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辈子做个富人
2466100000013

第13章 富人赚未来的钱(3)

之前小雪的头脑中形成了思维定式,认为只有一条乘车线路,这让她忽视了对新信息的寻求。而一条很平常的信息打破了思维定式,使状况得到了扭转。

现代社会是信息科技日益发达的时代,人们从事的各种工作,都要和信息打交道。特别是那些对资料本身要求高的行业,对信息的收集显得更重要。做文字工作的人常有这样的体会,在他们刚入这一行时,常常绞尽脑汁也写不出一篇好文章,当他们逐渐学会利用各种信息资料时,工作效率和成绩都会不断提高。

那些创意丰富的人,往往是占有大量信息的人,因为他们知道,解决问题的钥匙往往就藏在信息中。

所以,拥有信息量的多少、收集信息速度的快慢、对信息有效利用的程度,决定着解决问题的水平和能力,进而影响个人的财富水平。

提高“信息管理能力”

收集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开拓思路、激发创造力的过程。想激发创意灵感,其中的一个方法,就是对已经掌握的各种信息进行排列、重组、比较、联想和质疑。

当你认为你掌握的信息足够多时,也许你对所面对的事情还一无所知。在信息的收集上应不厌其烦,充足的信息会让你的思路宽阔,办事游刃有余。而这些信息一般包括:

● 导致问题出现的根源,是否已经找到了?

● 前人面对类似问题时的解决办法,是否收集全面?

● 对于问题的症状,是否已全面了解?

● 是否已尽了最大努力向他人请教?

● 已经掌握的信息是否足够清晰、明确、易懂?有无模棱两可的信息?

还有,你不但要重视那些被冠以“信息”名称的信息,更要会筛选、发现、处理信息。这就考验一个人的信息管理能力了。

“信息管理能力”的高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往往取决于一个人是否擅长发现被别人忽视的信息。

在公司的情报系统工作的林晓,常常去各卖场与门店人员、收银员、促销员、仓库的保管人员、企划美工人员聊天,从不同侧面了解竞争对手的产品情况。

一次,办公室“大扫除”,同事们把堆积多年的旧文件“大刀阔斧”地拿去当废品卖,而业务员小锋,却把丢掉不要的客户资料档案袋拾起来。后来,他从中寻找客户,没想到,正是其中一张名片,促成了一个大单。

出版公司的美编浩子,最近一直在为新书封面苦恼。这天,他在乘车时,路边一个广告牌无意激发了他的灵感。新的封面方案最后受到一致认可,并获得良好的市场反馈。

工程师庆祥,一次和同学电话聊天,听说行业内某数据指标有所调整。同学只是随口说说,庆祥却记在心里,从当天就开始考虑如何把这个数据变化用在工作中。果然,日后庆祥的技术革新促成了公司产品的升级,他本人也被提升为公司的副总工程师。

张行经营电子产品生意,闲来与朋友一起喝酒。席间有人谈到某企业的老板李总对某餐厅的菜有偏好。张行暗自惊喜——李总正是他久攻不下的大客户。于是,张行在该餐厅订了一桌丰盛的酒席,特意请李总赴宴,终于促成了这单生意。

……

关于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解决问题的高手无一不是善于发现和管理信息的高手,人与人之间财富和机遇的差别也由此而不同。

换种方法也许更好

小敏是个电脑销售员,试用期时被安排在一个位置好的店面,三个月过去了,她的销售技巧有了很大提高。又接着在这个店做了三个月,经验又多了不少。不过,小敏在这里做得并不开心,这个店面都是老员工,她这个新秀处处受排挤,客户也总是被劫走,她很难做到第一。公司有一个位置不好的店面。小敏没事时,经常去那里转。小敏发现,由于好的销售员都不来这里工作,这个店面只有几个没什么经验的新员工,客户进来也没人会谈,有时候很有潜力的大客户也被放走了。不过因为和物业签订的合同还有很长时间,而且这个店面本身租金也很便宜,所以公司一直想调有能力的销售员过来。

经过一番考虑,小敏主动向老板请示来这个店面。老板欣然答应。

让人备感意外的是,小敏过来的第一个月,她就创下了奇迹。以前这个店几乎没人完成过任务,小敏完成的利润额远远超出了任务量,更超出了她之前的每月业绩。不但如此,小敏还帮助其他人提高了销售技巧和业绩。三个月下来,店面利润稳定,气氛愉悦,成员齐心协力,这个店的面貌焕然一新。小敏很快被提拔为店长,薪水也比以前高了不少。

当有能力的人都在一个地方竞争时,小敏换了一条路子,结果使心情、收入和在公司的地位都很快发生了变化。

聪明人总在琢磨着如何让效率、效益更高:别人做这件事花了300元钱,我能不能少花些;别人做这件事用了两天,我能不能只用一天半;花同样的精力,能不能有更高的利润……

几乎所有成功者都是用与众不同的方法才做出惊人成绩的。

香港传奇人物包玉刚所以能由一个不懂航运业的门外汉一跃成为“世界船王”,就是因为他时时处处都在想着如何才是最佳的。

当别人都在搞房地产时,甚至当父亲也主张投资房地产时,包玉刚经过分析决定投资航运业;当其他船主都在用“散租”的方式获取暂时的高额租金时,他则用“长租”的方式获得稳定的收入,但同时赢得了大量固定的大客户。他之所以成功,在于他总能发现一般人所用方法的弊端,同时又想出另一套更佳的方法。

“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是大众的经验总结。做一件事可以有无数种方法,当你感觉目前的做法不能让你增益时,那么开动脑筋,试着换种方法,你也许很快会感觉豁然开朗。有了这种“换条路”的思考方式,你会发现很多绝妙的方法。

● 当发现靠每天八个电话向人求爱效果不灵时,不妨试试三天不给她打电话。

● 当发现对儿子百依百顺他却更加无法无天时,那就试着狠心些、严厉些。

● 当发现到大城市找工作不顺利时,不妨到略微偏远的企业先去学学技术和经验。

● 当你发现每天老好人似的给人笑脸,别人还不领情时,不妨就试着换副阴阳脸。

● 当发现“不行”你就得变,就算发现“行”你也得变得“更行”。

办法是人想出来的,即使比别人笨一些,只要你多花些时间去想,就可能做得比其他人更好,在别人眼里,你就是一个聪明人。

总之,要想成功,就得时时刻刻想着“是否可以换种方法”。

不专业时就从模仿专业开始学学温州人

常常听一些打算做生意的人感叹:“要想挣大钱,想不到有特色的项目怎么敢下本呢?”以与众不同的姿态杀进某个行业,当然好,每个人都希望如此。可是在开始入行时,囿于技术、经验等条件的限制,与众不同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

我们不妨看看温州人是怎么做的。之所以又提起温州人,是因为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温州商人可能是中国最善于模仿的人了,很早就被称为“拿来主义的实践者”。小到纽扣、打火机,大到皮鞋、服装流水生产线,他们都能够模仿学习。

有人笑称:早些年,你今天在电视上看到外国时装周上那些最新潮的时装,用不了多久,在温州市场上就会出现极其相似的款式,并随后销售到全国各地。

事实上,这绝对不是说笑。温州人的做法是:先委托国外的亲戚朋友在服装节上以高价购得新产品,乘飞机带回国,连夜拆开,从里子到面料,从领口到袖口,从口袋到门襟,一一解剖,然后将式样图交给大师傅做出样板,再交给裁剪部门。

很多温州人在外面经营的时候,观察市场、观察新的产品,一旦市场上有新产品,他们很快就开始制造。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刚开始,谁也不知道什么是市场需要的,我们只有模仿市场上流行的东西,然后对它进行一定的变化和改造,生意做起来就有把握了嘛!

模仿大多时候受到了苛刻的批评。但实际上,这是许多品牌企业完成资本及技术积累的必经阶段。

丰田就是一家靠着模仿起家的汽车企业。20世纪30年代,丰田生产的A1轿车就被指外观模仿道奇车型。

以奇瑞QQ为代表的自主品牌汽车早期的产品也同样以模仿为主,但随着自身的发展,自主品牌汽车产品已完成了从对单一产品的完全模仿到对多款产品、个别细节的借鉴的转变。如果没有奇瑞QQ,可能没有如今强大的奇瑞汽车。

将别人的好东西拿来为我所用,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一个大学生刚进入工作岗位不知道怎么为人处世,不妨看同事是怎么做的;一个人开店没经验,先学习同行的做法;诸如此类,绝对是省时省力。

创新的“拿来主义”

不过,问题似乎不是那么简单,模仿也是有门道的。当有了新的行业动向进入你的视野;当本行业有了更新更有效益的模式;当周围有了更好的提升个人的途径,你都要及时注意到,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拿来”用。

特别提醒那些创业者,“拿来”也需要有市场敏感度,当一个新鲜事物出现,你要能迅速发现,并看到它的前景,赶在蜂拥而至的人群之前下手。也许晚一步就失去了最好的商机,当遍地都是模仿者时,新鲜很快将变得老套无益。

更重要的一点是,要想真正立足还得逐渐建立自己的东西,打个比方,两个人同是仿效别人做家政公司,一年后,一家被同行挤出局;另一家却因经营卓有特色的大学生家政和月嫂家政服务而打出品牌。这就能看出不同。

还说温州人。善于模仿是温州人创业成功的一条捷径,但成功的关键还在于模仿之上的创新。温州人的许多创新都是从模仿他人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让温州人生产一件产品,一开始他们模仿、“抄袭”、“复制”人家,到一定程度就开始创自己的品牌。

创业常常就是这样一个从学习到成长的过程。以模仿起步,把眼光紧紧盯在战胜和超越上。

当自己不够专业时就去模仿专业的,在模仿中寻求突破,在模仿中不断超越,不断做出自己的东西,这样才能稳稳当当地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