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九年(613年)正月二日,隋炀帝再次征召天下兵会集涿郡,又招募骁果作为卫士,拟二征高丽。二月,隋炀帝下诏书说:“宇文述因断绝兵粮而导致失败,是军吏的责任,非宇文述之罪,可恢复其官爵。”起用宇文述,为征辽作准备。
三月四日,隋炀帝从洛阳出发,前往辽东。四月二十七日(庚午),隋炀帝率大军渡过辽水。此次征辽,兵分四路:来护儿仍然统帅水军从东莱出发;宇文述与上大将军杨义臣率所部渡辽后直趋平壤,很快进至鸭绿水;左光禄大夫王仁恭率兵从扶余出发,进至新城(今辽宁抚顺),高丽兵数万出城迎战,被仁恭以劲骑一千击败,高丽退入城内拒守,王仁恭从四面围攻;隋炀帝则亲自指挥进攻辽东城。这次隋炀帝接受上次失败的教训,允许诸将见机行事。
辽东城攻守战非常艰苦,隋军施展各种手段,运用飞楼、檀(古代的冲锋车)、云梯、冲梯竿、地道等,从四面发动进攻,昼夜不停;而高丽则随机应变,奋勇拒守,激战二十余日,双方损失惨重。冲梯竿长十五丈,骁果沈光登至顶端,与城墙上的高丽军士短兵相接,连杀十余人,后被高丽兵击中坠落;未及落地,被竿上拴着的绳索挂住,沈光返身又上。隋炀帝从远处望见,为之感动,当即提升沈光为朝散大夫。隋炀帝见久攻不下,又下令造布袋百余万口,里面装土,堆积为鱼梁大道,宽三十步,高及城墙,使士兵沿大道攻城,又制造八轮楼车,高于城墙,置于鱼梁道两侧,以便向城内放箭。高丽无计可施,辽东城指日可下。
正在这时,从后方传来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浚县)起兵造反、进逼东都洛阳的消息。杨玄感是大臣杨素之子,此次征辽,被命之于黎阳督运粮草,他见天下百姓苦于兵役、徭役,人心思乱,遂借机起兵,欲取隋朝而代之。
隋炀帝闻报大惊,将纳言苏威引入中军大帐,说道:“杨玄感这小子十分聪明,这下可如何是好?”他又听说许多达官贵人子弟都随杨玄感造反,更加忧虑。隋炀帝秘密召集诸将,布置撤兵,回去镇压杨玄感。军资器械、攻城用具堆积如山,营垒帐篷原封不动,全部丢弃,悄悄撤退。由于事出突然,造成人心惶惶,各军全无秩序,分散而行。高丽虽然发现隋军撤退,但不敢出城。至第二天中午,才派出间谍侦察虚实,仍然怀疑隋军有诈。两天以后,才派出数千人马从后面追赶,但害怕隋军人多,不敢紧逼,经常保持八九十里的距离。快到辽水的时候,高丽知道隋炀帝的御营及隋军主力已渡至辽西,才敢逼近后军。这时后军未渡河者还有数万人,高丽从三面进行袭击,最后有羸弱者数千人被截在辽东,或者被杀,或者被俘。二征高丽再告失败。
大业十年(614年)二月三日,隋炀帝下令朝廷百官商议第三次讨伐高丽。
这时候,杨玄感起兵刚刚平定,农民反隋起义已遍及全国,隋朝政权开始动摇,显然已不适宜再向高丽出兵,但慑于隋炀帝的淫威,一连几天,百官中竟无一人敢站出来说话。于是,二十三日,隋炀帝下诏,征天下兵马开赴辽东。三月十四日,隋炀帝向涿郡进发,士兵不愿再向辽东送死,纷纷逃亡。二十五日,隋炀帝在临渝宫祭祀黄帝,斩逃兵以衅战鼓,但士兵逃亡之势仍不可遏止。七月十七日,隋炀帝到达怀远镇,各路大军或因士兵在路途逃亡殆尽,或被反隋义军所阻,多未能如期而至,所以,隋炀帝未敢渡辽水。只有来护儿率水军自海道进至卑奢城(今辽宁金县东),与高丽兵大战,取胜后,准备继续向平壤进军。高丽因连年作战,颇感力不可支,又看到隋炀帝如此锲而不舍,早晚有一天平壤将被攻破,于是,二十八日,高元上表请降。为使隋炀帝相信,派人将斛斯政押至辽东城下,交予隋方。隋炀帝觉得三年努力,终有所获,非常高兴,派人告知来护儿,高丽已降,让他停止进攻。来护儿召集诸将说:“大军三度出兵,竟未能平贼,这次回去,肯定不可能再来了,劳而无功,作为军人我真感到耻辱。今高丽已困弊不堪,继续进攻定能获胜。我想进兵平壤,抓获高元,得胜而归。”于是上表隋炀帝请求进兵,不肯奉诏而退。长史崔君肃坚决阻止。来护儿说:“高丽已经支持不住了,只靠我们一路兵马就可将其击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难道我抓获了高元,还会被皇帝怪罪吗?放弃这次立功的机会,我做不到。”崔君肃见不能说服来护儿,转而对诸将说:“你们若抗拒诏书,跟随元帅进兵,我一定上奏天子,你们都得因此而获罪。”诸将一听,都劝来护儿接受诏书,来护儿这才退兵。八月四日,隋炀帝自怀远镇班师回国。三征高丽,不了了之。
隋炀帝回到东都以后,征高元入朝,高元还是不来。隋炀帝又下令诸将帅集兵整装,准备再伐高丽。但这时已天下大乱,四征高丽终未成行。
名家回眸
全汉升曾这样说:高丽侵吞辽东土地,引起了隋朝的不满。但促使杨广下决心征讨高丽的最大原因是高丽国王高元表现出来的无礼和对隋朝权威的蔑视。杨广倾全国之力,大举讨伐高丽。三次征讨战争换来了高丽表面上的臣服,却掏空了隋王朝的元气。
隋炀帝荒淫无度
江都(今江苏扬州)旧称广陵,在西晋灭亡以后至隋朝以前几百年的绝大部分时间内处于东晋、南朝统治之下,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士族制度至东晋时达到极盛,由于士族世代掌权,至南朝时已走向腐化,士族官僚平时身穿用香料熏过的衣服,足蹬高跟带齿木屐,面部则擦粉点红、纵情声色,整个社会风气比较奢侈。江都虽地处江北,但在南朝的长期统治之下,也深受江南奢侈风气的熏染,与北方较为俭朴的民风决然不同。隋炀帝在做皇帝以前当过十几年的扬州大总管,他的皇后萧氏是江南人,故深受南方奢侈之风的影响,他自己又善讲吴语,对江都这个地方有着很深的感情,所以他登基以后的第一次出巡就是去江都,并且一而再,再而三。隋炀帝在历史上以巡游无度着称,如果说隋炀帝的北巡和西巡还具有巩固国防意义的话,那他的三次出巡江都则纯粹是为了游玩。
大业元年(605年)三月,隋炀帝发表诏书,布告天下,他要巡历淮海,观省风俗。为准备这次南巡,隋炀帝征发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诸州一百多万民工开挖通济渠,又征发淮河以南诸州十余万民工拓宽邗沟,建成一条自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直达江都的人工运河,全长两千余里,水面宽四十步,沿河两岸筑有御道,道旁种以柳树,并在沿途设置几十所行宫,供隋炀帝巡游时停顿休息之用。又命令黄门侍郎王弘、上仪同於士澄到江南采集木材,造龙舟、凤扇、黄龙、赤舰、楼船等数万艘。
八月,王弘将造好的各色船只送往洛阳,十五日,隋炀帝离开洛阳前往江都,开始了第一次南游。文武百官及十余万禁卫军随行,以左武卫大将军郭衍统领前军,右武卫大将军李景统领后军。隋炀帝乘坐的龙舟高四十五尺、长二百尺,上下四层,上层有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供召见大臣和议事之用;中间两层共有房一百二十间,都用黄金、美玉装饰,供隋炀帝休息之用;下层供侍从人员之用。皇后萧氏乘翔螭舟,规模制度小于龙舟,但与龙舟一样豪华。另有浮景九艘,跟随龙舟前后,上下三层,为水中宫殿。文武官五品以上每人给楼船一艘,六品以下给黄篾一艘。此外,又有漾彩、朱鸟、苍螭、白虎、玄武、飞羽、青凫、陵波、道场、玄坛、板舱等各色船只数千艘,分别由后宫、诸王、公主、僧、尼、道士、各国使者、客商等乘坐及装载内外百司所需物品。共用挽船民夫八万余人。其中有九千余人是专门招募的水工,身穿锦衣,称为殿脚,为龙舟、翔螭舟、浮景、漾彩等拉纤,将五色丝缆系在船上宫殿的殿柱上,殿脚牵引而行。还有平乘、青龙、艨艟、八榷、艇舸等各类船只数千艘,供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候、左右领、左右监门、左右领军十二卫士兵乘坐,不给纤夫,由士兵自己牵引。这支上万艘船只组成的庞大船队,首尾相接,绵延二百余里,每到夜晚,灯火通明,丝竹鼓乐之声闻于数里之外。骑兵则沿两岸的御道护送而行,旌旗蔽野,规模之盛大,场面之豪华,可称得上是前不见来人,后不见来者,船队所到之处,周围五百里以内的州县都要供献食物,最多的一州要献食一百多车。所供食物极尽水陆珍奇,吃不完,在出发前就埋掉。隋炀帝对供献精美食物的州县官加官晋爵予以奖赏;献食不足或不精者则予以贬官,甚至有因此而获死罪者。
隋炀帝在江都住了半年,要回洛阳,这次他不愿乘船回去了,想走陆路。但是,他到江都是乘船而去,江都并没有供皇帝在陆路使用的乘舆、仪仗等,隋炀帝当然是不会将就而行的。其实水路去陆路回是隋炀帝的既定计划,他对此早就做了周密的安排。临去江都之前,隋炀帝对开府仪同三司何稠说:“现在天下安定,但礼仪制度却不完备。你可以按照以往各朝的图书古籍,制造舆服羽仪,制成后送到江都去。”即日任命何稠为太府少卿。于是何稠博览图籍,参考古今,费尽了心思,制成三万六千人的黄麾仪仗,以及车舆辇辂、皇后卤簿、百官仪服等。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骨角、齿牙、皮革、羽毛等物品,都要向州县征调。由于工期紧迫,往往是早晨将征调令下到州县,晚上就要将物品上交。于是,百姓四处搜捕,水陆禽兽捕获殆尽,仍然不能满足下达的数量。百姓为完成任务,不得不向豪绅富商之家购买,使价格暴涨,一根长尾野鸡的羽毛值十匹双丝细绢,白鹭的羽毛也卖到五匹一根。乌程县(今浙江吴兴)有一棵大树,上面有一个鹤巢,百姓想抓鹤取毛,但此树逾百尺,高不可攀,于是想把大树伐倒,鹤唯恐幼鹤被杀,鹤自己将羽毛拔下来投到地下,当时有人将此事称为祥瑞,说:“天子造羽仪,鸟兽自献羽毛。”此项工程共用工十万余人,耗费金银钱物以亿计。后隋炀帝派兵部侍郎明雅、选部郎薛迈审核工程账目,竟花费了几年的时间。
大业二年(606年)三月,舆服仪仗全部制成送至江都。十六日,隋炀帝离开江都,踏上归程,羽仪填满街道,长达二十余里,四月二十六日,隋炀帝大列仪仗,与十二卫兵马浩浩荡荡从伊阙(今河南伊川西)进入洛阳,结束了第一次南游。
在一游江都的来去路程上,其排场是极尽了奢侈、豪华,但隋炀帝对江都的居住条件还感到不满意。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为准备二次南游,派榆林太守张衡负责营建江都宫,后因江都丞王世充上奏隋炀帝说张衡不按制度施工,擅自缩减工程规模及项目,隋炀帝将张衡除名为民,以王世充领江都宫监,于是王世充顺承隋炀帝的旨意,提高施工标准,雕饰水池台谢,使隋炀帝非常满意。
大业六年(610年),江都宫完工,三月二日,隋炀帝从洛阳出发,第二次前往江都。六月,隋炀帝下令把江都太守的品级、待遇提高至与京兆尹相同,使江都具有了与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同等的地位。不久,隋炀帝又下令开凿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至余杭(今浙江杭州),全长八百余里,宽十余丈,使其可通龙舟,并在沿岸设置驿宫、草顿,准备向东至会稽(今浙江绍兴)巡游。大业七年(611年)二月三日,隋炀帝临扬子津(今江苏扬州南),升钓台垂钓,并大宴百官。十九日,隋炀帝结束二次南游,自江都乘龙舟沿运河北上涿郡,准备讨伐高丽。此时,正值一年一度的官员调选期,隋炀帝命令尚书省吏部、门下省、内史省、御史台四部门官员在船前进行选补,接受选补者达三千余人,都沿运河随船而行,有人竟然徒步随船走了三千余里,最后落选,未得一官,因寒冷、饥饿、疲劳而致死者有十分之一二。
大业十一年(615年),在隋炀帝暴政压迫之下忍无可忍的民众起义已呈燎原之势,遍及全国。隋朝政权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这种形势之下,隋炀帝仍不能忘怀江都的美景,还想第三次南游。但是,杨玄感起兵反隋的时候,已将龙舟、水殿全部焚毁,于是,隋炀帝下令在江都重新建造,这次又造了数千艘,船只规模比以前的还要大。
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江都新造龙舟完成,送至东都。一贯善于阿谀奉承的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深知隋炀帝的心意,就上表劝隋炀帝去江都,给他一个南游的借口。隋炀帝大为高兴。但这时的形势显然已不适于皇帝离开统治中心,出外巡游。右候卫大将军赵才谏止道:“现在天下百姓已疲惫不堪,府库也已经空竭,民众造反风起云涌,州县已不能禁止。希望陛下西还京师长安,安抚万民。不要去江都。”隋炀帝闻听大怒,将赵才关押起来。十天以后怒气稍解,才把赵才放出来。这时,绝大多数朝臣都认为不应该去江都,但隋炀帝的去意坚定不移。建节尉任宗上书极力谏阻,当即被杖杀于朝堂之上,因此,百官再无人敢于出面谏止。十日,隋炀帝出发赴江都,命越王杨侗与光禄大夫段达、太府卿元文都、检校民部尚书韦津、右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右司郎卢楚等人留守洛阳。
临行前,隋炀帝作诗与留在洛阳的宫人赠别,其中有两句为:“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充分表露了这位不以天下为意的皇帝的嘴脸。奉信郎崔民象冒死于建国门拦截隋炀帝国驾,上表说,现在天下盗贼充斥,四海土崩瓦解,皇帝不宜巡幸。隋炀帝大怒,下令先摘掉他的下巴,然后斩首。行至汜水(今河南荥阳西),奉信郎王爱仁又上表请求隋炀帝还西京,又被斩首。至梁郡(今河南商丘南),郡民聚集在一起,在路上拦住车驾上书说:“陛下若一定要去江都,天下从此就再不是陛下的天下了!”隋炀帝又将为首者斩首而去。
隋炀帝到达江都以后,江淮地区各郡的官员都来朝见,隋炀帝不问政绩如何,专看上贡的礼物是厚还是薄,贡品丰厚者越级提升,礼物轻薄者即时解职。
江都郡丞王世充因营建江都宫本已深得隋炀帝好感,这次又献上精美的铜镜和屏风,被提拔为江都通守;历阳郡丞赵元楷献上珍禽异味,隋炀帝吃得高兴,提拔他为江都郡丞。于是郡县官吏竞相苛剥百姓,以充贡献,百姓苦不堪言,使更多的人投入民众起义的队伍当中去,到后来,东都被瓦岗义军所包围,江都被江淮各义军所包围,北上的道路也被义军所阻,隋炀帝就是再想回洛阳或长安也不可能了。最后他终于被杀于他所迷恋的江都,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名家回眸
黄仁宇先生说:隋炀帝在历史上以巡游无度着称,如果说隋炀帝北巡和西巡还具有巩固国防意义的话,那他的三次出巡江都则纯粹是为了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