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是会稽上虞(浙江上虞)人,其代表作为《论衡》。在《论衡》中,王充对谶纬迷信进行了特别尖锐的批判,凡是当时流行的迷信说法,他都一一进行辨析,还原了事物的本来面目。他深刻地指出,农民所以造反,是因为缺少粮食,不能忍饥寒,跟灾异、迷信完全没有关系。王充否定了人死为鬼而且还能害人的迷信思想,认为人的精神从属于形体,人死血竭,形体腐朽成灰土,精神也就消灭,不能变鬼害人。另外,王充还否定了生而知之的先验论。
司马迁写《史记》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管文史星历的太史令。司马迁自幼随父到长安学习经史,青年时探游四方,考查风俗,访问古迹,采集传说。公元前108年他接替父职任太史令。公元前104年,他与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他开始撰写《史记》。五年后,他因替李陵兵败之事作辩解,触怒汉武帝,被处以腐刑。他在狱中满怀悲愤继续写作。公元前96年,司马迁被赦出狱,任中书令。他耗费二十多年时间,倾注了全部心血,完成了《史记》这部不朽的史学巨著。《史记》记事始于黄帝,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包括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史记》叙事,简明扼要。特别是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写,生动活泼。鲁迅先生称赞《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书》的得失
班固的父亲班彪,继《史记》之后,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后,班固继承父业,完成《汉书》一百卷。《汉书》记载的年代起自汉高祖刘邦,止于汉平帝和王莽,写了西汉王朝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班固死时,《汉书》的八表和《天文志》还没有完成,后来由班固的妹妹班昭等人补写完成。班固依附于外戚窦宪,热衷于功名利禄,所以在《汉书》里,他歌颂权势集团,迎合统治者的意志,否定了《史记》某些方面的成就。
东汉诗歌辞赋名篇
东汉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辞赋和五言诗两种。其中在辞赋方面,东汉时作者很多,但大抵都是模仿之作。流传较广的有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等。五言诗是汉代新兴的文学体裁,西汉时只在民间流行,东汉时,一些文人开始作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是五言诗创作中的杰作。
张衡的天文学成就
张衡创制了浑天仪、候风仪和地动仪。浑天仪是用水力转动的一个浑象(即现在的天体仪),用铜铸成。候风仪已经失传不见记载,可能是一种预测大风的仪器。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的仪器,地动仪用精铜制成,状如酒樽;中有立柱,连着八个方向的机械;外面有八个龙头,口衔铜丸;下有八个蟾蜍,口向上张。哪个方向出现了地震,那个方向的龙口就吐出铜丸,落在蟾蜍口内,发出清脆的声音。张衡主张浑天说,认为天地都是圆的,天在外,像鸡蛋壳,地在内,像鸡蛋黄。这种说法虽不完全正确,但比当时流行的天圆地方的盖天说要进步。
中医奠基人张仲景
张仲景是河南南阳人。是东汉晚期著名的医学家,他总结前代的医学经验,写成《伤寒杂病论》十六卷,成为中医学的主要奠基人。张仲景在中医学上的卓越贡献,主要是在诊断和治疗两方面。诊断方面,在辨明症状时,张仲景先分析是阴症还是阳症,由阴阳而辨明表里,再辨明虚实、寒热,这就是中医诊断学上的八纲。在治疗方面,他用汗、吐、下、和概括了各种症状的疗法。这些都是以后中医的准绳,因而张仲景被后代中医奉为“医圣”。
神医华佗
华佗是东汉时一位著名的医生。他特别精于外科手术。在施行手术前,他让病人服用他发明的麻沸散,进行麻醉。施行手术后把创口缝合,涂上膏药,就能逐渐痊愈。华佗能剖腹破背,剪截冲洗肠胃,还能做需要高度精确而复杂的脑科手术。另外,华佗还创作了“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来锻炼身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健身操。
董卓专权
在黄巾农民起义的打击下,东汉王朝大大削弱。公元188年,东汉把一些重要地区的刺史改为州牧,选有名望的官僚充任,总管一州军政大权,这导致了地方力量进一步加强,发展成了半割据的势力。189年,大将军何进杀了一名宦官头领,为了进一步消灭宦官势力,他召并州牧董卓带兵入京。宦官张让等知道后,谋杀了何进。袁绍、袁术和何进的部将带兵进宫,彻底消灭了宦官集团的势力。这时,暴虐而又有极大野心的董卓领兵进入洛阳,他立刻废了少帝刘辩,立刘协为傀儡皇帝(汉献帝),自称相国,完全控制了中央大权,东汉名存实亡。
军阀割据
公元190年,各地的州郡牧守为了争权夺地,以讨伐董卓为名纷纷起兵。许多豪强武装响应了这次起兵,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遂正式拉开。关东军阀共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从三面包围洛阳。但他们各有打算,谁都不愿与董卓进行决战。董卓为躲避围攻,挟持汉献帝由洛阳迁都长安。192年,董卓在长安被其部将吕布与司徒王允合谋杀死,而后王允的部将又杀了王允,关中大乱。经过一段混战,到199年,全国大的割据势力便剩下孙策(据江东)、刘表(占荆州)、刘璋(据益州)、韩遂、马腾(占有凉州)、公孙度(盘踞辽东)等六七股。其中势力最大的是中原地区的袁绍和曹操。
曹操起家
在混战初期,势力最大的是袁绍。袁绍出身于世家大族,又在消灭宦官集团中出了力,因此在讨伐董卓时被推为盟主。199年,袁绍消灭了幽、青二州的公孙瓒,完全据有了幽、冀、并、青四州,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曹操是沛国谯(安徽亳县)人。他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操在剿灭黄巾军过程中势力慢慢壮大,196年,汉献帝由长安逃回洛阳,曹操立即迎献帝定都许昌,开始“挟天子而令诸侯”,在政治上取得了优势地位。同时,曹操又开始募民屯田,初步解决了军粮问题。这样一来曹操就在中原站稳了脚跟,成了唯一能和袁绍抗衡的力量。
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袁、曹双方发生了一场决定性的大战——官渡(河南中牟东北)之战。当时,袁绍有大军十万,战马万匹;曹操用大约只有一二万人。起初,袁绍进军黎阳(河南浚县东北),前锋进围白马(河南滑县东),曹操用声东击西策略解了白马之围。接着,曹操主动退到官渡,以少数军队阻击袁绍十万大军达半年之久。后来,袁绍的谋士许攸投降曹操,暴露了袁绍屯聚军粮的地点。曹操率五千精兵,直捣袁军屯粮要地乌巢,焚掉粮食万车。袁军军心动摇,全线崩溃,袁绍仅带八百名亲兵逃回了河北。
曹操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后二年,袁绍死,他的儿子袁谭、袁尚争位,互相火并。曹操乘机在几年时间里,攻下邺城,杀死袁谭,占有了幽、冀、青、并四州。袁尚投奔乌桓王蹋顿。207年,曹操率大军出征,大破蹋顿和袁氏的联军,杀死了蹋顿。袁尚又跑到了辽东,被辽东太守公孙康所杀。至此,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西蜀刘备的霸业
曹操统一北方后,想乘胜统一全国,他的兵锋首先指向了占领荆州的刘表和依附于刘表的刘备。刘备是汉朝的远支宗室。东汉末,他组织了一支地主武装,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袁绍失败后,他到荆州依附刘表。当时诸葛亮在隆中隐居,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打天下。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政治形势,为刘备图霸制定了正确的方针——取荆、益为根据地。然后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治,遇到时机,再分两路大军北伐,最后完成统一全国的事业。
东吴孙权称霸
孙坚原是袁术的党羽,后来被刘表所杀,长子孙策接替了父亲的基业。195年,孙策得袁术的允许,带领部下千余人渡江向江东发展。他到江东后,得到周瑜、张昭等一批士族豪强的支持,打败了扬州的割据势力,在江东站稳了脚跟。200年,孙策死,弟孙权袭领旧部。孙权善于团结部下,他又吸收了鲁肃、诸葛谨等一批人,地位才逐渐巩固下来。
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8月,曹操大军南下,刘备与孙权联合抵抗曹操。当时,曹操大约有军队二十几万,而孙、刘只有五万人,双方在赤壁相遇之后,曹操初战失利,便把军队撤向长江北岸的乌林。曹军因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性,便将船舰首尾相连。东吴趁机用计,派黄盖率载满浇注膏油干柴的数十艘船只,向曹操诈降。然后利用火攻,大败曹军。孙刘联军水陆并进,曹操只好率残兵逃回江陵。以后曹操命曹仁守江陵,乐进守襄阳,自己退回了北方。
三国
(公元220年~265年)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有荆州大部,后又打败刘璋,占领益州。219年,刘备又夺取了汉中。同时,镇守荆州的刘备部将关羽,进攻襄樊,大败曹军,威震北方。这时,刘备的势力发展到顶峰。与此同时,孙权一方面同曹操争夺荆州和江淮地区,另一方面又招抚一些地方势力。关羽在荆州的发展,引起了东吴的不安,于是孙权派吕蒙袭杀关羽,把刘备的势力完全逐出荆州。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公元220年,曹操死,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在蜀称帝,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正式称帝,都建业(江苏南京),国号吴。
诸葛亮治蜀
221年,刘备发动彝陵之战,被吴将陆逊击败,223年,刘备死于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当时,蜀汉的农业生产发展很快,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诸葛亮还采取了一些促进生产发展的措施,如对都江堰进行护理,保障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当时蜀汉的农业产量很高,绵竹、广汉一带的水田,能亩产三十斛以上。手工业方面,以盐、铁、织锦业最为发达。益州的许多地方都产井盐,人们发明了用天然气煮盐的技术,因此产量很高。当时,蜀锦驰名全国,远销吴、魏,是军费的主要来源。
七擒孟获
在蜀汉的南部,即今云南、贵州和四川的南部,当时称为“南中”,散居着许多少数民族,刘备死后,南中四郡乘机叛乱。经过一段准备之后,225年,诸葛亮开始对南中用兵,先后消灭对手。其中在与益州(云南晋宁)首领孟获作战时,诸葛亮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七擒七纵,使孟获心服投降。不久,三路大军在滇池会合,南中四郡便完全平定。
诸葛亮北伐
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率十万大军出岐山(甘肃西和祁山堡),关中震动;但因前锋马谡失去战略要地街亭(甘肃秦安境),诸葛亮被迫退军。同年冬,诸葛亮又率众出散关(陕西宝鸡市西南),围陈仓(宝鸡),粮尽退兵。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攻占武都、阴平二郡(甘肃成县和文县)。231年,诸葛亮再出岐山,魏将司马懿坚壁防御,蜀由于粮尽而退兵。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进军五丈原,屯兵于渭水南岸,与司马懿相持。不久,诸葛亮积劳成疾,卒于军中,蜀汉退军。
司马氏家族篡权
司马懿是河内温县(河南温县)著名的士族。至曹丕时地位逐渐显要。明帝时,他是指挥对蜀作战的主将。明帝死,年幼的曹芳继位,司马懿为太尉,与宗室大臣曹爽受遗诏共同辅政。249年,曹爽等陪同曹芳出洛阳城南拜谒明帝陵,司马懿乘机在洛阳发动政变,夺取了朝中大权。251年,司马懿病死,子司马师继续掌权。254年,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为帝。次年,司马师死,弟司马昭当政。260年,曹髦不甘心做傀儡,率数百仆从向司马昭进攻,结果被杀。司马昭另立曹奂为帝,政权完全为司马氏所控制。
司马昭灭蜀
公元263年,司马昭利用蜀国内部混乱的机会,派邓艾、诸葛绪、钟会率大军分三路攻蜀。蜀将姜维率军退回剑阁,抵抗钟会大军。西路邓艾军从陇上轻装出阴平道(从甘肃文县经四川平武),接连攻下江油、涪城(四川绵阳)、绵竹(四川德阳北),进逼成都。后主刘禅出降,蜀汉灭亡。265年,司马昭子司马炎废魏帝曹奂,自立为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东吴灭亡
孙权病死以后,暴君孙皓继位,政治极端腐败。司马氏灭蜀以后,便在益州大造舟舰,准备伐吴,而孙皓却漠然处之。279年,晋大举伐吴,二十余万人马分五路直指建业、夏口、江陵等地。280年,吴主孙皓投降,东吴灭亡。经过九十年的分裂混战,三分天下的局面至此结束,中国又重新统一。
西晋
(公元265年~316年)
门阀地主
门阀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它萌生于后汉,形成于魏晋。门阀士族拥有特权并与庶族保持着严格界限。政治上,他们累世做高官;经济上,按官品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人口,并且不向国家纳租服役;社会地位高人一等,不与无特权的庶族(又称寒门)联婚和同乘共坐。为了保护自己的特权,他们特别注意门第。他们垄断政治,排斥庶族寒门。庶族即使做官以后,依然受到士族的歧视。
西晋同姓王的隐患
曹爽当政时,有人指出如不分封宗室诸王,政权可能转入他人之手。以后,司马氏果然轻易地夺取了曹魏的政权,这件事在统治阶级中造成很大影响。因此,西晋建国不久便分封了二十七个同姓王,并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开始是允许诸王自选国中官吏,继而又逐步使诸王都督各州军事,这样,诸王不仅掌握了封国中的军政大权,而且控制了相当多的军队。随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诸王大部卷入了争夺中央统治权力的斗争,反而削弱了中央的统治。
石崇、王恺比富
西晋时期,皇室极其腐朽。开国皇帝司马炎就是一个荒淫君主,世家大族则奢侈成风。大族王恺、石崇互比奢侈,王恺用米浆洗锅,石崇用白蜡当柴;王恺用紫丝布步障四十里,石崇用锦缎作步障五十里;王恺涂墙用赤石脂,石崇就用香椒泥。司马炎暗中支持王恺,赐他一株二尺多高的珊瑚树;王恺拿到石崇面前夸耀,石崇顺手把它打碎,然后叫人拿出三四尺高的珊瑚树六七株,任他挑选。大臣上疏请求皇帝制止这种奢侈之风,但司马炎无动于衷。
“八王之乱”
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死,惠帝即位。惠帝妻贾后想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外戚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开始发生一连串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为了争夺中央政权,进行了大规模的混战,历时十六年之久。306年,东海王司马越入朝专政,以后又毒死惠帝,诸王力量消耗殆尽,“八王之乱”才告结束。
五胡
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各少数民族的控制和补充内地劳动人手的不足,经常招引和强制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入居内地。主要有匈奴、羯、氐、羌以及鲜卑五族,史称为“五胡”。当时,在内地不少地方,少数民族人数相当多,如西晋时,关中户口百万,其中少数民族占了一半左右。
西晋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