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华圣贤经
2507700000019

第19章 在处世中力行仁爱(6)

选择坚持的人难免会经受苦难,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这种坚持是值得的,且最终会换来最大的效益。学贯中西的学者朱光潜,在“四人帮”的淫威下,从精神到肉体不知受了多少折磨,无休止地写检讨、挨批斗、蹲牛棚、扫厕所……但他挺住了,还著、译出奠定美学基础的巨著,终成一代名家。贝利、罗纳尔多都是踢着廉价的易拉罐走上足坛的,贫穷没有让他们退缩,坚持铸就了梦想。这些成功不都来自于坚持吗?在充满利与欲诱惑的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代,在种种灾难不时地袭击着世界的当代,我们更需要坚持自己。

13世纪的意大利诗人但丁有一句名言是对此最好的诠释: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吧。跨越了八个世纪,这句名言仍有着不褪色的魅力。成功离不开坚持既定原则—不随眼前的暂时变化而变化,坚守自己的既定方向。

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共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傀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

语意:天下人了解了,就和天下的人们同甘共苦,天下的人不了解,就独立于天地之间而无所畏惧。

语出《荀子》。在生活中,什么东西总让你痛苦呢?答案也许不止一个,但其中不容忽视的应当包括“不能获得理解”。中国有句俗话,叫做“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好心没有得到好报是件极其郁闷的事。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结果呢?这确实值得深究。

分析起来,无非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对方是“冷血动物”,无情无义,大家对这种人是避之不及,更不能奢望得到其理解。另一种可能是沟通存在问题。你根本没有透彻地了解对方的需要、情感、个性,只是凭自己的主观愿望予以同情或施舍,这就难免引起对方的反感。也许你的好心正戳到对方的痛处,他怎么可能对你表示深切的谢意呢?

生活中有些人,也很善良,但社交能力很差,与周围人关系紧张,经常发生冲突。自己也常感到很委屈,因为他确无害人之心。在我们看来,造成这种结果的最重要的原因也许就是对他人缺乏理解,因为正确而充分地理解他人是交往成功的首要条件。在这个问题上人们还有一种心理误区,那就是:不熟悉的人对他缺乏理解,熟悉的人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其实不然,不要以为熟悉的人,甚至是最亲近的人(如夫妻)就一定理解得很真切。世界上最难做到的事就是真正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不管这个人是什么人,他与你是什么样的关系。对他人理解不足,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缺点,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

有益的解决之道是“换位法”,就是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最大限度地缩减从自我出发的主观性。这样,就多少能够和对方想到一起去了,相互间能达到较高程度的理解,建立亲密关系就不是件难事了。

夫尽小者大,积微者箸,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

语意:做好小事的人能有大成就,积累细微的人能得到显著,有道德的人会表现出光彩,品行好的人美名会传得很远。

语出《荀子》。积累之功,有目共睹。但谁能持续坚持,这才是重点。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母亲对罗斯福寄予了极高的期望。她从罗斯福一出生就开始写儿子的成长日记,一直坚持了20年。在20年中她几乎记下了儿子的所有言行举止。她还怀着期盼之心把儿子穿过的衬衣、鞋子、袜子,玩过的玩具,读过的书等等一一分类收集起来,坚信总有一天,这些东西会成为“无价之宝”。果然,这些东西今天都陈列在罗斯福的纪念馆中……这位母亲让自己的坚持得到了认可,在这个层面上她无疑获得了巨大成功。

大凡成功者,大有作为者,无不是先有目标,再有积累,再有优势,再有突破的。待到确立了目标之后,就要围绕着目标去做事,围绕着目标去思考,围绕着目标去实践。

人们日常做的事大多是琐碎的小事。一般人做的小事杂乱无序,缺乏关联,结果即使是勤劳一生,最后也就是做了一辈子琐碎的小事;成功者所做的每件小事和所定的目标都密切相关,几千几万件小事做完了,就意味着目标达到了,辉煌的成就也就取得了。远大的志向就具有把小事联结起来的“总聚焦效应”,是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爱迪生说:“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汗水就是勤奋,灵感就是聪明。古人说得好:“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也,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意思就是说,要比别人强一点点儿,这样才能无往不利。天才出自勤奋,而勤奋出自意志。勤奋,就要不断克服外界各种困难、各种诱惑,克服内心种种障碍,而这一切都需要坚强的意志。要做到超过常人的勤奋,没有钢铁般的意志,是根本不可能的。爱因斯坦说:“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坚强的意志,使我们该行则行,该止则止,该做则做,该说则说,一切都理智化。只有拥有坚强意志的人,才能成为自己心灵、情感、行为的主人,才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成熟的人不计较少什么或多什么,要什么或不要什么,考虑更多的是在心中装把尺子,约束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即做人要先干自己“必须干的”,再干自己“喜欢干的”,无论何时都要远离“不能干的”。如此,大概就能做到品行端正,声名稳固了。正如韩愈所说的“守王法者梦里无惊”。

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

语意:有很多朋友但没有一个亲密的知己,有广博的学问但没有一个明确的要领,贪多而没有确定的目标,像这样的人,君子是不赞许的。

语出《荀子》。有些人爱热闹,每日里呼朋唤友,无比风光。可是总有些时候,自己会莫名地感慨,还是没有朋友。这种情形就是典型的有朋友没知己。真正的友情,喝的是功夫茶,品的是茶道。适量的茶碰到适合自己的水,茶水又碰到适合自己的人,这茶、水、人因缘而得以相逢,才使人生没有缺憾。一个人会有很多朋友,但是真正的知己却是很少。知己能够在心灵上相通,能够互相了解对方。他们可能相隔遥远,却犹如近在咫尺。他们无须花言巧语,也无须朝夕相处,就能容纳对方的所有瑕疵,他们肯为对方两肋插刀,能为对方舍弃所有。知己就是默默地奉献自己,知己就是彼此牵肠挂肚,知己就是彼此心领神会,所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有些人爱求知,每日里孜孜以求,不知疲倦。可是学问广博不代表志向坚定,目标明确。历史上和生活中常见一些丧失了立场和方向的富有知识的人。这样的人虽拥有知识财富却因缺乏明确的是非判断而更容易被人利用。没有稳固的立场就容易时时改变自己,这样的人显然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也不能担当重任大责,因此是君子所不赞许的。只有在拥有了知识装备的基础上,更有坚定的立场及处事原则,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才能为社会为世人所认可。

待小人宜宽,防小人宜严。

语意:对待小人要豁达,防范小人要严密。

语出《格言联璧》。大千世界,鱼龙混杂,什么样的人都有,与小人打交道在所难免。古人在这方面颇有研究,提倡“待小人宜宽,防小人宜严”。待之不宽,必结怨;防之不严,定受害。我们可以从唐朝名将郭子仪的故事中受到启发。安史之乱平定后,功高权重的郭子仪并不居功自傲,为防小人嫉妒,他小心谨慎。有一次郭子仪正在生病,有个叫卢杞的官员前来探望。此人乃历史上声名狼藉的奸诈小人,他相貌奇丑,世人都把他看成是个活鬼。正因为如此,一般妇女看到他都不免掩口失笑。郭子仪听到门人的报告,立即让家人避到一旁不许露面,他独自到客厅待客。卢杞走后,姬妾们回到病榻前问郭子仪:“许多官员都来探望您的病,您从来不让我们躲避,为什么此人前来就让我们都躲起来呢?”郭子仪微笑着说:“你们有所不知,这个人相貌极为丑陋而内心又十分阴险。你们看到他万一忍不住失声发笑,那么他一定会心存忌恨。如果此人将来掌权,我们的家族就要遭殃了。”后来,卢杞当了宰相,极尽报复之能事,把所有以前得罪过他的人统统除掉,唯独对郭子仪还比较尊重。不得罪小人,能够使自己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纠纷和麻烦。只要不是大的原则问题,不是欺人太甚,就能忍则忍,能让则让。容忍小人,也是修炼自己的过程。与小人无争,因为你是君子;与小人相争,你也变成了小人。让,德之本也。真乃君子之言,经验之谈,令人折服。

待小人宜宽,需要的是德;防小人宜严,需要的是智。德智并用,宽严相济,非此难以处小人,非君子亦不能为也。

凡事当留馀地,得意不宜再往。

语意:无论做什么事,当留有余地;得意以后,就要知足,不应该再进一步。

语出《朱子家训》。《韩非子》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雕塑工匠正在雕刻佛像,引来很多人围观,人们发现他雕刻的佛像几乎都是大鼻子小眼睛。围观者不解,就问他:“你为什么把佛像都雕成大鼻子小眼睛?”刻像人笑曰:“鼻子大了可以改小,眼睛小了可以改大,如果眼睛大了改小,鼻子小了改大,则非常困难,几乎是不可能了。”在变化迅速、竞争激烈的今天,不管干什么,冒险也罢,创新也罢,都不可忘了凡事当留余地,讲点中庸之道。就拿雕塑工匠来说,有的一辈子可能也雕不出一件传世佛像,就是因为他急功近利不给自己留回旋的余地,把自己改过的道路堵死了。

得意不宜再往,是说得意的时候不要得寸进尺,要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常言道“物极必反”“水满则溢”。这里面告诉我们的也是这个道理,当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留下一点回旋的余地,要掌握这个处理问题的技巧。一根铁丝做成的弹簧是有弹性的,但是,如果我们不顾及弹簧弹性的最大承受力,过于用力拉拽它,那么最终的结果是弹簧的弹性会削弱、消失。所以我们做事情要量力而行,留有余地。与别人交谈时,话里留下一点余地,不把话说死,给双方都留有余地回旋,求同存异,这样的交流富有弹性,符合人的理性,容易取得好的结果。否则,说话不留空间,把话说绝对了,把自己的后路堵死,反而容易弄僵。即使是与最亲密的人相处,有时也要留下一点余地。两人若亲密无间,不分彼此,则容易模糊个性,丧失自我。没了个性,少了自我,交往相处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余地是润滑剂,是台阶,是缓冲器,更是推进器。

饭不要吃得太饱,话不要说得太满。说得体的话,做得体的事,则天地开阔,心高路远,这是处世的智慧。

功高而居之以让,势尊而守之以卑。

语意:功劳大、地位高的人要保持谦让、卑下的态度。

语出《三国志·蜀书一》。清代康熙年间,桐城的张英在京城做官。他的家人在桐城因为宅基地问题与邻居发生争执,彼此为三尺宅基地互不相让,官司打到县衙里。张家总管连忙送信给张英,盼望他给县令写信通融。张英见家书后,作诗一首寄回:“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总管接信后,深深体会了张英和睦谦让、豁达明理的胸襟,立即让出三尺地。邻居看见张家退让三尺,也随即后退三尺,两家不仅化解了纠纷,还为过往行人留下了一条六尺宽的通行巷道,大大地方便了邻里乡亲。

在兄弟分家或与同事、朋友财务往来时,更要礼让,因为以德礼让可以消除许多纷争。如能常常这样做,你就在社会上建立了公信力,人们便乐于找你共事,你事业发展的机会就多。你需要别人帮忙办事时,也会有很多人拥护协助。可见,礼让是自利、利他的相处之道,是真正的双赢。人们常说:“量大福大。”以宽大的胸怀礼让于对方,往往是后福无穷。我们不妨从自身做起,来验证“量大福大”的道理。能真正懂得礼让的人,人生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广。

推己及人。

语意: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

语出《论语·卫灵公篇》。春秋时,有年冬天,齐国下大雪,连着三天三夜还没停。齐景公披件狐腋皮袍,坐在厅堂欣赏雪景,他觉得景致新奇,心中盼望再多下几天,那样景色会更漂亮。晏子走近,若有所思地望着翩翩下降的白雪。景公说:“下了三天雪,一点都不冷,倒是春暖的时候啦!”晏子看景公皮袍裹得紧紧的,又在室内,就有意追问:“真的不冷吗?”景公点点头。晏子知景公没了解他的意思,就直爽地说:“我听闻古之贤君,自己吃饱了要去想想还有人饿着;自己穿暖了还有人冻着;自己安逸了还有人累着。可是,你怎么都不去想想别人啊?”景公被晏子说得一句话也答不出来。

慈悲为怀的人,总是会设身处地体会别人的感受,总是会推己及人,时刻为别人着想。中国有句俗语是:人和万事兴。推己及人的思想正是实现“人和”的润滑剂。愿我们天下所有人都能时时处处推己及人,使五千年文明之花开得更加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