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课堂提问的艺术
25538900000009

第9章 课堂提问的技能

我们从思维心理学中知道,人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人就不会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与思维紧密相连,如果没有问题,思维也就停止了。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疑者,觉悟之机也。”要提高教师课堂提问的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就需要教师平常多练习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会常常发现同样的问题:如果这样提问,学生就会发蒙,不知如何回答,而如果换一种方式来提问学生的话,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更是如此。对于课堂提问的设计成功与否,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与低、教学效果的成功与失败。

提问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各种教育技术及其教学资源,向学生提出质疑问题,并通过学生的思考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启发学生心智、巩固知识和提高基本技能的教学方法之一。

比如当一位教师在讲梯形面积时,提出了如下问题:

1.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

2.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求它的面积时,需要转化成什么图形?

3.求三角形面积时需要把它转化成什么图形?

4.由上面的问题,怎样求出梯形的面积呢?可以把它变为什么图形?

根据以上问题的提出,学生便开始积极思考来应答老师的问题了。这样,在学生答题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其实完成了一个推理过程。在他们思维中就是用学过的知识怎样一环紧扣一环地进行自然推导,最终得出了梯形的面积。答题的过程启发了他们的思考力,对问题的应答也就得心应手、顺理成章了。这样的提问,是可以把学生心中认知的矛盾展开的,从而积极引导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他们解题的兴趣。

课堂提问不仅有“问什么”的问题,还有“怎么问”的问题,这都是需要我们教师注意的问题。课堂教学提问要注意“怎么问”,就要讲究提问的方法与技巧。实际上,课堂提问没有标准的模式,提问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教师要善于提问、精于提问。提出的问题,要问得“开窍”、问得“美”,这样才能够有效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这其中要渗透着教师多少艰辛的努力与付出啊。

选择问题

一般来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要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经过提前精心筛选,避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问题选择得当便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兴趣。但是如果问题选择不当,就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难以达到教学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

首先,课堂提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第二,课堂提问要疑而不难,有一定的技巧性。第三,课堂提问要富于趣味性和吸引力。

总之,教师尽可能地选择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情趣的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自觉寻求答案的积极性。

记得有一个教学的例子,是在一节七年级地理课上,有一位老师正为学生们讲“世界人口”。这位教师在课堂上用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计算几个国家的人口密度,学生在比较后,得出结果是中国的人口密度最大。当这堂课快要结束时,这位教师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给学生:“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能不能用迁移的办法平均一下世界人口?”这位教师的想法是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本身没什么问题,可问题偏偏出在提出的“问题”上。这“平均人口”的办法是能用简单的“能与不能”来回答的吗?这是七年级学生能回答得了的问题吗?很显然这位教师提的问题范围太广了,不仅启发不了学生回答问题,反而加大了回答问题的难度,使学生无所适从。

从以上这个例子看出,一个好的提问应该包含最基本的知识点、突出知识的重点与难点,问题难度深浅合适、与其他问题关联密切并有较大的引申余地等等。课堂上的教学提问看似随机应变,但实际上教师的功夫都在课堂外。要求教师既“备”好教材、又“备”好教法,又要“备”好学生,认真钻研教育教学理论,掌握教学规律,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课堂提问的时机得当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时机不当就会分散学生的精力,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一开始时设疑提问,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借此设问可以迅速起到激发学生的探求知识的热情。

有位教师在讲六年级的数学“轴对称图形”一节课时,首先让学生先复习已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再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形中的共同特征,启发学生通过对折图形的对比,发现问题。学生们纷纷动手折图形,一节课上得兴趣盎然,学生们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这位教师不仅很好地抓住了提问时机,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在教学进行到课程中间时,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精力最旺盛的时候提问,因为此时学生急需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出疑问,以便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在课堂教学进行到课尾时提问,可以及时考查学生对本堂课所学的知识的掌握程度,找出所讲授内容上的不足点,以便及时调整计划,及时修正弥补授课中的不足,同时又可以引导学生们提前预习下一节新课的内容,这样岂不一举两得?

反向提问

反向提问主要是指对现有的资料进行反向思考而提出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类问题的提出常常能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它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过渡到逆向思维,有利于学生突破旧有的思维定势,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这也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必需具备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提问常常使用“不”“无”“反”等词语。比如,“不这样可以吗?”“为什么不那样呢?”“反过来会怎么样呢?”有的学生反而以“弄斧到班门”为题,树立了一种不耻下问、虚心学习、虚心求教的良好品质,而这样的品质对于提升一个人的素质非常重要。这个立意就是逆向思维的结果。

迂回提问

迂回提问法是指教师不正面揭示问题,而是迂回曲折地把问题摆出来。这种提问富于启发性,能吸引学生探究和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使他们对问题的根源产生不断挖掘的精神,并找出问题的本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迂回提问法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思维的潜能,能起到诗意般的“投石击破水中天”的奇特效果。

比如某位教师在讲授《愚公移山》时,用两个典型的范例来说明:1.对“愚公年且九十”中的“且”字,教师没有直问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之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2.对“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中的“孀”字与“遗”两字,这位教师没有对学生直接说出字的意思,而是提出问题:“邻居家的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学生看了课文都高兴得笑了起来,说:“他没有爸爸呀!”教师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答“因为他妈妈是孀妻,他是遗男呀!”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理解了“孀”、“遗”二字的意思。

联想方法

联想方法的提问主要是从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出发,通过知识内容的前后联系,让学生自己类比出新的知识结构,达到知识转移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比如,在讲授《老山界》一文中,对于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的用法,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教师不妨换个角度来问学生:“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又比如小明起床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了。小明的“抢”字与本文中红军战士的“抢”字有什么不一样?通过这一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字这一动作性的用词,理解上就更明确了。

这种联想方法式的提问可以结合其他教学提问的方法综合运用,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