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夏历史地理变迁
2552900000009

第9章 朔方雄镇——区域行政中心的诞生(2)

白池县为上县,治北大池盐湖东南隅。唐武德元年(618年)置兴宁县,属盐州。四年并入五原县。贞观二年(628年)复置兴宁县,仍属盐州。景龙三年(709年)更名“白池县”。其地有盐池,所产之盐色白,故名。县治南距盐池县城20余公里,今属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其盐湖今名北大池。辖今宁夏盐池县北部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南部。

灵州—西域道唐代灵州能成为朔方雄镇,也与它的交通地位有关。从灵州向南,有著名灵州道通长安;向北,有参天可汗道直抵贝加尔湖南岸;向东,有大道通盐、夏诸州;沿黄河,可借舟楫之利东北至内蒙古托克托县。唐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占领了渭河流域的中上游及六盘山地区,传统的中西交通线长安至凉州南北两道断绝。因此,“丝绸之路”只得改弦更张,另觅出路。新的线路就是著名的灵州—西域道,也是唐末五代至北宋初年中原唯一可用便捷的中西交通线。其走向为:灵州向南,经方渠(今甘肃环县)、庆州(庆阳)、宁州(宁县)、邠州(今陕西彬县)、咸阳至长安,全长1250里;由于五代时中原朝廷的都城多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市)或洛阳,也可由灵州向西经盐州、夏州(今陕西靖边县红墩界乡白城子)、延州(今陕西延安市)至洛阳、开封;灵州向西,行30里过黄河,沿黄河北岸及腾格里沙漠边缘,经雄州(今宁夏中卫市)西至凉州,再沿河西走廊去西域各国。灵州至凉州约1000里。或由灵州过黄河,越贺兰山,由草地绕行至玉门关,入传统丝路西行。

从唐大中六年(852年)到宋咸平四年(1001年),灵州—西域道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唯一主线,持续了150年之久。各种史籍、遗留文物,对这条中西交通线有着大量记载。如《新五代史·于阗》所附《高居诲于阗行记》,记录了938年后晋派使节去册封李圣天为“大宝于阗王”的行程:从灵州过黄河,西行30里进入党项族(即后来西夏的主体民族)控制的细腰沙、神点沙,第一晚宿于月氏都督帐。再行400里,又到了由捻崖天子为酋长的党项牙帐,然后渡白亭河到凉州。甘州以西的一段行程最艰苦,不以驼、马带足水,行人绝不敢贸然上路。到了今天的罗布泊一带,高居诲一行饮水已尽,当地的水既咸又苦不能喝,只能找片湿地掘个坑,人躺入坑中,将湿沙置于胸上“疗渴”。甘州西面有个大戈壁,砾石遍布,如无诀窍,马蹄、驼蹄都会被砾石硌坏。甘州土人教他们两个办法:骆驼蹄用牦牛皮包扎;马蹄则用一种叫做“马蹄木涩”的东西进行保护。所谓马蹄木涩,实际上是一种可以随时更换的木质马掌,用一块马蹄形木板钻4个孔,在马蹄上也相应钻4个小孔,然后用细绳贯联,这样就保护了马蹄。使团的目的地于阗国就在新疆的和田,从开封到此,竟历时两年。返回时于阗国王回赠了大量珍品,仅玉石一项就达1000斤。

由于灵州—西域道的辟通,朔方雄镇又成西北的国际商贸重镇。西域各国商人进入中原,首先在灵州出售他们的商品;返回时,又在灵州进行最后的集中采购。各国的使节进入中国,也都携带大量商品沿途出售,返回也是满载而归。五代时灵州市场上交易量最大的商品种类为:一是畜类。灵州—西域道沿途都是牧区,大量马匹从灵州市场进入中原,有时一笔交易就5000匹。后唐明宗时采取“马来无驽壮皆售(收购)”的政策,经灵州进入中原的“蕃部羊马不绝于路”。由于马商进入中原“往来馆给,道路倍费”,所以朝廷下令就在边境灵州交易结算。后晋冯晖任灵武节度使,也利用马匹交易获利,每年可得良马5000匹。二是西域各国的特产,如硇砂、羚羊角、波斯锦、大硼砂、象牙、乳香、安西白毡、和田玉石等。五代时从事这类商品交易的以回鹘商人居多,后晋只准他们在市场上买卖,不允许在民间交易。后周对回鹘商人放宽政策,取消在民间交易的禁令,竟造成全国玉价暴跌,“十损七八”。北宋乾德年间,段思恭任灵州知州。时有回鹘使臣入贡路经灵州,在市场出售硇砂。段的部下购买时,与回鹘使发生争执、斗殴。段囚械回鹘使数日。回鹘王得知来信质问,段自知理屈不答。自此,回鹘有数年之久未派使节入贡。本是一桩小买卖,却导致两国交恶。三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这些是各国商人进入中原必购之物;而中国商人也将其大量运到灵州出售。

(第三节)盛唐的民族融合之州

唐代的灵州是一个民族大熔炉和民族团结的大家庭。

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亲自到灵州抚慰归附的北方各少数民族,唐朝开始施行积极和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突厥、回纥等民族化干戈为玉帛,实行民族和解。大量北方少数民族在其上层人士率领下,纷纷举族内徙。朝廷对他们实行宽松管理,设置带有“自治”色彩的羁縻州、府,任命其部族首领为州刺史或府都督,进行内部事务的自主管理。从贞观末到开元的盛唐时期,先后在灵州境内设置过数十个羁縻州,史籍中记有州名的20个。小的羁縻州安置一二百户、数百至上千口,大的安置数千户、数万人不等。天宝年间之后,这种举族内徙灵州的少数民族减少,只有元和三年(808年)甘州(今甘肃张掖市)的沙陀部,他们在吐蕃的追击下,3万余人且战且行数千里,带着马驼、帐幕迁移至灵州,朝廷并未对其专设州府。而实际上,晚唐零星迁来的各少数民族人数在逐年增多,尤其是党项、吐蕃、回纥等族,纷纷迁入灵州定居,导致“种落愈繁”。其原因是已经存在的羁縻州、府有吸引力,并为他们建立了聚落地。因此,整个唐代,灵州实际上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发展、和睦繁荣的大家庭。

灵州境内的少数民族羁縻州贞观末年后,唐朝为安置内附的少数民族部落,在灵州境内陆续设置了一批州级建置,由其首领自行管理,史书称之为“羁縻州”,其性质类似于今天的自治州。史籍明确记载的有鲁州、丽州、塞州、含州、依州、契州、匡州、长州、兰池都督府,调露元年(679年)为安置归附唐朝的铁勒诸部,设“鲁、丽、塞、含、依、契”州,合称“六胡州”,治所均在灵州界内,详址待考。后合并为匡、长二州。神龙三年(707年)迁至盐州白池县北80里,置兰池都督府统之。

燕然州、鸡鹿州、鸡田州开元初年(713年),为安置归附唐朝的回纥诸部所设羁縻州,均寄治回乐县境内,详址待考。其中:燕然州安置多览葛部190户978口;鸡鹿州安置奚结部132户556口;鸡田州安置阿跌部104户469口。各以其酋长为刺史(下同)。

东皋兰州开元初年(713年),为安置归附唐朝的突厥九姓之浑部所设羁縻州,寄治鸣沙县境内,详址待考。安置1342户5182口。

燕山州、烛龙州开元初年(713年),为安置归附唐朝的回纥所设羁縻州,寄治温池县境内,详址待考。其中燕山州安置(部族名不详)430户2176口,烛龙州安置俱罗勃(一作“掘罗勿”)部117户353口。

高丽州、祁连州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二月四日,为安置归附唐朝的薛延陀余部阿史德建俟斤部落所设羁縻州,寄治灵州境内,详址待考。

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族团结盛会唐太宗李世民经玄武门之变取得皇位后,首先面对的是北方强敌突厥。他采用分化办法,首先同意与突厥中实力最强的铁勒薛延陀部首领夷男和亲。

夷男两次请婚都经灵州进入长安,并带着大量聘礼。第一次有马3000匹、貂皮3.8万张。第二次马5万匹、牛和骆驼共1万头、羊10万只。唐太宗许以新兴公主下嫁,要求夷男准备更多的聘礼,约期到灵州迎娶。夷男回到漠北后十分张狂,对诸部可汗说:“我本铁勒小帅,天子立我为可汗,今复嫁我公主……斯亦足矣!”骄慢之意溢于言表,已惹得诸可汗、酋长离心;又为聘礼强行征敛,惹得部众怨恨。从草原深处各部落强征到的数十万头牲畜要向灵州转移,往返万里,既涉沙碛,又无水草,尚未赶到灵州,已死其大半,还违了婚期。唐太宗以“违期”为由公开下诏绝婚,暗中却调集大军三路并进,取得对突厥作战的决定性胜利。突厥兵力损失殆尽,受薛延陀部首领夷男欺压的各部落接受夷男失败的教训,纷纷派使节到灵州表达归顺之意。唐太宗决定亲幸灵州进行招抚。贞观二十年(646年)九月,他抱病来到这座塞上古城,张饮高会,盛情款待铁勒九姓及突厥、回纥诸部俟斤、酋长或使节;诸部尊唐太宗为“天至尊可汗”。唐太宗踌躇满志,写下“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的诗句,命勒石立碑于灵州。又下令开辟从鹈泉(贝加尔湖南岸)至灵州的交通大道,称“参天可汗道”,沿途设68所过驿,各驿常备酒肉,款待进入中原的各部使节。据《新唐书·回鹘传》记载,唐太宗在灵州盛宴款待的各部可汗、酋长、使臣达数千人之多。所以,这次灵州盛会可称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民族团结盛会”。此后百余年中,中国北方、西北各地结束了长期以来的民族仇杀局面,化干戈为玉帛,世代友好相处。灵州也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和睦之邦。

吐谷浑部落的安乐之州唐朝初年,以青海湖西岸的伏俟城为中心,存在一个吐谷浑王国,辖境包括现在的整个青海和甘肃的武威地区。唐太宗李世民对其采取怀柔政策,不但封其国君慕容诺曷钵为“河源郡王”,还于贞观十四年(640年)将侄女弘化公主送去联姻。从此,吐谷浑与唐世代友好。20多年之后,吐蕃逐渐强大,陆续攻占了吐谷浑的绝大多数领地,慕容诺曷钵率亲信数千帐先逃至武威,后又逃至浩门水(今青海大通河)南。因吐蕃仍不断攻劫,加之地域狭小,吐谷浑不安其居,恳请内徙。唐咸亨三年(672年),朝廷决定在灵州的鸣沙县东境置安乐州,“欲其安且乐也”,并派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安置大使,护送吐谷浑的整个部落迁至州内,仍以诺曷钵为刺史。后来,朝廷又先后把宗室女金城县主、金明县主下嫁给诺曷钵的长子苏度模末、次子闵卢模末。安乐州的州城在今宁夏同心县下马关乡红城水有遗址可考,东西长530米,南北长560米。吐谷浑迁到安乐州后,弘化公主也来到灵州,于圣历元年(698年)五月三日病故在灵州东衙私第,享年76岁,葬于武威,现存于武威的《墓志》将这段和亲佳话记载了下来。

墓志上的铭文,都与《新唐书·吐谷浑传》吻合。1974年在宁夏同心县下马关乡赵家庙村发掘慕容威夫妇合葬墓,出土的墓志铭证实,慕容威的曾祖父就是诺曷钵,唐太宗将其“女弘化公主”下嫁和亲,故“拜驸马都尉”。慕容威世袭左领卫大将军。与他合葬的夫人是武则天的侄孙女、武承嗣的孙女,下嫁慕容威后被封为“平阳郡夫人”。安乐州于至德年间(756~758年)被吐蕃攻占,大中三年(849年)朝廷派兵收复,更名威州,辖温池、鸣沙两县,辖境包括今宁夏同心县东北部、盐池县西南部、中宁县大部。吐谷浑部迁来后安居乐业,使这里的地名乃至山水都标有很深的民族乐园印记。安乐州曾更名“长乐州”;这里的河,称“安乐川”;州西有山,名达乐山、铎落山、长乐山,今谐音称“罗山”“大罗山”……所有这些,都带一“乐”字。唐光启三年(887年),因再陷于吐蕃,安乐州徙至凉州(今甘肃武威市)为行州,州治迁出宁夏境。有史料表明,后世生活在今甘肃镇原县和宁夏固原一带的慕氏族人,可能就是吐谷浑慕容氏的苗裔。

(第四节)唐肃宗灵州登基平定安史之乱

唐朝初年,北方突厥、回纥等游牧民族实力强大,动辄以数万骑兵南下掳掠,成为朝廷的主要边患。而灵州正处在军事防御的第一线,所以始终设有级别很高的军事机构,如总管府、都督府、大都督府和行军大总管等指挥机构。开元年间,在灵州设朔方节度使,管理关中北面的军事防御,此后日渐强盛。

到“安史之乱”时,已成为全国兵马最强盛的军镇,有“天下劲兵在朔方”之称。

初唐驻灵州的军事机构李渊登基,建立唐朝的第二年(619年),按隋制设立灵州总管府,节制邻近诸州军事。武德七年(624年)改称“都督府”。先天元年(712年),设朔方行军大总管,以郭元振任总管。他在今宁夏平罗县姚伏镇组建了定远军,在今宁夏中宁县老石空堡组建了丰安军,分别管兵7000人、8000人。开元二年(714年)闰月,名将王任朔方行军大总管兼安北大都护,整个河套地区防务受其节制,包括东、中、西三个受降城、丰安军、定远军和邻近地区的驻军。所有这些,都为朔方军镇的设置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