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出《呻吟语·人品》。一个人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功,不管名有多显、位有多高、钱有多丰,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也应该低调做人。低调做人不仅是一种境界,一种风范,更是一种哲学。三国纷争之时,魏国杨修聪明过人,才华横溢,但是他为人处世过于张扬,屡次拆穿曹操的面具,终因“恃才放旷”而死于曹操之手。杨修之死有很多原因,包括曹操的个人性格,杨修所卷入的派系斗争,特殊的主仆关系等。但杨修为人处世的方式无疑是罪魁祸首。倘若杨修换一种低调的方式来劝谏曹操,给自己的主子留一份应有的面子,那么他就能在魏国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是仅仅留下个“杨修之死”的故事以警示后人了。
不盛气凌人,不骄傲自大,不过分炫耀自己,保持一种谦虚的心态和低调的境界,这样便能在现代社会多一分淡泊与宁静,少很多无关的争辩、恶意的忌恨、俗事的纷扰,这样一个人便能把自己的精力用到最需要去做的事情上。
要与世间撑持事业,须先立定脚跟始得。
语意:要在世间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先把基础打牢,然后才能不断发展。
语出《曾国藩家书》。国外有个人一直想建世界上最高的楼,他的想法得到了国王的支持,于是他计划要在一年之内建成这幢楼,但开工之后,建筑工人都发现按正常的进度,一年的时间很难建成这么高的楼,于是就对负责建楼的人说了他们的担心。这个人知道以后,不是申请延长工期,而是让工人只管往高处建,不用考虑太多底层的东西。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因为根基不牢,建到第四层的时候就坍塌了。这个人也被埋在了废墟之中,丧了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但凡做事情,都要把基础打牢,把基础打牢意味着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客观规律才能科学地发展。但有很多人都是急功近利,不等基础打牢就慌忙往更高的目标迈进,于是适得其反,付出得越多,所遭受的损失越大。这好比一个举重运动员,身体还没练好就着急加重量,结果举重的水平没得到提高,自己的身体反而受到了伤害。因此做事情一定要把根基打牢,根基打牢以后,才能在各个方面不断发展。
人之精神不可无所寄。
语意:人不能没有精神寄托,人生在世,不能浑浑噩噩,而应有所追求。
语出《曾国藩家书》。我们很少去问人生的意义,因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的人生被社会所安排。吃饭、工作、娱乐、休息,往往没时间去思考问题。很多人就在这样一种紧张的状态下走完了一生,很多人还以为这样的生活过得很充实,而纵观他的一生,却毫无意义可言。
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未经审视和思考的人生便是无意义的人生。我们应该审视自己,给自己的精神找一个寄托,寻找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事业。没有追求的人生只能陷入无聊的重复和麻木之中,有的人白天打麻将,晚上看电视,日子过得倒也安逸,只是当他逐渐老去的时候会愈发感觉到来自灵魂深处的不安。当他在生命最后的门槛前反思自己的一生时,才发现自己的一生竟然是那样的黯淡。我们应该有所追求,也必须认真思考我们所追求的东西,追求吃喝玩乐,则与动物无异;追求不义之财,则必受世人唾弃;我们追求的应该是对社会、对人类有意义的事情,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能真正得到充实和满足。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语意:一个懂得热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敢厌恶别人的父母;一个懂得敬奉自己父母的人,就丝毫不敢怠慢别人的老人。
语出《孝经·天子章》。孝道第一,放之四海皆准。孝道是使天、地、人、身、家、国、宇宙、社会结为一体的链条。正如温总理说的:“中华民族的祖先曾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孝道放之四海皆准,文化不同,但是人性相通。中国文化凝聚力最强,孝道文化贯穿于儒、释、道,即所谓“一道贯通”。
对于国家来说,礼待他国,和平共处,会得到拥戴和敬服;对天子来说,能用孝道思想治理国家,体恤民情,爱护百姓,就会得到百姓的欢迎、仰慕和拥护;对于平常百姓,如果能用孝道治理自己的家庭,就能使家庭成员相敬如宾,使邻里和睦。这样,一个充满平等、博爱、和睦、宁静、幸福的社会也就形成了。
民之本教曰孝,其行之曰养。
语意:对百姓来说最根本的教化是孝,最重要的体现是奉养(双亲)。
语出《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这句话强调的是德行的重要性。这也是古人教育孩子的重要观念,但在今天,在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后者似乎更被看重,而前者却被忽略了。这种忽略对于独生子女来说是巨大的人格培养方面的缺失。
我们国家讲究首孝悌,次见闻,是非常科学的,这种传统思想已流传了几千年,孝亲敬兄才是孩子最终走上社会、真正成才的关键。做父母的,如果只关心孩子所学功课多少,考试成绩高低,补课足够与否,而不注重“孝亲”品德教育,那么,即使以后孩子考上了清华、北大,但心中“孝悌”观念淡薄,对身为父母的你们难以言“孝”,那么你还会指望他真正成才,真正为国家、为社会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吗?教育子女一定要德行第一,否则贻害无穷。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语意: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侍;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这五方面做得完备周到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
语出《孝经》。有些儿女对父母很孝顺,可自己的麻烦事却总是不断:今天闹离婚了,明天跟人吵架了……总是让父母不省心。这样也是不对的。其实,行孝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就是本着关爱父母之心,让父母过得舒心,活得开心。很多时候,方式正确,会让这份孝心换来更好的结果。
当然,孔子更希望人们尽到自己的责任,即侍奉父母双亲能恪尽孝道,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和顺相处、不与人争斗。因为,身居高位而骄傲自大者势必要招致灭亡,在下层而为非作乱者免不了遭受刑法,在民众中争斗则会引起相互残杀。只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和谐安稳。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语意:水源干枯了,鱼儿一起在陆地上,用湿气互相呼吸,用唾液互相沾湿,还不如在江湖里互相忘掉;与其称誉尧而谴责桀,不如把两者都忘掉,而把他们的作为都归于事物的本来规律。
语出《庄子》。“相濡以沫”表现的是患难见真情的可贵,它令人感动;“相忘于江湖”是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但也不是从此忘却了对方,而是若在江湖见面时便打个招呼,随即又自由自在地徜徉于江湖之中。
也有人说,世上有两种可称为浪漫的情愫,一种是“相濡以沫”,另一种是“相忘于江湖”。前者坚贞,然而有时是为了生存的必要或是无奈;而“相忘于江湖”则是一种境界,或许更需要坦荡、淡泊的心境。
由此延展出去,人生又何尝不是一次游弋。过度的执著并非最好的选择,如果能够相忘于江湖又何乐而不为呢?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语意: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
语出《庄子》。正所谓“夏虫不可以语冰”,人往往把自己限制在了自己认为的框框里面。也就是孔子说的“今汝画”。意思就是你把自己限制住了。人们常以自己的好恶来决定前进的方向。比如当自己不喜欢一样东西,便十分排斥,不愿意去了解。这是没有志向的表现,也是这个时代的问题。还有一些人把自己限制在了一些专业或职业能力里面。除去这个技能便无所适从。所谓修身储能,储能储得不完备,修身也从来不关注。这如何不会出问题?这便容易被时代牵着走,为物所役。
我们听过很多山沟沟飞出金凤凰的故事,这就是一种改变。或者说,这只是改变的一种办法。但毫无疑问的是如果不把自己改变,你仍然不会以学鸠的能力飞出鲲鹏的高度。很大程度上,人不能改变环境,只能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而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只有积累在先,你才能遇到机会。只有增加了自己的学识修养,才会谦虚谨慎地对待事物,才能够提升自己的认知,成就“图南”之事!只有开阔了自己的眼界,才知道从天上看下来是不是那么回事啊!
高上尊贵,不以骄人;聪明圣知,不以穷人;齐给速通,不争先人;刚毅勇敢,不以伤人。
语意:处于高上的尊贵地位,不以此骄横地对待人;有聪明圣智的思想,不以此去难堪别人;有敏捷颖悟的智慧,不以此与人争先;有刚毅勇敢的行为,不以此伤害别人。
语出《荀子》。人们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有所不同,对待他人的方式也千差万别,如何做人、做事是一个大问题。一个人无论多么聪明,多么能干,背景条件多么好,如果不懂得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的结局将会是失败。会做人,做好人,才能行得正、走得远,充分体现自我人生价值;能做事,做好事,把难办的事尽可能办好,才能创造骄人的成绩。
会做人不会做事,是一个残缺的人;会做事而不善于做人,在做事的过程中就容易犯错误,甚至四处碰壁。商界名言有这样的一句话:“先做人,后做事,做人做好了附带着就把事情做了。”戴尔·卡耐基也说:“人人皆是你学习的对象。因为不论相识与否,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值得你效法之处。最重要的是,你得研究他们的生活,积极借鉴他们的经验,并灵活地应用在自己的生命中;否则,就容易走弯路,甚至碰壁、摔跤。”
做人做事的秘诀有很多,不妨试试以下几个:
1.嘴巴甜点儿,行动快点儿。
2.脑筋活点儿,效率高点儿。
3.脾气小点儿,关系好点儿。
4.微笑露点儿,肚量大点儿。
5.理由少点儿,做事多点儿。
君子时诎则诎,时伸则伸也。
语意:君子是根据时代变化的要求而行动的。时代需要他屈服时就屈服,时代需要他伸展时就伸展。
语出《荀子》。真正的中华民族精神讲究“适时而动,蓄势待发”。传统文化认为:君子应当仿效天道天时而从事各种活动,不受情绪好坏的影响。当条件不具备时就不要进行活动,应蓄势待发做好全面准备工作。待到条件具备时就应该按照天时天道而进行与之相符的各种活动,即应运而生,应时而动。
以这种行动指南来指导实践肯定是稳妥的。各种事业的鼎盛,都可参照这样的指导原则。当然,还应该居安思危做好防范措施,所谓“有备无患”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君子应当据时而动,能屈能伸,保存实力,建功立业。
口可劫而使墨云,形可劫而使诎申,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则受,非之则辞。
语意:嘴可以被迫说话或缄默,形体可以被迫弯曲或者伸直,心却不可以被逼迫改变意志,心所认为正确的就接受,不对的就拒绝。
语出《荀子》。尽管人生会受到很多束缚,但意志坚强的人仍然不会放弃自己的真心。因此,坚持自己,是对出色人生的很高评价;坚持自己,也是人生艺术的巅峰之作。
自古至今,能够坚持自己的正确选择的人都受人敬仰,且不说荆轲在“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生离死别时刻尚能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也且不说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蔑视权贵;只说嵇康,在临刑前索琴弹曲,喟叹的竟然是“《广陵散》从此绝矣”!你会说他们是勇士,坚持着自己的意志,无论死亡或是清贫一生,坚持自己是一生的信念。关公封金挂印,在富贵面前不动心;卢梭对国王赏赐断然拒绝,在《忏悔录》里他如是说:“那笔年金我是丢掉了,但我免除了阿谀奉承或者噤若寒蝉,有了年金,真理也就完蛋了,勇气也就完蛋,从此还怎么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