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高丽史史籍概要
24286000000022

第22章 文集类(4)

卷之七“说”、“题跋”、“铭赞”。“说”有“杯羹说”、“借马说”、“敬父说”、“深父说”、“师说,赠田正夫别”、“臣说,送李府令归国”、“乃翁说,送裴君允坚东归”、“市肆说”等八篇,借以事说理,如“市肆说”由商贾之市肆进而论人事之“女肆”和“人肆”。“题跋”收录“题勤说后”和“跋福山诗卷”二篇。“铭赞”收录“灵岩寺新井铭”、“新制十二弦铭”、“顺庵真赞”、“式无外松石轩铭”、“演福寺新铸钟铭”等五篇。

卷之八至卷之十三为“书”、“启”、“序”、“表笺”、“疏语”、“青词”、“祭文”、“墓志铭”、“行状”、“程文”、“策”等各种文四十六篇。其中“书”“代言官请罢取童女书”,“表笺”“上册后贺表”、“太后上同前表”、“皇后贺笺”、“谢复弓兵马匹表”、“太后贺正表”、“贺正表”、“谢表”等为高丽上元朝表书,论及高丽与元朝关系的有关问题。“策”“政由俗革因民设教”、“财用盈虚户口增减为国者止深计”、“皇帝王霸之道”分别为高丽科举应举试、乡试和廷试策文,对研究高丽科举制度可资参考,且其策文所论多为中国史事。

卷之十四至卷之二十为“诗”和“词”,共收诗词四百余首,其中组诗“咏史”之“五侯”、“张纲墓”、“李固”、“五处士”、“贾彪”、“皇甫规”、“陈蕃”、“吕布”、“袁绍”、“孔融”、“周瑜”等二十八首,记载了作者对中国若干人物的评论,其组诗“滦京纪行”之“居庸关”、“途中”、“李陵墓”、“滦京”、“椶殿大会”、“滦京送别,用闵及庵诗韵”、“发滦京”等八首,为作者入中国所作。

“杂录”一卷,收录了元朝人陈旅、揭傒斯等多人做撰“送李中父使征东行省序”及“送诗(十一首)”、程谦及郭嘉所作“送诗”,崔瀣、李齐贤、权汉功、安震、安轴、闵子夷、郑天濡、李达尊、白文宝、郑誧、安辅等人所作“送奉使李中父还朝序”及“诗”十余篇首,王沂撰“稼亭记”,谢端撰“稼亭词”,黄浚、王思诚、宋耿、苏天爵、刘闻、刘阅、程益、余阙、王士点、成遵等所作“奉稼亭”诗文十余篇首,周璿、张起岩、林希光、方道睿等所作“送李中父使征东序”及诗九篇首。李中父以高丽人入仕于元,与高丽和元朝两国诸多士大夫皆有交游,其奉元朝之命出使高丽,与两国士大夫皆有唱和,其内容于研究高丽和元朝关系多有参考意义。

文集后有尹泽所撰识,称与李中父皆为李益斋门人,叙述了朴尚衷刊行《稼亭文集》一事。又有柳思讷、李基祚、尹泰渊跋,叙述了李中父、李穑父子才学名望,以及李种学等将《稼亭集》付梓刊行事。

雪谷集

《雪谷集》,高丽郑仲孚诗文集,全书分前、后二卷。郑仲孚,历任翰林内侍、谏议大夫、守蔚州,曾奉表出使元朝,病逝于元朝。

卷首有李齐贤、李穑序,叙述了郑仲孚的文才及简要经历,称其诗“清而不苦,丽而不淫,辞气雅远”。

前集收录诗“舟行”、“汉阳途中”、“惠阴院途中”、“偶题”、“病中投郑长官”、“郑君见和复呈”、“临江仙”、“春晚”、“送白书记赴忠州幕”、“雨中邀友人”、“普济寺钟”等七十余首,多为交游唱答及写景抒情之作。

后集有“诗”、“表”、“艺文修制”、“序”。收录诗“西江杂兴”、“题梁州客舍”、“题蔚州官舍壁”、“游城南”、“太和楼送海峰”、“次蔚人韵”、“寄内舍南君兢”、“次韵家兄思谦见寄”、“梅花,用思谦兄韵”等四十余首,表有“永陵复位谢表”、“都佥议使司贺圣节表”高丽上元朝表文二篇,制有“秋享太庙祝”、“同前七祀祝”、“祈晴祝”等文十篇,序有“赠妙琼上人诗序”。

文集后有李邦翰撰“雪谷集跋”,叙述了郑仲孚使燕京病逝,以及得其诗文稿,付梓刊行事。

霁亭集

《霁亭集》,高丽李达衷诗文集,全书共四卷。李达衷,初名达中,后改,字仲权,号霁亭,庆州人,生于高丽忠宣王元年,忠肃十三年登第,历任正言、典理判书、监察大夫、户部尚书、密直提学、成均祭酒、东北面兵马使、南北面都巡问使等职。曾与李齐贤、白文宝等病高丽国史不备,而分工作纪年传,李齐贤作高丽太祖至肃宗,李达衷与白文宝作睿宗以下,而成全书。

卷之一“赋”、“诗”、“补遗”。赋有“础赋”、“思亭赋”二篇。诗有“次益斋韵三首”、“乐吾堂感兴”、“送第二子江原监司赴任”、“杂与五章寄思庵”、“思旧山”、“山村杂咏”、“闺情”、“题兴教寺僧统饯行诗轴”、“赠影”、“题祗林寺”、“次金君绥韵”、“哭云窝弟”、“炭洞新居”等五十余首。其诗除了交游唱答、写景咏物之作外,“田妇叹”就描写农妇夫死于战乱,子戍边关,霖雨连连,不能收割待炊之麦的艰难生活。“补遗”收录了“次李稼亭谷平海松亭韵”及原韵。

卷之二“表”、“箴”、“铭”。“表”有“辞鸡林尹表”、“鸡林赴任后再辞表”、“辞政堂表”三篇辞官表,以及“贺节日起居表”、“贺节日表”二篇、“贺皇太子诞降表”、“贺皇太子封册笺”、“方物状”三篇等高丽上元朝表文八篇。“箴”有“爱恶箴”及“惕若斋箴”二篇。“铭”有“与一直孙靖平公洪亮赐杖铭”。

卷之三“记”、“序”、“说”、“跋”、“祭文”、“墓志铭”。“记”有“全州观风楼记”。“序”有“奇平章奉使录序”及“赠罗中正诗序”二篇。“说”有“动斋说”。“跋”有“题金案廉诗卷后跋”。“祭文”有“闵及庵祭文”及“金敬直宰臣祭夫人文”二篇。“墓志铭”有闵思平及觉直国师墓志二篇。

卷之四“附录”,收录权相一撰李达衷“行状”,《高丽史》李达衷本传,“摭录”收录了“旧谱”、《高丽史》、“益斋先生传”等史籍有关李达衷事迹记载。“追录”收录了“贺君实兄男达衷魁司马试李益斋”、“庚午秋过清澜亭拜李文靖画像郑圃隐”诗二首,以及“东史纂要”、“青邱集”、“东京杂记”、“丽史提纲”、“高丽史列传”、“海东杂录”、“鸡林世家”、“鸡林世家遗迹”、“广西记”等史籍有关李达衷事迹的记载,以及文集旧本之“跋文”。“附录”还收录了朴时源、李宗梓、李璧秀所作跋,叙述了李达衷的文才事迹及文集编辑刊行过程。

淡庵先生逸集

《淡庵先生逸集》,高丽白文宝诗文集,全书共四卷。白文宝,字和父,号淡庵,又号动斋,生于忠烈王二十九年,年十五,受学于权溥,忠肃王庚申中秀才科,与李谷、安辅等同榜。当时,白颐正自元朝购得程朱回,白文宝与李齐贤、李谷、朴忠佐、李仁复等师受之,讲明性理之学,为高丽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历任春秋检阅、翰林学士、正言、右常侍、广州牧、宗簿令、典理判书政堂文学等职,曾掌修国史,并扈从高丽国王入元朝。其先祖白宇经本为唐朝苏州人,避谗东来新罗,仕新罗宣德王,入高丽,世代显宦,成为水原大姓。

卷之一“诗”,收录了“送奉使稼亭李中父谷还朝”、“赠送李中父”、“次叠石楼”、“次镜浦台韵”、“挽杏村李侍中”、“伏次拱北楼应制诗韵”、“玄陵赐司艺金大书罗匐山人金涛长源八字”、“洪武四年驾行长湍拜献主上殿下”、“朴渊瀑布行”、“成易庵和余朴源瀑布韵以示之因复次”、“同李中父作梅花联句用东坡韵”等十一篇。

卷之二“疏札”、“序”、“记”、“说”、“行状”、“碑铭”。“疏”有“斥佛疏”、“论选法札子”、“论时政札子”等三篇,阐述了作者对佛教、选官、农桑、盐法、借贷、俸禄、租税、商贾、恤刑等现象和制度的观点。“序”收录了“及庵集序”、“懒翁语录序”、“判三司事一直孙公赐杖诗序”等三篇。“记”收录了“映湖楼金榜记”、“尹氏坟庙记”等三篇。“说”收录了“栗亭说”及“惕若斋说”二篇。“行状”和“碑铭”收录了白颐正行状和洪彦博神道碑铭。其文论及闵思平、懒翁、孙洪亮、金若恒等事迹。

文集附录卷之一收录了“赠遗诸篇”,即李谷、郑誧、李崇仁、朴愚与白文宝唱和诗六首,以及李达衷撰“动斋说”。附录卷之二收录了尹绍宗撰白文宝“挽辞”,白见龙撰白文宝“行状”,以及“历代榜目”、“权菊斋门人录”、“白彝斋实记”、“退溪易东书院记”、“戊辰史断”、“已巳史断”、“权阳村集”、“李益斋本传”、《高丽史》、《舆地胜览》、《东国通鉴》、“丽史会纲”、“海东韵玉”、“丽史提纲”、“田埜隐同僚录”、“东儒师友录”、“编年”、“云山疏远奉安文”、“常享祝文”、“云山书堂重建上梁文”、“同门录”、“门人录”等文献有关白文宝的记载。

文集后附金道和撰“淡庵集后叙”及李晚焘撰“淡庵逸集跋”叙述了白文宝倡导理学及辟佛等事迹。

遁村杂咏

《遁村杂咏》,高丽李集诗文集,全书不分卷。李集,初名元龄,字成老,号墨岩斋,又号南川,后改字浩然,号遁村,生于元泰定丁卯,至正七年高丽忠穆王三年登第,官至奉顺大夫判典校寺事,辛旽时因当众大言其罪状,忤犯辛旽,逃往岭南投友人崔元道,隐居,辛旽死,复出,洪武二十年卒。

卷首有河崙序,回忆了与李集、郑梦周、李穑、李崇仁等诸贤同游唱答的情形,并叙及李集之子李之直编辑刊行李集文集事。

“遁村杂咏”收录了各种体裁诗,有七言绝句“叙怀四绝,奉寄宗工郑相国”、“奉寄牧隐先生”、“道美寺病中杂咏”、“寄敬之”、“次敬之舟次诗韵”、“病中寄敬之”、“七夕寄敬之”、“自咏”、“代书寄朴将军”、“道美寺晚菊”、“赠郑三峰”、“寄圃隐”等李集所撰及他人唱答诗一百五十余首,五言绝句“示三子”、“上宗工郑相国”、“病中书怀”、“在广州次同年崔史官韵”等四首,七言古诗“已未九月十六日雪中书怀”及“念昔呈诸君子”二首,五言古诗“寻永兴田同年不遇”、“送郑先达悛归觐忠州”、“赠朴通宪”等三首,七言四韵律“秋夜雨中书怀”、“病中寄敬之”、“立秋日寄陶隐”、“寄任深父”、“访郑三峰汉阳村居”、“杏村书事”、“寄陶隐”、“秋怀”、“赠交州李按廉”等二十八首,五言四韵律“道美寺病中杂咏”、“立秋日寄敬之”、“汉阳途中”、“奉寄京华故旧”、“忆牧隐”、“苦雨后访阳轩”等六十余首,主要是唱答之作,反映了作者的交游状况,也有如“送日本通问使”与外国使节交往诗。

“遁村杂咏附录”收录了李穑、郑梦周、金若恒、韩修、李崇仁、崔元道等时贤与李集交游唱答及纪念李集之作“李浩然见访”、“奉答遁村”、“奉谢遁村送黑豆种”、“谢遁村送新米”、“遁村卷子”、“浩然卷子”等三十余首,以及李穑撰“遁村记”、“题浩然字说后”、“李氏三子名说”、李崇仁撰“送李浩然赴合浦幕序”、“答遁村书”、“与遁村书”等文六篇。

“遁村杂咏补编”为李集后孙李恒编撰,记载了李集投崔元道及崔元道收纳李集父子的事迹,“师友渊源录”记载了李集与郑梦周、李穑、李崇仁等交游等事。“墓碣文”叙述了李集的简要生平。“龟岩书院”叙述了书院配享事。“祝文”为其后孙李如圭所撰纪念文。“参议公遗稿”收录了李集之字李之直诗“赠人”、“赠襄阳李使君”、“平昌郡楼题咏”三首。“文肃公遗稿”收录了李之刚诗“题闻庆庆云楼”、“题昌宁不日楼”、“题祥原郡”等三首。

文集后收录李仁孙及李基白撰跋,叙述了景泰二年李仁孙在公守刊行《遁村遗稿》事及崇祯四年其族孙重刊文集等事。

壄隐逸稿

《壄隐逸稿》,高丽田禄生诗文集,全书共六卷。田禄生,字孟畊,号壄隐,潭阳人,五岁知读书,八岁作诗,时人异之,忠惠朝登第,忠定王二年中征东乡试,历任济州司录、典校校勘、整治都监官、御史、起居舍人、右司谏、鸡林判官、全罗道按廉使、侍御史、监察大夫、密直提学、大司宪等职。任整治官时杖杀元皇后族弟奇三万,获罪下狱。与兄弟田贵生(耒隐)、田祖生(耕隐)俱以文章名世。曾出使浙东方国珍割据政权,与方国珍使回高丽,带回《玉海》、《通志》等书,并曾出使元朝,明初,与郑梦周、朴尚衷等力主拒绝北元,臣服明朝,获罪被害。

卷首有李宜显及朴弼周所撰序,叙述了田禄生力主拒迎北元而被害的事迹,赞颂田禄生才学节行。“纂辑”记载了编辑“壄隐逸稿”时参录的《高丽史》、《东国通鉴》、《东国史略》、《东史纂要》、《丽史提纲》、《东史会纲》、《益斋乱稿》、《平斋集》、《牧隐集》、《阳村集》、《三峰集》、《遁村杂咏》、《圃隐集》、《舆地胜览》、《海东杂录》等史籍三十九种。

卷之一“诗”、“批答”、“启辞”、“疏”。“诗”收录了“咏盆松”、“缺韵”、“鸡林东亭”、“赠金海妓玉纤纤”、“题清德楼”、“映湖楼次韵”、“拱北楼应制”、“送郑副令按于庆尚”、“题合浦营”、“直夜”等田禄生所撰及白文宝、李穑、郑梦周等唱答之作十六首,“批答”收录“李穑辞免左代言不允批答”,“启辞”收录“全罗道按廉使时陈倭寇防御之弊启辞”,“疏”收录“起居舍人时论盐铁别监之弊疏”及“谏官时罢知密直司事睦仁吉疏”。

卷之二“附录”,收录《高丽史》本传、王德清撰“画像赞”三首、《舆地胜览》载全罗道潭阳府姓氏、济州和庆州名宦、《高丽史》载扈从恭愍王离京及收复京城事迹、和恭愍王应制诗一首。卷之三“遗事”,记载了《丽史提纲》、《东国通鉴》、《高丽史》、《东国史略》、《东史纂要》等书记载田禄生事迹。卷之四“遗事”,收录了李齐贤、李穑作“送田禄生司谏按全罗道”、“梦见东京田判官,晓有府吏告归者因次寄”、“寄东京田判官”、“寄鸡林田判官”、“哀哉行,为舍人田壄隐之父作”等与田禄生交往诗五首。卷之五“遗事”,收录了《牧隐集》、《师友名行录》、《历朝榜目》、《舆地胜览》、《东人诗话》、《阳村集》、《海东杂录》、《梦轩笔谭》等书有关田禄生事迹的记载。

卷之六“附录”,收录“世系图”,记载田氏自一世祖高丽忠烈王进士田得时至十二世世系传承,“壄隐先生遗像”、“壄隐先生历官略”记载了田禄生画像,及根据各种史籍整理记载了田禄生仕宦经历,“田公(禄生)家状”记载了田禄生生平经历及事迹,“尊慕录附”收录了郑梦周、朴尚衷、李詹、金九容、李崇仁、李齐贤、李穑、白文宝等田禄生师友七十余人姓名及简要生平。

牧隐集·牧隐诗稿

《牧隐诗稿》,高丽李穑诗集,全书共三十五卷。李穑,字颖叔,号牧隐,忠清道韩州人,天历元年生,自幼聪慧异常,读书见辄成诵,年十四中成均试,其父李谷为元朝中瑞司典簿,李穑因而补国子监生员,学习三年,尤精于性理之学。恭愍王登第,后又中征东行省解元,历任肃雍府丞、通直郎典理正郎、知制教兼春秋馆编修官、吏部侍郎、密直提学、成均大司成、政堂文学、门下侍中。曾几度充书状官出使元朝,登中国进士第,授翰林文字承仕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礼仕翰林院。明初,又出使明朝。李朝代高丽,不复出仕。

卷首有权近及李詹撰“牧隐先生文集序”二篇,叙述了其仕于中国和高丽的简要经历,才学交游,以及倡导理学的功绩,称“东方文学以来,未有盛于先生(指李穑)者”,又有“牧隐先生年谱”,及权近撰“李文靖公(穑)行状”、河崙撰“李文靖公(穑)神道碑”、李孟畇撰“李文靖公(穑)神道碑碑阴记”、权近撰“牧隐先生画像赞”,记载了李穑生平事迹及仕宦经历。

卷之一“辞”、“赋”、“操”、“诗”。“辞”收录了“山中辞”、“闵志辞”、“永慨辞”、“流水辞”、“东方辞,送大司成郑达可奉使日本国”、“自讼辞”等六篇。“赋”收录了“雪梅轩小赋,为日本释允中庵作号息牧叟”、“观鱼台小赋”二篇。“操”收录了“巢父操”、“伯益操”、“伊尹操”、“太公操”、“周公操”、“宣尼操”六篇。“诗”“崧高操,韩山子望松山而作”、“近以唱和故……所以自伤”、“阳轩诗为龟城君金公作”。

卷之二至卷之三十五,共收诗约四千首。李穑诗题材广泛,有交游唱答之作,也写景咏物之篇,记载了他与当时名贤交往及在中国和高丽国各地游历情况。其诗也有描写高丽社会,如沿海盐户、城中蚕妇等劳动者的生产情形,如“过盐场”、“蚕妇”、“蚕妇词”、“农夫”、“渔者”等,而“三月三日”、“七夕”、“端午节宰相观击球”,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若干方面。还有大量的纪行诗,如“摩尼山纪行”组诗、“长湍吟”、“衿州吟”,以及卷之二至卷之四中大量纪行诗,记载了作者往来与高丽各地,以及在中国或出使中国所作,“天寿节日臣穑从本国进表陪臣入觐大明殿”、“燕山歌”、“通州早发”等,作为在精通中国经史的学者,其诗中也包括大量学习中国经史的感悟,如“读唐史”、“读汉史”、“读易”、“读春秋”、“读史”等。

李穑不仅才学渊深,交游广泛,而且仕于元朝和高丽两国,倡导理学,在高丽后期及李朝皆有重要影响,其诗集是高丽时期作品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有很重要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牧隐集·牧隐文稿

《牧隐文稿》,高丽李穑文集,全书共二十卷。李穑生平事迹已见《牧隐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