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话说中国——古代农业
26329600000002

第2章 耜耕的出现

原始的刀耕火种只能是广种薄收,而且经过多次种植的土地日趋贫瘠,收获量也越来越少。这时,部落只得迁徙到另一个地方。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先民们发明了耜,从此开始了耜耕。

随着农作技术的发展,先民们在掘地用的尖木棒的靠近尖端的地方,装上一根便于脚踏的短横木,用来翻地,这就是单齿木耒。单齿木耒翻地面积小,效率低,后又加以改进,变单齿耒为双齿耒。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又将耒齿改为板状刃,称作“耜”。《易经?系辞》中有“耜”“耒”的记载,反映的便是这两种农具的制作情形。耜冠最初是木质,后来改由石、骨、蚌质制作。耜冠形状有长方形、桃形和舌形等,耒柄仍为木制。耜类似今天的锹,已经是一种复合工具了。

用耜翻地能疏松和改良土壤结构,扩大耕地面积,延长土地使用年限,提高农作物产量。由于耜耕可以实行定期休耕,在几块土地上轮换种植,因而使人类的定居生活成为可能,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河姆渡遗址中,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和复原图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大量的骨耜、骨锥、骨镰,其中骨耜就有70多件。这说明当时的原始先民们已经摆脱了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方式,进入了耜耕农业阶段。

什么是骨耜?

骨耜是用偶蹄类动物的肩胛骨制成的。其上端厚而窄,是柄部;下端薄而宽,是刃部。柄部凿一个横孔,刃部凿两个竖孔。横孔插入一根横木,用藤条捆绑固定。两个竖孔中间安上木柄,再用藤条捆绑固定。这样,一件骨耜就制造出来了。使用时,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脚踏插入横孔的木棍,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来。骨耜比石器轻便灵巧,而且表面光滑,不容易沾泥,适宜在江南水田里使用。

耜相传是谁发明的?

耜相传是神农氏发明的。《易经?系辞下》:“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这是关于神农氏发明耒耜的最早文献记载。《白虎通义》说,到了炎帝时代,“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作”,进一步说明了耒耜这种生产工具产生的时代背景。

大开眼界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叠压着4个文化层。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我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