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出《论语·卫灵公篇》。自古以来,人类最不可避免的就是犯错,而最害怕的却是认错,最悲哀的是不知错,最糟糕的是知错不改过。伟人也有出错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不可原谅的错误,只要你肯承认,你的错误就减轻了一层;只要你意识到那是错误,那你所犯的错误便减轻一半;若你还知道去改正,并以行动去证明你在改正,你的错误便可原谅。我国古代春秋时,晋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向他进谏。灵公当即表示:“我知过了,一定会改。”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遗憾的是,晋灵公言而无信,残暴依旧,最后终被臣下刺杀。与此相对的,还有一位楚国的庄王,他刚登基时,日夜在宫中饮酒取乐,不理朝政。后来臣下用“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神鸟故事启发他,并以死劝谏,终于使他决心改正错误,认真处理朝政,立志图强。楚国也终于强大起来,楚庄王因此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会有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但是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用积极向上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你就会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亟思悔而速改也。
语意:不要老是宣扬别人的过失,看到别人有了过错首先要反省自己,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过失,发现自己有错误应当及时改正。
语出宋朝何坦《西畴老人常言》。与人交往应该有一种宽容的心态,人都是会犯错误的,朋友之间交往就意味着能够容忍彼此的过失。在很多时候,别人的错误是对自己有一种警戒,古人讲“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就是这个道理。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用显微镜看别人的缺点,而拿放大镜看自己的优点,于是别人的缺点就被放大,自己的缺点就被掩盖了。如果以这样的心态为人处世,那么在他的眼里,所有的人都是背满缺点的人,而他自身,也因为苛责别人而陷入孤立。对待别人的缺点需要宽容和自省。首先不能求全责备,因为人无完人,过多的指责不仅会给别人造成压力,还会影响彼此的关系。对别人的缺点还应当善意地规劝,而不是恶意地张扬。看到别人有了过失,还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错误。如果有同样的错误就要及时改正,不断地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能不断地在道德上完善自己。很多时候别人的错误是一面镜子,也是一种启迪,如果我们能够引以为戒,还会变成我们人生的财富。
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语意:态度和气能够化解别人对自己的怨恨,忍让能让自己少很多灾祸。
语出《曾国藩家书》。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商人经常讲的一句话是:人脉即财脉。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起各种事情来才能够游刃有余。要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蔼的态度和宽容的心态是不可少的。
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摩擦,有的摩擦能够表现出来,比如两个人之间激烈地争吵,而有些摩擦却表现不出来,但已被别人记在了心里,当一个人的怨恨越积越深的时候,就会在不经意间暴发出来。平时霸道专横的人是在无形之中播种怨恨,这种怨恨会为自己埋下隐患,说不定什么时候跳出来成为自己成功路上的绊脚石,而和气则可消除怨恨和摩擦,让人际关系能够正常发展。在处理人际矛盾的时候,要学会忍让和宽容。万事都争上风必然会伤害很多人,不会忍让则只能让矛盾越来越深,最终不能调和,酿成祸患。有时候忍让一时看似受了很多委屈,其实是为自己的未来消除了很多隐患。用和气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容忍别人的缺点,这样才能撬动各方力量,成就一番大事业。
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语意:善良的人播种道德,就会收获吉祥;作恶的人播种罪恶,为以后埋下了隐患。
语出《曾国藩家书》。我们都听说过“结草衔环”的故事:有一次,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交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厮杀在一起,正在难分难解之际,魏颗突然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使这位堂堂的秦国大力士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所俘,结果魏颗在这次战役中大败秦师。
晋军获胜收兵后,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到那位白天为他结绳绊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说:“我就是被你送走而没为你父亲陪葬的女子的父亲。我今天这样做是为了报答你的大恩大德!”原来,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位无儿子的爱妾。魏武子刚生病的时候嘱咐儿子魏颗说:“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对魏颗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没有把那爱妾杀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给了别人。魏颗说:“人在病重的时候,神智是昏乱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据父亲神智清醒时的吩咐。”
这个故事虽然有神话的色彩,但对我们是有启迪意义的,对别人好与坏,别人都会记在心里,日后总能想起。行善的人给自己以后创造了机会,行恶的人也为以后埋下了隐患。所以我们在这个社会上需要多做善事,用善良去播种幸福。
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
语意:事事喜欢出风头,时时想着战胜别人的人,其实他自身并没有过人之处,因为有能力、能胜过别人的人,从来不以此自居。
语出清朝申居郧《西岩赘语》。《聊斋志异》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古代一个叫李超的人曾经施舍过一个和尚,和尚为了感谢他,教给他功夫。李超练了一段时间之后认为自己的武功已经很高,和别人比武时也常常战胜对方,因此愈发得意。有一次,李超游历到济南,看见一个僧尼在卖艺,李超逞强就和僧尼比武,僧尼推迟再三,无奈只好应战,并在战前让李超说明自己的武艺来自何处,李超如实作答。比武开始,李超一心求胜,不想刚一交手即被僧尼打败,腿被打伤。李超回去歇了半年,又遇见了当初教他武功的那个和尚,和尚说:“幸好你比武之前说了我的名字,要不然你的伤就会更严重了。”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处处想着战胜别人的人,其实自己并没有战胜别人的地方,之所以想着战胜别人,是想以此来显示自己的长处。真正有实力的人是不需要这种证明的。由此观之,生活中一心想战胜别人的人无非是想借此求得一个虚无的名声罢了。倒是真正有实力的人,把实力放在举手投足之间,而不用靠和别人相比来显示自己,这才是生活中的大家啊。
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语意:骄傲自满认为别人不如自己的人,必定是个浅薄的人;常常怀疑别人不贤的人,自己一定是个不正派的人。
语出清朝申居郧《西岩赘语》。很多人往往从自己的思想出发去猜度别人,因此,从一个人看人的方式便能够看出其人品。凡事认为别人不如自己的人,他的见识一般是有限的,就像一个从来没看过大海的人,看到了湖,就感觉湖很大了,于是看不起那些连湖都没见过的人。而真正见过海的人,才知道海的广阔和人的渺小,因此不会妄自尊大。
人观天地,才知道自己的渺小。我们不能阅尽世上所有的学问,因此我们也不能轻视任何一个人,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海,我们看别人的时候只因为我们还在岸边。同样,常常怀疑别人不贤的人,自己一定是个不正派的人,因为正派的人看世界时用的是健康的心态,不正派的人眼里的世界也是畸形的。处处怀疑别人,处处提防别人的人往往心里就有罪恶的想法。因此同一件事情,正直的人看到的是正义,而不正直的人看到的是邪恶。
所以,在为人处世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有一种谦和的心态,否则就成了妄自尊大的井底之蛙;对于经常怀疑别人的人,我们也要和其保持距离,避免受到伤害。
才觉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语意:刚刚觉得自己有了私念,便克制自己,消除此念,这就是真正的勇敢。
语出《曾国藩家书》。战胜别人容易,战胜自己难;战胜自己的身体容易,战胜自己的内心难。人生下来就是自私的,婴孩和小动物是没什么两样的,人的德行都是后天习得的,人从与他人的互动中学会尊重,学会分享。
每个人都会有私心杂念,有时候就是一闪而过的念头,这种念头很小,但在不知不觉之中就能占据一个人的脑海。有很多杀人犯当时就是因为一个很小的私念,自己没能控制住,最终走向了犯罪的深渊。人有私念并不可怕,关键是当你意识到自己有私念的时候要第一时间去克制它。私心杂念就像河堤上的蚁穴,如果任其发展,最终会使整个大堤崩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经常反省自己,即使不能阻止私心杂念的产生,但是通过自省,也完全可以克服它。比如当我们面对不义之财的时候就需要仔细想一下,如果得到了不义之财会受到什么样的惩处,这种惩处又会给我们造成怎样的伤害,想到了这些,我们便能够克制自己,不会让这些杂念继续侵蚀我们的内心。战胜别人固然是英勇的,但有时仅仅是匹夫之勇,战胜自己内心的邪恶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
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语意:人太过清高了就会显得不够仁义,人太过和顺了就会显得比较疏远,最珍贵的还是中庸之道啊。
语出《曾国藩家书》。为人处世要讲究一定的尺度,正如清高,常用来指纯洁高尚,不慕名利,不同流合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的闲志,他坚守着一种“诗意栖居”的浪漫情怀,在颠沛流离之中找寻属于自己的那个诗意“桃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李白的傲然,他不满于权贵的虚伪狡诈,看不惯统治阶级或是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遭人妒羡,无奈地拂袖而去。“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的是王安石的清高,即使浮云也遮不住他远眺的锐眼。那种不怕困难的豪迈气概和坚强意志跃然纸上。但在现代社会中,清高过了头便是不合群,是孤芳自赏。
清高不是自以为是、自视过高,否则会因轻视别人而作茧自缚。同样,和顺也是如此,和顺能够让人感觉到尊重,但是和顺过了就会过犹不及,让人感觉到疏远。因为真正的朋友是不需要过多礼节的,礼节只是为了让陌生人感到尊重,对于熟悉的朋友过多的礼节反而会影响友谊。为人处世,要掌握一个度,既不能不足,也不能太过,我国传统的中庸思想对处理人际关系是很有帮助的。
人要为善,先要明善始得。
语意:人要做善事,必须先明白什么是善,然后才能做善人,行善事。
语出《曾国藩家书》。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物的同一行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有人认为它符合自己的意愿,是善行;有人认为它不符合自己的意愿,不是善行;还有人认为它违背了自己的意愿,是恶行。对于什么是善行、善事的问题,人们给出的答案也不相同。因此人要做善事,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善。
古代哲人围绕善与恶有过很多争论,比如有人说欺骗是恶,但是欺骗敌人是善;使用暴力是恶,但是抵抗侵略是善;杀人是恶,杀敌是善。因此,做善事前,必须对善恶作一个明确的区分。
以举世皆可信者,终君子也。以举世皆可疑者,终小人也。
语意: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可以相信的人,终归是君子。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可相信的人,毕竟是小人。
语出《曾国藩家书》。通过观察别人如何评价外部世界能够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人所描述的世界是人的一面镜子。如果一个人是善良的,那么他看到的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善良的;如果一个人是邪恶的,那么他看到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邪恶的。一个人如果对世界有最基本的信任,那么这个人是一个君子,如果一个人怀疑世界上的一切,那么这个人是小人。
品行端正的人认为世界是善良的,世界上有很多像他一样品行端正的人,因此他能够信任别人。而一些小人,往往认为世界上有很多像他一样的小人,因此对什么都产生怀疑。但是,认为世界上一切是可以相信的并不意味着可以随便相信一切。君子处世,会在善的前提下甄别事情的真伪;小人处世,是在恶的前提下搜寻利益,两者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不要轻易发表对世界过激的看法,因为看到阳光的人心里充满阳光;看到黑暗的人,往往是由于他的心里充满阴暗;而埋怨世界的人,是因为他的心里有怨恨。
富贵家宜劝他宽,聪明人宜劝他厚。
语意:遇到富贵的人,应该劝他宽容,不要心胸狭窄;遇到聪明的人应该劝他厚道。
语出《曾国藩家书》。给别人提意见也是一门艺术。遇到富贵的人,应该劝他宽容,不要心胸狭窄。因为富贵的人往往对自己很奢侈,对别人很小气,这个时候劝他不要斤斤计较,要学会帮助不如他的人,通过帮助别人,能把看得见的财产转化成为看不见的财产。这样的富贵才是真正的富贵。聪明的人虽然说话办事都很机灵,但难免给人一种经常算计别人的感觉。遇到这样的人,应该劝他厚道一点儿,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不要过分算计,若朋友们都不和他交往了,他的损失就不是那点儿小便宜能够弥补的了。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优势,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缺点,因此给别人劝告的时候,不能把所有的情况都归为一类,混为一谈。而应该针对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建议,这样既让人感觉到真诚,又让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满口的空话、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