四小时,他时时刻刻都准备品尝着遭受剑击的滋味。
他忽然悟出了其中的道理,渐入佳境,武藏的脸上也绽出了满意的笑容。
后来,又寿郎成了全日本最精湛的剑手。
其实,学习、生活、做事都一样,不能急功近利,要保持一种不松不紧的状态。急功近利则“欲速不达”,不松不紧则“事半功倍”。说白了,急功近利也是一种欲望的驱使,只有放下它,才会获得快乐人生。
7.俗眼无珠
佛陀在灵山会上时,手中拿了一颗什色摩尼珠,问四方天王道:“你们看一看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
四方天王看后,分别答道是青、黄、赤、白等不同的色泽。佛陀就将摩尼珠收回,舒开手掌又问道:“我现在手中的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
四方天王不解佛陀心中所指,都不约而同地回答道:“佛陀!您现在手中根本就没有东西,哪里有什么摩尼宝珠呢?”
佛陀真实地告诉四方天王道:“我将一般世俗的珠子给你们看,你们都会分别它的颜色,但真正的宝珠在你们面前,却视而不见,这是多么颠倒呀!”
四方天王听后皆有感悟。
所谓摩尼宝珠,是用来比喻我们的真心佛性。世间所有的人,每天都在忙碌着,所希求的都是一些荣华富贵、珍宝古玩、过眼浮名等一些身外之物,而往往对最宝贵的真爱、真情熟视无睹,随意丢弃。相信下面这则故事会让你有一丝感动。
一天,一位先生要寄东西,问邮局的小姑娘是否有盒子出售,小姑娘拿纸盒给他看。
他摇摇头说:“这太软了,不经压,有没有木盒子?”小姑娘问:“您是要寄贵重物品吧?”他连忙说:“是的是的,贵重物品。”姑娘给他换了一个精致的木盒子。
他拿过那个盒子,左看右看,似乎是在测试它的舒适度,最后,他满意地朝小姑娘点了点头。接下来,他就从衣袋里掏出了所谓的“贵重物品”——居然是一颗红色的、压得扁扁的塑料心!只见他拔下气嘴上的塞子,挤净里面的空气,然后就憋足了气,一下子吹鼓了那颗心。
那颗心躺进盒子,大小正合适。
直到此时,小姑娘才彻底明白了这位先生要邮寄的乃是一颗充足了气的塑料心。
这使小姑娘想起了古代那个砍断了竹竿子进城的蠢货,她强忍住笑说:“其实您大可不必这么隆重地邮寄您的物品。我来给您称一下这颗心的重量——喏,才6.5克。您把气放掉,装进牛皮纸信封里,寄个挂号不就行了吗?”
那位先生惊讶地(或者不如说是怜悯地)看着小姑娘,说:“你是真的不懂吗?我和我的恋人天各一方,彼此忍受着难捱的相思之苦,她需要我的声音,也需要我的气息。我送给她的礼物是一缕呼吸——一缕从我的胸腔里呼出来的保真的呼吸。应该说,我寄的东西根本没有分量,这个6.5克重的塑料心和这个几百克重的木盒子,都不过是我的礼物的包装呀。”
听完这位先生的讲述,小姑娘的脸莫名地发烫。
人世间什么才是最宝贵的呢?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世俗之人视荣华富贵为生命,佛陀的真心佛性是他最看重的,而对于懂得真爱的人来说,一缕呼吸就是全部。
8.乞丐和狗
游方和尚问曹山禅师:“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曹山禅师抬眼远望,只见树的枝丫上悬挂着一团黑色的尸体,于是说:“死猫的脑袋最珍贵!”
和尚圆睁双眼不解地问道:“为什么呢?为什么世人认为一钱不值的东西,禅师竟认为是人世间最珍贵的?”
曹山禅师笑着说:“樗树根大枝弯,世人因为看它无用,它便得以生存;栎树虽然一表树才,但是做船船沉,做棺腐朽,造器具即折毁,当屋柱生蛀虫,完全没有用处,唯一有用的就是可以用来乘凉。正是因为它们无用所以才珍贵!死猫的头最贵,因为没有人出价争夺。”
在曹山禅师看来,生命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争、无价、安宁、幸福。财色与名利只不过是人生的泡沫与尘灰,何必抵死相争!然而,凡尘俗世很多人都想不通这一点。抓住任何一丝机会争名夺利,而且贪心不足,到头来却还是一场空。
曾经有个流浪街头的乞丐,每当晚上躺在窑洞的茅草上就想,假如哪一天我能有2万元的钞票就好了。
这一天,他清早起来,无意中发现了一只很可爱的小狗。他看四下无人,便把狗抱回窑洞,圈了起来。然后,他悠闲地来到街上乞讨,却听见周围的人正在谈论着那只小狗。
原来那只狗非同一般,它是一只进口的外国名犬。它的主人是本市大名鼎鼎的富翁。当地电视台已经播发了一则寻狗启事:如有拾到者,请速还,酬金2万元。
乞丐得到这个消息,想着自己发财的机会终于来了。他急忙跑回窑洞,抱起小狗,向电视台走去。他早就想好了有2万元的日子该怎么打发了。
可是,快到电视台的时候,从临街商店里的电视上,乞丐却意外地发现,那则启事上的酬金已变成了3万。原由是那位大富翁寻狗不着,心里一着急,便把酬金涨了起来。
乞丐顿时瞪大了双眼,脚步突然间停了下来。他想了想,又转身将狗抱回窑洞,重新圈了起来。
乞丐已经没有心思去乞讨吃的了。他一整天都在街上的商店前,等着看电视上寻狗酬金的上涨。
第二天,酬金果然涨到了4万。第三天又涨到了6万。
直到第七天,酬金已经涨到了15万,那只狗已经牵动了全市所有人的神经。
最后,有几个小孩,在乞丐住的窑洞里发现了那只可怜的小狗。它已经饿死了,就连旁边躺着的乞丐也饿得爬不起来了。
后来,乞丐虽然活了过来,但他仍然是一个身无分文的乞丐。
有些人之所以总是生活在愁苦当中,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太庞大了,永远也填不满,所以他们永远都处于饥渴、焦灼的状态,而只有那些抛却名利、无欲无求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9.圣人无名
洞山禅师感觉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了。这个消息传出去以后,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连朝廷也派人急忙赶来。
洞山禅师走了出来,脸上洋溢着净莲般的微笑。他看着满院的僧众,大声说:“我在世间沾了一点儿闲名,如今躯壳即将散坏,闲名也该去除。你们之中有谁能够替我除去闲名?”
殿前一片寂静,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办,院子里只有沉静。
忽然,一个前几日才上山的小和尚走到禅师面前,恭敬地顶礼之后,高声说道:“请问和尚法号是什么?”
话刚一出口,所有的人都投来埋怨的目光。有的人低声斥责小沙弥目无尊长,对禅师不敬,有的人埋怨小沙弥无知,院子里闹哄哄的。
不料,洞山禅师听了小和尚的问话,却大声笑着说:“好啊!现在我没有闲名了,还是小和尚聪明呀!”于是坐下来闭目合十,就此离去。
小和尚眼中的泪水再也止不住流了下来,他看着师父的身体,庆幸在师父圆寂之前,自己还能替师父除去闲名。
过了一会儿,小和尚立刻就被周围的人围了起来,他们责问道:“真是岂有此理!连洞山禅师的法号都不知道,你到这里来干什么?”
小和尚看着周围的人,无可奈何地说:“他是我的师父,他的法号我岂能不知?”
“那你为什么要那样问呢?”
小和尚答道:“我那样做就是为了除去师父的闲名!”
是啊,所谓“闲名”者,就是没有用的名望。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加之于人心反而是一种沉重,不得自由。不过,大多数人不仅不懂得除去闲名的道理,反而极其功利地去追求,最终弄巧成拙。
有一位从事神圣工作的拉比好像在熟睡。他的旁边坐着信徒,他们正在地讨论这位神圣的人无与伦比的美德。
“他是多么虔诚!”一个信徒带着陶醉叫了出来,“在整个波兰也找不到第二个像他的人!”
“谁能和他比仁慈?”另一个狂热的呐喊,“他给人宽广无私的施舍。”
“还有多么温和的脾气!难道有谁见过他激动吗?”另一个信徒眼睛发光地低语。
“啊,他是多么的博学!”一个信徒用圣歌般的调子说,“他是第二个拉什!”
信徒们陷入了沉默,这时这位拉比慢慢地睁开了一只眼睛,用一种受伤害的表情看着他们。
“怎么没有人说说我的谦虚?”他责备道。
这则故事的名字就叫《谦虚的拉比》,它嘲讽了一个毫不谦虚的拉比的愚蠢。
有很多人总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相信自己的名字会永垂不朽,自己是天地间最完美的,因此要求别人看自己的时候都要仰视。这种人往往是一个超级自恋狂,他越是如此,在别人看来越是低贱,只有那些看破名利,谦虚自然的人才能被人们所崇敬。
10.过犹不及
有一个学僧到法堂请示禅师道:“禅师!我常常打坐,时时念经,早起早睡,心无杂念。在您座下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用功了,为什么就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了一个葫芦、一把粗盐,交给学僧说道:“你拿着这个葫芦,先装满水,再把这把粗盐溶化进去,这样子你就可以开悟了!”
学僧一切照办,过了不多久,跑回来说道:“葫芦太小,盐块太多了。我装进盐去怎么搅都化不了,我还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起葫芦倒掉了一些水,只摇了几下,盐块就溶化了。禅师慈祥地说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搅不得,如何化盐,又如何开悟?”
学僧问道:“难道不用功可以开悟吗?”
禅师说:“弦太紧会断,弦太松则弹不出声音,中正平和之心才是悟道之本。”
学僧终于恍然大悟:时时刻刻急于开悟的人是永远无法开悟的。
当一个人过份执著于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他的思维就会变得僵硬、呆板,不懂得变通,没有回旋的余地,从而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这就是所谓的过犹不及。
一个过路的人大起胆子去问一个卖鬼的人:“你的鬼,一只卖多少钱?”
外乡人说:“一只要200两黄金!”
“你这是搞什么鬼?要这么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