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班级图书角系列:我的第一本历史常识书
26310300000031

第31章 中国历史(10)

北朝的文人诗成就不大,而民歌则美不胜收。如《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只27个字,便出色地描绘了辽阔苍茫的草原景象,并反映了北方民族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又如《木兰辞》,以五言为主的杂诗形式,描写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动人故事。由于写作技巧的纯熟,语言的丰富多彩和运用上的别致,使它成为北方民歌中的上乘作品。

北方的佛教石窟

北方统治者为了利用佛教统治人民,到处开山凿窟,雕塑佛像,形成许多石窟艺术。其中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千佛洞。在这些石窟里布满了大小的佛像和其他艺术珍品。千佛洞绵亘于三里多长的崖壁上,至今还保存着480个石窟,这里石质松脆,不宜雕刻,所以石窟内的艺术品多是精美、细致的大型壁画和塑像。

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大家

书法从东汉起逐渐成为一种专门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涌现出了蔡邕的八分体、刘德升的行书体、钟繇的真书(楷书)等书法大家和书法艺术。而东晋王羲之吸收诸家精华,集书法之大成,兼善隶、草、真、行,被称为书圣。其子王献之的书法成就不减其父,人称小圣,父子合称“二王”。北朝的书法也有很大的成就,其特点是结构谨严,气势雄厚,现存魏碑多是这种字体。

科学家祖冲之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文历法方面最大的成就是东晋虞喜发现了“岁差”。祖冲之也亲自观察,证实了岁差的存在,并把它应用到自己所制定的《大明历》中。根据计算,《大明历》规定一年为365.24281481天,与近代科学测量的日数相差不到50秒。在数学方面,祖冲之求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六位的人。

《齐民要术》

北魏末年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一部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性著作。他在搜集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农谚,访问了老农,并经过实地观察之后写成这一名著。《齐民要术》全书十卷,共九十二篇,集周秦至北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全书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包括土壤整治,肥料施用,精耕细作,防旱保墒,选种育种,粮食和蔬菜栽培,果树的培植和嫁接,畜禽的饲养和医治,食品的加工和储藏以及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反映了当时中国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其中许多技术直到现在还在应用。

(公元581年~618年)

杨坚建立隋朝

北周到了宣帝时,政治腐败,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杨忠是北周的功臣,被封为隋国公。他的儿子杨坚继承了父爵,杨坚的妻子是鲜卑大贵族独孤信的女儿,杨坚的女儿又是周宣帝的皇后,因此杨坚在北周政权中有很高的地位。580年,周宣帝病死,继位的周静帝仅八岁,杨坚以大丞相身份辅政,控制了北周的军政大权。581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建国号为隋,杨坚就是隋文帝。隋文帝即位后,先灭掉建都江陵的后梁,589年,隋将韩擒虎、贺若弼率军攻下建康,俘虏了陈后主及其文武大臣,灭陈国。隋的统一,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十恶不赦”的由来

隋文帝在北魏、北齐刑律的基础上加以修订后制成了《开皇律》。《开皇律》废除了诸如枭首、裂等许多酷刑,只保留律令五百条。刑名分死、流、徒、杖、笞五等。死刑又分绞、斩二等;流刑分流一千里、一千五百里、二千里三等;徒刑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五年等;杖刑分杖六十至杖一百五等;笞刑分笞十至笞五十五等。为了维护封建秩序和镇压人民的反抗,《开皇律》中特别订出所谓“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凡触犯者皆从严惩治,不加赦免。

开凿大运河

为了掌握江南的财富和加强对南方的控制,隋统治者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大运河。大运河开通后,贯穿了今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连结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五千多华里,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

突厥汗国

突厥族原来游牧于中亚的叶尼塞河上游,5世纪中叶,柔然征服了突厥,把他们迁徙到金山(阿尔泰山)南麓。6世纪以后,突厥在反抗柔然的斗争中,势力逐渐壮大。552年,突厥人在其首领阿史那土门的率领下大败柔然,土门称伊利可汗,建立突厥汗国。

突厥与隋朝的关系

到了隋初,突厥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是沙钵略可汗,北周曾把千金公主嫁给他。582年,沙钵略打着为北周报仇的旗号,纠集四十万军队大举攻隋,大肆杀掠。隋朝派大军反击,沙钵略大败。从583年起,突厥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东突厥在沙钵略之子都蓝可汗时,曾和隋朝在缘边置市,开展贸易,双方经济交往相当频繁。后来,隋嫁安义公主与都蓝可汗的弟弟突利可汗,都蓝求婚,隋不应允。于是都蓝率兵攻突利,599年(开皇十九年),突利战败降隋,被封为启民可汗。不久,都蓝可汗为部下所杀,启民可汗完全占有突厥故地。此后,双方关系更加亲密。

吐谷浑国的兴衰

吐谷浑是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原居于徒河之青山(辽宁义县境内)。在西晋末年鲜卑大迁徙的时候,吐谷浑部迁徙到今青海地区。它逐渐征服了当地的羌族,建立起吐谷浑国。5世纪中叶,吐谷浑又扩张至今新疆东南部地区,成为西陲的一个强大势力。隋初,吐谷浑曾袭击隋边境。581年,隋派军在青海打败吐谷浑,其王吕夸逃走,583年隋再次击败吐谷浑。到609年,隋炀帝派官员经营西域,同时派杨雄、宇文述带兵打垮了吐谷浑并在当地设置了郡县。直至隋末,当时战败逃走的吕夸的儿子伏允才恢复故地。

腐朽的隋炀帝

604年,杨广杀其父文帝,又杀其兄杨勇,登上了帝位,是为隋炀帝。为了向全国人民和四邻国家显示淫威,隋炀帝经常外出巡游。直至618年被绞死,他在京的时间总计不足一年。隋炀帝出游江都时所用的龙舟等各色船有几千艘,拉纤船工达九千多,而且都穿锦彩袍。为了侵略高丽,他命富人出钱买战马,马一匹十万钱;又命关中富人出钱买驴,驴一头价至一万多,把中小地主弄得多半都破产了。为了扩大个人声威,隋炀帝对高丽先后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都失败了。

隋代的造船技术

据记载,隋时的五牙大战船上有五层楼,高百余尺,左右前后设置六个拍竿,高五十尺,可以拍击敌船。炀帝游江都时所乘的船,种类很多,其中“龙舟”制作最精,高四十五尺,阔五十尺,长二百尺;船身分为四层,上层有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一百二十个房间。

隋末农民起义

隋末农民起义发展到617年前后,全国形成了三支主要农民起义力量,即瓦岗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和杜伏威领导的江淮起义军。其中,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是河南一带起义军里最强大的一支,有几十万人。为了镇压起义军,隋炀帝派王世充率十余万大军,会集东都。瓦岗军与镇守洛阳的隋越王杨侗和王世充多次展开激战,屡败隋军。这时,李密野心膨胀,竟在617年袭杀翟让,给瓦岗军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

隋炀帝之死

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隋政权土崩瓦解,它所控制的地区只剩下几座孤城。江都(江苏扬州)城的东、西、北三面都被起义势力包围。但隋炀帝仍在城内寻欢作乐,但也预感到末日就要来临。农民战争的致命冲击,使统治集团的核心发生了分裂,领导侍卫部队的司马德戡和贵族宇文化及在618年春发动政变,缢杀了隋炀帝。隋朝自581年建立,至此灭亡,前后历时37年。

隋末农民战争首领的结局

宇文化及杀隋炀帝以后,带领十多万禁卫军与瓦岗军进行了童山(河南浚县西南)大战,李密虽重创隋军,但瓦岗军的损失也很重。接着,王世充对瓦岗军发起突袭,李密大败,众叛亲离,最后率残部到关中投降了李渊。620年,李渊集团巩固了关中根据地,开始派兵出关。王世充向窦建德求援,窦建德率军营救,结果于621年战败被俘牺牲。619年,江淮起义军首领杜伏威接受了唐朝的官爵。622年,他亲自赴长安,向李渊投降。

(公元618年~907年)

李渊称帝

李渊出身贵族,其祖父李虎是西魏的唐国公。其父袭封官爵,其母独孤氏为隋文帝皇后的胞妹。隋末,李渊任太原留守。当时,各地农民起义汹涌澎湃,隋朝的垮台已成定局。617年,李渊集团在太原起兵。这时瓦岗军和河北农民军正在中原地区奋战,牵制了大量隋军,隋京都长安地区的防守力量很薄弱。李渊率三万人由太原出发,向关中进军。年底,李渊攻克长安,立隋代王杨侑为傀儡皇帝。618年,隋炀帝被杀,李渊废杨侑,在长安称帝,成为了唐高祖。

唐朝统一战争

唐朝建立后,即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首先消灭了薛举、李轨和刘武周三大割据势力。620年秋,李世民率军出关,进攻王世充,困守洛阳的王世充降唐。621年至623年,唐军又镇压了河北地区的起义军。到了624年,长江流域及岭南等地也都被唐朝占领。628年,唐太宗乘突厥衰乱,派兵消灭了占据朔方的梁师都割据政权。至此,唐朝大体上统一了全国。

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次子李世民出力不少,但长子李建成被立为太子,是帝位的合法继承者。李建成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遂拉拢四弟李元吉共同对付李世民。双方的矛盾愈演愈烈。626年,李世民先发制人,在皇宫的玄武门设下埋伏,射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消灭了自己的对手,史称“玄武门之变”。此后不久,李渊就把帝位让给了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他的年号为贞观。在贞观年间,唐朝开始强大起来。

贞观之治

李世民作皇帝后,经常和臣下总结前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他常说:“人君好比舟,人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为了避免“覆舟”之祸,唐太宗很重视选官用人,当时在他左右掌权的大臣房玄龄、魏征、李靖等人都是一流才俊。唐太宗还注意纳谏。能及时地纠正一些错误,修明政治。在唐太宗即位之初,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但几年之后已变得天下富足,流散者都回归乡里,每斗米价格不过三四钱。

武周革命

649年,唐太宗死去,其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她父亲曾经是木材商人,后来成了唐初时的大臣。武则天精明机智而且通文史。因为唐高宗患风眩,目不能视,武则天便协助裁决政事。683年,唐高宗病死,太子李显(武则天第三子)即位,是为唐中宗。次年,武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另立李旦(武则天第四子)为皇帝,是为唐睿宗。690年,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以洛阳为神都,降唐睿宗为皇嗣,自为皇帝,史称“武周革命”。在中国历史上,武则天是仅有的一个女皇帝。

武则天提拔的名臣

武则天大量选用庶族地主做官,并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贞观年间的23年一共录取进士205人,在高宗和武则天统治的55年里,录取了一千多人,增加了一倍以上。武则天还首创由皇帝亲自策问举人的殿试,另外她还新设置了武举。武则天选官虽滥,但只要发现不称职的,就立即废黜或诛杀。当时的宰相狄仁杰是有名的贤相,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名臣姚崇、张九龄等,都是在武则天时开始被提拔起来的。

五王政变

武则天共做了15年皇帝,705年,82岁的武则天得了重病,宰相张柬之、崔玄等人联络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强迫武则天传帝位给唐中宗李显,复唐国号。事后,张柬之等五人同被封王,此事发生后不久武则天病死。

李隆基登基

唐中宗昏庸懦弱,大权落入韦皇后手中。韦后想效法武则天当女皇,她先杀太子李重俊,后又在710年毒死了唐中宗。这时武则天第四子唐睿宗李旦和女儿太平公主还有相当势力,成了韦后要消灭的对象。关键时刻,李旦第三子李隆基率羽林军抢先攻进皇宫,杀了韦后和她的党羽。后由太平公主出面,恢复了唐睿宗的帝位,李隆基被立为太子。唐睿宗也是一个昏庸帝王,甘心听任太平公主的摆弄。712年,唐睿宗让位给太子,唐玄宗李隆基刚即位就杀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数十人,至此,动荡的局面才稳定下来。

安史之乱

安禄山是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他的同伙史思明是平卢兵马使。在经过长达十年的准备后,安禄山认为已具备了灭唐的力量,于755年以奉密旨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率十五万兵马,一路攻城夺寨直抵潼关。756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防守潼关的唐将哥舒翰,虽拥有近二十万的军队,但因是临时凑集来的,结果,哥舒翰被安史军打败,全军覆没,哥舒翰也做了俘虏。同年六月,叛军长驱直入,攻陷唐都长安。

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

玄宗在长安陷落前,仓惶出逃。到马嵬坡,随行的将士发生哗变,杀杨国忠,又迫玄宗缢死杨贵妃。唐玄宗最后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灵武即帝位,称唐肃宗。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唐朝调集了十多万军队唐肃宗以其子李豫为天下兵马元帅,以郭子仪为副元帅,率军一举收复长安。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随后打败了李光弼率领的唐军,乘胜向长安进犯,在途中被其子史朝义杀死。762年,唐宫廷发生政变,宦官李辅国杀张皇后,肃宗受惊而死。李辅国拥立太子李豫即帝位,即唐代宗。代宗即位后调集各路兵马征伐史朝义,763年,穷途末路的史朝义自杀,历时七年多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

“节度使”的由来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朝对内地掌兵的刺史授给节度使的称号,导致了后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唐后期的藩镇中,祸害最大的是成德、魏博和卢龙三镇,时称“河朔三镇”。他们各自拥兵,表面上尊奉朝廷,但法令、官爵都自搞一套,赋税不入中央。甚至节度使的职位也往往父死子继或由部下拥立,唐中央只能加以承认,不能更改。

四镇之乱

藩镇割据在德宗时终于酿成了“四镇之乱”。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接替父位,要求朝廷加以承认,唐德宗不允许。四个割据藩镇就联合起兵攻进了长安,德宗狼狈逃到奉天(陕西乾县),784年,又从奉天逃到梁州(陕西汉中)。后来,德宗依靠李晟率领的唐军才收复了长安,勉强平息了这场叛乱。

李愬雪夜袭蔡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