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已与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西亚以及东亚的日本等国有了友好往来关系。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余国派遣使者和汉朝交往。这是中日两国使节往来的最早记录。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船舶从合浦郡的徐闻县(广东徐闻县西)出发,行五个月可到都元国(在马来半岛),又继续航行四个月,抵邑卢没国(在缅甸沿岸),再航行二十余日到谌离国(在缅甸沿岸),然后弃舟步行十余日到夫甘都卢国(缅甸蒲甘城附近)。从此处再乘船航行,最后抵达黄支国(在印度建志补罗)。回程从黄支国起程,先到南边的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从此继续航行,经过八个月抵中途的皮宗(在马来半岛)。
荒淫腐朽的西汉末期皇帝
元帝时,关东十一个郡国闹水灾,人民相食,元帝却只知打猎取乐。成帝也是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弄得国库空虚,民穷财尽。成帝荒淫好游,把政权交给他的舅舅们。其他公卿、近臣,也无不奢侈淫逸,醉生梦死。哀帝更为昏庸,对董贤尊宠备至,甚至要把皇帝宝座让给董贤。哀帝死后,西汉王朝统治的危机加剧,出身于外戚的王莽,便趁机夺取权力,充当了统治集团的主角。
王莽代汉
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成帝时,王政君的兄弟四人相继为大司马大将军,王氏封侯者达九人之多,朝中重要官吏都出于王氏门下。公元前8年,王莽继任大司马大将军,辅政一年多。哀帝即位后,王莽失势。哀帝一死,王莽再次出任大司马,并操纵了汉政权。他执政以后,一方面排斥异己,另一方面又采取了一些笼络人心的措施,得到了好评。这样,王莽就在地主官僚的拥护下,于公元8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
王莽改制
王莽掌权后,为了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颁发诏令,进行改制。然而他的改革政策却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因为改制或多或少地触及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尖锐。王莽时期,还对东北高句丽、西南句町以及北方匈奴等少数民族发动了战争。结果劳民伤财,损失惨重,不仅加重了国内人民的负担,而且破坏了与周边民族的稳定关系。王莽改制没有能够解决社会危机,反而使百姓陷入更大的痛苦之中,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
绿林起义
公元17年,荆州一带发生饥荒,新市(湖北京山)人王匡、王凤兄弟,深得饥民爱戴,被推为领袖,聚众数百人起义。不久马武、王常、成丹等率众参加他们的队伍,数日之间便发展到七八千人。他们的根据地在绿林山(湖北大洪山),故称为“绿林军”。西汉宗室刘玄等一些贵族也投靠进了起义队伍,南阳大地主刘秀兄弟也纠集组成了一支七八千人的军队,归入绿林军。
赤眉起义
公元18年,樊崇率领一百多人在莒县(山东莒县)起义。他们以泰山为根据地,转战黄河南北。这支起义军作风淳朴,他们没有文书、旌旗、部曲、号令,共同遵守“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的纪律。领导人也没有尊贵的称号,称最高首领为“三老”,其次为“从事”,再次是“卒史”,彼此之间称“巨人”。公元22年,王莽派更始将军廉丹率军妄图一举消灭樊崇军。为了同官军相区别,樊崇的军队每人都用赤色涂眉,因此这支起义军被称为“赤眉军”。起义军在成昌(山东东平)和王莽军展开激战。结果官军大败,廉丹被杀。成昌大捷后,赤眉军乘胜向西发展,人数已达到十万人。
新汉昆阳大战
公元22年正月,刘玄被绿林军推举为帝,改元更始。王莽派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率领42万大军包围了昆阳城(河南叶县)。当时城内起义军仅八九千人,守城的绿林军将领一面坚守阵地,一面派刘秀等十三轻骑乘夜出城,搬请救兵。各地支援昆阳的三千起义军在刘秀带领下,趁官军骄傲轻敌之机,冲乱对方阵营,守城的起义军则从城内向外冲杀,内外夹攻,大败敌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新汉昆阳大战。公元23年,绿林军乘胜向王莽展开强大攻势:一路由王匡率领北上直攻洛阳,一路由申屠建等率领西攻武关,直捣长安。九月,王匡攻下洛阳,刘玄移都洛阳。西路大军也势如破竹,十月攻入长安。长安市民响应起义,火烧宫门,王莽狼狈逃跑,次日被杀。经过六年的浴血奋战,绿林军终于推翻了王莽的反动统治。
绿林、赤眉起义失败
公元24年春,刘玄由洛阳迁都长安。一入长安,他就大封汉宗室,重用旧贵族,然后又杀害了起义军首领申屠建、陈牧等,并企图向王匡等下毒手。王匡等率领部分绿林军杀出长安,与赤眉军联合以后分兵两路对刘玄进行讨伐。公元25年春,两路军会师,队伍已经扩大到三十万人。他们拥立汉宗室后裔、十五岁的牧童刘盆子作皇帝,建立了政权。随后,赤眉军继续西进攻入长安,刘玄投降,不久被绞死。赤眉军进入长安后,颇得人民拥护,但豪强地主隐匿粮食并组织武装抵抗。由于二十万赤眉军缺乏粮食,终于被迫离开长安东归。公元27年初,赤眉军在今河南渑池一带被刘秀打败,然后又陷入刘秀设置的重围,樊崇等领袖惨遭杀害,河北、河南、荆州地区的农民军,也先后被镇压。
东汉
(公元25年~220年)
刘秀称帝
刘秀是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赤眉、绿林起义爆发后,刘秀与其兄为恢复刘姓统治,在舂陵(今湖北枣阳南)起义,组成“舂陵军”。更始帝刘玄定都洛阳后,刘秀被派往河北地区。河北地区的豪强地主先后归附刘秀,此后,刘秀拒绝听从更始政权的调动。同年秋,刘秀又迫降和收编了河北地区的农民起义军,扩充了实力,不久,与更始政权彻底决裂。公元25年,刘秀在群臣的拥戴下称帝,重建汉政权,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王朝建立的第三年,刘秀打败了赤眉农民军,第12年,刘秀才终于完成了统一事业。
蔡伦造纸
东汉时期,造纸业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西汉时,造纸工艺还处在探索阶段。汉和帝时,尚方令蔡伦总结劳动人民的经验,发明了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作原料造纸的技术。蔡伦的发明,使造纸原料多样化,还能化旧利废,取材方便,提高了纸的质量,便于普遍推广。从此,纸张迅速代替了过去的竹简、木牍和缣帛,大大便利了科学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南匈奴归汉
公元46年,匈奴贵族之间爆发了争立单于的斗争,互相猜忌,出现裂痕。匈奴于是分裂成了南北两部。刘秀接受了南匈奴的归附,令其入居云中,东汉政府每年供给南匈奴一定数量的粮食、牛马及丝帛等物资。南匈奴单于把部族分布在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西河等八郡,协助东汉防御北匈奴的侵扰。
乌桓铁骑
东汉初年,乌桓各部在匈奴的驱使下,不断骚扰东汉边缘郡县。匈奴分裂后,乌桓也向东汉政府表示臣服。东汉王朝每年都给乌桓人衣食,利用他们善于骑射的特点,让他们协助守卫边防。从此,乌桓各部世代为东汉守边,实际上成了一支世袭的雇佣军队,直到魏晋时期,乌桓铁骑仍名闻天下。
鲜卑族的兴盛和衰亡
居住于乌桓族东部的鲜卑族在公元54年也接受了东汉中央的封号,但到了东汉中期以后,北匈奴残部西迁,鲜卑族乘机占领了匈奴故地,与散居在原地的十余万匈奴人融合在一起,势力迅速强盛起来。从此,鲜卑族摆脱了对东汉王朝的依附,并成为东汉中后期在北方的一支威胁力量。东汉末年,鲜卑首领檀石槐统一了各部,其统治区域东至兴安岭,西至乌孙,东西一万二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檀石槐死后,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各部纷纷独立,鲜卑族的统一局面也随之瓦解。
羌族起义
羌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的古老民族之一,东汉后期,统治集团日益腐朽,政治极端黑暗,对羌族人民的剥削压迫也更加沉重。从汉安帝时起,羌族人民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起义,前后延续五六十年。羌族人民的斗争和各地的农民起义相呼应,给予东汉王朝以致命的打击。由于长期的残酷战争,使整个西北地区残破不堪,社会生产遭到巨大的破坏。
东汉的外戚和宦官
东汉时期,刘秀之后的皇帝除明帝、章帝外,几乎都在幼年继位。因而每一代开始时,总是由皇太后临朝。这些年轻的皇太后,要掌握封建国家的专制权力,只能依靠两种人,一种是她的父兄,即外戚;另一种是她身边的奴才,即宦官。而皇帝长大以后,有时也会与外戚、宦官发生利害冲突,甚至相互残杀。
宦官的权力
章帝死后,和帝即位,年仅十岁,窦太后临朝,其兄弟窦宪、窦景掌握实权。在击破匈奴后,窦宪任大将军,权势更盛。窦氏权势的膨胀,和日益长大的皇帝终于发生了矛盾。公元92年,汉和帝在宦官郑众等人的帮助下,诛灭了窦氏势力,郑众因功封侯,参与政事,宦官势力开始增长起来。和帝死后,邓太后之兄也开始辅政。最后形成了外戚、宦官共同把持政权的局面,皇帝已完全成了傀儡。
梁氏家族的覆灭
从公元135年到公元159年的二十多年里,大将军梁商、梁冀父子相继掌握政权,外戚势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年幼的质帝说了一句“跋扈将军”,就被毒死。梁冀与宦官曹腾合谋,立尚未成年而又昏庸无能的桓帝,从而独揽大权。当时,百官升迁任免,都要先到他家谢恩;地方郡县每年进献的贡品,要先把上等的送给梁冀,然后才把次一等的献给皇帝。梁冀的两个妹妹——皇太后和皇后死后,他失去了靠山。在一群宦官的策划下,桓帝消灭了梁氏势力,没收梁冀的家财拍卖后值钱30多亿,等于当时东汉王朝半年的租税收入。
李膺反宦官斗争
桓帝后期,宦官集团独霸政权。在这种背景下,涌现出一大批以清高自守、敢于抨击宦官势力的反对派人物。李膺是这一派的领袖,他任河南尹时,就曾因打击宦党而被下狱。不久后复出任司隶校尉。宦官张让的弟弟是野王令,贪残无道,畏罪躲在张让家里。李膺派人到张让家中搜出处死。以李膺为首的反宦官斗争引起了宦官集团的嫉恨。公元166年,宦官诬告李膺,桓帝于是下令逮捕“党人”,李膺等二百余人被抓后又被赦归田里,禁锢终身,不得做官。这就是所说的第一次“党锢”。
党锢
桓帝死,灵帝继位,太后的父亲窦武任大将军辅政。窦武嫉恶宦官,打算起用被禁锢的“党人”消灭宦官势力。但因消息泄漏,宦官曹节等发动政变,窦武兵败自杀。而后,曹节又乘机奏捕“党人”,李膺等一百余人都死在了狱中。公元172年,窦太后死,有人在洛阳书写反对宦官专权的文字,宦官集团又一次四出搜捕“党人”。公元176年,又下诏规定,凡是“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兄子弟及五服以内的亲属,都一律免官禁锢。这就是第二次“党锢”。这次党锢继续了十几年,直到黄巾大起义后,东汉政府才宣布赦免“党人”。
东汉后期的朝廷乱象
东汉到了桓帝、灵帝统治时期,统治阶级更加腐朽。桓帝、灵帝后宫彩女都有数千人,光是衣食每天就要耗费数百金。由于财政枯竭,经常削减百官俸禄。桓帝公开卖官,到了灵帝时期,更变本加厉,居然公布了卖官的价格。既然可以用钱买官,贪污就成了合法行为,官吏一到任,就尽量搜刮。政府为了多卖官,就经常调换官吏,甚至一个地方官,一个月内就调换几个人。为了刮钱,灵帝还规定,郡国上交各种租税时,先要抽一分交入宫中,谓之“导行钱”。
原始道教
东汉时期的原始道教有两个著名教派在民间流行,一个是“太平道”,另一个是“五斗米道”。东汉顺帝时,琅邪人于吉造了一部《太平清领书》。后来这部书落在张角手里,张角就根据这部书传道,故称太平道。张角宣称太平道是黄帝、老子所创,所以太平道又叫“黄老道”。太平道主张“人无贵贱,皆天所生”,反映了农民反对地主压迫的愿望。五斗米道的教义与太平道相似,创始人是沛人张陵。顺帝时张陵作道书,并向群众传道。受道的人都要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东汉末年,五斗米道活动的地区主要在雍、益二州,根据地在汉中。张陵死后,其子张衡传其道,张衡死,其子张鲁又继之。
黄巾军起义始末
张角是太平道的教主,有徒众三十多万人。经过长期酝酿,公元184年张角决定起义,并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由于有人告密,张角下令提前起义。起义农民头裹黄巾,因此被称为黄巾军。起义后,黄巾军进攻矛头直指洛阳。东汉统治者非常惊慌,急忙派皇甫嵩率主力镇压颍川黄巾军;卢植、董卓等率军镇压冀州黄巾军。东汉政府还下令解除党锢,动员力量来对付农民起义,各地豪强地主也纷纷起兵。在东汉王朝有组织的镇压下,颍川黄巾起义军不断失利。正在决战的关键时刻,张角病逝。黄巾军在张梁领导下和皇甫嵩展开了血战,张梁阵亡,农民军惨败。十一月,在下曲阳(河北晋县西)的战斗中,张宝又战死,黄巾起义就这样失败了。
“黑山军”和“五斗米道”起义
公元185年,河北、河南、山西一带的广大农民又纷纷举起了起义的旗帜。势力大的二三万人,小的六七千人,总计达到了百万人。他们在斗争中逐渐联合起来,统称“黑山军”。黑山军后被袁绍、曹操等军阀镇压。后来,青徐地区的黄巾军余部再度起兵,发展至三十万人,但最终被曹操打败,其精锐被曹操改编为“青州兵”。公元191年,张鲁发动五斗米道起义,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农民政权。这一政权维持了二十多年,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曹操向汉中进兵,张鲁投降,这个政权才在历史上消失。
谶纬
谶纬是一种庸俗经学和封建迷信的混合物。谶是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告吉凶祸福、治乱兴衰,往往有图有文,又称图谶。纬是用宗教迷信的观点对儒家经典所作的解释。纬书就是假托神意来解释经典。刘秀当初为了称帝,就用图谶来证明他当皇帝是“天命”所归,是神的意志。
“内学”与《白虎通德论》
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对谶纬崇信更甚。用人施政都要找谶纬作根据;各种重大问题的决策,也以谶纬来“决定嫌疑”。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谶纬之学越发兴盛起来。当时被称为“内学”,公元79年,由章帝直接主持,在白虎观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经学讨论会,这次会议的讨论记录,后来由班固整理成书,名为《白虎通德论》。从此以后,谶纬这种迷信活动被合法化并具有了和儒家学问同样崇高的学术地位。
反“谶纬”学者桓谭
当谶纬迷信泛滥的时候,也出现了与其对立的思想家,其代表人物是桓谭。桓谭认为谶记纬书是“奇怪虚诞之事”,必须抛弃。他指出,王莽崇信谶纬,临死时还抱着他的符命不放,但这并不能挽救他灭亡的命运。桓谭公开对刘秀说自己不读谶,对谶纬表示轻蔑。桓谭还反对方士所宣扬的通过服“不死之药”达到“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神仙思想。桓谭所阐发的唯物论和无神论观点,在哲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对稍后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有直接的影响。
王充与《论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