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华圣贤经
2507700000016

第16章 在处世中力行仁爱(3)

如同登山一样,从善或许让我们承受很多痛苦,但我们必须坚持下去。因为稍不留神,我们就会轻易从恶,而从恶要比从善容易得多。古人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其实是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严格地要求自己。不能让困难阻止我们去做善事,也不能因为自己的欲望而纵容自己做坏事。从善之路虽然艰苦,却是一条光明大路,从恶之路尽管平坦,却使人坠入深渊而不可回还。所以我们应不怕困难,努力奋斗达到自己的人生境界,而不能任性放纵,误入歧途。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语意:受到别人的托付,就要忠于别人的托付。

语出《警世通言·王姣鸾百年长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良知的践行。忠诚是为人处世的第一原则。不管你身处何处,是涉世未深还是历经世事变迁,相信忠诚,保持忠诚,坚守忠诚,就能守住你心灵的契约,赢得做人的尊严。

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习且不论,忠和信是交友时自当切实奉行的。以忠换忠,以信换信,此为人生之大理。忠诚是友谊的源泉。对待朋友以诚相待,以真心换真意,就可以在自己同朋友之间架起心灵之桥,并在此基础上合作共事。相反,朋友之间没有忠诚,友谊也不会长久。

古代信守承诺的人很多,比如冒着生命危险刺秦的荆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都是守信的典型。诸葛亮受刘备托孤之嘱,为兴复汉室而日夜操劳,拿生命去践行承诺。别人的嘱托往往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信任,就不会有托付。因此,我们对待别人的托付的时候,一定要尽心尽力,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

语意:不要认为自己身份显贵就看轻别人,不要以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就反对、不采纳其他人的建议。

语出《心书·出师》。低调是一种境界,做人处世必须把心中的狂妄自大放下,才可能培养出宽容、忍辱和尊重别人的谦和,从而发展圆融的人际关系。谦虚是人生最大的智慧,做到谦和,遇事就通达,就有好的结果,如果骄傲起来,必会招来祸害。

三国的杨修就因恃才傲物,不遵军纪,乱说军事机密而掉了脑袋。关羽败走麦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狂妄自大,自以为是,最终导致败亡。

张狂往往是招灾引祸的根源,骄傲的人总是在骄傲中毁灭自己。《尚书》中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纵观古今中外,大凡人生惨败者多数都是狂妄之辈。骄傲只会招来别人的厌恶,四面树敌,导致人生之路越走越窄,没有人与其合作共事,甚至陷入绝境。

待人处世,必定要声色柔和,不可夸耀自己的才华或骄傲自大。人不能离开群众而独居,能得到别人的欢喜赞叹,才是真正的成功者。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照顾好自己的一念之“心”。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语意:智力超群的人,不用教育就可以成才;智力迟钝的人,即使教育也没有用处;智力中等的人,不教育就不明白道理。

语出《颜氏家训·教子第二》。古人说过,人分三等:一是上智,不需要学习;一是一般,必须要学习;一是下智,没有必要学习。这里我们姑且不来评判古人把人分等的对错。单就“一般”学习的方法与思维,作一些分析。

按古人的分析,这个一般,就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了。对于凡夫俗子来说,学然后知之,不学绝对不会知,所以,强调学的重要性,它的对象正是我们这些平凡人。至于“上智、下愚者”,都不是强调学的对象。知道了这些,那些学习的方法、学的思路倒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大事了。

一般之人,也只能是一般的思路,他的方法论也在一般范畴之内,因之,一般之人需要学习,而且还要强化使其从自由王国走向必然王国。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语意: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获得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语出《礼记·中庸》。古代有个将军率兵镇守边疆,有一天,他的探马来报,说有股敌人正在往边关进发,离边关只有100里了。将军听了,不以为然,心想,还有100里,早着呢。第二天,探马又来说,还有50里了,敌人先头部队有弓箭,希望守城的将士多备盾牌。将军听了,心想每天行军50里,明天才能打来,今天多休息,明日早起准备就可以了。当天夜里,敌人先头部队忽然赶到,守军抵挡不住,城门失陷,而将军也死于乱箭之中。

这就说明了准备的重要性。有个成语叫做“未雨绸缪”,意思是在没下雨的时候修缮好房屋,为将来下雨作准备。只有这样,下雨的时候才能从容面对。凡事都要提前想一下,事情将要发展到什么地步,提前作好准备,然后才能成功。

对于现代人来说,作好准备就更为重要了,因为机会和危险的进程都在加快,不好好准备就会丧失机会,机会只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不预见危险就会遭遇危险,没有准备,遇到危险只能惊慌失措。因此,做事一定要有所准备,未雨绸缪。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语意: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才行。

语出宋代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我们都听过“纸上谈兵”的故事,古时候,赵国有个人叫赵括,他是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就读了很多兵书,提起用兵作战来,高谈阔论,滔滔不绝,连父亲也辩论不过他,赵括自以为能用兵如神,天下无敌,可是他父亲总说他只会说空话,没有真本领,不会用兵,更不能当大将。赵奢死后,有一次秦国进攻赵国。赵国任命赵括为大将。有人对赵王说:“赵括兵书虽然读得很熟,但是不会灵活运用。”赵王不听。赵括接受兵权后,不根据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兵书上的条文,制订作战方案。不久赵军被秦军围住,最终全军覆没,赵括也在交战中阵亡。

现在社会上也有很多人只重视书本知识,片面地追求学历。有些人是做理论的大师,但一到实践上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书本的知识固然重要,但现实是变化不定的,学到的知识必须结合现实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只是照搬书上的知识,而不变通,到头来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

语意:不要多话,多话会多失;不要多事,多事会多祸患。

语出《颜氏家训·省事第十二》。为人处世要慎言,言多必会有失。

一次,齐桓公替大臣们准备了酒,约好中午喝酒。管仲最后才到,桓公拿起酒杯一饮而尽,管仲只喝了一半就不再喝了。桓公说:“你迟到了,酒又只喝一半,在礼节上说得过去吗?”管仲答道:“我听说,酒喝多了话也就跟着多了,话多就会言语犯错。言语有过错,自己将遭到舍弃;我想,与其自己遭到舍弃,就不如舍弃酒。”桓公笑着说:“仲父请就座。”

除了不要多说话,我们还主张不要多事。特别是当你人生的大海掀起风浪之时。人的社会生活有其自身的跌宕起伏、狂风暴雨,明智的办法是避在一个平静的港湾里,待惊涛骇浪自己消退。有时应变措施会使事情变得更糟。不论是天道还是人道,一切应顺其自然。明智的医生知道何时应该开药方何时不用开,有时候不开药方是更见功力的。有时袖手旁观是平息尘世风波的好方法。如果你现在暂时低头,将来你可能会将其征服。拨乱之道,莫善于待其反正。

君子当守道崇德,蓄价待时,爵禄不登,信由天命。

语意:君子应当遵守道德规范,积蓄声望和地位,以待时机,官禄不能晋升,那是由天命决定的。

语出《颜氏家训·省事第十二》。无为与有为是相对的,有句话叫“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做事的时候要强调有为,努力去做,至于结果,则可看开些,不必时时放在心上。

老子的“无为”思想是不做那些违背本性、背离自然意志、束缚心灵和异化人性的事,如儒家所追求的礼制,又如世人所热衷的功名利禄,在老子看来,都是违反自然人性的、使人异化的东西。

老子的“无为”,就是不妄为,顺其自然的意思。“无为”不但是老子所提倡的生活态度,也是老子的一个哲学观。老子将其运用于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如政治上的无为而治等。“行不言之教”与“处无为之事”,都是希望统治者能不去发布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教令,不去勉强实现自己的主观愿望。明智的统治者往往通过自身对百姓的示范效应来实现“行不言之教”。

信而后谏,未信,人以为谤己也。

语意:要得到别人的信任后才能提意见,还没有得到别人的信任就去提意见,别人会以为是在诽谤自己。

语出《论语》。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言是有好处的,但因其逆耳而并不那么容易让人接受。

忠言的提出是要讲究技巧的,古代有一个人,往往能看出很多问题,但是他说话耿直,不善交际,上来就讲自己的道理,所以大家都不信他。我们平常的交流也是这样,不仅强调所说的内容,更在乎说话的是什么样的人。

一般来说,谁在说比说了什么更重要,我们对一个人观点的接受往往是从对人的接受开始的。三国时的张松,去曹操那里献图,因其相貌丑陋,性情傲慢,言语不恭,未得曹操信任,被打出门。所以我们提建议,讲道理,都要讲究技巧和方式。对于陌生的人,我们一定要表明身份,让别人有信任感,待时机成熟,再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也便于被别人接受。要不然,盲目地提意见,别人不但不会接受,还会以为是你在刻意唱对台戏,这样就达不到提建议的效果。

很多人抱怨自己的建议没得到采用,其实是因为你没被完全信任。在工作和事业上努力去做,在人格上赢得信任,然后再提建议,别人就会理解和接受了。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

语意:风俗教化是自上而下、从前而后相传。所以,做父亲的如果不慈祥则子女就会不孝顺,兄长没有友爱之心则小弟就不尊敬他,丈夫不讲礼仪则妻子就不会顺从他。

语出《颜氏家训·治家第五》。民间有句俗语叫做“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句话用到家族文化上也成立,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孩子的成长又关乎社会的未来,因此,古代很多有名望的家族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家风的传承。

“言传身教”四个字提示我们:家族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其他人造成影响。古代有个木碗的故事,说的是有一对夫妻不孝顺老人,每天把好饭好菜盛到瓷碗里自己吃,而把剩饭剩菜倒到木碗里给老人吃。有一天,这对夫妻发现自己的小儿子正在用刀子削木头,然后就问小儿子要做什么。小儿子说:“我做个木碗以后留给你们吃饭。”夫妻俩大惊,从此以后再也不敢不孝顺老人了。风俗教化都是从上辈逐渐传承下来的,父母没有孝心,那么教育出来的孩子也鲜有孝心,当哥哥的不爱护弟弟,那么弟弟也不会对哥哥尊敬,做丈夫的如果不疼爱妻子,那么妻子也不会忠于丈夫。这些家风不是古代传下来的经典,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因此,家庭要和谐不仅需要有治家的理念,更需要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这些理念。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祐,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

语意:德行高的人不求名声,一般人努力扬名,没有德行的人努力窃取名声。忘掉名声的人,能够认识事物的规律,使言行符合道德规范,因而享受鬼神的赐福、保佑,用不着去窃取名声;树立名声的人,努力提高品德修养,谨慎行事,担心自己的名声不能外扬,所以对名声是不会谦让的;窃取名声的人,貌似忠厚而胸怀大奸,求取浮华的虚名,因此是得不到好名声的。

语出《颜氏家训·名实第十》。“名”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说它是个实在的东西,但我们却看不到摸不着,说它是个虚无的东西,我们却又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它。

对名声的不同态度造就了不同的人,过分在意名声的人,把名声的意义看得高于一切,为得名声不择手段,是“欺世盗名”;一般的芸芸众生,渴望名声而又不断进取,是“汲汲于功名”;有修养的人,不在乎所谓的名声,而在乎本真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淡泊明志”。

追求“名”并不值得非议,有名意味着一个人的努力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名声也是对一个人努力的肯定。但过分地看重名声则不可取,有的人为了名声不惜弄虚作假,欺世盗名。正如有人读书不多,却买书藏于家中,束之高阁,徒有藏书之名;有人学历不高,却买一文凭,或去国外镀金,徒有博士之名;有人坑蒙拐骗,小有家产,捐得毫厘便大做文章,徒有慈善之名。而真正有德行的人,把名声看做身外之物,名声本没有什么,只有毕生追求的事业才是真,他们执著于自己生命的意义而忘掉名声,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淡泊明志”,才是懂得生命意义的人。

士君子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语意:君子立身处世,贵在有益于人,不能光是高谈阔论,弹琴练字,以此来耗费君主的俸禄官位。

语出《颜氏家训·涉务第十一》。古代有四个读书人去赶考,遇上大雨不能赶路,于是在旅店休息。闲来无事之时,三个读书人便高谈阔论起来。所谓文人相轻,不一会,他们便由普通的谈话变成了吹嘘,一个说自己有济世经国之才,一个说自己琴棋书画皆有造诣,一个说自己有会通古今的学问。三人吹嘘半天,只有一个人在旁边独自写东西。三人问那个写东西的人会什么。写东西的人摇了摇头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雨下得很大,我担心几天后山上会有洪水,我要写个告示告诉周围的村民要时常观望,小心洪水。”另外三人无语。

后来只有写告示的这个书生考中了。真正有学问的人不是天天空谈炫耀的人,而是踏踏实实做事的人。生活中也是这样,有很多人夸夸其谈但耻于动手做事,更有人只会夸夸其谈而不会做事。这样的人只是有一个看似有学问的外表而已,在社会实践中却无所作为。所谓“空谈误国”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不管我们处在哪个位置,都应该知道哪些是最有意义的事,明白这些,才不会把大好时光浪费在空谈上。

志善者忘恶,谨小者致大。

语意:立志行善的人可以忘掉邪恶,小心谨慎的人可以干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