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其中,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被称为中国四大宗教。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8.5万余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宗教团体还办有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74所。
【本章学习要点及要求】
掌握中国四大宗教所指的宗教。
了解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生平简况,了解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密乘佛教的区别,掌握佛教在汉族地区传播与发展的三个阶段和宋以后流行的主要教派。了解佛教”四谛“的含义和三藏经包含的三部经典。了解佛教供奉的三身佛、三方佛、三世佛、华严三圣的名号。
一般了解汉地佛教寺院常见的主要殿堂,懂得佛教的一般称谓和常用礼仪。
了解道教的创立和发展简史。掌握道教教义的基本内容,了解其经典、供奉的主要对象、道观的主要殿堂和主要称谓。
一般了解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基本情况,了解伊斯兰教主要宗派。了解伊斯兰教的经典、信奉的最主要对象、主要节日和习俗,了解伊斯兰教的主要称谓。
一般了解基督教的创立与发展简史,基督教传入中国的简况。了解基督教的教义、经典,了解基督教信奉的对象、主要称谓和主要节日。
第一节中国各民族宗教信仰概况
一、我国各民族宗教信仰的特点
1.群众性。中国有多种宗教并存,每种宗教都拥有相当多的信教群众。对于大多数群众信仰某一种宗教的民族来说,随着民族人口增加,信教群众人数也将相应增加。
2.民族性。主要是指佛教、伊斯兰教在许多民族中有着广泛的信仰。全国有部分少数民族信仰藏传佛教(藏族、蒙古族、裕固族)。有10个少数民族大多数群众信仰伊斯兰教(回族、哈萨克斯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信仰大乘佛教的少数民族有白族、壮族、布依族、侗族、畲族、纳西族、彝族、羌族、满族、朝鲜族。信仰小乘佛教的少数民族有傣族、德昂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等。信仰东正教的少数民族有俄罗斯族、鄂温克族等。
3.国际性。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有着众多的信徒,其中有的宗教在一些国家中被奉为国教。
4.长期性。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
二、汉族宗教信仰的两个明显特点
(1)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
(2)任何外来宗教都必须地方化、民族化,才能存在和发展佛教。
佛教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在中国有佛教寺院1.3万余座,出家僧尼约20万人,其中藏语系佛教的喇嘛、尼姑约12万人,活佛1700余人,寺院3000余座;巴利语系佛教的比丘、长老近万人,寺院1600余座。
三、佛教的创立及发展简史
(一)佛教的创立
佛教约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在世界各大宗教里是创立时间最早的。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迦毗罗卫国,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关于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但一般认为生活于公元前6-前5世纪,大概跟孔子生活的年代相当。据说他幼时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20岁时,始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又对当时的婆罗门教不满,于是舍弃王族生活,出家寻访师友,探索人生解脱之道。得道成佛(佛陀,意译觉者)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他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任教,历时45年,从者甚众,流传下来,称为佛教。佛,梵文为Buddha,意为”觉悟“,汉译音为”佛陀“。80岁时在拘尸那迦圆寂。释迦牟尼出生地蓝毗尼花园(今尼泊尔境内)、成道地菩提伽耶、初转法轮地鹿野苑、涅槃地拘尸那迦为世界著名的佛祖四大圣迹。
佛教在其发祥地印度的发展,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2世纪,大约有1800年的历史,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3个600年。前600年是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中间600年为大乘佛教时期;后600年为密乘佛教时期。
(二)佛教的发展
1.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
这一时期前200年为释迦牟尼创教及传教时期,史称”和合一味“时期。这种”和合“只是大致上的统一,然而,分裂的种子在其中孕育和成长。释迦牟尼涅槃后,其弟子们有过多次集会,对原始佛教教义、戒律发生争议。约在公元前4世纪第二次结集前后,佛教徒发生了第一次大分裂,产生了两大部派,即尊崇传统、保守旧规的上座部和较为进取、提倡改革的大众部。这一阶段就是部派佛教时期。
2.大乘佛教时期
大乘佛教形成于公元1世纪。随着部派佛教的发展,一部分徒众的生活走向世俗化,同时力图参与和干预社会生活,要求深入众生,救度众生。他们提出”上求菩提,下度众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思潮,随着这种思潮的成熟,以后就汇集成了统称为”大乘佛教“的教派。
原上座部佛教被贬为小乘佛教(”乘“原为车辆的意思)
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的主要区别:
(1)小乘佛教: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佛(释迦牟尼),修行的最高果位为罗汉,教义重自我解脱。
(2)大乘佛教:认为十方世界都有佛,修行的果位分为罗汉、菩萨、佛三级,教义弘扬菩萨和”菩萨行“,最终目的在于成佛。
3.密乘佛教时期
这一时期密宗在印度佛教中占统治地位和主导地位。印度密教是大乘佛教部分派别吸收婆罗门教——印度教及信仰诸神因素而形成的特殊宗教形态。它以高度组织化了的咒义、仪轨、世俗信仰为其特征。密教自称受法身佛如来深奥秘密教旨传授,为”真实“言教,故名密教。密教主张修”三密“,即手结印契(身密)、口诵真言(语密)和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应,身即成佛。
四、佛教的传播
(一)佛教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及分类
1.以教义划分:大乘佛教(为主)、小乘佛教(为主)、密乘佛教(为主);
2.以传播路线划分:北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
3.以经典语言划分:汉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
4.传播国家或地区:(1)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密乘佛教主要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地传播;(2)北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主要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以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传播;(3)汉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主要在中国(藏、蒙、裕固、纳西等民族地区)以及不丹、锡金、尼泊尔、蒙古、俄罗斯(布里亚特地区)传播。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1.汉地佛教发展的四个时期及其特点
(1)两汉、魏晋南北朝:主要为译传阶段,在我国西汉时候,西域一些蕃属城邦已经开始信奉佛教。西汉未,佛教开始传入中原。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大月氏派使臣伊存来访。伊存信佛,自然时时处处念佛。博士秦景宪看着好玩,便向他学习浮屠经(浮屠,即”佛“的音译),即”伊存授经“,这是佛教进入中国之肇始。截至今年佛教已经传入中国2008年时间。
(2)隋唐两代:是创造阶段和鼎盛时期,开宗立派;主要宗派有: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等八个主要宗派。
(3)宋元明清四朝:中国佛教处于全面融合的阶段,佛教在这900年间空前广泛、深入地与中国的文化全面结合。一方面佛教与儒教、道教融合,成为”三教合一“历史背景下的佛教;另一方面,佛教借助文学、绘画、雕刻、建筑等艺术形式,成为民间风俗习惯、民族心理与思维,乃至语言素材构成的重要有机成分。元明清三代,汉地精英佛教停滞衰退,这一阶段从教派上说,主要流行禅宗和净土宗,其他各宗逐渐衰落。
(4)近代:以禅宗为主,且禅净双修
传入中国汉族地区的佛教,经过长期的经典传译、讲习、融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各种学派和宗派;并外传朝鲜、日本和越南。
2.云南上座部佛教
佛教在公元前2世纪,由印度传入斯里兰卡,约于公元1世纪初,逐渐产生不同教派,互相竞兴达1000多年;至12世纪末,因大寺派的隆盛和独尊,自称代表正统的上座部佛教,其他各派皆逐渐衰亡。流行于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的上座部佛教,是经由缅甸和泰国传入,同属南传佛教一系,在教义理论和修行实践方面都基本相同。上座部佛教传入云南有两条路线,西双版纳的小乘佛教大致兴起于隋唐时期,受泰国佛教的影响较大;德宏地区的小乘佛教大约于16世纪中叶后由缅甸传入。
3.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是佛教的一支。主要传播于中国藏族、蒙古族等地区
藏传佛教的历史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公元7世纪到9世纪为前弘期;公元10世纪起为后弘期。也有将20世纪80年代宗教政策恢复以后的历史,称为再弘期。藏传佛教的各教派皆形成于后弘期,尤其是公元11世纪为藏传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西藏很早就有在原始自然崇拜基础上形成的苯教,苯教一直发展到吐蕃中期,佛教才由印度、中原唐朝以及尼泊尔等地传入。此后,松赞干布修建大、小昭寺,赤松德赞兴建桑耶寺并大力倡佛,使佛教在西藏取得较大发展。这一时期,佛教和苯教相互借鉴,但更多的却是此消彼长的频繁争斗。9世纪中,吐蕃的灭亡致使佛教在西藏的力量大大削弱。百余年后,佛教再度兴起于西藏,即所谓佛教在西藏的”后弘期“。在兴起过程中,因师承、典籍及教义等诸多不同而使得佛教教派林立,教派在发展及相互斗争中均形成可观的规模和影响力,并最终汇合并形成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均对藏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藏传佛教的教派主要有:
(1)宁玛派:该派喇嘛头戴红帽,故俗称”红教“,源于吐蕃时期从印度来藏的莲花生,创立于11~12世纪,兴盛于17世纪。宁玛派,即旧教派的意思。
(2)萨迦派:该派寺院墙上涂有红、白、灰三种颜色,故俗称”花教“,因其主寺萨迎寺建在后藏萨迦地方而得名,是藏传佛教中有较大影响的教派。
(3)噶举派:该派喇嘛穿白色裙子和衬衣,俗称白教,是11世纪形成的以密宗为主的大派别,支系繁杂,僧徒众多,且下属的宗教政府势力曾先后两度掌握西藏地方政权,对藏传佛教乃至藏区社会影响很大。
(4)格鲁派:该派喇嘛戴黄帽,故俗称黄教,由宗喀巴开创。初期,宗喀巴在形成自己的宗教思想体系后,发动了一场宗教改革并取得成功,又与弟子先后在拉萨建成规模宏大的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作为重要的传法据点。黄教是藏传佛教中最大的派别,信仰人数最多。
(5)苯教:是西藏地区原始宗教,因为该派僧人穿黑色僧衣,俗称黑教。
藏传佛教的四大特色:咒术性、对喇嘛异常的尊崇、活佛转世思想、宗教与政治的结合。
五、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基本教义是”四谛“(谛,即真理之意):苦、集、灭、道。
苦谛:说人生经历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所谓苦谛者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离苦、所欲不得苦。
集谛:人有种种的”苦“,原因何在?集谛就是要回答这些问题。一切苦的根源在于欲望。有欲望就有所求,有所求就要表现为身、口、意三方面的活动,这叫”业“(人一造业就要产生果报,有果报就要产生轮回,一有轮回就要重新受苦)。
灭谛:说要灭绝苦因,就要灭绝欲望,甚至是生的欲望,达到”涅槃“不生不灭,永远超脱轮回境地。灭谛提出了佛教出世间的最高理想——”涅槃“,也译作”灭度“、”圆寂“等,其实就是死亡。
道谛:是讲修行,要达到涅槃,就要循规蹈矩地生活,刻苦修行,与外界隔绝以得到幻想的幸福,从中使人得到自我陶醉与安慰。通向涅槃之路,可归结为”八正道“,也称”贤圣八道“,即正见、正志、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八正道从思想、言论和行动三方面规定了修行的原则。
在修行上,以五戒为主,即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饮酒。佛教不主张祭祀,不拜偶像。着重伦理教诲,主张众生自救,修行能入涅槃,但不能人人成佛。在哲学上大体主张”我空法有“,否定主观的存在而倾向于客观唯心。
佛教的宗旨: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六、佛教的主要经典及标记
北传佛教:《大藏经》、《三藏经》即《经藏》(释迦牟尼说法的言论汇集)、《律藏》(佛教戒律和规章制度的汇集)、《论藏》(释迦牟尼后来大弟子对其理论、思想的阐述汇集);
南传佛教:《大藏经》;
藏传佛教:《甘珠尔》、《丹珠尔》;
标记:佛教的旗帜或佛像胸间往往有”卍“的标记,表示吉祥万德;佛教的标志也往往表示为法轮,因为佛之法轮如车轮辗转可摧毁众生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