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课堂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反馈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但有些教师往往忽视课堂提问,因而会影响教学的质量。
名教师与新教师在课堂提问方面存在许多不同的地方。首先,名教师比普通教师设计的问题数量要多,因而学生获得反馈的机会就越多。其次,名教师比普通教师提的问题内容要深刻。比如,课堂上,在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后,名教师又会再提另外一个更难的问题,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再次,名教师比普通教师要更善于通过提问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比如,对于错误的回答,名教师会针对同一学生提出另外一个问题,或者是给出指导性反馈(即教师知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哪一步会导致错误,而不仅仅说出答案是错的),有效地帮助该同学找到错误的出处,对问题内容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最后,名教师比新教师更容易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名教师能够熟练地把握教学的方向并顺利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他们不会因为课堂的变化而影响教学进度,也就是说,他们对教学情况始终能够灵活掌握,而普通教师则相反,他们一旦允许学生提问就很有可能被学生的问题牵扯不清而绕不回来。要是想按着原定的计划来完成教学目标,就显得过于“勉强”了,反而耽误了教学进程。所以,在教学中,人们常把这样的教学形象地称作“放得开而收不拢”。
而且,对于普通教师来说,在课堂教学提问中还存在一些教学技能上的问题,这在不同程度上也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课堂提问没有提前设计好,随口提问,让学生不假思索地简单问答,诸如“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问题。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提问不少,但收效甚微。或是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一条条地进行描述,或者罗列一系列练习让学生机械地回忆简单问题,这些问题的内容思维含量不高,低层次的认知问题较多,无法激起学生们思维上的积极参与。
有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并不让学生来回答,而是自问自答,甚至问题提出后,也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或给的时间很短,尤其留给学习水平低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就更短了,这样学生就没有思考的机会。有时,教师先点人名,再提问题。被点名的学生站起来了,还不知道要回答什么,心中惶惶不安,而其他学生思想又不集中,这样往往会造成一个人惊慌,大家松弛的局面,效果反而不好。有时,教师不自觉地偏向于前排和中间区域的学生提问,或有时只对成绩好的学生提问。一个问题还未作出明确结论,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也不置可否,也不作评价。这样怎么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呢?那么,怎样做才能像名教师一样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
有效的提问是指那些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回答并因此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这里就怎样促进课堂有效提问的技巧性提出以下建议:
注重问题设计
名教师一般非常注重问题的设计,他们对提问的质量和问题的设计有着深刻的认识。如果教师在备课时并未进行问题设计而是即兴提问的话,这样的问题会偏离教学重点和关键点,或问题仅仅限于层次较低水平。因此,对问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大纲,挖掘教材中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层次不一的提问。首先,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当,问题过难,学生便没有回答问题的信心;问题过易,又不利于学生思考能力的拓展。问题的难易程度到底如何掌握呢?教师应以多数学生经过大脑运行后能正确答出为宜。其次,课堂提问的设计尽量形成系列,环环紧扣教学内容,对于易混淆、易出错的知识点都应通过提问来加以区别。教师还应把问题设计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改变课堂提问的随意性。
注重精问,激趣创境
课堂提问不是越多越好,问题设计不在多而在精。一个满意的问题,应该具备三个特点:1.问题内容主题突出,文字叙述一目了然;2.问题内涵丰富,能充分体现问题本质;3.问题难易适中,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遗憾的是,我们课堂教学中“笨问题”太多了,一些毫无价值的连环问、满堂问等,常常充斥于教学过程中。因为,毫无价值的提问只能让课堂学习变得平淡无味,而精当的提问却能使平淡的教学波澜叠起。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和加工教材,对问题的内容做到取舍有度,在教材和学生空白点处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问题。同时,用亲切、平和的语言调适学生的心理,激励学生逐步走向尝试性探究之路,让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碰撞中,获取知识的能量、锻炼才智,唤起创造的激情。
注重巧问,曲折生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好:“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番话说出了提问的深刻内涵,同时,也强调了“巧问”的重要性。巧问的精髓在于“迂回战术”——问在此而意在彼。让学生的思维不是沿着直线走而是“拐上几个弯”才能找到正确答案,这种提问方式较为神秘,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索情趣。如果说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那么巧妙提问就是引发学生兴趣之弦的金手指,表面上看似问题很简单,但这毫不费力的一拨,却能够产生“错综见义,曲折生姿”的奇特功效。这就是“巧问”的重要作用。
注重浅问,化难为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不是越深越好。通过教育心理学中得知,中小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他们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因此,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问题过高难度过大,势必会影响学生正确回答,有时,还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和课堂答题“冷场”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还会抑制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所以,对一些难度较深的问题和不好理解的提问,教师都要适当将问题提前加工,进行化难为易,化深为简的“深题浅问”处理。
拓展问题,提供话题
课堂提问虽然好处多多,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回答问题总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的,而学生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从课堂气氛来看好像学生思维很活跃,而实际上,学生学得并不主动。所以,我们的教师不仅要设计好课堂提问,而且,更多的时候还是要找出一些“话题”,与学生们一起就“话题”进行平等的“交流”。话题跟问题是不同的,话题的主要特点是:话题的范围涉及面广,学生可以围绕话题自由发表意见,而不是在回答老师的提问,因此,“答案意识”淡化,师生通过交谈获得的认识是多元化的。在话题的交流情境下,师生之间没有上下之分,在共同的讨论中又体现着教师“导”的作用。这样,在“话题”的广泛交流的情境下,学生摆脱了让问题“牵”着走的处境,讨论的空间拓宽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都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而“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策略也得到了贯彻实施。
注重问题的语言表达
教师在课堂上对提问的表述,应该思路是很清晰的,清晰的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正确回答问题的可能性。提问时的语言一定要做到准确、简明、清晰,尽量避免含糊不清、拖泥带水或模棱两可的提问。这样的提问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找不到北,我们尽量避免反问,因为,反问的问题,是不要求学生动什么脑筋的,直接说出答案即可,这样学生的思维是得不到锻炼的,还有一点就是尽量避免将答案包含在问题之中。有时,教师刚刚提出一个问题,随后又重复描述问题,这样学生的思路就会被打断,而重新描述的问题与最初的问题又不相同。有经验的教师是不会这样做的,更不会在学生回答问题时,重新措辞来打乱学生的思路。教师完全可以用语言提醒学生注意老师将要提出的问题,比如:“我提出一个问题请你们思考一下”“我提出一个问题,看你们谁答得好”,这样的提醒能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问题的思考活动中去,最终做出正确的回答。
因人施问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由来已久,它也是当今教育工作者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方法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就应该“因人施问”了。教师提问过后,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课堂具体情况和学生思考问题的表情来选择不同基础的学生来回答。
把握提问的时机
怎样把握好课堂提问时机,在当今课堂教学过程中是较为关键的一点,提问的时机把握的好,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提问时机不当,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上课效果,甚至引起相反效果。所以,教师把握住提问的最佳时机,使课堂提问更加科学、合理。课堂提问的分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课前的复习提问、过渡提问,讲授中的突出重点提问、化解难点提问,小结中的知识总结提问,还有为激发兴趣而设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提问等等。这些提问如果运用得及时、到位,就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到积极主动地争取,从而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