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美国中小学教育特色与借鉴
24694300000028

第28章 润物细无声的品德教育(1)

美国学校将品德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纳入教育目标,要求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勇敢、诚实、公正、守信、守纪、尊重别人,尊重他人的财物,有合作精神,善良、自尊、自控、谦让、同情心、包容心、慷慨、爱整洁,乐观以校为荣,保护环境、爱护公物,富有耐心,富有创造精神、尊重创造者、有运动员道德(包括竞争中不对他人做小动作)、坚忍不拔,能以友善的方式对别人提出批评等品德。并要求做到将品德教育和知识的传授紧密联系起来,还提出品德教育不仅要有家庭教育,还要在社区、学校、宗教机构、青少年服务团体中得到加强。

务实的道德教育内容

美国道德教育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专门开设道德课,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各科教材中都渗透着道德教育,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实现着道德教育的目标。

美国中小学校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内容很务实,都是根据孩子成长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塑造孩子们的基本的人格品质开始,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让孩子们走向善良、正直、宽容、负责。

美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1.培养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在学校里,绝大部分教师都不会在公共场合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感到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是最主要的,而具体的成绩是次要的。在课堂教学及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你尽了最大的努力”是教师对学生最大的肯定。

2.培养学生责任感。学校教育中,在强调每个人有一定的自由度,有一定的属于自己的空间时,特别强调每个人必须承担着对他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如美国高中毕业生要顺利毕业,要想进入大学,必须拥有作为志愿者在社区服务性工作的经历,且参加这种“义务劳动”要达到规定的标准)。

3.培养分享精神。教师要做出榜样,应同学生来分享一切,不能让学生自私,只顾自己。

4.培养需要信任感。让学生讲真话,懂得人人都有被信任的权利。

5.培养学生和善解决冲突的能力。

6.培养尊重别人,欣赏别人的能力。能够理解和允许不同的意见,甚至反对意见。

7.培养勤奋与耐心。

8.培养无条件热爱别人的美德。

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孤儿院、残疾儿童中心等去参观访问,一方面启发学生的同情心,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平等观念。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懂得爱,才能善良,才能正直、才能有同情心,才能有责任感。认为爱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

美国学校德育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项:

一、德育目标

在美国各类学校中,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表述的德育的目标,这是美国学校教育多元化、多样化的具体表现,但并不能说不存在德育目标。从美国学校德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以及大量的德育活动中,可以窥测到美国学校德育目标的基本内涵。其特点可以概括为:

1.学校德育目标是一种“大众型”目标。美国学校德育目标的基点在于培养合格的美国公民。爱国、爱他人、守法、履行公民义务健全的人格在美国被认为是合格美国公民的基本素质。整个社会并没有要求通过德育把学生培养成思想道德水平较高的一部分人,而是强调学校德育目标与公民教育目标的等同性。

2.学校德育目标强调健全人格和个人完善。在美国追求个性自由、个人发展、自我完善是社会和个人的共同价值目标。这一价值目标也反映到学校德育目标中。这是美国社会强调个人是比社会更本质、更中心的存在这一价值观的反映。

3.政治性要求寓于学校德育目标之中。美国学校德育的政治性要求表现在爱国和守法之中,爱国主义精神和守法精神看成是社会政治制度在学校德育中的体现。培养遵守法律和忠于美国制度的公民是学校对社会和学生应负的责任。

美国学校德育目标的特点,也是其政治制度、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学校教育状况等因素的综合反映。由于美国高等教育得到较大程度普及,学校成了一个为公众服务的机构,接受教育被看成是一种职业需要。在公众眼中,学校仅仅是平行于其他社会机构的场所,没有什么特殊性,这就使学校德育目标从实质上讲是一种“大众型”的目标。

二、德育内容

美国学校在德育内容方面,从整体上看是围绕公民教育进行的。美国学校联合会要求各类学校的教师或服务于学生的工作人员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美国公民。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健全人格教育是美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主要表现是从历史教育入手。通过美国的成就教育和西方文明史教育来实现,以激发学生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使学生具备“我是美国公民,我热爱这个国家”的思想意识,从而要为这个国家而奋斗。

在美国,法律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调节社会行为的基本规范。因此,法制教育成为美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美国法制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实行分段教育,各级教育都有具体教育内容,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法制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要说明美国法律的合理性、权威性、神圣不可侵犯性。

在美国,个人的独立、平等、自由意识、乐观进取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品质被认为是健全人格的重要表现。学校教育的重要责任就是促使学生个性自由、个性发展、自我完善,其核心在于培养与社会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相适应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从根本上讲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教育几乎涉及到学校课程的所有领域。在学校各类教材、书刊杂志及老师的讨论会上,都会找到价值观教育的醒目标题和有关内容。

实实在在的德育教育

美国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但这种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

在美国的中小学没有专门的思想品德课,中学也没有班主任和政治老师。学校对学生的道德要求是基础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得到的、没有民族或种族差异的、作为合格市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如诚实、守法、自信、合作、负责等。道德和法律是通过教师和家长的言行、周边的环境、宗教的影响深入人心的。

美国除直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外,更多的是继承了把宗教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去的传统。通过遍布全民的宗教团体和广泛的宗教活动,把民众的宗教信仰巧妙地转化为对政府的顺从。美国公民自幼年起就时时处处感受到“上帝”的存在,“美国精神”也随之一点一滴沁人心脾,铸成他们的灵魂。

美国90%以上的人有宗教信仰,基督教约占53%。教会是传播道德观点的重要场所,每个星期天有宗教信仰的家长都会带着孩子一起去教堂,没有宗教信仰的家长也会把孩子送到教堂参加主日学和其他学习。

为了使美国国民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克服发达的生产力和高度物质文明与国民的精神道德水平不相协调的矛盾,美国提出应当在思想道德教育上进行一次革命,把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管理作为面向21世纪教育的重要目标。在20世纪末美国提出实现高质量教育的同时,也日益重视加强对道德教育的管理。美国前总统里根、老布什、克林顿等多次发表演讲,强调道德教育在美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敦促要恢复传统的价值观,加强品格教育。

1993年美国的盖洛普民意测验表明:60%的公众认为他们的社区会同意在公立学校进行一些基本的价值观教育;90%多的公众支持公立学校向学生传授诚实(97%)、民主(93%)、对不同种族背景的美国人的接受(93%)、爱国主义(91%)、关心朋友和家庭成员(91%)以及道德勇气(91%)等道德观念。关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的重要性,美国学校管理者协会对学校领导人态度的综合报告显示:74%的学校领导人认为非常迫切,25%的领导人认为相当重要,只有l%的领导人认为不是很重要。同时,70%的公众和51%的教师认为,对于学校来说,向学生传授伦理道德观念比传授学术知识更重要。

美国学校不仅要求教师以专业工作者的形象出现,而且要求教师以道德榜样的形象出现。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道德教育作用,树立教师的道德形象,美国学校重视对教师进行道德教育的训练,以增加教师的必要知识并提高技能,更好地履行道德教育的职责,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于1994年3月签署了由众、参两院通过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把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的教育,定为国家八大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克林顿在1997年2月4日的国情咨文中又特别强调,要恢复美国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从培养人开始抓起,学校必须加强品格教育,把美国儿童培养成为好公民。

健全管理体制,运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加强学校德育管理。

美国是地方分权制国家,道德教育的管理权归地方所有。但美国联邦、各州和地方学区在德育管理方面都担负一定的责任。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都承担着道德教育管理的重任。

美国政府在道德教育管理上实行政策干预的制度。美国各级教育行政在政策上规定学校德育的目标,理论上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实践上让学校自由实施。美国联邦非常重视和加强对学校德育的领导和管理,把德育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越来越重视道德教育的管理。

美国学校德育管理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加强法治,认为道德规范的管理作用主要是靠个人自律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但要使道德教育具有约束力还必须以法制和纪律作为保障。美国联邦及各州不仅建立了完备的学校教育法,还颁布了一系列学校工作的专门法律及相关规章,实行依法治校。例如,《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就是美国全国性教育改革的计划,对道德教育管理起到了规范的作用。1993年通过的《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中小学改进法》等都对道德教育管理作出了规定。

美国学校一般都设有校警,学生若有违法行为,轻则由校警配合学校进行教育,重则交校外警察局法办。而且,美国学校还把许多道德行为准则用手册的形式分发给学生及其家长,做到人手一册,诸如学校常用语言和行为的准则、家庭中的行为准则、人与人之间的准则等,使德育教育有了基本的准则。美国学校道德教育,不仅有严密而完备的法律、法规作保障,而且有严格的纪律与管理使之规范化。在美国公立学校,也有类似中国学校的“班主任”制度,班主任每天除了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外,还担负着学生道德教育管理的重任。

重视学校、家庭、社会的合作,德育管理综合化、网络化。

美国也非常重视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的合作,《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要点之一就是“帮助各州和地方社区,包括政府官员、教师、学生家长、学生以及工商企业界领导人,更多地介入学校的计划和改革之中。”德育管理向着综合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当代美国的道德教育既重视开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讲授基本美德和道德准则,又注重通过各门学科和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为了使道德教育具体化,有效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美国非常重视课外活动的道德教育价值。课外活动的范围一般包括社会活动、体育活动、学术活动、慈善活动、环境保护与卫生活动等。这类活动可使学生理解和接受利他主义和公民义务等价值观,培养集体的纪律、合作、责任心等品质。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管理已经逐步走向综合化、网络化,政府、学校、家庭、社会机构在道德教育管理中日益结成一个相互作用、不断协调的网络。美国教育督导与课程研究协会德育问题专家小组发表的《基础教育中的道德教育》的报告建议,全体教育工作者要与家长、宣传媒介、商业界、法院以及市民、种族、宗教团体等结成联盟,创造一个社会文化环境,以有助于学校培养和发展道德上成熟的公民。

美国学校的道德教育重视与家庭和社会的合作,各校都成立有“家长——教师协会”或“联谊会”,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学生的品德情况和学校教育设想,共商德育管理大计。地区教育局经常召开社会、学校各方及专家座谈会,研究如何联手抓好道德教育管理问题,逐渐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管理网络。

从娃娃抓起的诚信教育

诚信是人类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德,讲究诚信,反映了人们对自我完善的不断追求。诚和信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互为依靠,密不可分。诚为信之坚实基础,信是诚之表现形式。可以这样说,诚实的人在行动上必然守信,守信的人在社会上必定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无论在何时、何地,诚信都是一种最受重视和最值得珍视的品德。

在美国的中小学里,一直致力于诚信教育。美国从幼儿园和小学起就重视对孩子的诚信教育。美国波士顿大学教育学院设计的基础教材中突出了诚信方面的内容,其中一篇课文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寓意非常深刻:一位国王要选择继承人,于是发给国中每个孩子一粒花种,约好谁能种出最美丽的花就将谁选为未来的国王。当评选时间到来时,绝大多数孩子都端着美丽的鲜花前来参选,只有一个孩子端着空无一物的花盆前来。最后,这个孩子却被选中了。因为孩子们得到的花种都已经被蒸过,根本不会发芽。国王这次测试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选出最诚实的人。正如课文最后归纳的那样——“一个人可以失去财富,失去工作,但万万不可失去信誉。”

教材建议老师在班上组织讨论,向学生介绍最大程度的诚实是最好的处世之道这句谚语,并且要求学生制作诚信的标语在教室里张贴。

美国一所学校曾发生多名中学生弄虚作假的事件,他们将某个网站的材料抄在生物作业本上。生物老师发现后,将这几个学生该课程的成绩判为“0”分。她在第一天上课时,就与学生约法三章:学生必须自己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欺骗剽窃。为慎重起见,该协议还由家长签字认可。这位老师激动地说:“教育学生成为一名诚实的公民,要比通过生物课重要得多,因为最大程度的诚实是最好的处世之道。”

寓意深刻的“诚实节”

对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中小学生来说,每年的5月2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这一天要过“诚实节” ,又叫着“不说谎纪念日”。各个学校都要举行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诚实教育。

“诚实节”是为纪念一个年仅8岁的男孩而设立的,他因为坚持真理而英勇地献出了自己年幼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