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夏历史地理变迁
2552900000008

第8章 朔方雄镇——区域行政中心的诞生(1)

(隋唐五代)

581年,杨坚灭北周建立隋朝,结束自西晋以来300多年的分裂、战乱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自此经唐朝到五代的380年间,宁夏全境基本在中原王朝的掌控之中,行政建置较为稳定。其主要特点是形成了两个区域行政中心:中部、北部以灵州为中心;南部以原州为中心。尤其是唐代在灵州设立朔方节度使后,灵州一度成为全国最强盛的军镇,防区最大时包括今天的宁夏全境,内蒙古的河套地区,陕西的富县、彬县以北各地,是名副其实的“朔方雄镇”。这对以后1000多年的宁夏行政区划有重大影响。如1929年宁夏建省,其属地基本上是隋唐时灵州的辖地;而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虽划出了蒙古族居住的两旗(阿拉善、额济纳旗)及磴口县,划入的西海固地区则是隋唐时原州的辖地。

(第一节)隋朝在宁夏的南北两郡

灵武郡隋朝建立后的前两年,仍沿袭前朝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建置,在今天的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古城湾设灵州、灵武郡。隋开皇三年(583年),在全国废除州一级建置,灵州亦随之废裁,只存灵武郡,其辖境包括今天的宁夏平原及同心县,内蒙古的五原、磴口、乌海市等地。当时居住在我国北方的突厥实力强大,常以骑兵从河套地区南下掳掠,灵武、平凉两郡是其必经线路。因此,灵武郡便成为抗击突厥的前沿阵地。开皇三年(583年),突厥达头可汗领兵40万跨过黄河,偷袭灵州、鸣沙,然后兵分两路,越石门关(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黄铎堡)、木峡关(今宁夏原州区红庄乡南)南下、东向,一路扫荡安定、天水、金城(今甘肃皋兰县)、武威等郡,另一路扫荡弘化(今甘肃庆阳市)、上郡(今陕西绥德市)、延州(今陕西延安市),使这些地区“六畜咸尽”。开皇十八年(598年),达头可汗又率兵南下,隋以开国元勋杨素为灵州道行军总管出塞迎击。隋军带有大量战车。按以往的战法,每遇突厥骑兵,将领便指挥部众将战车像城墙般布成方阵,将步兵、骑兵护在中央。杨素认为“此乃自固之道,非取胜之方”,力排众议,摒弃车阵改为骑兵在前的骑阵。突厥军民善骑射,以骑阵对决对他们有利,因此达头可汗闻讯大喜,认为是“天赐”良机,率精骑10万进击,结果大败而逃。过了两年,尚为太子的晋王杨广(后登基称“隋炀帝”)也曾出灵武道击突厥。这里的“道”,是一种军事建制。

灵武郡属县隋灵武郡共辖6县:回乐县,治所在今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古城湾,也是灵武郡的治所;弘静县,有的史籍写作“宏静县”,治所在今宁夏永宁县望洪镇附近;怀远县,治所在今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掌政乡稍东,东至黄河仅数里;鸣沙县,在今宁夏中宁县鸣沙镇;丰安县,在今宁夏中卫市东的黄河北岸;灵武县,初治今宁夏平罗县陶乐镇西南。这六县之中,以灵武县变革最多,曾一次迁徙、三次改名。它原本是北周历城郡下的建安县。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存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更名为“广润县”。刚更名不久,晋王杨广被立为太子,为避讳又改名“大润县”,同时将县治迁回西汉灵武县旧址,即今宁夏青铜峡市邵岗堡西。仁寿元年(601年),再次改名称“灵武县”。

平凉郡隋代的平凉并非治今日甘肃的平凉市,而是治宁夏的固原市原州区。这里从西汉起叫“高平城”,因在原上,既高且平,加之气候凉爽,所以改名曰“平凉”郡。隋初沿袭西魏称“原州”。大业三年(607年)改平凉郡,治平高县,辖境包括今宁夏的西吉、海原、固原、泾源、隆德、彭阳6县及甘肃的平凉市北部、靖远县、会宁县、静宁县。此时的平凉郡以畜牧业为主,农耕为辅。朝廷在此设有两个官牧机构:一为原州羊牧,实行军事化管理,设大都督及“尉”。二为原州驼牛牧,专门繁养骆驼和牛,置“尉”管理。牧放的羊只、牛供皇宫及军队食用,骆驼供运输役使。

平凉郡属县共辖五县,其中三县在宁夏境内:平高县,为郡治,是把两汉的高平县倒过来叫,辖境包括今宁夏原州区的开城梁以北、西吉县和海原县的六盘山脉以东、同心县的南部;百泉县,治所在今宁夏彭阳县南面的红河川,因境内泉水形成的湖泊较多得名,辖境包括今宁夏彭阳县全境、甘肃镇原县北部;默亭县,治所待考,辖今泾源县、隆德县及甘肃平凉市的北部。以上五县有二县治所在甘肃境内:平凉县,治今甘肃平凉市;会宁县,治所在今甘肃靖远县,辖有宁夏的海原、西吉两县的六盘山以西各地。

此外,隋朝还在陕西定边县南设盐川郡、五原县,辖境包括盐池县的大部。

(第二节)唐朝的朔方雄镇灵州

李渊建立唐朝的第二年(619年),将灵武郡改为灵州,治所仍在回乐县,并设总管府,管理本州及四邻诸州的军事防务,甚至“大发卒治战舰”在黄河上部署水师,主要防备突厥南侵。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年(627年),将全国行政区划分为十道,类似于汉代的13州刺史部,其中最重要的京畿地区称“关内道”,灵州被划入其中。此后又相继在灵州设大都督府、朔方节度使,政治、军事地位大大提高。灵州得黄河自流灌溉之利,农业生产发达,唐代有汉渠、御史渠、百家渠、胡渠、尚书渠、七级渠、光禄渠等干渠,而且都是自流灌溉,使整个宁夏平原成为鱼米之乡,故又被誉为“塞北江南”。灵州水陆交通便利,是唐末五代丝路必经之地。所以,各种史籍对灵州有“关中捍蔽”“兵食完富”“朔方雄镇”之称。

解密灵州古城位置唐灵州城仍治回乐,属望县。按唐制,县分七等:京城所在为赤县,京城之旁为畿县。其余按户口多少、资地美恶分五等,分别称“望”“紧”“上”“中”“下”县。回乐这个望县,实际是一等县。辖境包括今宁夏吴忠市利通区、灵武市大部和青铜峡市的河东地区。由于黄河水泛滥成灾,古老的灵州城在明代因被河水冲毁曾三度迁徙,最后落脚今天的宁夏灵武市。唐代灵州古城的确切位置到底在哪里,成了史学界的千古之谜。民国年间的一些历史地理学家,都把它考订在“今灵武西南”。此时灵武县西南要管辖到青铜峡的峡口、牛首山一带,吴忠尚属灵武县的一个堡,这种说法虽无错误,但毕竟太模糊。当代设立吴忠市后,此说是否正确就值得怀疑。20世纪80年代以来,宁夏学术界开始讨论“唐灵州到底在何处”的问题。1988年出版的《宁夏交通史》《塞上丝路》和1993年出版的《宁夏历史地理考》等著述都认为在吴忠市境内,但仍有一些学者认为在灵武市境内。2003年5月8日,吴忠市利通区在城市建设中,从古城乡绿原小区工地出土唐代《吕氏夫人墓志》石碑,终于解开了千古之谜。《墓志》石刻明书墓主“太和四年(830年)七月六日终于灵州私第……十月四日殡于回乐县东原”。照此推移,回乐县城(即唐灵州城)应在吴忠市利通区绿原小区之西,即今古城乡古城村,当地民众世代称“古城湾”。这说明“古城”之名并非空穴来风,正是源于西魏到明初的灵州古城。

唐朝初期灵州的属县唐灵州初置六县,这六县是:

怀远县属紧(二等)县,县城原在今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掌政乡稍东的洼路村。仪凤二年(677年)夏,黄河洪水泛滥,将县城冲毁。次年在旧城之西,也就是今天的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另筑怀远县城。以此为起点,银川市城区的建城史已有1330年。如果上溯到被河水冲毁的旧怀远县城,则是始置于北魏孝昌二年(526年),时间还要早150多年。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县内有两个盐池(湖),分别叫红桃、武平,都在贺兰山以西。因此,唐初怀远县的辖境比隋朝大得多,除了今宁夏银川市的3个区,还包括贺兰县全境、永宁县北部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大部。

保静县原为隋朝的弘静县。唐神龙元年(705年)改名“安静县”,唐肃宗在灵州登基改元至德后(756年)又更名“保静县”。其县治、辖境都与隋朝相同。

灵武县属上县,治今青铜峡市邵刚堡西,在当时的汉渠口之北50里。县内又有胡渠、御史、百家等渠溉田。县北42里有千金陂,长50里,宽10里。辖今宁夏青铜峡市大部、永宁县西部。

鸣沙县属上县,治今宁夏中宁县鸣沙镇,城枕黄河。武德二年(619年)为西会州治。贞观六年(632年)至九年为环州治。后环州废,仍以县属灵州。咸亨三年(672年)于县境东置安乐州,以县属之。神龙二年(706年)被默啜攻陷,县城荒废,移治于黄河北岸之丰安城,不久又迁回故地。后又被吐蕃攻占,至大中三年(849年)七月收复,八月改“安乐州”为“威州”,仍以县属之。另外还有安置少数民族的羁縻州东皋兰州寄治县境。

温池县属上县,治今宁夏盐池县惠安堡镇北老盐池古城。唐神龙元年(705年)始置温池县隶灵州。大中四年(850年)改隶威州。因境内有温泉、温泉盐池,故名。郦道元《水经注》卷2河水注:“肥水又东北出峡注于高平川。水东有山,山东有三水县故城,县东有温泉,温泉东有盐池。”1992年本书作者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按《水经注》描述的方位查找,十分顺利地找到了它。这个存在1500多年的温泉,就在今宁夏盐池县惠安堡西至韦州沿公路8公里的路北约300米处,地属今同心县巴庄乡,在太阳山之东。当时仍有较集中的泉眼5处,每处10多眼泉水翻滚,从细沙中冒出,清澈见底。泉水北流,汇成七八亩之湖,再由湖西流出,形成20多米宽的河道。这就是甜水河的源头。据当地牧羊人说,湖水冬不结冰,热气蒸腾,而夏天却是寒彻透骨。就在我们攀谈之时,太阳山煤矿的一个工人用网捕到一条四五斤重的鲤鱼。2003年,笔者再去时,发现已被采石场、石灰厂所毁。温泉盐池即惠安堡之北的南北中三池,历代盐产量甚高,近代枯竭。今惠安堡北之老盐池古城遗址,出土有唐代文物,当是唐温池县治所。辖境包括今宁夏盐池县、同心县、灵武市及吴忠市利通区的交界地区。还有安置少数民族的燕山州、烛龙州寄治县境。

温泉盐池今宁夏盐池县惠安堡北盐湖,因其西有温泉而名,自西汉时已由朝廷置盐官管理,盐产量很高。唐代盐湖周围31里,仍在大规模开采。朝廷在此置温池榷税使,设榷税使1员、推官2员、巡官2员、胥吏(收税官)39员,防池官健及池户165户。所产之盐由商家运销,朝廷只管税收。神龙间陷于吐蕃,大中三年(849年)收复,次年三月改由朝廷的度支直接购销,由灵州分巡院官具体管理,其收入供军费开支。

定远县属上县,治定远城(今宁夏平罗县姚伏镇附近)。唐先天二年(713年)郭元振为朔方军大总管,筑定远城为行军结集之所,其后升为县,属灵州。辖今宁夏石嘴山市所辖之黄河以西各地,包括大武口区、惠农区和平罗县。景福元年(892年)升为警州。

唐中后期灵州境内的州县变迁天宝年间之后,灵州属县时有增减,有的县曾升为州,其中有的州又曾多次更名,主要有:

西会州、环州治鸣沙县(今宁夏中宁县鸣沙镇),北周于此始置会州,后废。唐武德二年(619年)置西会州,辖鸣沙县,州县同治。贞观六年(632年)以大河环曲改名“环州”。至九年州废。

回州治所待考,可能与丰安县同治一地。辖地不详。贞观四年(630年)析回乐县地置州,领丰安县。贞观十三年(639年)州、县皆废,其地并入回乐县。

丰安县驻丰安城(疑在今宁夏中宁县石空附近),隋置丰安县,后废。唐武德四年(621年)由回乐县境析置丰安县,属灵州。辖今宁夏中卫县、中宁县的黄河以北各地。贞观四年(630年)改属回州。贞观十三年(639年)并入回乐县。神龙二年(706年)鸣沙县治一度移入废丰安城。丰宁城是否就是丰安军城?“安”为“宁”字之笔误也有可能。

雄州原治今宁夏中宁县石空附近,后西迁至今宁夏中卫县城关附近,始置时间不详,但肯定在唐朝中后期,治所在黄河北岸,东距灵州180里,约今中宁县石空。中和元年徙治承天堡(今宁夏中卫县城关附近)为行州。

丰宁城详址待考。据《旧唐书》《新唐书》载:至德元年(756年),李亨避安史之乱北上,六月至丰宁城南,见黄河天堑之固,欲整军北渡,以保丰宁,忽大风飞沙,跬步之间不辨人物,于是回军灵武,随后登基,是为“唐肃宗”。照文中描述,此丰宁城当在今宁夏中宁县的黄河北岸。

警州治定远城(今宁夏平罗县姚伏镇附近),本定远县,景福元年(892年)灵威节度使韩遵上表升为警州。有羊马城,幅员14里,信安王李伟所筑。参见定远军、定远县。

唐代的产盐胜地盐州唐代宁夏中部、北部绝大多数地方属灵州。除此之外,今宁夏盐池县的东部、中部都属盐州管辖。盐州治五原县,在今陕西定边县南,隋为盐川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置盐州,领五原、兴宁两县,州县均寄治灵州。四年(621年)撤兴宁县,其地并入五原县。贞观元年(627年)撤盐州,以五原县改属灵州。次年复置盐州及五原、兴宁两县,属夏州都督府,旋即改属灵州都督府。开元年间有民众3025户,辖7乡。年贡盐山40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五原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盐州。永泰元年(765年)置盐州都督府。贞元三年(787年)被吐蕃攻占,毁其城,随后收复。贞元九年(793年)二月,朝廷派杜希全率六千士卒重筑盐州城,两旬工毕。为此,著名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长诗《城盐州》。元和八年(813年)复属夏州都督府,领五原、白池两县。盐州是产盐胜地,境内有众多盐池。按《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当时全国共有盐池18处,其中在灵州境内的7处,即温池、宏静池、红桃池、两井池、长尾池、五泉池、武平池;盐州境内4处,即乌池、白池、瓦池、细项池。盐州的4个盐池中,又以乌池、白池的盐产量最高。乌池就是今宁夏盐池县城东约9公里处的苟池(今属陕西定边县)。唐代属朝廷直接管理,设榷税使1员、推官1员、巡官2员、胥吏(税官)130人、池户440人。所产之盐粜出后,再籴米上缴朝廷,定额为每年15万石。如按每人食用5石(120市斤)计,足够3万官吏的禄米供应。这种办法叫“收博榷米”或“输米代盐”。到五代时,乌池的榷税定额变为每年绢10万匹、米万石。盐州在唐代辖有五原、白池2县:

五原县为上县,治今陕西定边县南。隋始置。境内有龙游原、乞地千原、青岭原、可岚贞原、横槽原等五原,故名。其中的青岭原在青山乡,横槽原在大水坑一带。唐贞元十七年(801年),吐蕃的驿骑“飞鸟使”就到达过“盐州西九十里”的横槽原。唐武德元年(618年)属盐州,同年寄治灵州。四年(621年)兴宁县地并入。贞观元年(627年)撤县改属灵州。次年复置五原县,仍为盐州治。天宝元年(742年)为五原郡治。乾元元年(758年)复为盐州治。辖境同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