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班级图书角系列:我的第一本文学常识书
26309300000034

第34章 神话典故(3)

东汉官员桥玄品行端庄,嫉恶如仇。有次,一伙强盗绑住他十岁的儿子,带进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桥玄立即拿钱赎取,遭到桥玄怒斥。不多时,官兵包围了桥家,但因怕强盗会杀人,迟迟不敢动手。这时桥玄愤怒地喊道:“我难道能因为儿子的生命而放了这伙坏人吗?”催促官兵们赶快动手。结果,桥玄的儿子被强盗杀死了。人们因此称赞桥玄“百折不挠”,始终保持节操。现在的人用百折不挠形容不管经受多少挫折,决不退缩或屈服。

让人“不寒而栗”的义纵

汉武帝时,有一个人叫义纵的人,因为受到太后的恩宠,做了上党郡某县令。上任以后,公务办得很出色,不论是有钱有势的豪绅,还是平民,只要犯了法,义纵秉公审办,皇上很赞赏他,调他做河内郡都尉。一到任,他立即把祸害一方的豪门大族满门抄斩,一时间,河内郡的治安和社会风气大有好转。后来,汉武帝又任命义纵做定襄太守。当时定襄的社会治安很差,义纵到任以后,把押在狱中的二百多名重犯以及为重犯开脱罪责进行贿赂的二百多名亲属,一律严加追究,拘捕治罪,一天就处死了四百多人。从此以后,定襄的人一听到义纵的名字就“不寒而栗”,就是在天气不冷的时候也浑身发抖。

“不合时宜”的由来

汉哀帝做皇帝以后,经常生病,担任“黄门待诏”的顾问官夏贺良就向汉哀帝上奏说应该改年号和历法。于是哀帝就改了帝号、年号,还把计时的漏上的刻度从一百度改成了一百二十度。可改了以后哀帝还是照样生病。这时,夏贺良等人想趁机干预朝政,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哀帝后来也知道了他们实际上是一伙骗子,于是又下诏书说:“夏贺良等所说的、所做的,都是违经背古,不合时宜。”“不合时宜”的本意就是不符合时势的需要,与世情不相投合。

“百闻不如一见”典故的由来

西汉时期,羌人侵入边界,攻城夺地,烧杀抢掠。宣帝召集群臣,询问谁愿领兵前去拒敌。76岁的老将赵充国自告奋勇,要担当这一重任。宣帝问他要派多少兵马,他说:“百闻不如一见,用兵是很难在遥远的地方算计好的。我要亲自到那里去看看,然后确定攻守计划,画好作战地图,再向陛下上奏”。经宣帝同意,赵充国带领一队人马出发。赵充国观察了地形,又从俘虏口中得知敌人内部的情况,了解到敌军的兵力部署,然后制定出屯兵把守、整治边境、分化瓦解羌人的策略上奏宣帝。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

“按图索骥”的笑话

孙阳是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伯乐有个儿子,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父亲的《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着书出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现在的人用按图索骥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也指顺着线索去寻找。

枚乘“安如泰山”

汉代“七王之乱”以前,著名的文学家枚乘清醒地看到刘濞阴谋反叛的祸害,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叠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能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一下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但刘濞执迷不悟,不久“七国之乱”爆发,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叛军,吴王刘濞逃到东越被杀。安如泰山是指安稳的像泰山一样,形容十分稳固,不可动摇。

“胸有成竹”的画家文同

北宋画家文同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后来人们用“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势如破竹”的由来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二十多万兵马攻打吴国,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时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趁现在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

司马迁与“九牛一毛”的由来

西汉时,李陵战败投降了匈奴,对此汉武帝非常震怒。司马迁爽直地向汉武帝说,李陵是一个重交情、讲义气的大将,所以他并不是真投降,一定会等待有利时机来报答国家。汉武帝听后,龙颜大怒,认为司马迁在为李陵辩护,对司马迁施行了当时最为残酷的宫刑。司马迁受宫刑后,本想一死了之,但他又冷静地想,如果自己真的死了,在达官贵人眼里,不过像九牛一毛,一蝼蚁何以异?正因为如此,他才忍辱负重,终于完成了宏伟巨著《史记》,从此名垂千古。现在,人们用“九牛一毛”来比喻数量非常多,或者形容事物非常渺小。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韩信为刘邦建立西汉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封他为齐王,后改封为楚王。刘邦称帝以后,有人密报韩信将要“谋反”,刘邦听后心中非常着急,最后采取了陈平的计谋,把韩信骗到皇宫夺了他的兵权,把他从楚王降为淮阴侯。有一次,刘邦问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韩信直截了当地回答说,他不过能领兵十万。刘邦又接着问韩信能带多少兵呢?韩信回答说他带兵越多越好。刘邦听后哈哈大笑,不禁问道:“既然你带兵越多越好,怎么会被我捉住呢?”韩信镇定自若地解释说:“您虽然不能将兵,但善于用将。这就是我之所以被您捉住的原因。”后来,人们用“多多益善”表示愈多愈好。

刘邦“独当一面”的大将

刘邦与张良一起东征讨伐项羽,可是到了彭城却被项羽打败了,当军队撤退到下邑的时候,汉王刘邦心里非常烦恼,跳下马来,十分着急,对张良说,谁可以为他建功立业,他就把关东地区作为封赏给谁。张良深思了一下说,九江王英布,是楚军的悍将,他与项王有隔阂,彭越正在梁地反击楚军,这两个人都可以使用,汉王的将领中,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他可以一个人独自承担重任,如果要拿出关东地区来封赏,可以分赏给彭越、英布和韩信这三个人。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打败楚军取得天下。于是刘邦便派人游说英布归汉,又派人同彭越取得联系,共同对付项羽。后来,人们用“独当一面”来说明一个人可以独立承担某种工作。

“视死如归”的由来

春秋时,齐桓公向管仲询问改革政治、复兴国家的方略大计,管仲回答说:“开辟土地,发展生产,我不如宁敕,请派他做主管经济的大官。进退得体,礼仪娴熟,我不如隰朋,请派他做主管外交的大官。不惜个人生命,冒犯进谏,我不如东郭牙,请派他做主管监察的大官。行军整肃,战斗英勇,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城父,请派他做大司马。断案英明,我不如弦章,请派他做主管司法的大官。您假若只想治国强兵有这五个人就足够了。如果您想成为诸侯的霸主,那么有我管仲在这里就行了。”齐桓公听后非常高兴,对管仲言听计从,最终完成了霸业。后来,人们用“视死如归”来形容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的精神。

“欲罢不能”的颜回

颜回是鲁国人,和父亲颜路一起来跟随孔子学习。学习一段时间后,颜回叹道∶“夫子讲的道理,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钻研越觉得坚深,看似在面前,一会又出现在背后。夫子循序渐进地教我,用语言来打开我的智慧,用礼义来约束我的行为,现在我想停止不学也不可能了(欲罢不能)。”“欲罢不能”指想停止却停止不了。

“利令智昏”的平原君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攻打韩国,上党城眼看就要失守,上党守将冯亭认为与其让秦国占了上党,还不如把它转交给赵国,韩国就可以和赵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的侵略。当冯亭派人把上党的地图带给赵孝成王时,赵王左右为难,就和平原君商议,平原君认为不费一兵一卒,就可得到上党的土地,决不能坐失良机。赵王听了平原君的话,派他到上党去接受土地。秦国看到即将到手的土地却被赵国占了,转而来攻打赵国,赵国派出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去应战,结果在长平之战中大败。司马迁在评价这件事时,认为平原君是一个行为高出一般世俗弟子的公子,但却不明白“利令智昏”的道理。后来,人们用“利令智昏”来形容因贪利而失去了理智。

“乐不思蜀”的刘禅

三国时期,魏国把蜀汉灭亡后,后主刘禅被迫迁居到洛阳。有一天,魏国的司马昭请刘禅喝酒,给他特意表演了蜀地的舞蹈,当时在场的人看了都感触颇深,十分难过,可是刘禅却毫不在意,还笑嘻嘻地欣赏。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感慨地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帮助不了这个昏庸的君主。随后,司马昭问刘禅想不想蜀国,刘禅高兴地说:“此间乐,不思蜀!”后来人们用“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返,或者表示身处幸福之中却忘了过去的痛苦。

被“束之高阁”的将军殷浩

庚翼是东晋人,他从小就有过人的才智,作战中屡立奇功,官至征西将军。与他同时代的殷浩也很有才能,而且长于高谈阔论,任建武将军,但是在讨伐放昌和洛阳的战役中,殷浩却屡打败仗,被革了职。后来有人向庚翼建议,让殷浩重新出来做官,庚翼认为殷浩是一个徒有虚名的清谈家,只会高谈阔论,而没有真才实干,于是带着鄙夷的神情说:“他像无用之物一样,只好把他捆起来放到高楼上去,等到天下太平后,再来考虑任用他。”后来,人们用“束之高阁”来比喻把什么东西放在一边,不用理它。

“沾沾自喜”的窦婴

西汉时期,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的亲侄窦婴在平定“七国之乱”中有功,被封为魏其侯。后来,窦婴做了栗太子的老师。当景帝要废除栗太子而另立太子时,他多次劝谏,为太子据理力争,汉景帝因此对他心怀不满。不久,汉景帝罢免了庸碌无为的丞相刘舍,窦太后多次劝景帝封窦婴为丞相。可是汉景帝总是不同意,他说:“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后来,人们用“沾沾自喜”来形容自以为了不起、洋洋自得的样子。

纪少瑜“梦笔生花”

纪少瑜是南朝有名的文士,相传纪少瑜幼年时,才华并不出众,但是他非常刻苦用功,他的诚心感动了文神,有一天晚上,他看书不知不觉地睡着了,梦见文神把一支笔送给了他,并告诉他用这支笔能够写出最漂亮的文章。纪少瑜梦醒之后,果然在枕边发现一支非同寻常的毛笔。从此,纪少瑜的文章大有长进。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梦笔生花”也写作“梦笔”,是用来表示才思日进的典故。

“狗尾续貂”的故事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继位,他对朝政一窍不通,大权落到贾后手里,贾后生性凶狠狡诈,赵王司马伦以此为借口带兵冲入宫廷,杀死了贾后,自封为相国。司马伦为了笼络朝臣,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大封文武百官。等到一切就绪后,又废掉晋惠帝,自称皇帝。当时规定,王侯大臣都戴用貂尾装饰的帽子,由于司马伦大肆封官晋爵,所以一时貂尾都不够用,所以只好用狗尾来代替,人们就据此编了两句民谣:“貂不足,狗尾续。”用来讽刺朝廷。后来,人们用“狗尾续貂”表示续作不佳。

“洛阳纸贵”典故的由来

晋代的大文学家左思,少年时学习并不认真,他的父亲左雍对此非常不满。有一次,他的父亲对朋友说:“小儿左思不思进取,学习还不如我少年时用功。”左思听到这句话后非常难过,于是下定决心,刻苦读书,最终成为一名大文学家。后来,他写《三都赋》时,为了在内容、结构和语言等方面都有所创新,以便达到完美无缺的地步,前后用了十年多的工夫。在构思过程中,他在室内、门前、墙壁,以及厕所等处都挂上纸笔。不论他走到哪里,一想起一个好句子,就马上记下来。《三都赋》写成之后,深得当时文人的一致好评,人们争先恐后地抄阅。由于抄写的人过多,以致于洛阳的纸张因供不应求而涨价。后来,人们用“洛阳纸贵”来形容著作好,销售快,风行一时。

“明目张胆”最早是褒义

韦思谦是唐高宗的监察御史,他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有一次在出巡中,他发现中书令褚遂良犯有错误,于是便上书揭发,褚遂良因此被降职。后来,唐高宗重新起用褚遂良。褚遂良上任后,就对韦思谦进行报复,把韦思谦降为甘肃清水县县令,即使如此,韦思谦还是和坏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慷慨激昂地说:“大丈夫应当敢于说话,要明目张胆地干出一番事业来报答皇上,怎能做一具庸庸碌碌的无能之辈以保全自己妻子儿女呢?”后来唐高宗经过考察,又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后来,人们用“明目张胆”来形容一个人胆大妄为、公开干坏事,由褒义变为贬义。

“邯郸学步”成语的由来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燕国有一个青年人听说赵国人走路的姿势很美后,便千里迢迢到赵国的京城邯郸去学习赵国人走路。他到赵国后整天呆在大街上,一边看着赵国人走路,一边模仿着试走,但是怎么也学不像。最后他想,可能是自己的燕国走路姿势根深蒂固,于是下定决心丢掉原来的步法,全心全意地学习赵国人的走法。他虽然花了好长时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结果不但没有学会赵人的姿势,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路姿势也忘了。因此,当他回国时,不得不狼狈地爬着回去。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邯郸学步”,用来比喻没有学到别人的长处,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助纣为虐”的故事

秦末,农民起义最后以刘邦的胜利而结束。当时,刘邦进入咸阳城后,见宫殿巍峨、珍宝无数、美女成群,就想留在宫中享受一番。当时的武将樊哙劝他不要因小失大,可是他不听,张良又劝他说,我们之所以能够来到咸阳,主要是因为秦国残暴无道。我们应该替天行道,消灭残余势力,改变秦朝的奢侈和淫乐,实行艰苦朴素来号召天下,现在您才占领了秦国,就要享受秦王所享受的快乐,这是“助纣为虐”的行为。刘邦认为,张良的话有道理,于是撤出了咸阳。这里所说的“纣”是指商纣,是商朝的亡国之君,以残暴闻名。后来人们用“助纣为虐”来比喻帮助坏人做坏事。

“一意孤行”的赵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