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渊是匈奴左部帅刘豹之子,汉化程度很深。刘豹死后,他代为左部帅,惠帝时为五部大都督。当西晋宗室诸王混战于北方之际,匈奴贵族共推刘渊为大单于。304年,刘渊开始起兵。很快发展到五万人,建国号“汉”,自称汉王。石勒出身羯族,刘渊称汉王时,他参加了起义。308年,刘渊称帝,派王弥、刘曜等率大军进攻洛阳。310年,刘渊死,子刘聪杀兄自立为帝。次年四月,石勒消灭十余万晋军,晋军元气大伤。316年,刘曜围长安,愍帝出降,西晋灭亡。
东晋
(公元317年~420年)
东晋建国
西晋末,北方的刘渊、石勒的势力日益强大,坐镇下邳(江苏睢宁西北)的司马睿也感受到了威胁。307年,司马睿转移到了南京。后来,江南大族也都投靠了他。317年,晋愍帝投降的消息传到建业,司马睿于是称晋王。第二年,他称帝,是为晋元帝,史称东晋。
祖逖北伐
祖逖是范阳遒县(河北涞水北)大族,在东晋建国之前,他就向司马睿请求北伐。司马睿任命他为豫州刺史,给他一些粮饷。祖逖率部渡江后,在淮阴冶铸兵器,招募了二千人,向前进发,招抚了河南一带的势力。祖逖待人热情,不蓄私产,与将士同甘苦,因此,祖逖北伐取得一定的成就,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土地,但就在这时,东晋的荆州刺史王敦已经开始准备叛乱,祖逖知北伐事业必将无成,忧愤成疾,321年病死。祖逖死后,石勒又攻占河南,祖逖北伐宣告失败。
前赵和后赵的兴衰
刘曜建立前赵后,出现了各族三十多万人的反抗,刘曜把这些反抗镇压下去之后,沿用汉国“胡”、汉分治的办法,逐步稳定了前赵的统治。321年,石勒完全控制了幽、冀、并三州。330年,前赵亡,石勒称帝建立后赵。333年,石勒死,他儿子石弘继位。335年,石勒的侄子石虎杀石弘,自立为帝。石虎是一个极端残暴的统治者,在他统治的15年中,各族人民惨遭屠杀和压迫,社会生产也受到严重的破坏。
冉魏的兴亡
石虎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皇位互相残杀。最后,石虎的养孙,汉人冉闵和大将李农控制了后赵政权。350年,冉闵杀傀儡皇帝石鉴和石虎五子,自立为帝,改国号“魏”,史称冉魏。冉闵登基后,大杀“胡”人,激起了各少数民族人民的强烈反抗。352年,从幽州南下的前燕慕容氏与冉闵大战于魏昌城(河北无极),俘获了冉闵,冉魏政权灭亡。337年,鲜卑族的慕容氏建立了前燕。
苻坚统一北方
当前燕进入中原的时候,氐族首领苻健也建立了前秦。苻健西入关中,进据长安。351年,苻健自称天王,国号秦,都长安,史称前秦。苻健死后,子苻生即位。苻生极端残暴,不久,苻健的侄子苻坚杀了苻生,做了大秦天王。370年,苻坚攻灭前燕,376年灭前凉。同年,又消灭了鲜卑拓跋部建立的代国,统一了北方。382年,前秦的苻坚召集群臣商议南伐,准备统一中国。当时,绝大多数人认为不可轻举妄动,但苻坚却坚持己见。383年7月,苻坚下诏大举伐晋,秦军步兵60万,骑兵27万,从各地一齐向南进发。这时苻坚非常骄傲,出发前连东晋皇帝、宰相俘虏后的官号、公馆都准备好了。
东晋“北府兵”
373年,谢安开始执政东晋政权,他采取措施缓和各方面的矛盾,深得大家拥护,东晋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谢安让他的侄子谢玄去做兖州刺史,让他招募在京口的北方流民和江淮民兵,训练出一支精锐的新军,号为“北府兵”。
淝水之战
闻苻大军南下,谢安沉着应对,他派弟谢石为大都督,侄子谢玄为前锋,率八万北府兵迎战,另派水军五千增援。晋军在洛涧(今安徽定远西南)大破秦军先头部队,进至淝水,要求秦兵略向后移,以便渡河决战。苻坚企图乘晋军半渡时猛攻,就命令军队后退。晋军乘秦军后退发起攻击,秦军由于军心早已涣散,在晋军的攻击下一退不可遏止。秦军大败,苻坚率部下十多万人逃回北方。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淝水之战后,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十六国时期
在北方,刘渊建“汉”以后又出现了前赵、后赵、冉魏、前秦等政权,淝水战后,前秦逐渐瓦解。自384年到439年,各少数民族上层和汉族官僚地主纷纷建立政权。一直到北魏统一北方的一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出现了十六个国家,历史上称之为十六国时期。
南北朝
(公元420年~589年)
“南北朝”名称的由来
东晋灭亡后,南方先后出现宋、齐、梁、陈四朝,北方也先后产生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几个政权,史称“南北朝”。
南朝宋、齐、梁的政权更迭
420年,刘裕废东晋恭帝自立为帝,国号宋,史称刘宋。当刘宋国力逐渐发展的时候,北魏于439年统一了北方,并不断向南进攻。由于刘宋政权的统治集团忙于争权夺利,政治日益腐败,统帅禁军的萧道成乘机夺取了刘宋政权,改国号齐,史称南齐、萧齐同刘宋一样,为了争夺权力,宗室间不断互相残杀。在齐宗室互相残杀过程中,萧道成的族弟萧衍在襄阳起兵,攻进建康,建立梁朝。
侯景之乱
547年,东魏大将侯景攻陷建康,萧衍被软禁,不久饿死在台城。萧衍死后,侯景立太子萧纲为傀儡皇帝。萧衍的第七个儿子、湘东王萧绎派大将王僧辩东讨,连败侯景,并乘胜东下。高要太守陈霸先也从广州率兵北上。侯景见形势不利,急于称帝,于是废萧纲,立梁豫章王萧栋为帝。不久又废萧栋自立,改国号汉,大杀萧衍子孙。552年,王僧辩、陈霸先攻下建康。侯景企图逃跑,被部下所杀。
萧梁灭亡
在侯景覆灭的同年,原来的湘东王萧绎在江陵称帝,同时,其弟萧纪也在成都称帝。即位第三年,他的侄子勾结西魏攻陷江陵,杀了萧绎。江陵陷后,陈霸先、王僧辩立萧绎第九子萧方智,称梁王于建康。北齐又立萧渊明为帝,王僧辩与北齐勾结,迎萧渊明回建康。陈霸先乘机起兵,杀王僧辩,仍立萧方智为帝,梁朝政权落入陈霸先手中。557年,陈霸先废萧方智,自立为帝,国号陈。
陈朝的兴衰
陈朝在文帝和宣帝时期,政治情况较梁末有所改善,江南经济逐渐得到了恢复。573年(太建五年),陈将吴明彻乘北齐大乱之机北伐取得了胜利。北周灭北齐后,吴明彻再次北伐,结果失败被俘,陈军主力全军覆灭。583年,后主陈叔宝继位,荒淫无道,不理政务,并且大修宫室,耗费了大量钱财,使经济又遭破坏。这时北方的隋朝已经强大起来,589年,隋军大举南下,攻入建康,俘后主,陈朝灭亡。
北魏统一北方
建立北魏的鲜卑族拓跋部,最初活动于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过着游牧生活。386年,拓跋圭乘前秦瓦解之际,在盛乐重建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到太武帝拓跋焘即位时,十六国后期的各个政权,经过互相吞并,只剩下北凉、北燕、夏和西秦了。经过征战,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在统一黄河流域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各族人民的统治,吸取汉族地主阶级的统治经验,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慢慢使北方的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和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大地主的联系,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采取汉化政策,让鲜卑贵族采用汉姓,同汉族大地主通婚,改穿汉族服装,学汉语,还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鲜卑人的汉姓
鲜卑人多是二三字的复姓,如拓跋、独孤、步六孤等。孝文帝认为姓氏与汉人不同,标志着民族的差异,也影响胡汉合作。因此,迁都的第三年,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的复姓改为单音汉姓,如拓跋氏改姓元,独孤氏改姓刘,步六孤氏改姓陆,丘穆陵氏改姓穆等等。
北魏鲜卑地主有多富
北魏后期,鲜卑门阀在优裕的生活中已经完全腐化。如高阳王元雍有家仆六千,使女五百,吃一顿饭要花费数万钱。河间王元琛更为奢侈,他有十几匹骏马都用银槽来喂养,请客用的器皿如水晶钵、玛瑙碗等,都是由外国买来的稀罕之物。元琛曾自负地说:“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
“河阴之变”
528年,胡太后毒死孝明帝,立三岁的元钊为傀儡皇帝。秀容川(山西忻县境)酋长尔朱荣以此为借口,进军洛阳。把胡太后和元钊扔进了黄河,在河阴陶渚(河南孟县)围杀了北魏王公大臣二千余人,史称“河阴之变”,汉化的鲜卑士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四月,尔朱荣立元子攸为帝,是为孝庄帝。
东魏与西魏
530年,孝庄帝乘尔朱荣朝见的机会,亲手杀死尔朱荣。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由并州出兵攻洛阳,杀了孝庄帝及左右大臣,立元恭为节闵帝。此时,各地的地方势力纷纷割据,其中最强大的是高欢和宇文泰。尔朱荣死后,高欢收纳二十余万士兵进兵洛阳,杀节闵帝,立元修为孝武帝。533年,他进兵晋阳,击败尔朱兆,消灭了尔朱氏的势力。534年,元修由于和高欢的矛盾尖锐化,逃奔关中依宇文泰。高欢又立了孝静帝,迁都邺,史称东魏。元修逃到关中后,不久被杀。535年,宇文泰立元宝炬为帝,都长安,史称西魏。
北齐与北周
东、西魏存在的时间都不长。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掉东魏,建立北齐。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也废掉西魏,建立北周形成了周、齐对立的局面。东魏建立后,政权一直掌握在高欢、高澄父子手中。东魏和北齐统治集团主要是由六镇鲜卑和河北汉族地主组成。以宇文氏为首的西魏、北周统治集团,是由贺拔岳领导的武川军人集团和汉族地主组成的。
周武帝禁佛兴邦
周武帝亲政后,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废止佛教。北周时有僧侣一百万,寺院万余所,严重影响政府的兵源、财源。574年,他下诏禁断佛、道二教,把僧侣地主的寺宇、土地、铜像、资产全部没收,以充军国之用。近百万的僧尼和寺院所属的民户编入民籍。由于实行了改革措施,西魏、北周一天天强大起来。周武帝灭佛后,仅隔三年便灭了北齐,统一了北方。
玄学
魏晋时期,士大夫把道家的《老子》《庄子》和儒家的《易》称为“三玄”。所谓玄学,就是糅和儒、道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玄学最早的代表人物是曹魏时的何晏和王弼。他们认为虚无的“道”或“无”是产生万物的宗主,他们说“天地万物以无为本”。在自然与名教关系上,认为自然是本,名教是末,名教出于自然。他们把这种理论应用到政治上,认为人君应该拱默无为,委政臣下。
佛教兴盛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民受尽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长期的战乱又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这种情况造成了宗教流行。各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和获得精神安慰,也有意识地提倡。北朝时,除魏太武帝和周武帝两度毁佛外,其他都大力提倡佛教。北魏时,寺院有三万所,僧尼有200多万。在南方,佛教也在传播。梁武帝时,一度定佛教为“国教”,仅建康城就有寺院五百多所。与此同时,西行求经的人很多,大量佛经也被翻译过来,据后来统计,这一时期共翻译出佛经一千多部,3437卷。
《抱朴子》的道教思想
在东汉中后期形成的原始道教,晋以后开始分化。一些地主阶级人物为了和在民间活动的原始道教对抗,就把道教推向贵族化,这方面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葛洪。葛洪是两晋时人,著有《抱朴子》一书。葛洪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神秘的“玄”产生的,有仙骨的人能成仙,达到神仙的手段是服食金丹。他站在封建贵族立场,称原始道教为“妖道”“鬼道”,由于葛洪的道说很适合统治阶级的要求,因此《抱朴子》一书被历代的统治者奉为道教的经典。
《神灭论》的反佛思想
范缜是顺阳南乡(河南淅川县)人,他坚持反佛,在与对手辩论过程中,用自设宾主的问答体裁,写出了著名的《神灭论》,对佛教宣传人死后灵魂离开肉体独立存在的谬论,提出了尖锐的反驳。《神灭论》一出,统治阶级大为震动。梁武帝发动王公大臣60余人写了75篇文章围攻范缜,但范缜坚持自己的观点,始终没有退却,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后汉书》
《后汉书》共一百二十卷,主要记载了东汉自光武帝刘秀到汉献帝之间近二百年的历史。其中的纪、传是刘宋的范晔所著,由于他死得过早,志没有写成,志的作者是晋司马彪。《后汉书》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后来居上,淘汰了以前各家的后汉史。
陈寿、裴松之与《三国志》
《三国志》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陈寿写这本书时,正当魏晋之际,天下混乱,很难收集到完整的资料,所以内容显得不很充实,也没有表和志。但由于陈寿在这本书里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所以《三国志》的文史价值很高。陈寿死后一百余年,三国的史料大量出现,于是,宋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令裴松之作注。而裴松之作注的时候,特别注重增补史实。据粗略统计,注中列举魏晋著作二百多种,而且截取史料比较完整,注文的文字总数超出正文三倍,所以裴松之《三国志》做的注,其价值不亚于《三国志》正文。
《水经注》的主要内容
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共四十卷,它以前人的《水经》为纲,通过搜集丰富的文献和一些实地调查,详细注录了全国1250多条大小河流的走向和经过,而且把水道经过的山陵、城邑的地理沿革、风土人情、建筑名胜、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都作了生动而详细的叙述。所以它不仅是一部地理名著,而且文学与史学的价值也很高。
“五言诗”的杰出代表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方面最有成就的是诗歌。五言诗在东汉已经趋向成熟。建安时的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在五言诗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写出了许多现实主义的诗篇,深刻揭露了军阀混战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女诗人蔡琰(文姬)的五言诗《悲愤诗》,是建安文学的一篇杰作。全诗540字,主要是记述她自己在战乱中被匈奴所虏的悲惨遭遇和痛苦心情,反映了人民特别是妇女在战乱中所遭受的痛苦。
东晋大诗人陶潜
建安以后,在文学上有较大成就的是晋、宋之际的陶潜。陶潜是浔阳柴桑(江西九江)人。他出身没落官僚家庭,做过彭泽县令。后来因对门阀士族的腐朽统治不满,辞官归隐。他接触农民,写了许多反映农村生活和他参加劳动的诗篇。他的著名散文《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世外桃源,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他的作品隐寄着洁身守志、不与腐朽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积极一面,但孤芳自赏、乐天知命的消极一面,对后世也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绚丽多彩的北朝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