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二十四史-宋史
2470800000013

第13章 传世故事(8)

据史载,韩亿“性方重,治家严饬”。虽平时在家闲居,也从不肯马虎随便。亲戚朋友中有孤苦贫穷者,他常常帮助他们解决婚丧等大事上的困难。

韩亿共有8个儿子,他对儿子们要求很严,常告诫其子道:“一个人的穷通祸福,是有一定的。如果你不择手段地去求飞黄腾达、求福禄,只能是白白丧失自己的志节,千万不可这样!我平生只知忠信处事,从来不去拉关系奉承人,而朝廷却也十分信任我。现在我身为宰相,所依靠的也只是以公心办事和神明保佑而已。”韩亿教育儿子的话虽有着宿命论的局限,但教他们要走正道,保持自己的志节,不可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却是十分可取的。

韩亿在亳州(今安徽亳县)任太守时,一次,在京城任中书舍人的第二个儿子回家探望他。又正逢韩亿的好友及侄子都考中科弟回来,他心中十分高兴,便设酒席招待他们,让自己的儿子坐在下首相陪。大家喝酒喝得正高兴,韩亿忽然问当中书舍人的二儿子道:“我听说京城中有件大案因有疑问,要请皇上审处,详细情况到底怎么样?”他的二儿子想了半天,想不起是什么事情,韩亿将他训斥了一顿。再问儿子,儿子仍然答不上来。韩亿怒火中烧,把饭桌一推,找来一根棍棒,大骂儿子道:“你吃朝廷的俸禄,负责一个方面的事务,就该不管事情的大小,处处留心才是。如今该当杀头的大案你都不清楚,对小事情也就可想而知了!我在千里之外,跟这件事情毫不相干,都能知道这事。你真是白白享受国家的俸禄,就这样来报答国家?”说着,非要当场揍儿子一顿不可。众宾客都竭力相劝,总算才罢休。韩亿的其他几个儿子从旁目睹父亲的严威,个个都吓得瑟瑟发抖。

韩亿的家法如此严厉,所以其子孙大多贤孝。他的8个儿子都很有出息,其中韩绛、韩缜两个儿子都当到宰相,韩维也官至门下侍郎。

(《宋史·韩亿传》等)

胡瑗因材施教桃李遍天下

胡瑗,字翼之,世称安定先生,泰州如皋(今属江苏)人,一作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州)人。他是北宋著名的学者。

胡瑗在湖州教学时,有弟子数百人。他教学有方,订下一条条学规,十分具体,并且以身作则,照学规去做。教学时,虽逢盛夏酷暑,胡瑗也衣冠端整,一丝不苟坐于讲坛上,以明师生之礼。胡瑗视学生如自己的子弟,所以学生也很爱戴他,将他当作自己的父亲兄长。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朝廷兴太学,特意派人到湖州学习胡瑗所订学规,吸收其长处,订出太学的学规。朝廷召他任国子监直讲、大理寺丞等官,后来,又任命他为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叫他主管太学。这时候,慕名而投到他门下的学生更多了,以至太学中都容纳不下,只好在太学旁另辟房舍安置学生。当时朝廷科举所中选的,竟十之四五是胡瑗的学生。胡瑗学生的穿戴以及举止之类,往往十分相像,以至旁人碰到了,虽从不相识,也能知道是胡瑗的弟子。

尤其可贵的是,胡瑗善于因材施教,视学生才能的高下,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广东番禺有个大商人,将他的儿子送来跟胡瑗学习。商人之子是个纨绔子弟,平时生活奢侈,挥金如土。此时,商人之子花光了身上所带千金,身染疾病,十分瘦弱,住在客店,看起来快要死了。只是因为他的父亲偶然到京城,见他这副样子已十分可怜,才带他来跟从胡瑗学习。胡瑗了解商人之子的情况后,没有要他立即开始学习,而是特意先给他一本书看,说:“你好好读读这书,可以先知道养生之术;知道了养生之术,再学习不迟。”商人之子一看,给他的竟是一本医书《黄帝素问》,感到大惑不解。但还没有等到把书读完,他便心生忧惧,想想自己过去放浪的生活方式,简直就如同《黄帝素问》中所说的那样,是自己戕害自己的性命,于是痛悔自责,决心自新。

胡瑗见商人之子已经从《黄帝素问》中悟出道理,有决心改变过去的行为,便把他叫到跟前,教诲他道:“知道了爱惜自身,就可以开始修身了。自现在开始,你必须洗心革面,一心追求道义,取圣贤之书慢慢挨次地读。读通其文义,再慢慢学着做文章,那么你还是能够有所成就的。圣人不要求人不犯错误,但要求人勇于改正错误。你不必追悔过去的行为,只要一心追求自己的事业就行了。”商人之子受此一番激励,便锐意向学。由于他聪颖善学,两三年后,便高中科第。

《宋史·胡瑗传》

陆游以诗勉子力劝后人

陆游是南宋时代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学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他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生活的时代,正是南宋王朝极其虚弱,北方金、蒙古时时威胁、不断入侵的时代。尤其是金朝,直接威胁到南宋王朝的存在。陆游与一些主张积极抗金的将领一样,积极主动抵御外敌。他一生留下诗作有九千多首,大多以收复中原、统一祖国、反对投降为主题。也有不少诗作反映民生疾苦,针砭时弊。

除此以外,陆游还时时以诗歌来教育自己的子女,成为他诗歌中的一大特色。

当时,人们都怀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陆游却毫无这种陈腐观点。他曾劝儿子们不要讨厌锄犁,不要看不起种菜种地,不要求儿子一定要走科举考试这一条终南捷径,以便挤进官场,捞个一官半职,这种精神是极其可贵的。

陆游还著有《放翁家训》,以教育子女。他在家训中告诫儿子:“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子,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陆游不要求儿子才锐(即具有突出的才能),只告诫儿子熟读经、子,宽厚恭谨,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的。处在过去那样的封建专制时代,所谓“皎皎者易污”,过于突出,反而会遭灾惹祸。陆游谆谆告诫儿子交友要慎重,不要与“浮薄者”交往,以免受其坏影响。他希望儿子们养成良好的志趣,谨慎处世,正是他经验之谈。

陆游自己是一位杰出诗人,所以他也很注意教儿子加强文学修养,他特意写了几首诗歌,告诫儿子们作诗和作人的原则:读书要不遗余力,坚持到底,才能老而有成。书本知识终究靠不住,关键还在于要亲身体验。——读书不是为了享受富贵生活,只要学有所得,求得学问,生活贫困也能自得其乐。

陆游自己品行高洁,也教育儿子不要贪求。当他七十多岁时,生活仍然十分贫寒,有次甚至不得不卖掉家中的酒杯以度日。但是,当儿子子龙去吉州(今江西吉安县)任司理(协助管理讼狱之事的掾吏一类小官)时,他仍作诗谆谆告诫儿子谨记廉洁为官。诗中写道:“我老汝远行,知汝非得已。驾言当送汝,挥涕不能止。人谁乐离别,坐贫至于此(坐:因为)。……汝为吉州吏,但饮吉州水。一钱亦分明,谁能肆谗毁。……”他要求儿子除了饮吉州之水以外,一钱也要清清楚楚,不能贪得,这是何等高贵的清廉品德!在他的《家训》中,他也曾告诫儿子:“世之贪夫,溪壑无餍(餍:满足),……至若常人之情,见他人服玩,不能不动,亦是一病。大抵人情慕其所无,厌其所有。但念此物若我有之,竟亦何用?使人歆羡,于我何补?如是思之,贪求自息。”总而言之,陆游要儿子做到清廉自守,毫不贪求。

陆游注重国事,当他以八十多岁高龄行将离开人间时,仍忧国忧民,难以割舍一腔爱国之情。临终前,他特意写下一首绝句,题作《示儿》。诗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意思是说:人到死时,才知万事皆空,只有一件心事,始终难以放下,就是生前见不到国家的统一。等到哪一天国家的军队进军中原,驱走金兵时,家中祭祀我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我一声,让长眠地下的我能够知道这个喜讯。陆游的这首诗,反映了他死而不已的崇高精神,而且可见他平时也以此教育自己的儿子。

《宋史·陆游传》

司马光守诚授教

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由进士出身,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司马光在史学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著《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取材除十七史外,尚有野史、文集等二百多种,史料系统而完备,给后世以很大影响。

司马光自小就聪明过人,据史籍载,他刚7岁时,就俨然像个成人了。听人讲《左传》,十分喜爱,回家后对家人讲解,居然能头头是道,将其大意讲得清清楚楚。自此以后,真可谓手不释卷,如饥似渴地读书,到了忘记饥渴、不问寒暑的地步。他的聪明是超越常人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今古流传便是一例。

当司马光还只有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他得到了一些青胡桃。司马光的姐姐想代弟弟把胡桃皮剥掉,但剥来剥去,却总是剥不下来。这时,正好姐姐有事,便离开了。家中的女佣人想了个办法,帮司马光用开水将青胡桃烫了烫,很容易就将皮去掉了。姐姐办完事回来,见青胡桃都已去掉了皮,十分惊讶,问是谁剥的。司马光为了在姐姐面前表现自己,也没有多加考虑,便随口回答道:“是我自己剥掉的。”司马光的父亲当时恰好看到了事情的经过,见儿子为了表现自己,竟说了谎话,便很严肃地教育司马光道:“小孩子怎么能随便说谎话!”父亲训斥的话,给年幼的司马光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从此以后,他始终牢记父亲的教诲,再也不说谎了。

司马光一生正直、诚实,为人们所公认。司马光去世以后,蔡京等奸臣还不肯停止对他的迫害,撰写了所谓的“奸党碑”,将司马光列名其中。蔡京同党让石匠安民刻碑时,安民推辞道:“我是个愚民,不知道立碑的目的。但像司马相公这样的人,海内都称扬他的正直。现在说他奸邪,小民不忍心刻这样的碑!”蔡京同党见他拒绝刻碑,又听他说出这一番话,十分恼怒,勒逼他刻碑。安民哭泣道:“我受官府差役,不敢不照官府的吩咐做。但是请求碑文后面免刻上我的名字,免得让后代的人唾骂我!”听到安民这话的人,都觉得内心十分惭愧。宋代大文豪在司马光身后,也曾为他撰写墓志铭。苏东坡在墓志铭中称赞司马光一生的品德,认为可以用“诚实”和“专一”这两个词来加以概括。以上两事,足以说明“诚实”两字,实是司马光重要的品德之一。从剥青胡桃皮的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悟性极高,一次受教,便可终身受益。如果是常人,恐怕大多做不到这样,必须要耐心反复地加以教育,日积月累,水滴石穿,最终达到目的。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着极大的个性差异。

司马光后来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以后,把诚实做学问的精神也传授给了自己的学生。他曾经对他的弟子刘器之说:“求学问也要从不说谎话做起!”看来,“诚实不说谎话”乃是司马光的一生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