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节度使的成立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首次设立幽州、河西两个节度使。开元九年(721年),又在灵州设立朔方节度使,以武则天执政时首开新科、钦点的状元张说为首任节度使。到天宝初年,全国共设9个节度使。这是唐朝在军事上的一项重大改革。节度使又称“军镇”“节镇”,相当于今天的大军区。节度使授职时赐给双旌双节,总揽防区的军、民、财政事务。辖区内的各州刺史均为其下属。朔方节度使,又称“灵武节度使”,统管单于都护府及灵州、夏州、盐州、原州、绥州、延州、庆州。直辖7个军、府。其防区包括今天的内蒙古中部、西部,整个河套地区,陕北及陇东地区。从此,朔方节度使成为唐、五代至北宋初年的著名军镇。朔方节度使成立时,所辖7军及兵力部署为:经略军,驻灵州城内,管兵20700人,战马3000匹;丰安军,驻今宁夏中宁县老石空堡,管兵8000人,战马1300匹;定远军,驻今宁夏平罗县姚伏镇东,管兵7000人,战马3000匹;东受降城,驻今内蒙古托克托县,管兵7000人,战马1700匹;中受降城,驻今包头市西,管兵6000人,战马2000匹;西受降城,驻今内蒙古杭锦后旗,管兵7000人,战马1700匹;振武军,驻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管兵9000人,战马1600匹;总编制兵力64700人,战马14300匹。每年光做军衣需布料200万匹。这只是正常时期的“原额”,而到战时,兵力要超过一倍还多。“安史之乱”时,朔方军就有甲士十几万。朔方军镇的防区像一把伞:灵州是伞的把柄;7个军、城是伞面,覆盖于京都北面的黄河外侧。
唐肃宗灵州登基“安史之乱”发生后,太子李亨在灵州即皇帝位,史称“唐肃宗”。凭借朔方镇的兵力、物资,加上回纥的援兵,完成了平乱复国大业。灵州先升为大都督府,朔方军镇的防区也越扩越大。到天宝年间,它已成为全国最大、兵马最强盛的军镇,防区东至黄河,东北至呼和浩特,北至单于都护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西南至甘肃靖远县,南至陕西彬县,东南至陕西黄陵县。除主管军事防务外,朔方节度使还兼领关内支度营田使、关内盐池使、关内道采访使、陇右兵马使、水陆转运使、六城水运使,可以说是权倾一时,国之柱石。唐代名臣猛将如张仁愿、张说、王忠嗣、郭子仪、牛仙客、李光弼、浑瑊都曾担任此职。特别是至德元年(756年)“安史之乱”,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率叛军15万攻进长安,唐玄宗率百官及内宫西窜,逃至马嵬驿,六军不进,请诛祸首杨国忠。
杨国忠被乱箭射死后,又有臣僚请皇帝“割爱正法”。唐玄宗只好赐杨贵妃一死,自己逃往成都,留下太子李亨收拾残局。李亨正不知所适,建宁王李倓提出建议:“殿下昔为朔方节度大使,朔方道近,士马全盛,乘此速往就之,徐图大举,此上策也。”于是李亨率太子府官兵千余人从兴平北上,且战且走,士兵损失过半。先在原州收监牧之马扩充军队,然后去灵州。此时朔方军留后杜鸿渐派兵来迎,并献上兵马钱粮账册。到了灵州,朔方军留守官员一方面通知正在河北与安禄山激战的节度使郭子仪回军护驾,一方面劝说李亨:灵州兵食完富,若北收诸城之兵,西发河陇劲骑,南向可一举定中原。李亨一听,总算有了主见。此时,又不断有臣僚劝其登基以号令天下。七月十五日,李亨不管父亲是否愿意退位,便在灵州城南楼举行盛大的登基仪式,谥号“唐肃宗”,改年号“至德”,同时诏告天下,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唐肃宗在灵州设大都府,以强大的朔方军为后盾,指挥军队平定叛乱。一时间,宣传诏命达于四方,邸报奏章集于塞上。此时的灵州,成了全国的临时军事、政治中心。朝廷的一些名臣猛将,纷纷云集塞上。连奋战在安禄山老巢的大书法家颜真卿,都不时以蜡丸密封情报送到灵州。突厥酋长阿史那从礼率5000骑兵先到,河西节度副使李嗣业领5000兵继至,郭子仪从河北前线调回朔方军主力5万,加上朔方军所辖7军的留守部队,兵力达10多万。加上外借的回纥等部援兵,总兵力达15万之众。唐肃宗率领这支军队从灵州道南下关中,一举收复长安,成为唐朝的“中兴之主”。如此一来,灵州当然就成为唐朝的中兴圣地了。
(第五节)唐朝的牧马城原州
唐原州及其属县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平凉郡置原州,治平高县。贞观元年(627年)后属关内道。贞观五年(631年)置原州中都督府,督辖原、庆(今甘肃庆阳市)、会(今甘肃靖远县)、宁(甘肃宁县)、亭、达、要(此三州治地未详)7州。贞观十年(636年)后督原、庆、会、宁4州。天宝元年(742年),一度改置平凉郡,治所不变。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原州。广德元年(763年),被吐蕃攻占,节度使马磷上表请置行原州于泾州灵台之百里城(今甘肃灵台县西),贞元十九年(803年)又迁至泾州之临泾城(今甘肃镇原县西)。大中三年(849年)唐军收复失地,原州归治平高县。广明元年(880年)后又被吐蕃攻占,后黄巢农民起义军攻陷城池,复侨治临泾。至此,原州治所迁出宁夏境,所以,唐末至五代史籍亦称旧地为“故原州”。原州原辖3县,天宝年间辖4县:平高、平凉、百泉、萧关。除平凉在今甘肃省外,其余均在今宁夏固原地区。境内有陇山(六盘山脉)纵贯南北,高平川水(清水河)汇众水北流入黄河。山河险固,雄关控要,又因中西交通线贯穿州境,故为全国设关最多之州。置有陇山关,为全国6个上关之一;此外又置木峡、石门、驿藏、制胜、石峡、木崝、六盘等关,统称“原州七关”。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有民7349户33146口。开元初贡覆鞍毡,赋布、麻。后增贡龙须席。境内畜牧业昌盛,唐朝最大的牧马监——陇右监牧使即设在原州,专门给朝廷繁育军马、驿马。监牧使之职,由原州刺史兼任。马匹存栏数最多时超过30万匹。所以,唐代的原州,又是一座牧马城。唐原州的属县有:
平高县望县,治今宁夏固原县城关。汉置高平县,西魏改平高,唐因之。武德元年(618年)为原州治。天宝元年(742年)为平凉郡治。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原州治。广德元年(763年)被吐蕃攻占,大中三年(849年)唐军收复,广明元年(880年)后又被吐蕃攻占。辖今宁夏固原县、西吉县及海原县大部。境内有陇山。置有陇山关及木峡、石门、石峡、瓦亭等关。秦长城在县城北10里。
百泉县上县,治今宁夏彭阳县城东。隋始置百泉县,治黄石固(今宁夏彭阳县南红河川上)。唐武德八年(625年),移治原州东90里,即今宁夏彭阳县城东茹河川上,属原州。唐末因陷于吐蕃,县废。辖今宁夏彭阳县及甘肃镇原县西部。
那城今宁夏彭阳县古城镇有遗址。汉置朝那县,西魏大统元年(535年)县治南迁甘肃灵台县境后,故朝那县城简称“那城”。
萧关县中县,治白草军城(今宁夏海原县李旺附近)。隋置他楼县,后废。唐贞观六年(632年)置缘州安置突厥降户,寄治他楼城。唐高宗时(650~683年)置他楼县,属原州。神龙元年(705年)废他楼县,以其地另置萧关县,仍属原州,治白草军城,在蔚茹水(今清水河)西,南至原州180里。至德年间(756~758年)陷于吐蕃,大中三年(849年)收复。大中五年(851年)于此置武州,领萧关一县,属关内道采访使。中和四年(884年)因再陷吐蕃,县废。辖境包括今宁夏海原县东部、同心县南部。
他楼县治他楼城(今宁夏海原县李旺附近)。隋始置他楼县,后废。唐贞观六年(632年)置缘州安置突厥降户,寄治他楼城。唐高宗时(650~683年)于此置他楼县,属原州。神龙元年(705年)撤,以其地另置萧关。
武州治白草军城(今宁夏海原县李旺附近)。唐大中五年(863年)置武州,领萧关一县,州县同治白草军城,属关内道采访使。中和四年(884年)因再陷吐蕃,侨治泾州潘原县(今甘肃平凉市东)。
缘州治他楼城(今宁夏海原县李旺附近)。隋置他楼县,后废。唐贞观六年(632年)置缘州安置突厥降户,寄治平高县北境他楼城。唐高宗时撤州置他楼县,改属原州。
丝绸之路与原州七关自西汉张骞通西域以来,从古都长安或洛阳通往西域各国的交通线便经过宁夏的固原地区。其具体走向是:从长安至咸阳、乾县,循泾水至平凉,经安国镇入宁夏境,再经险隘三关口至瓦亭,向北至原州,再北经黄铎堡、黑城、苋麻河谷、郑旗、海原、西安州入甘肃境,然后过黄河经景泰县至河西走廊。唐后期因原州全境都被吐蕃攻占,这条传统的中原交通线才停止使用。原州因山河险固,系关中屏蔽,又是中西交通线所必经,因而设雄关固锁。西汉有萧关,东汉有瓦亭关,南北朝有木峡关、石门关。到了唐代,更是险关重重。按唐制,全国置26个关,分上中下三等,其中上等6,中等13,下等7。其作用是“限中外,隔华夷,设险作固,闲邪正暴”,凡度关者,必须持有叫“过所”的证明文书(类似今天的护照)。凡过关货物,均严格查验,有违禁品“举其货而罚其人”,但不征税。唐代有“原州七关”之称,而实际上比较重要的关共9个。
陇山关在今宁夏固原县南40公里瓦亭附近。因在京城四面且通驿道,故为全国6个上关之一,任命关令1人,从八品;关丞2人,正九品。由于陇山关控扼着中西交通线(丝绸之路),其作用与今天的海关相近。
木峡关在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西南40里红庄乡界。北魏始置木峡关,唐因之,为全国13个中关之一。有驿道通过。设关令1人,正九品;丞1人,从九品。
石门关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西北50公里黄铎堡乡。隋始置关,唐因之,为原州七关之一。系“丝绸之路”所经,其西有须弥山石窟,唐代凿有大佛,其侧石门镇建有景云寺。
石峡关今宁夏海原县高崖乡之西石峡口。唐始置关,为原州七关之一。
六盘关今宁夏固原县南45公里和尚铺西六盘山公路隧道之山顶,唐始置关,控扼越度陇山道路,“山路盘旋有六”,故称“六盘关”,为原州七关之一。
驿藏关木崝关详址待考,均系唐所置原州七关之一。
制胜关今宁夏泾源县城西北2公里关店。唐始置关,控扼越度陇山道路,为原州七关之一。
瓦亭关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南40公里之瓦亭。
陇右监牧使驻原州,贞观年间(627~649年)置,由朝廷直接管理,主要繁殖军马。贞观中,将京城长安之东赤岸泽的牧马监移至此,以原州刺史兼领监牧使,下设4使:南使在州西南180里,管18监;西使在临洮军西220里,管16监;北使寄理原州城内,管7监;东使亦寄理原州城内,管9监。牧地西至兰州狄道县、会州(今甘肃靖远县),南至秦州(今甘肃天水市),东至原州,东西600里,南北400里。各监掘深壕围限牧马。据天宝十二载(753年)统计,诸监共存栏马319387匹,其中应交朝廷的课马133598匹。当时的牧马都实行在自然环境中散发。牧场不用围栏,而是挖掘“长壕巨堑”。所以当时形容原州的险要,叫做“长壕巨堑,重复深固”。唐太宗幸灵州时路过原州,曾在此观牧马。唐肃宗灵州登基前,在此收陇右监牧之马,以扩充军力。
(第六节)五代孤悬塞上的灵州
907年,朱全忠灭唐建立后唐。此后50余年间,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朝代及10个割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时期。五代行政建置仍采用州、县制。此时宁夏南部西海固地区长时期被吐蕃族控制,中原朝廷无力收复,也就没有行政建置。今内蒙古的河套地区也由各少数民族控制,朝廷更是鞭长莫及。唯有孤悬塞上的灵州,不管中原朝代如何变幻,在政治上总是效忠于中央朝廷,而在军事、经济上实际由朔方军镇的首领控制,当时一般称“灵武节度使”。后梁、后唐由韩逊父子世袭节度使。后晋朝廷稍有权威,曾先后4次更换节度使,最后一任为冯晖,但此后一直到北宋初年,又变成了冯氏家族世袭。朝廷对世袭的韩氏、冯氏家族,只能采取加官封爵的办法加以笼络。由于灵州控制着当时唯一的中西交通线,中原朝廷所做的另一件事就是保护“丝绸之路”的安全通畅,包括派兵进剿、派兵护送使节及商旅、搞好与沿线少数民族部落的关系等。这50余年间,宁夏北部先后设有灵、盐、威、警、雄等州,各州之下也有县级建置,但因史料毁于战乱,县名、治地、辖境都很难考证。
灵州治今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古城湾。五代各朝仍为灵州,并置朔方节度使(亦称“灵武节度使”),后唐曾置灵州大都督府。其辖县不详,辖境多数时间包括今天的整个宁夏平原。
盐州治今陕西定边县南。五代各朝仍为盐州,辖境包括今宁夏盐池县大部。境内有乌、白盐池,所产之盐其色分别泛青、泛白,故名。另有温池在今惠安堡北。朝廷皆置榷税使,年获利绢10万匹、米万石。
威州唐始置威州,后改安乐州,治地在今宁夏同心县下马关乡北境红城水。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升灵州方渠镇(今甘肃环县)为威州,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因避讳,改名“环州”,辖今甘肃环县及宁夏盐池县西南部、同心县西北部。
清边军今宁夏同心县下马关乡北境红城水古城址。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在唐威州故址置清边军,置兵戍守,由朔方节度使节制。
雄州疑在今宁夏中卫县城附近。唐始置雄州,在灵州城西南180里。中和元年(881年)徙治承天堡(疑在今宁夏中卫县城附近)。五代时仍为雄州,辖今中卫、中宁两县黄河以北各地。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四月废雄州,于其地置昌化军,受朔方节度使节制。
警州治今宁夏平罗县南姚伏镇。唐景福二年(893年)以定远军城置警州,五代后梁、后唐因之。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四月撤警州,于其地置威肃军,受朔方节度使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