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班级图书角系列:我的第一本历史常识书
26310300000032

第32章 中国历史(11)

唐宪宗时期,淮西镇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领军务,于是宪宗发兵讨伐淮西,三年仍不能奏效。817年,宪宗命宰相裴度统帅全军出兵。当时军中都由宦官监军,将领因受到压制,都不愿出力。裴度到前线后,奏请宪宗取消了监军宦官,被动的局面才渐渐扭转过来。在这年冬天一个风雪弥漫的夜里,唐将李愬率领九千士兵突袭淮西镇所在的蔡州城,一举活捉了吴元济,平定了淮西之乱。

宦官专权

唐初,宦官数量不多,地位也很低,无权过问军政大事。这种情况,到玄宗时才发生显著变化,宦官激增至三千人,其中五品以上的宦官就有一千多,其中宦官高力士尤被重用。凡四方进奏文表,先让高力士审阅,小事由高力士处理,大事才由唐玄宗裁决。此外,宦官掌握禁军在唐玄宗时成为定制。宦官有了武力作后盾,地位愈加巩固。唐后期的顺宗、宪宗、敬宗皆死于宦官之手,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都是由宦官拥立的,宦官成为唐朝的实际统治者。

“二王八司马”事件

805年,唐顺宗即帝位时已得了中风病,口不能言,但还是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以及柳宗元、刘禹锡等十人进行改革。为了铲除宦官专权的根子,王叔文选拔将领接管宦官手中的兵权。但宦官集团密令诸将对新派来的将领进行抵制。在宦官的反对下,这一重要措施未能贯彻下去。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阴谋策动废掉唐顺宗,立太子,通过宫廷政变来打击革新派。三个地方的节度使向朝廷上表,称顺宗久病,应当让皇太子监国。不久,顺宗被迫让位给太子(唐宪宗)。宦官得势后,“二王”立即被贬逐,王叔文被赐死,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都被贬为边远州的司马。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甘露之变”

郑注擅长医术,但出身低微。李训中过进士,曾因事被流放。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大宦官王守澄把他二人推荐给文宗。但两人并没有按照王守澄的意图办事,却和唐文宗谈得很投机,最后唐文宗把消灭宦官的重任交给了他们两人。在经过一番准备之后,唐文宗提升王守澄当了更大的官,但解除了他的军职,后来,把失去兵权的王守澄赐死了。不久,李训做了宰相,郑注做了节度使,他们想内外合力消灭宦官。835年的一天,经过一番布置,文宗上殿见百官。有官员上奏说在左杖院的石榴树上有天降甘露。唐文宗令仇士良和鱼弘志带领宦官去看。这时,在左仗院早已埋伏了兵甲,只等宦官一到就全部围杀。不料,仇士良看出了破绽,急忙劫持文宗回宫,同时派禁军大肆屠杀,李训、郑注等都被杀害,这件事史称“甘露之变”。

“牛李党争”的争议焦点

唐朝进士在官僚阶层中居于主导地位,而且他们之间关系密切,互相帮助。士族地主的地位当时已经每况愈下,但他们瞧不起庶族,仇视进士。这两种出身的官员之间明争暗斗,由来已久,其中历时最长、斗争最烈的是所谓“牛李党争”。牛党的首脑是牛僧孺,李党的首领是世家大族出身的李德裕,牛、李两党之间的分歧,其一是通过什么途径来选拔官员?李党主张考儒家经学,牛党主张考诗赋。因为诗赋是进士科考的主要内容,所以重诗赋也就是重科举。其二是如何对待藩镇?李党主张平叛,牛党主张姑息。武宗即位后,用李德裕为宰相。李德裕尽逐牛党,牛僧孺被贬。宣宗即位后,牛党在宣宗的支持下,完全清除了李党。李德裕被逐到崖州,次年病死。这次党争前后持续了四十年之久。

西域“安西四镇”的建立

唐朝建立后,突厥两度率兵侵犯关中,进逼长安。唐太宗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629年,唐太宗乘突厥内部分裂时,派李靖等统兵十余万分道出击,最终给东突厥以沉重的打击,促使其灭亡。635年,唐派兵降伏了以青海为中心的吐谷浑。640年,唐军在侯君集等的率领下攻取高昌,在之后的几年里,天山南路各国纷纷摆脱西突厥归附唐朝。唐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统领龟兹、焉耆、于田、疏勒四镇,称“安西四镇”。657年,唐军灭西突厥汗国,控制了整个西域地区。

历史上的薛延陀族

突厥兴起后,居住在漠北的铁勒有薛延陀、回纥、都播、同罗等部,都受突厥汗国的统治。薛延陀和回纥在东突厥汗国瓦解后,相继在漠北建立了政权。薛延陀是由薛、延陀两个部落合成的。突厥分裂后,铁勒诸族也大多一分为二,因此在东、西突厥汗国境内都有薛延陀部众。东突厥灭亡后,薛延陀汗国成为漠北的一大势力。646年,薛延陀为唐军所灭,至此,唐朝的行政权扩展到整个漠北地区。

回纥人的兴衰

回纥是今维吾尔族祖先。745年,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怀仁可汗后来消灭了后突厥汗国,尽有突厥故地,成了漠北的强国。回纥政权一直和唐朝保持着密切关系,每一任可汗都要经过唐朝的册封。“安史之乱”爆发后,回纥曾两次派兵帮助唐朝平定叛乱。回纥汗国内部充满着矛盾。黠戛斯和回纥连续交战二十多年。840年,回纥将军句录莫贺勾引黠戛斯十万骑入侵,破可汗城,回纥汗国灭亡。回纥部众四散。一支迁移到河西走廊定居,一支进入吐鲁番,一支迁至天山北路及葱岭以西地区。后两支定居新疆的回纥,发展成今天的维吾尔人。

吐蕃王朝

西藏高原原来的居民称孟族,战国以后,有些羌族部落逐渐迁移到今西藏地区。他们和当地人民相融合,繁衍发展,形成了吐蕃族。建立吐蕃王朝的是活动在雅隆河谷的牦牛部,统一牦牛部各部落的叫弃聂弃赞普。“赞普”是雄强丈夫的意思,以后成了吐蕃君长的尊称。629年,年仅十三岁的松赞干布继赞普位,他削平叛乱统一了西藏并迁都到现在的拉萨,然后,依据于田、天竺等文字创造了吐蕃文(以后发展成今天的藏文),松赞干布以后,吐蕃与唐朝进行了激烈的角逐。663年,吐蕃灭吐谷浑,侵入西域,763年,吐蕃一度攻陷唐都长安。在8世纪下半叶,吐蕃的国力达到了鼎盛阶段。

文成公主进藏

吐蕃和唐朝虽然进行了长期的军事斗争,但友好往来一直是双方关系的主流。641年,唐太宗答应吐蕃的请求,以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了大量物品锦帛珠宝、生活用品、医疗器械、生产工具、蔬菜种子,还有经史、诗文、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唐高宗时,吐蕃又从内地引进了蚕种。821年,吐蕃派专使到唐朝请求会盟,缔结友好盟约。823年,在拉萨建立的唐蕃会盟碑,至今还屹立在大昭寺前。

南诏国

隋唐时期,在今云南地区散居着名号繁多的许多部落,主要有白蛮与乌蛮。从7世纪初到中叶,乌蛮征服了当地的白蛮,建立起六个诏。乌蛮称王为诏,六诏就是六个王国。7世纪70年代以后,为了抵御吐蓄,唐朝大力支持南诏进行统一战争。到南诏王皮逻阁时建立了统一的南诏国,738年,唐玄宗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9世纪30年代以后,南诏和唐不断发生战争。830年底,南诏攻陷成都,大掠子女、百工数十万人及珍货而去,给唐朝造成巨大损失。

日本“遣唐使”

631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838年止,日本派出遣唐使共十三次。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团一般不超过二百人,从8世纪初起,人数大增,717年、733年和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人数均在550人以上。1970年在西安发现的日本银币,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带来的。

中日佛教往来

日本来中国学习的学问僧共约九十余人,其中最著名的是空海。他于804年来中国,在长安青龙寺学密宗,回国时带回一百八十多部佛经,在日本建立了密宗。中国僧人也不断东渡日本,沟通中日两国的文化,其中贡献最大的是鉴真和尚。鉴真是扬州人,他对于律宗有很深的研究。他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东渡日本,经过六次努力,历尽艰险,双目失明,终于在754年携弟子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鉴真把律宗传到日本,同时还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传授给日本。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及其弟子所建。

朝鲜的“三国”时代

唐初,朝鲜半岛上仍然是高丽、百济和新罗三国的鼎立局面,他们都遣使和唐朝往来。唐太宗曾以高丽联合百济进攻新罗为借口,于644年派出水、陆十万大军进攻高丽,第二年败回。唐高宗时,继续对高丽用兵。660年,唐先灭百济,666年唐又派兵攻高丽,两年后攻下平壤,灭高丽。唐朝在高丽设置了都督府、州、县等行政机构。以后由于新罗的反抗,唐朝的势力退出朝鲜,新罗于675年统一了朝鲜半岛。

黄巢起义

黄巢曾经与王仙芝一起贩私盐,873年,两人率领农民起义。878年,王仙芝动摇,打算归顺唐朝,但不久战败被杀。880年,起义军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国号“大齐”。黄巢称皇帝,年号为“金统”。882年,起义军的同州防御使朱温叛交,投降唐朝。僖宗任命他为河中行营副招讨使,赐名“全忠”。朱温的叛变和李克用的参战,增强了唐王朝的力量。883年二月,起义军与三路唐军大战,结果起义军失利,伤亡数万人。884年,起义军在中牟县北渡汴河时,突然遭到李克用的袭击,损失惨重。黄巢带领千余人向山东撤退,六月,起义军被包围在瑕丘(山东兖州西),起义军终因寡不敌众,牺牲殆尽。黄巢至死不屈,最后在泰山狼虎谷自刎而死。

唐朝灭亡

901年,宦官韩全诲勾结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宰相崔胤勾结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四人都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意。韩全诲逼唐昭宗投依李茂贞,朱全忠带兵七万入关。903年,朱全忠打败了李茂贞。李茂贞杀宦官韩全诲等七十余人,与朱全忠和解,并将昭宗交给朱全忠。此后,朱全忠又杀了唐昭宗,立昭宗儿子为傀儡皇帝。第二年,为了减少他称帝的阻力,朱全忠又将宰相裴枢、崔远等三十余人杀死。907年,朱全忠自立为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自618年建国,至907年被朱全忠篡夺,前后存在了289年。

祆教、摩尼教、景教

唐朝时期,统治者为了加强对人民的精神统治,积极提倡各种宗教。从波斯传来的有祆教、摩尼教和景教。祆教又名拜火教,曾是波斯萨珊王朝的国教。唐政府中设有萨宝府,是专管祆教的机构。694年,摩尼教传中国,后又传到回纥地区,并成为回纥的国教。768年,唐代宗准许回纥在长安建摩尼教寺,赐额“大云光明寺”。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支派。638年,唐太宗下诏准许波斯景教僧阿罗本在中国传教。景教寺原称波斯寺,天宝年间玄宗令改名大秦寺。现藏陕西省博物馆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在唐朝大秦寺遗址上出土的珍贵文物。

唐朝时流行的宗教

在唐朝流行的主要宗教还是道教和佛教,其中又以佛教的势力最大,影响最深。道教尊老子李耳为教主。因为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从李渊起皇帝就以教主的后裔自居,积极扶植道教,当时全国各地都建有道观,仅长安就有三十所。到884年,全国共有1900余所道宫,道士达1.5万余人。由于南北朝以来新的佛经不断传入和对教义的不同解释,所以在唐代逐渐形成了许多佛教宗派。在诸派别中,以智凯为代表的天台宗、以玄奘为代表的法相宗、以法藏为代表的华严宗和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宗的影响较大。

韩愈的反佛斗争

佛教的流行,造成了寺院经济和僧侣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寺院享有免役免税等特权,僧侣地主利用这种特权与世俗地主政权争夺地租和劳力,这就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世俗地主与僧侣地主在政治经济利益上的矛盾冲突。唐朝时期,反佛斗争最有影响的人物则是韩愈。韩愈是河阳(河南孟县)人,他主张废除佛道,勒令僧道还俗,发扬儒家之道以取代佛道的宗教理论。819年,陕西凤翔法门寺有一块佛骨,唐宪宗要把它抬到宫中供养,掀起了一场迎佛骨的宗教热潮。对此,韩愈上书表示反对。他指出,这种迷信风气如不制止,将造成严重恶果,应当把所谓的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韩愈的反佛言论触怒了宪宗,几乎因此丧命,后遭贬斥。

千古辉煌的唐代诗歌

在唐朝文学中,成就最为辉煌的是诗歌。清人所编的《全唐诗》,收集了唐朝2200多个诗人的48900多首诗。唐朝是庶族地主大量涌上政治舞台的时期,给诗坛增添了一大批新诗人,而且魏晋以后,诗歌渐趋成熟。隋统一后,促使南朝的绮丽文风与北朝的质朴风格相融合,这都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唐朝科举以诗赋取士,刺激了当时文人诗歌创作的热情。另外,当时国内各民族的融合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也为诗歌增添了新的营养。所有这些因素,都促进了唐诗创作的繁荣。

唐代的大画家

初唐绘画,以宗教佛像和贵族人物画为主。名家有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等。盛唐以后,人物画开始以世俗生活为内容,山水画也日益兴盛起来。最有成就的画家是吴道子,他对人物画和山水画都有很高的造诣,有“画圣”之称。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以画金碧山水著名,设色绚丽,描绘工细,是山水画北派之祖。诗人王维首创水墨山水画,他的山水画精炼、淡雅,富有诗意,为山水画南派之祖,对后世影响很大。唐朝还有许多长于画花鸟禽兽的画家,如薛稷画鹤,曹霸、韩干画马都著称于世。

唐代的大书法家

初唐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人的楷书潇洒飘逸,端严遒劲,继承了南朝二王书体的风格。孙过庭是有名的草书家兼书法理论家。唐中期的大书法家有颜真卿、怀素等。颜真卿把篆、隶、行、楷四种笔法结合起来,创造了方正敦厚、沉着雄浑的新书体,称为颜体,对后世影响极大。怀素的草书刚劲有力,奔放流畅,是书法艺术的珍品,《自叙帖》是其代表作。唐后期的名书法家柳公权以楷书见长,他融化诸家笔法,自成一体,世称柳体。

五代

(公元907年~960年)

唐朝灭亡后,在中原一带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五代存在了53年,共更换了八姓十四君。朱全忠(原名朱温)于907年废唐哀帝自立,国号梁,定都开封,史称“后梁”。朱全忠被其子杀死后,后梁被后唐所灭。后唐是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所建,建都洛阳,14年后就被后晋所灭。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认辽朝君主耶律德光为父皇帝等条件,取得辽兵的援助,推翻了后唐,建立了政权,国号晋,迁都开封,史称“后晋”。947年初,辽兵攻入开封,后晋亡。辽兵攻入开封后,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晋阳(太原)称帝(高祖),国号汉,史称“后汉”。后汉仅统治四年就灭亡了。951年正月,郭威在开封称帝,国号周,史称“后周”。

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