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课堂提问的艺术
25538900000026

第26章 抓住课堂提问的兴趣点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中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成功的提问就没有教学的艺术,精彩的提问使课堂教学生机勃勃,教学也有声有色。只有从根本上树立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

那么,怎样的提问才算是一个好的提问呢?日本的一些教育家根据提问的优劣把课堂提问分为两种类型:“重要的提问”和“徒劳的提问”,并指出“重要的提问”具有以下五个特点:①可以体现出教师对教材的研究程度;②可以反映出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④能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具体目标;⑤能有效启发学生自省。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中每一道提问都成为“重要的提问”呢?因为“重要的提问”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探究知识,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要实现上述目的,就要准确地抓住以下几个提问点提问:

抓住兴趣点提问

所谓兴趣点,就是学生天然的催化剂,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由此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如在音乐课中,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想象、思维能力方面都比较差,教师可借助插图导入,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从而帮助他们理解音乐内涵。

抓住发散点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掘教材关键因素,抓住教材中的难点,由这些难点设计提问内容,使这些提问的功能,达到引起发散性思维的目的。抓住发散点提问是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寻找多种方向的解题思路,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抓住问题的矛盾点提问

这种提问可以抓住一对矛盾也可以抓住一个现象或一个主题来提问,让提问的中心思想向新课方向渐渐靠近。在此种提问中,教师有时也可以穿插一些小实验来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讨论与思维向纵深方面发展。由于讨论目的鲜明,范围确定,学生思维也比较活跃,同时这也为教师能及时抓住学生认知情况提供了机会,这就很好地保证了新课内容的自然引入。

抓聚合点提问

顾名思义,聚合点就是把文章中的热点问题或是中心思想聚合起来,集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来讨论。教师围绕知识的聚合点提问,能有效抓住一点而提挈全文,保证教学的整体性与时效性。

抓住模糊点提问

在模糊点设计提问,也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置的,因为学生对文章的鉴赏力还没有,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是表面的,想法也往往带有片面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收集的信息便能准确地捕捉学生在认识上的模糊点,针对模糊点来提问加以引导,促其学生思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主题思想。这样的模糊点式提问引导,既让学生搞清楚了知识上的模糊点,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益处多多。

课堂提问形式要新颖灵活

课堂提问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意外情况,但也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学目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以下几种方式:1.教师可让学生先看书,然后由教师提问;2.教师也可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看书思考,然后再让学生回答;3.也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后,通过讨论再回答;4.也可以在提问回答后通过学生的讨论再答;5.还可在教师提问后让学生提出质疑问题,也可让学生提出质疑问题后由教师再行提问。总之,教师要力求提问的新颖灵活性,使课堂提问充满生机和活力。课堂提问,无论是教师问还是学生问,不仅要避免“满堂问”“一问到底”的僵化呆板的模式,还要避免教师提问后学生齐答的方法,更不要让提问以肤浅的“是不是”的词句来问学生,因为这样的提问往往思考的价值不大,更无任何实际意义,对学生来说没有任何益处。只有把提问和读书、独立思考、讨论、书面回答、板练、点拨等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各种方法的优化组合,才能使我们的课堂生机勃勃。

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

提问要有一定的启发性,才能使教师的提问变得有价值、有意义。因为提问的启发性,能激发学生拓展思维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答案,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因此,启发性提问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表现在对学生有效的引导上,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顾及到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

课堂提问要目的明确

课堂提问不是随机而问的,它有一定的教学目标。所以,在一般的课堂提问中,提问主题都是在围绕教学目的来进行的,还要紧扣教材内容,并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进行课堂提问的设计。

课堂提问要层次清楚

课堂提问层次是否清楚,主题是否明确,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首先,要处理好提问操作过程中的时间层次,才能保证课堂教学计划顺利进行。心理学家们认为,在课堂提问中教师有两个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与“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要有足够的等待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考虑问题。“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也要等待相当的时间再来评价学生的答案。这是为了能留给学生回忆、联想、分析问题的时间。

其次,课堂提问的设计要适应教学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能够体现教材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问题与问题之间应有时间层次的划分;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好问题的停顿及过渡等,以增强提问的层次感和节奏感。

课堂提问要难易适度

提问要做到难易适度,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和年龄的差异,让提问内容尽量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尽量防止提问以下内容:1.浅——提问缺乏吸引力,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2.偏——提问抓不住重点,却总在枝节问题上绕圈;3.深——提问的内容深不可测,让学生高不可攀,更让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提问如果太容易了,就无法引起学生的思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极为不利。提问如果太难了,又让学生难以下手,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教学效果也适得其反。教师要掌握好提问的难易适度,问题的适度性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从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活动一步一个台阶地导向求知的新殿堂。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说的那样:先问一些比较容易、有趣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问题的难度。由此说来,教师的提问就好似一架登山的台阶,学生们在寻求答案的同时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山峰,还有一个更高的山峰矗立在自己的面前,于是学生们步步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跃了。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这也是对当今素质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它对提高教学质量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提问要力求让大多数学生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这样的课堂提问就做到了整体优化,同时,也兼顾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一般来说,一节课内发言的学生越多越好,同一学生发言不宜过多,因为要照顾到不同基础、不同小组、不同位置的学生,所以,要让大家的发言都有均等的机会。教师也可以适当搞一点儿书面答问训练,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动脑、动手完成答问。除此外,教师也可适当穿插一些散读类或齐读的方式,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动口,这样85%的学生完成了85%的学习任务。

不少教师在提问中,只偏向少数优秀学生,对成绩中差的学生提问相对偏少。当然,有些老师的做法也能理解,主要是担心中差生回答不出而影响教学进度。根据调查,基础不同的学生都有答问的愿望,尤其是学习水平差的学生,对老师是否提问自己很敏感,认为老师提问自己是老师信任的表现,对老师在提问时冷落他们很有意见,并要求教师对他们要一视同仁。因此,教师的偏爱会使提问艺术失去它应有的魅力。

课堂提问要体现学法指导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在“把科学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上下工夫,还要研究怎样能让学生把知识学到手。因此,教师提问的角度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与掌握上。由此,课堂提问的语言一定要体现教师的学法指导,语气规范、简洁,自然、亲切,语速也要快慢适宜。

引导学生质疑

学贵有疑,“思”多是以“疑”为基础的,因此,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

“无疑—有疑—无疑”,学生在这种思维矛盾的循环过程中,不断成长起来。

因此,课堂提问并不是单向的活动形式,更多的是师生双方的互动交流,主要体现在教师激疑、学生质疑的这种多向活动形式上,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信息传递的形式由原来的“直线单向平面”式,转为现在的“互相交叉的多向立体”式,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互通无阻,信息反馈及时,这是对质疑提问提出的更高要求。

当然,教师激疑,并不是让提问回答放任自流,而是放中有控,控中有序。因而,教师在激疑问题上,对学生的思维应起一定的引导作用。通过“激疑”提问,能够巧妙地捕捉学生思维火花,从而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开动脑筋,协助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通过“控疑”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整合与调控,使之不偏离教学目标;通过“存疑”,教师可以将有价值的问题保留下来,编入教案,并将其应用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当然,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时,还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在将要讲入新课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外提前准备好的问题,然后再逐渐过渡到课内质疑。课内质疑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思考,并让他们把准备好的问题先放在学习小组内交流答案,再将优选出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注重激励

在不断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生的成绩=激励×能力,从这个公式中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学生的成绩是随着教师的鼓励而提高的。如果教师能够善于引导,善于激励学生的话,对培养学生参与提问的积极性就能游刃有余了。激励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成功激励——让学生获得成功。经过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学生就能够有效地提出问题,这也是学生经过努力获得的问题;而学生对教师所提的问题也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精彩的回答,这会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更加刻苦地学习,更加乐于参与提问。但应当注意的是,问题设置要适当,如果问题太容易或太难都会使提问失去激励的功能。

情感激励——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真挚的爱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引导他们,这种爱是开启他们心灵之门的钥匙。当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时,就一定会产生出特定的情感反应,很愿意把教师的期望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都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回答问题,针对现象提出疑问。假如师生关系僵化,感情距离拉大,学生即便知道了问题的答案,也不会主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及时表扬——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表扬越及时,效果就越好,激励作用也就越大。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赞扬;对于答错的学生,也应肯定其答问的勇气,希望其再接再厉。这样的表扬,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也激励了他们参与答问的积极性,益处多多。

3.期望激励——这是教师对学生寄以深切期望又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的有效方法之一。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说明,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学习能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规律不断提醒我们,在与学生互动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而且,还要有意暗示后进生在学习上也不比别的同学差,同样也能获得优异的成绩。在提问时,要视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而进行,可以经常向不同基础的学生投以期待的目光。对于后进生来说,这种师生间的信息传递,会激励他们为实现教师的这种“期待”而弥补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会更加努力地认真学习,并迎头赶上其他学习好的同学。

巧妙打破课堂提问的僵局

过去的教学模式一般采用注入式进行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在课堂上不参与提问活动的学生颇感头痛。因为,课堂上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当教师把问题提出来或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时,学生都没有反应。教师会再强调,“请同学们大胆举手发言”,学生还是没有反应。另一种现象是,教师提问后偶尔会有几个学生举手,但多半是班上的“小领导”之类,全班同学对回答问题仍是十分被动、消极,整体反应较为冷淡。

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个别教师便把责任都推到学生头上,说这些学生基础太差,没有学习的兴趣,更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教师的问题根本听不懂等等,情况真是这样的吗?如果你走到这些学生中去明察暗访,就会发现很多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及课堂上的一些做法也是很有意见的。

当然,教师对学生的指责是没有任何理由的。有这么一个事例,很能说明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某山村有一个课题组,集中偏远地区的语文教师到一所学校进行实际操练,而这个班有四位教师在代课,其中一位是科任陈老师,在上课前他反复强调说,这些学生不行,基础太差,胆子又小,上课不敢举手发言的。果真,当陈老师和校本部的另外两位老师上课时,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反应很冷淡。但是,当课题组中的一位来自偏远地区的谢老师上课时,课堂包不住了,仿佛涌入了一股强劲的热流,学生们在课堂上发言个个跃跃欲试,学习热情超前。前后效果一对比就知道了,这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教学世界。这堂课的上课情景,陈老师是全程经历的。那么,为什么前后几位教师的上课效果会有那么大的差异呢?原因很简单,就是教学技能的熟练问题,前三位教师的教学技能还比较陌生,而课题组中的这位教师的教学技能显然已经比较熟练了。从此以后,陈老师再也不埋怨学生了,开始钻研教学技能,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了深刻反思。

当然,对于学生不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反应冷淡等等一系列现象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主要原因还是由教师本人教学技能不熟练造成的。但需要着重强调的是,当课堂出现这种情况时,一定要好好找找原因,看看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而不应一个劲地把责任都推在学生的头上。“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很能说明这一问题的。当然,也不能排除其他原因,学生不举手回答问题或反应冷淡,有时并不是学生听不懂教师的问题,他们或者是看不起老师,不愿回答,有意要看你的笑话;或者师生之间关系僵化,给学生造成一种敌对情绪,从而导致“我就不学你教的”这样的结果;或者学生曾受到过教师的讽刺、挖苦或批评,已经丧失了回答问题的兴趣、热情和信心等等。在多数情况下,主要是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没有掌握要领,从而无从下手回答问题等等。凡此种种,都是教师没有熟练掌握教学技能造成的。

要解决以上出现的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与学生充分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参与学生的各种活动,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深挖钻研教材,逐渐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下面列举的一些比较简单和易于掌握的教学技巧,比较有助于对刚处于转型期的教师打破课堂提问的僵局。

1.根据课堂教学情况,教师在提问时可以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

2.可以让学生由书面方式进行答题,待七八成的学生有了答案时,再让完成问题的同学举手回答,然后从中挑选几名学生回答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的习惯。

3.教师提出问题后,一是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二是也可以组成学习小组讨论,最后再点名让学生回答或学习小组的代表回答。

4.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留给学生适当的答题时间。

5.在学生独立思考、书面作业或讨论时教师不宜多插话。

6.教师上课时应精神饱满,面带微笑,用亲切、期待、信任的目光和学生的目光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