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我生有涯意无尽:梁漱溟人生的艺术
2489000000009

第9章 生活道德艺术(5)

所以说,与人相处,可以做一个狂傲不羁的人,但是,却不能做一个没本事反倒自以为是的人,更不能如祢衡一样,将狂傲不羁当做是为人处世的唯一姿态。相反,我们应当如梁先生一样做一个把狂傲不羁作为体现自己的实力的方式,并且,即便狂,纵然傲,也不失真。这样一来,即便当时可能得罪人,但是,其真实、坦诚的品格仍为人们所共睹。

"问题是心里的真切痛痒处,最大的问题,是足以警惕自己的懈惰与散漫的。"这句话出自梁漱溟《日常生活的态度》。

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总会碰见许多困惑,只是人陷入散漫之中时,就不愿意去思考这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依然存在,而且还关系到生活的痛痒。要治愈,就先得将心里所有的问题提出来,弄清楚。当然,梁漱溟先生说,"这些消极的方法还不够",提出问题是为了能够产生警觉,然后就有了找寻答案的动力,"能够抓住自己的长处去发挥"。

每个人的身上必定有破绽需要缝补,梁漱溟先生让我们去正视自己的破绽,就是希望以此激励我们去行动,然后一针一线地修复自己的生活。最重要的不是修复后的自己会是什么模样,而是我们不再惫懒地停留在原地了。

梁漱溟先生认为,如果真的是自己关心的问题,必然能够用来时时给自己敲警钟。他说:例如关心国家社会问题,就应当以国难和种种社会罪恶来提醒自己。而他自己正是这么做的。回看梁漱溟先生的一生,他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自己能为国家、为人民做什么?无论是研究佛典,还是开创新儒家,他的出发点始终是家国。也正因为他心中时时不忘这些,才能做到终生奋斗,而不至于陷入泥淖,浑浑噩噩地过生活。

谈到《吾人的自觉力》,我们大概可以知道,梁先生说的"自觉",真正是人类最可宝贵的东西。

人可以去创造,可以去超越,这些都是因为人有自觉性。然而,人的生命是沿着动物的生命而来的,与动物,甚至是与机器同样有相近之处。人的身上有很多情欲,不由自主地"看这个贪,看那个爱,怠忽懒惰,自甘堕落",这样的人很难管住自己。

梁漱溟先生认为,能够自觉"是人类第一也是唯一的长处"。人虽然是从动物发展而来的,但这一过程既然称之为进化,人就应当在某一点上高于动物才对,这一点就是自觉。人应该掌握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向哪里走,或者是怎样走。而那些少了自觉的人,像是一件东西,或者像是一个动物,总之不像人了。

他认为,要冷眼去看,如此才能清楚。如说热气腾腾、甚嚣尘上,满天的飞沙走石,心智自然难以清明;即便心中有很多东西要涌出来,也要学会等待--当尘土落地、万物清明的时候,就能够明了很多。并不是说,只有在看待别人的时候才能够看得分明,而是说只要自己也能超出自我的局限,也可以像一个旁观者那样冷静地看清究竟自己错在何处。

纵观人的一生,随时都穿梭在风浪之中,习得航海之道的时候,也在不自觉中沾染上了本不该有的水汽,要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自身的洁净谈何容易?

但是,奔赴成功的路上,不论有多少重障碍,若是"现在的我"要求向前,搬开人生中的重重障碍,特别是以上所提到的三大障碍,我们就必须如梁先生一样,有奋斗的心与力,也有坦然面对人生逆境的心境与态度,这样一来,才能顺利搬开人生路上的重重障碍,踏平坎坷,大步向前进。否则,就会一事无成,成为人海中的凡夫俗子。

懒于作为,就易堕入世故。这是《在吾人一生中的青年期》所表达的观念。青年时期正是人一生中精力最为旺盛的时候。他们已经准备好了冲向世界、迎接挑战,却还没有受到社会的过多牵绊和束缚。他们也许稚嫩,但他们将会努力去磨炼自己。只是,切勿急功近利,就像梁漱溟先生所说的,并不是非要建立大功业才是英雄,只要把自己的生命向着好的方向展示,就可以活得潇潇洒洒。站在生命轨道的起始点,哪里才是该走的方向?但也正是因为没有既定的框架束缚,才有了更多的自由,天空可以任自己遨游。梁漱溟先生如此描述青年:"他少顾忌,而多兴趣。兴趣所在,冷亦不惧,饿亦不怕,什么危险亦不怕,什么辛苦亦不怕。或者愈惊险,愈艰辛,他愈有味。他恒居于主动,不为外面世界所支配所左右。"

无论是风霜雨雪,还是明月清风,启程时,所有的风景对他而言都是陌生而新鲜的,所以可以享受,而不去细想它们将会在他身上留下怎样的痕迹。

修身养性

荀子曾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若要实现自己的志向,须得有这样的远见,脚踏实地,埋头努力,方能成就自己。由此可见,立下远大的志向,加之以勤奋与持之以恒的努力,方可实现自己的目标。

但是,大千世界中,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深受功利主义思想影响的人们,往往会将志向掷于欲望的乱网中。用梁先生的话说,志向的"背后存个贪的心"。这时候,即便"这样卖力气""却很不自然,很苦,且难以长进"。对此,梁先生不将此称为"志气",而是将其归为"欲望"一类。他认为,必须不是从自己躯壳动念,而念头真切,才是真志气。

梁先生劝诫青年学生要仔细地辨别欲望与志气,否则,"越聪明的人,越容易有欲望,越不知应在哪个地方搁下那个心。心实在应该搁在当下的。可是聪明的人,老是搁不在当下,老往远处跑,烦躁而不宁",更不知,欲望面前"自己越不宽松,越不能耐,病就越大"的道理。

当今社会,人们难免会沾上某些功利主义的气息,但是,若是能辨别欲望与志气,拂去欲望,留守志气,便能如梁先生一样,活在当下,实现自己的志向。否则,苦苦追求,亦不曾得,进而痛苦,转而发出"生活在别处"的感慨,这是极为不明智的。

梁漱溟先生也曾经历过动乱又不知将会走向何方的时代。那时候,各种运动风起云涌,每一股力量都可能推动中国走向一个新的天地。如果没有志向,没有目标,作为个人,很容易在各种此起彼伏的思潮中迷失自我。梁漱溟先生说:"在这混乱的中国社会,无论在思想上、在事实上,都正是彷徨无助的时候。这时候做人最难有把握,有脚跟。"因此,他希望有人能够为大家指出一个方向,这样大家就能够跟随着他的步伐前进,然后散漫纷乱的社会才仿佛有所皈依,回归到应该有的秩序之中。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梁漱溟先生提出了自己的志愿:愿终身为民族社会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在确立了这个志向之后,他的生命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不断地为家国民族而四方奔走,风雨无阻,毫不游移。一条清晰的人生轨迹呈现在后人面前。

事实上,不只是那个年代的人,任何一个人都会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遭遇这样的季节,徘徊在高山与低谷之间。总会有那么一段时间,八面来风,吹向自己,不知不觉就迷失在了半道,失去了辨别方向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选择了等待,等待一切云雾都消散,等待朗日见晴空,但并不是所有的等待都是有价值的。等待可能意味着蹉跎岁月,而人原本可以在这段时期内去搏斗的。人是在为自己的未来、为心中的理想而搏斗。有了志向,才有了前进的动力,才能够摆脱彷徨。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这就是梁先生对志气持有的信念。他说,在国家前途未明之时,少数人盲目地在干,而大多数人却在消极鬼混,消磨日子。而任何一个时代的人,如果怀着这样的态度生活,生活又怎能有方向呢?

有眼光的人,总能接近事情的真相,因此作出判断时才能极为自信。不过,并不是谁都能够拥有这份自信的,至少要对自己的才识有清醒的认识,要对时事有明晰的判断,否则就成了纸上谈兵的赵括,夸夸其谈可以,一旦真的与现实碰撞,便只能丢兵弃甲,为后人所笑。

我们都知道,梁先生不是一个天资过人的人,如他自己说,自幼呆笨,六岁时还不会穿背带裤,要妹妹帮他穿,学习成绩也一直是中下等水平。他只有中学文凭,然而,他却被蔡元培先生邀请到北大当讲师,开坛讲座。他一生学贯中西,通古博今,著书立说,终成一代大师。这奇迹般的转变,不能否认,有一定的机缘在其中,但最主要的还是得益于梁先生的勤奋。

梁先生的学术思想自云是:"中国儒家、西洋派哲学和医学三者,是我思想所从画之根柢。"他把孔子、孟子、王阳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学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糅合在一起。这所有的思想与成就,都是梁先生在自学中用勤奋换来的。古人云: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梁先生就是秉持这样的精神,做到"虽愚必明,虽柔必刚"的。

人生中,不论是青春年华,还是耋耄老年,要在无涯的学海中大有成就,梁先生的勤奋都是我们应当借鉴的宝贵经验。长期如此,自然勤能补拙,熟能生巧,精益求精。古今中外,大有建树者,无不如此。而懒惰者,即便是别人替他把饼做好挂在脖子上,他也会饿死。学习中,也是这个道理。真知来自勤奋不懈的学习与自己的领悟,而不可能出于懒懒散散的得过且过。

心高,能存远志;但是,心太高,便会走上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歧途。老人常说,不会走就想跑,要不得。心太高的人,就容易陷入这样的情形当中。据梁先生自己说,他在二十岁的时候,曾有两度试图自杀,其根源在于自己要强的心太高。对自己要求很高,对别人、对现实的要求更高。结果,别人与现实,特别是现实都让自己失望了,这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自己又有许多毛病。这样一来,形成两重矛盾:一重是自己与客观世界的矛盾,最后会对现状产生厌离感,对他人产生厌恶感;另一重是自己与自己的矛盾,最后会对自己产生厌恶感。带着这两重矛盾,用梁先生的话来说,就会"自己给自己打架;自己打架,打到糊涂得真是受不了的时候,他就要自杀"。

人生在世,要优化自己的性格,成就自我,就要知道心太高的坏处,时刻要求自己做一个务实的人,养成踏实的性格。但这并不是说,人不能有雄心壮志。当然可以有,并且应该有,但要避免当年梁先生那样的精神危机,就应当看到心太高,容易厌人厌己。可见,还是要先做一个务实的人,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在新生命开辟出来的时候,他与从前不同的是在什么地方呢?即是从前这个也贪,那个也爱,小的舒服,小的便宜,以及物质享受……在自新的时候,就是回头一看,看清了许多都是机械、可怜、糟糕、要不得!把好恶的心,真的好恶的心透露出来,觉察出从前的杂杂碎碎,真是臭的,所谓"如恶恶臭"。"而这,正是忏悔、自新的作用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缺点,有不足。人活着,会越活越清醒、理智。一个懂得反省的人,反观过去的自己,便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过去不仅仅是一抹回忆,它更像一面明镜。可以说,这也正是人能做到"不贰过"的原因。这样一来,自己认识自己,自己悔恨自己,自己可怜自己,自己要求自己,自己改进自己,果真如此,便能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而在梁先生看来,这样会到达"悲悯的心境":自己不打架,不矛盾冲突,这时就无物挡住自己……当自己与自己的矛盾平定下来之后,人便有了一个良好的性格,表现为稳重、淡定与处变不惊等。这样一来,就已经是自新的表现了。而这不正是因忏悔而有的重生吗?如此,人们便能要求自己去开拓新的生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