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华圣贤经
2507700000017

第17章 在处世中力行仁爱(4)

语出《盐铁论·褒贤第十九》。在举行祭祀时,可以看出人们是否合乎礼仪;在内室里过私生活时,可以看出人们品德的高低。穿着古时候的衣服,背诵古代的道义,却背弃礼仪胡作非为,是少见的。所以,君子是该说话的时候才说,合乎义的时候才做,不用道义得到的东西是不要的。学问很高而不流露出来,功劳很大而不骄傲,这才是正确的做人方法。袁盎最受汉景帝信任,但是家里所饲养的马不超过四匹;公孙弘居于三公的地位,家里也不超过十辆马车;东方朔给汉武帝讲学,但不骄傲自满;主父偃遭受灾难已经很久了,他憎恨当官的人不好仁义而追求荣华富贵,不知抚恤儒生,于是他便用自己剩余的钱财来周济穷苦的儒生。他们谨小慎微,不狂妄自大,所以能在同僚中脱颖而出。

现代社会讲究效率,人们的压力空前增大,生存发展的环境也更加艰苦,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要密切注意自己的言行,要不卑不亢,努力减少自己生存发展的障碍。

富而可求,虽执鞭之事,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语意:如果能取得财富,即使是为人牵马赶车的事情我也做;如果没有富有的机会,那么就按照我自己的兴趣做事。

语出《盐铁论·贫富第十七》。古时候有个人擅长磨刀,他也很喜欢这份工作,但磨刀是不被人看好的活儿,磨刀者的地位远远不及制刀者。有一天,一个员外找到他说:“你磨的刀很好,你以后到我府上专门磨刀吧,我给你的银子要比现在多很多。”磨刀的这个人拒绝了,员外很不解,磨刀人说道:“磨刀虽然被很多人看不起,但我喜欢把一把钝刀磨快的感觉。磨刀所得虽然很少,但毕竟也是正当的行当,我并不以磨刀为耻。但我如果到了你的府上,天天磨很多刀,那么磨刀的乐趣也就消失了,所以我还是凭着我自己的喜好磨刀更好点儿。”

有的人说,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虽然有些事情看起来并不容易被人理解,但只要自己喜欢,对这个社会有意义,就不妨大胆去做。就像那个磨刀人,不以磨刀为耻,赚得一份自己的收入,而又重视自己的兴趣,拒绝成为一个机械的磨刀者,这才是有智慧的人。我们现代人也应该反思自己:是不是让机械的工作消磨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是不是让金钱剥夺了自由?如果我们在人生每个重要的阶段都能仔细地反省一下自己,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有意义。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语意:美好的青年时期过了就不会回来了,一天早晨过去了就没有第二个早晨了,身在当下应当努力面对,岁月一去不复返,经不起人们的等待和蹉跎。

语出晋代陶潜的《杂诗》。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历数古今中外一切有建树者,无一不惜时如金。古书《淮南子》有云:“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汉乐府《长歌行》有这样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车胤年轻时家境贫寒,白天给人做工,只能在夜里看书。但他没钱买油灯。有一天他看见几只萤火虫在飞舞,于是想出了一个好法子:他捉来许多萤火虫,把它们放在一个用白夏布缝制的小袋子里,因为白夏布很薄,可以透出萤火虫的光,他把这个布袋子吊起来,就成了一盏照明灯。车胤不断苦读,终于成为著名的学者,后来还成了一名深得人心的官员。

时间如流水般匆匆而过,正处在大好年华的青年人更要珍惜时间,并合理地利用时间。

众言不逆,可谓知言矣;众向之,可谓知时矣。

语意:不违背众人的言论,可说是了解众人的言论了;使众人一起响应,才叫做了解形势。

语出《说苑·杂言》。真正了解形势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有的人会说,这种人应该了解众人的言论,知道每个人都有什么样的态度,但这并不是真正的了解,真正的了解形势是需要让更多的人响应号召。环顾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会十分明显地感受到一点,要想使每个人都对自己满意,这是十分困难而且不大可能的。实际上,如果有50%的人对你感到满意,这就算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了。要知道,在你周围,至少有一半人会对你说的一半以上的话提出不同意见。

统一意见本来就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要让每个人都能响应自己的号召更是难上加难。这样的人需要有很高的修养,极富魅力的人格和超过常人的努力。能否得到众人的响应并不是由一个人的地位决定的,因此领导者平时应该注意加强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水平,才能真正地了解形势,审时度势,创造出更大的成绩。

了解形势的人是有号召力的人,没有号召力,只单纯地知道不同的意见,到头来还是做不成事情。

事莫贵乎有验,言莫弃乎无徵。

语意:事情最可贵的是有成效,没有验证的言论最应丢掉。

语出《中论·贵验》。俗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会给我们带来帮助,自己的别人的都很重要,要善于征求别人的意见,总结自己的经验。

爱迪生为了寻找灯丝,在认真总结了前人制造电灯的失败经验后,对几千种材料进行试验:一是分类试验一千六百多种不同耐热的材料;二是改进抽空设备,使灯泡有高真空度。他还对新型发电机和电路分路系统等进行了研究。爱迪生将一千六百多种耐热发光材料逐一地试验下来,唯独白金丝性能良好,但白金价格贵得惊人,必须找到更合适的材料来代替。几经试验,爱迪生最后决定用炭丝来做灯丝。他在一截棉丝上撒满炭粉,弯成马蹄形,装到坩锅中加热,做成灯丝,放到灯泡中,再用抽气机抽去灯泡内的空气,电灯亮了,竟能连续使用45个小时。就这样,世界上第一批炭丝的白炽灯问世了。1879年除夕,爱迪生电灯公司所在地洛帕克街灯火通明。为了研制电灯,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常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连续几天进行试验,发明炭丝做灯丝后,他又接连试验了六千多种植物纤维,最后又选用竹丝,通过高温密闭炉烧焦,再加工,得到炭化竹丝,装到灯泡里,再次提高了灯泡的真空度,电灯竟可持续使用一千二百个小时。善于总结经验是爱迪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家道正而天下正。

语意:家庭关系理顺了,天下就太平了。

语出《中说·礼乐篇》。古人常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条件,只有家庭关系理顺了,国家才能太平。这符合中国儒家由内到外的思想传播过程。家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环境,能称之为家而不是以住所、房间来代替,证明家不仅是一个空间上的概念,更是一个心理上的概念。家不仅包括住所,还包括住所里的人员构成、人际关系和家族文化。

还有句俗语叫做“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是说每个家庭都有自己难以处理的事情,所以家的和谐在于拥有和谐的家族文化,让家里的每一个人都感到温暖。只有作为社会细胞之一的家稳定了,社会才能和谐。

中国有很多治家甚严的典范,如司马光、苏轼、曾国藩和傅雷。良好的家风不仅能带来家族的兴盛,也能带来国家的和谐,“家和万事兴”就是说的这个道理。但是如果家道不正,那么后辈往往坐吃山空,从此家道衰败。因此,家不是一群人简单的集合,而是一个共同的精神交流场所。每个人对家都有一份责任,以家为家,家事才能兴旺,国事才能稳定。

吾常见夸己者,以要誉而受嗤也;吾常见媚人者,以求悦而招鄙也。夫士处世,无为可议,勿期人誉,无为可怨,勿期人悦。

语意:我经常看见夸耀自己的人,想要得到名誉而让别人嗤笑;我也常见谄媚的人,为了取悦于别人而受到鄙视。君子处世,应当顺其自然,有礼有节,不沽名钓誉,不放弃尊严而讨好别人。

语出《曾国藩家书》。做人应当有自己的尊严,有自己处世的原则。很多人喜欢夸耀自己,不过是想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名声,而这些人常常因为沽名钓誉而让人嗤笑;也有很多人经常谄媚别人,但常常因此而受到别人的鄙视。人处世应当有自己的原则,任何时候都不应放弃自己的尊严。

夸耀自己或者谄媚别人或许能带来一时的好处,但对于自身长久的发展则是没有好处的,这种人始终是跳梁小丑,终究登不得大雅之堂。邀功或谄媚的人或许能混得一个小角色,但始终不能担当要职,因为社会如果正常发展,决策者考虑的就会是这个人能不能担任这个职务,而不在于他平时的阿谀奉承。所以,我们为人处世,一定要发自内心,堂堂正正地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这样,面对各种各样的情况,我们都能做到问心无愧。人最宝贵的是尊严,当你把它看得宝贵时,别人也把它看得宝贵;当你轻视它、丢弃它时,别人也不会在乎它,所以只有珍视自己的尊严,用心做事,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甘苦自得。

语意:幸福和痛苦都是自己所造成的。

语出《曾国藩家书》。每个人在世上都会经历幸福和痛苦,有的人把这一切归因于外部的因素,比如命运。而其实幸福和痛苦都是人自己造成的。每个人的生活目标都是自己选择的,每个人的生活状态也是自己选择的,于是每个人的收获也是每个人选择的结果。

人们常说:种下汗水,能收获幸福,种下懒惰,能收获苦难。因此看一个人幸福与否不是看一个结果,而是要看过程。幸福不是从天而降的,整日地空想,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幸福,到头来往往一无所得,只有付出辛勤的劳动才能收获累累硕果。同样的道理,苦难也不是从天而降的,一个人的苦难往往是自己造成的,懒惰会让人变得贫穷,贪欲会带来牢狱之灾,邪念会让人误入歧途。知道了甘苦自得的道理,我们再来看社会上的芸芸众生,便不会过多感慨命运的不公了,生活都是自己选择的,幸福就在自己的手中,在日常的付出中,在平时的奋斗中。幸福与痛苦都是自己用一生耕耘的果园,只有勤除草的人才能享受香甜的水果,而那些放任果园荒芜的人,到头来只能咽下自己收获的苦果。

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语意:君子只关心自己是不是做好了自己的事情,而不在乎天命是怎么样的,天命经常在人事之中。

语出《曾国藩家书》。宿命论者认为:尽心尽力去做事,能否成功,还得听上天的。其实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所谓的天命就包含在我们行事的过程之中。

古代有个地方有矿石,百姓以开采矿石致富,但是开采矿石需要下矿井,而矿井中经常发生矿难,于是当地百姓每次下井的时候都把自己包裹好,戴上铁质的头盔,穿上厚厚的衣服,并且拜天地祈福,然后下井。他们认为自己能做的已经做到了,如果再有意外那就是命运的安排了,自己是没能力解决了。但是尽管如此,矿上还是经常有很多人死于矿难。村中有一个孩子,父母都在挖矿石的时候遇难了,这个孩子没法生存,只好也去挖矿石,他在挖矿石的时候忽然发现原来的巷道都是没有桩支撑的,村民为了多挖矿石不愿在巷道打桩。后来这个孩子说服了许多和他一样的孩子,在巷道里打下了许多桩,从此,虽然矿难还时有发生,但因坍塌所导致的事故却大大减少了。

其实人事和天命有时候没什么界限,只不过是人不愿承担更多的责任,就把责任交给了上天。需要知道的是,把命运交给上天并不比交给自己更保险,因为天命是个虚无的东西,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而更多的命运则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个时候,多做一点儿就能更有把握一点儿。

“因循”二字,误尽一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语意:事情发生了变化,人还按照原来的方法来处理,必然会耽误人的一生。只有我们鼓起精神,才能克服这样的困难。

语出《西岩赘语》。郑国有个人去买鞋,先用绳量好了脚的大小,到了集市上,忽然发现自己忘了带绳子,于是赶忙跑回去拿。有个人问他为什么不亲自试一下鞋,而非要跑回去拿绳子呢?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绳子也不相信我的脚。”这就是有名的“郑人买履”的故事。

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而这当中变化最慢的就是人的思想,人们很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想法去适应事情的变化。因循守旧就是用传统的方法去解决已经变化了的事情,结果往往会失败。古代有个军队在行军途中,遇到一条大河,士兵试探河水的深度,发现水深不能淹没人,于是通报全军,午夜偷渡。午夜的时候,上游山洪暴发,河水暴涨,士兵不知道,依然以为河水不能淹没人,结果渡河时损失惨重。

很多时候,因循是因为我们对现状很有把握,很满足,因此不愿意去尝试新的东西,而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不改变就意味着被淘汰。所以,人应该鼓舞精神,永远保持对新事物的激情,去尝试更多的事情。

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语意:与疑心重的人共事,事情必然做不成;与贪图利益的人共事,自己必然会受连累。

语出《曾国藩家书》。战国初年,魏文侯派大将乐羊讨伐中山国,碰巧的是,乐羊之子乐舒当时正在中山国为官。两军交战,中山国想利用乐舒迫使魏国退兵,乐羊不为所动。为把握胜局,乐羊对中山国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战略。消息传到魏国,一些谗臣纷纷向魏文侯状告乐羊以私损公。魏文侯不予轻信,当即决定派人到前线劳军,并为乐羊修建新宅。乐羊围城数日,待时机成熟,一举破城。灭了中山国。班师回朝后,魏文侯大摆庆功宴,酒足饭饱,众人离席后,魏文侯叫住乐羊,搬了一个大箱子令其观看,原来里面装满了揭发乐羊围城不攻,私利为重的奏章。乐羊激动地对魏文侯说:“如果没有大王的明察和气度,我乐羊早为刀下之鬼了。”由此可见“用人不疑”的重要性。

这个故事从反面说明了一个道理,如果和一个多疑的人共事,只能受其所害。多疑意味着没有足够的信任,而没有足够的信任就意味着他不会把事情完全交给一个人去做。这样就不能集中所有的力量做一件事情,最终影响事情的进度。同样,和好利者在一起,会受其连累,喜好利益的人,目的不在做事上,而在如何钻营上,这些人往往为了蝇头小利而坏了大局。因此,在生活中遇到这种人,我们应该保持警惕。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语意:为人处世应该有一种低调的境界,切忌盛气凌人,不能自满骄傲,有本事也不要过分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