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无意中发现一个好的致富点子打算大干一场,晚上回家和父母、妻子商量,结果被老父亲痛骂成“败家子”,被妻子嘲笑一番,热情就减了一半。周末的时候,又拿去和朋友们讨论,结果五个人中有三个人给你详细列出一系列困难。最后两个怕伤害你,也只是言不由衷地恭维你。一番折腾,回家路上,你自己便也自言自语:“也许真的还不到时机。”
事实上,这些人并不是要恶意阻挠你,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抒发观点而已。
可是,如果要别人都知道并接受这个方案,哪还轮得着你捷足先登呢?
所以,当接受了新任务,和上司快速统一方向,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是必要的,但拿出来让张三李四为此争论不休就没必要了……
当你有了好的创业点子,向高人讨教是可以的,但最好别在自己都没有考虑清楚时就挑起争论……
总有一个人要先吃螃蟹,在别人还在争论螃蟹是否美味的时候,你如果看准了的,就大胆地尝试吧。而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自己首先进行了冷静客观的思考。
遇到“停滞点”先去做容易做的事
所谓“停滞点”,就是到达那一点时,再怎么用功也很难获得进步。当一个人在学习或工作的过程中达到了所谓的“停滞点”时,从问题的最薄弱处入手,从最容易的地方开始,先做有把握的事情,往往特别有效。
嘉赢做服装加工批发多年,他自己有一个加工服装的小作坊,近来他发现自己加工的服装不好卖,还赔进工人的人工费。他把加工品种进行了削减,对样式进行了改良,还是没有什么收益。嘉赢干脆把加工停下来,转而扩大相对好做的批发生意,自己亲自去广州提货。结果,半年下来,利润比之前大有提高。在订货的过程中,嘉赢还充分学习了其他加工厂家的优点和新思路。很快,嘉赢的加工厂又开始生产,他还扩大了厂房,引进最新思路、最新模式和品种。嘉赢的事业很快火起来。
每个人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停滞点”,这时若是硬逼着自己冲过这个“停滞点”,很可能使紧张、困惑等感觉更加强烈。甚至形成恶性循环——越想解决问题,就越解决不了。越想闯过去,就越是在原地转圈。这时,最好的办法是稍微放松一下,先做最容易的事。
举重运动员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一般的方法是减轻负荷重量,转而去练一些易举的重量。打字冠军阿尔伯特·顿佳拉保持全球最快打字速度多年,说到越过“停滞点”的办法时,他说,这时会转而练习“慢打”——用比平时慢一半的速度打字。
步入社会不久的年轻人会遭遇这样的尴尬:上司迟迟不肯把有挑战性的、对你发展又至关重要的工作交给你做。这时,你不妨把手头擅长的工作做到优异,这也许是你公司生活的突破口。
咨询师维志为郑吉的股票经纪公司提供咨询服务。由于维志是新入行的年轻人,郑吉对他不太信任,不论维志怎么争取,郑吉都不愿给他更多的咨询工作,给他的酬金也是几个咨询师中最低的。
维志的优势,在于他早已对销售资料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并推导出一系列结论,而其中的结论是客户防线最薄弱的地方。于是,他准备就自己的发现与客户进行沟通。维志安排了一个由客户企业各部门(如销售、调研、交易等)领导参加的说明会。
因为维志已经通过对数据的实际分析,揭开了问题的真相,所以他便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自己的发现。他的结论像重锤一样,给了郑吉这些非常有经验的经纪人重重一击。
这个说明会产生了两种效果:第一,它使那些当初对维志的结论不以为然的客户们确信,他们存在问题,而维志可以帮助他们解决。第二,由于维志提出了自己的发现,客户们对他的态度大为改变,这使得维志下一步的工作容易了许多。说明会之后,维志成了随时帮助郑吉解决问题的正式顾问,收入也越来越高。
通过先做最有把握、最擅长的事,维志获得了客户的信任和支持,客户更有热情了,自己的工作也更容易进展了。
放下“停滞点”,先从最容易、最有把握的事情做起,这绝对是一个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方法。
学会借助他人的力量
亚宾在一家路桥建筑公司工作。一天,上司让他同一位同事一起核算一个建筑项目的费用。为尽快完成工作,亚宾和同事进行了分工,各自集中精力完成自己的一部分。
核算进行到三分之二时,亚宾对其中一个数字把握不准,不知道核算公式是否正确。怎么办呢?亚宾左思右想,最后,还是不愿意请教同事。尽管同事曾经明确表示过,假如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尽管说出来,但亚宾不想让同事觉得自己的能力逊色于他,更害怕让上司看到眼里,影响自己的形象。犹豫再三,亚宾按照拿不准的公式进行了核算。
结果,亚宾真的把公式弄错了,预算费用出现了很大误差。后来,发生了一系列事故,都与此次核算失误有关。公司遇到了很大麻烦。公司管理层追究这次责任,给予亚宾解雇的处分。这个事例让人想到常常出现在青少年读物中的一个故事:
一个小男孩在他的沙箱(一种儿童玩具,类似一个装满小球的容器,儿童可以在其中随意玩耍,起到保护儿童的作用。)里玩耍,忽然,他在沙箱的中部发现一块很大的岩石。小家伙开始挖掘岩石周围的沙子,他手脚并用,岩石便被他连推带挖地弄到了箱子的边缘。不过,这时他才发现,他无法把岩石向上滚动、翻过箱子的边板。
小男孩憋足了力气,手推、肩挤、左摇右晃,一次又一次地向岩石发起冲击,可是,每当他刚刚觉得取得了一些进展的时候,岩石便滑脱了,重新掉进箱子里,还不小心砸伤了自己的手指。最后,他伤心地哭了起来。
这时父亲走了过来,问他为什么哭。小男孩说:“石头太重了!我已经想尽所有的办法,可还是不能搬动它。”
“不对,儿子,”父亲认真地纠正道,“你还没有想尽所有的办法——你没有请求我的帮助。”说着,父亲弯下腰,轻松地抱起岩石,将岩石搬出了箱子。
你看,在所有的办法当中,有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那就是寻求别人的帮助。
你可以看到,企业中那些优秀员工之所能把工作中的问题解决好,比他们自身能力和创造性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他们重视协作的力量,懂得适时地寻求别人的帮助。他们没有把个人的业绩看作“私有物品”,也没有对团队的问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们会坦率谦虚地把自己的问题拿出来请教别人,在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进步。
然而,人们常常不愿这样做。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公司内部,许多人因为害怕同事抢了自己的风头,夺走自己的利益,不愿意与他人配合;或者因为面子问题,不愿意向别人请教,不愿意表现出自己不如别人。这些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更不利于个人的成长。
信息能帮你解决问题
找不到方法时,不妨去寻找信息
某大型企业集团的采购部经理脾气暴躁,傲气凌人,向他推销产品的业务员常常碰个大钉子。一次,他到天津出差,准备停留一周。天津一家办公设备生产企业的销售主管知道后,希望能与他草签一个合作意向。
主管先后派两位业务员去宾馆拜访,两人贸然前去,都被撵了回来。
正当销售主管决定放弃时,刚毕业的林可主动要求去试一试。主管对这个没有什么经验的大男孩并不看好,心想反正也没啥希望,就当锻炼新人吧,就同意了。这时,距采购经理离开的时间只剩下三天了。
林可并没有急着去宾馆,而是通过各种渠道详细了解了这位经理的奋斗历程、毕业学校、做事风格、兴趣爱好以及最后三天的日程安排。做这些准备工作,林可用了一天时间。
第二天一早,林可仍不急于去拜访,而是到公司整理了一小时的资料。他把公司产品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做了详细比较,并将自家产品优势全都列了出来,然后把采购经理最为关注的耐用性、售后服务等关键点进行了颇具诱惑力的强化。其实他已查明,采购经理今天上午有约,要到10:30才能回宾馆,因此,做这些工作的时间是很充足的。
林可在10:15到了宾馆,在通向经理房间必经的电梯旁等候。10:30,采购经理回到宾馆,直接上了电梯,林可也立即跟了进去。林可从他最感兴趣的话题开始,很快得到了去经理房间喝茶的邀请。两人很谈得来,之后的事可想而知了,采购经理一次就订购了这家公司一个季度的产品,并且签订了正式合同。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信息有时能发挥关键作用。
当各种方法都尝试过,问题还是一团乱麻时,不妨把思路从寻找方法转到寻找信息上来。而新的信息有时能帮我们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在进一步寻找信息时,也许会发现意想不到的转机。
小雪大学快毕业时,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为了完成论文,拿到毕业证书,她仍住在学校里。按照同学告诉她的乘车路线,小雪每天上班要换乘两次公交车,还经常堵车,每天早出晚归,回到宿舍,吃过晚饭,已经没有时间写论文了。
两周后,小雪苦不堪言。她想请假一心写论文,又怕耽误了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然而她又分身乏术,怎么办呢?
这天早晨,小雪在车站等公交车,她漫不经心地浏览各种公交站牌,忽然,她惊喜地发现,站牌的最下面,有一路公共汽车可以直达离公司很近的一个站点。小雪试着乘坐了那趟车,结果发现,这车走的是内环路,每站之间的距离长,行程顺畅,虽然下车后还要走五六分钟的路,但比起换乘,时间还是节省了半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