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和名家一起回眸隋朝兴亡
2505400000016

第16章 隋炀帝功过与是非(1)

如果说汉景帝和汉文帝是杨坚的榜样,那么杨广崇拜的是秦始皇与汉武帝。在杨广眼中,父亲留下的盛世有太多的问题,隋朝整个体制太懒惰,太缺乏生机了。所以他登基伊始就对天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

运河历史进入新阶段

中国古代对河道开凿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大禹。大禹的父亲鲧,费时九年,治水不息,终未成功,被舜放逐而死。禹继承父业,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变构筑堤坝堵截为开凿河渠疏导,终于治除了水患。

所以,大禹开凿河道的目的是为了疏导洪水,尽管他开创了人类开挖人工河之先声,但是经他开凿的河道并不具有“运”的意义,因此,还不能作为运河的历史。古往今来,人类开挖运河无非两个目的:运人与运物。具体地讲,就是运兵与运粮,军事与经济两大作用。一般认为,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为进军中原,称霸天下,而开挖邗沟,是运河历史的先声。此后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历代虽然都有开挖运河的举动,但始终没有出现一条带有全国性规模的运河。这是因为,战国及南北朝时期,全国呈分裂割据状态,不具备大规模开挖运河的条件;秦汉时期虽然统一,但当时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是重合的,江南尚未充分开发,在经济上无足轻重,没有开挖运河南粮北调的必要。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周武帝灭亡北齐,统一了北方;隋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又灭亡陈朝,实现了全国统一。这时候,江南地区经过东晋、南朝几百年的开发,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人口也比秦汉时有了很大增长,成为中国一个新兴的农业经济区域,每年都需要把江南大量的租税运往北方的政治中心。可是靠陆路运输,一则运费太高,二则当时陆路运输工具落后,运量有限;靠海路运输,一则海运又不发达,二则隋朝的两个政治中心长安(今陕西西安)和洛阳(今河南洛阳)都远在内陆,海运亦不可取。因此,只有依靠内河水运江南租调北上。可是,由于中国的地理位置在太平洋西部,故所有大的河流都是东西走向,没有贯通南北的自然河流,要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就必须开挖一条南北运河。另一方面,隋朝结束了延续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这也为大规模开挖运河提供了历史可能性。这样,中国运河历史发展到隋朝,就开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恢弘的阶段。

隋朝运河共有五条,为广通渠、山阳渎、通济渠、永济渠、江南河。它们是分阶段开凿的,历经两代君主,二十七年。虽然上面我们简单分析了隋朝开凿运河的大背景,实际上,隋朝各段运河的开凿目的各有不同。

隋朝以长安为首都,仅靠关中地区的租税收入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中央官僚机构的需要。开皇三年(583年),京师仓廪空空如也,出现严重的粮食危机。

朝廷百官经过商议,决定在渭水、黄河、汴水沿岸十三个州招募运米丁,在卫州(今河南浚县)设置黎阳仓,洛州(今河南洛阳)设置河阳仓,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设置常平仓,华州(今陕西华阴)设置广通仓,运米丁将关东地区的粮食通过各粮仓递相转输,漕运至京。陕州境内一段黄河中流有砥柱山,此处水流湍急,很难通行,隋文帝派仓部侍郎韦瓒到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陕州以东,招募能将四十石米从洛阳经砥柱之险运抵常平仓者,可免除出征戍边。但是,这条漕运路线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还不在砥柱之险,因为砥柱虽险,技术高超的船工仍可驾轻就熟,或者漕船快至砥柱时,将漕粮卸下,改由陆运,过砥柱山后,再将漕粮装入黄河漕船,因路途较短,不会耗费太多的人力。问题是渭水流沙太多,造成河道深浅不定,漕船常常搁浅,非常不便。针对这种情况,开皇四年(584年)六月,隋文帝发布诏书说:“京城长安是全国的中心,虽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同时也造成水陆交通十分艰难。黄河之水波澜壮阔,襟带百川,直通大海,是重要的交通线路,虽然三门之下有砥柱之险,但漕运之粮可自小平(今河南孟津东北)登岸。躲过砥柱,陆运至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再入黄河,因此,黄河给国家带来很大的利益。但是,渭水水量无常,流浅沙深,给漕运带来很大的困难,漕船进入渭水以后,至长安的路程不过数百里而已,往返却需要几个节气的时间,成为一项非常繁重的劳役,其辛苦实在值得同情。我作为天下万民的君主,理应兴利除害,只有发动民力,自潼关(在今陕西潼关东北)至长安开凿一条漕渠,才可能解决漕运不便问题。我已下令水工勘查地理,选择开渠位置。漕渠一旦修成,公私船只即可日夜航行,如履平川,花费旬日之功,可节省上亿两的运费,并可造福千秋万代,何乐而不为呢?我知道此时天气正当炎热,开渠十分辛苦,然若不付出暂时的辛劳,怎能换得长久的轻松。故特发此诏书,望万民能理解我的心意。”于是命太子左庶子宇文恺负责此项工程,又以郭衍为开漕渠大监,率领水工凿渠,引渭河之水,自大兴城开始,途经新丰(今陕西临潼)、渭南(今陕西渭南)、郑县(今陕西华县)、华阴(今陕西华阴)等地,东至潼关达于黄河,全长三百余里,因此渠经过置于渭水入黄河口的广通仓,故称为“广通渠”。广通渠修成后,关东地区的粮食经此渠源源不断运至长安,关中地区百姓深受其惠,故在当时又被称为“富民渠”。

开皇七年(587年)四月,隋文帝为准备伐陈,向前线运兵、运粮草器械,又开挖了第二条运河山阳渎。这条运河工程量不大,基本上是将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的邗沟疏浚、拓宽,北起山阳(今江苏淮安),经安宜(今江苏宝应南)、高邮(今江苏高邮),南至江都(今江苏扬州)入长江,将淮河与长江连接起来。这条运河的重开,对灭陈战役的胜利起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隋文帝所修运河基本上还是属于地段性的,真正使运河超越地区,具有全国性的规模,并形成运河体系的是隋炀帝。隋炀帝好大喜功,他利用隋文帝“开皇之治”所造就成的稳定的政治形势,借助隋文帝留给他的经济遗产,即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条件,上台伊始即着手兴修隋代规模最大的几项工程,其中之一就是通济渠。

大业元年(605年)三月,隋炀帝为把江淮地区的租税运往洛阳和长安,同时也为了便于到江南游玩,下令征发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诸州一百多万民众开挖通济渠,命令尚书右丞皇甫议主持其事。通济渠始自洛阳西苑,引谷水和洛水入洛阳城,从东北方向出城后,顺着东汉时的阳渠故道至偃师(今河南偃师),再入洛水,循洛水进入黄河,沿黄河向东至板渚(今河南荥阳北),引黄河水经荥泽(今河南荥阳东北)进入汴水,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后引汴水转向东南,经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雍丘(今河南杞县)、襄邑(今河南睢县)、宁陵(今河南宁陵)、宋城(今河南商丘南)、永城(今河南永城)、夏丘(今安徽泗县)等地入淮河。隋炀帝又征发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十余万民众,将开皇七年隋文帝时开挖的山阳渎再次整修、扩大,使其规格与广通渠相致。整个工程至当年秋天完成,修成后的通济渠和重新整修的山阳渎,水面宽四十步,两岸筑有御道,种以柳树,自洛阳至江都,将近两千里,树荫蔽日,每间隔两个驿站即设置一所行宫,作隋炀帝巡游时停顿休息之处,从长安至江都共设置行宫四十余所。

通济渠是隋朝运河中最重要的一条,标准高,气派、豪华,因当时主要为隋炀帝巡游所用,故又称为御河。由于它的建成,就把黄河、淮河、长江三条重要的大河连接起来,隋炀帝可以从洛阳坐船直达江都。

大业四年(608年)正月,隋炀帝为便利黄河以北地区的军事运输,巩固东北部边防,并为向高丽用兵作准备,下令征发河北地区诸郡一百余万民众开挖永济渠,命殿内丞阎毗为工程总监。永济渠南起沁水下游接近入黄河口处,引沁水北上,途中与清水、淇水相接,以获得补充水源,经新乡(今河南新乡)、汲县(今河南卫辉)、黎阳(今河南浚县)、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南)、魏县(今河北大名西)、馆陶(今河北馆陶)、临清(今河北临西)、清河(今河北清河)、长河西(今山东德州)、东光(今河北东光)、长芦(今河北沧州)等地直达涿郡(今北京)。全长两千余里,河道较宽,可通龙舟。隋炀帝即位之初,推行新政,曾免除了妇女的课役,到这时,由于永济渠工程浩大,所需劳力众多,河北地区丁男供应不足,又重新征发妇女服役。

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欲东巡会稽(今浙江绍兴),下令对六朝时的江南运河进行疏浚、拓宽。完工后的江南河起自京口(今江苏镇江),经曲阿(今江苏丹阳)、晋陵(今江苏常州)、无锡(今江苏无锡)、吴县(今江苏苏州),直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全长八百余里,水面宽十余丈,可通龙舟,并在沿岸设置驿宫、草顿,作为隋炀帝东巡时上岸休息之用。江南河是隋朝开凿的最后一条运河。

名家回眸

梁启超说:隋朝对运河的兴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特别是隋炀帝主持的四条运河的开挖意义尤其重大。它们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为一体,全长四五千里,显示了统一的大隋帝国的气魄和面貌,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它奠定了唐朝以后历代运河的基础,所以,直至今日,世界上仍把我国的大运河称为“隋朝运河”。

征服与扩张的欲望

吐谷浑是鲜卑族慕容氏的一支,祖先居于徒河之青山(今辽宁义县)。西晋时期,鲜卑慕容氏的首领涉归有两个儿子,长子曰吐谷浑,少子曰若洛廆。吐谷浑虽为长子,但出于侧庶,所以涉归死后,由若洛廆统领慕容各部落。吐谷浑因与若洛廆不和,遂率所部西迁,附阴山(今内蒙古河套北的阴山山脉)而居。西晋末年,吐谷浑又率部自阴山向西南迁徙,定居于群羌之故域(今青海北部和新疆东南部),以后就以吐谷浑为其国号。魏、周之际,其首领夸吕始称可汗,定都伏俟城(今青海共和铁卜卡古城),在青海(今青海湖)以西十五里。

隋朝初年,吐谷浑经常对隋朝边境进行侵扰,开皇元年(581年),吐谷浑进犯弘州(今甘肃临潭)和凉州(今甘肃武威),隋文帝因弘州地广人稀,即将弘州废撤,派乐安郡公元谐为行军元帅,率行军总管贺娄子干、郭竣、元浩等领步骑兵数万人至凉州抗敌。吐谷浑听说隋军出击,倾国出动拒战,隋军与吐谷浑定城王钟利房率领的两万名骑兵在丰利山(今青海湖东)相遇,展开激战,隋军得胜后,继续向西推进,在青海又打败吐谷浑太子可博汗率领的五万劲骑,俘斩一万多人。吐谷浑举国震惊,其王侯三十人各率所部投降,可汗夸吕率亲兵逃遁。于是隋军班师,以其高宁王移兹裒为河南王,统领吐谷浑降众。留行军总管贺娄子干镇守凉州。

开皇三年(583年),夸吕卷土重来,以兵进犯临洮(今甘肃岷县),旭州刺史皮子信战死。接着,吐谷浑又侵犯廓州(今青海贵德)。于是,隋文帝以汶州总管梁远为行军总管,率兵大败吐谷浑。

开皇四年(584年),吐谷浑再度寇边,隋文帝命贺娄子干发凉州、甘州(今甘肃张掖)、瓜州(今甘肃敦煌)、鄯州(今青海乐都)、廓州五州兵马讨伐吐谷浑,深入其境,杀死吐谷浑一万多人。

鉴于河西地区常遭吐谷浑寇掠,隋文帝下令贺娄子干改变当地散居的习俗,聚民为堡而居,并开发土地,实行屯田,以加强防御。贺娄子干上书说:“陇右、河西地区地广民稀,不可能大规模耕种土地,而且以往的屯田,虽投入大量的人力,但收获甚少,还常遭吐谷浑践踏破坏,所以请将离城镇较远的屯田全部废省。另外,陇右之民以畜牧为业,不适宜聚居。对吐谷浑只要加强各镇戍的防守就可以了。”贺娄子干的建议被隋文帝所接受。不久,吐谷浑又来犯边,被贺娄子干击退。

开皇四年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吐谷浑由于发生内乱,无力寇边,隋文帝也针对性地改行招抚政策,双方的交往由军事战场转移到外交方面。原来,吐谷浑可汗夸吕喜怒无常,多次无故废杀太子,后来太子可博汗害怕被废,就阴谋执夸吕降隋,请隋朝出兵为援。隋文帝觉得此事虚实难辨,没有出兵。可博汗的阴谋泄露被杀,夸吕又立少子嵬王诃为太子。开皇六年(586年),嵬王诃又害怕被其父所杀,计划率所部一万五千户降隋,请隋朝出兵迎接,隋文帝又没有出兵。到开皇八年(588年),又发生了吐谷浑名王拓跋木弥以所部一千多户降隋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开皇九年(589年),隋朝大军又一举灭陈,大大地震慑了吐谷浑,夸吕再不敢东侵了。开皇十一年(591年),夸吕死,子世伏立为可汗。从此,双方关系进一步得到缓和,经常互派使者往来。开皇十六年(596年),隋文帝为笼络吐谷浑,将宗女光化公主嫁与世伏,使双方关系转入亲善阶段。开皇十七年(597年),吐谷浑国内大乱,世伏为国人所杀,其弟伏允被立为可汗。但这一事件并没有影响双方的关系。伏允遣使向隋朝谢专杀之罪,报告事情经过。隋文帝则尊重其习俗,批准伏允仍以光化公主为妻。从此以后,吐谷浑每年都派遣使者向隋朝朝贡。终隋文帝之世,双方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隋炀帝即位以后,吐谷浑也没有中断对隋朝的朝贡,伏允还派其子顺前来朝见。

大业初年,有不少西域诸国商人到张掖(今甘肃张掖)与隋朝进行贸易,隋炀帝命吏部侍郎裴矩管理其事,意在怀柔西域诸国,使西域诸国前来朝贡。裴矩知隋炀帝好大喜功,在张掖对西域商人就各国的风俗、地理、物产情况作了一番详细调查,撰成《西域图记》三卷,入朝上奏隋炀帝。裴矩在序言中说:“西域地区共四十四国,以我国家之强盛,将士之骁勇,将其征服易如反掌,只因突厥与吐谷浑处在中西交通的要道上,西域诸国被其阻挡,所以不能前来朝贡。今各国都通过商人向我表示愿意向大隋称臣,所以应该向各国派出使者进行安抚,西域诸国既归顺于我,突厥、吐谷浑自然可灭。”隋炀帝看罢非常高兴,赐给裴矩绢帛五百段,每天让裴矩入宫,亲自询问西域之事。裴矩则乘机反复向隋炀帝说“西域的珍宝如何之多,可以将吐谷浑轻而易举地吞并”云云,鼓动炀帝西征。

隋炀帝本来就有远略之心,经裴矩一煽动,便慷慨激昂起来,羡慕秦皇、汉武之武功,立意经营西域,提升裴矩为黄门侍郎,再次派他到张掖,劝诱西域各国入朝,结果,前来朝见隋炀帝的西域使者达十余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