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人有着悠久的历史,也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为今日竞争世界商场提供了先天的本能。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所带来的契机,中国商人在学习世界先进的生意秘诀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演绎出了引人瞩目的财富传奇。
胡雪岩:智勇仁强,商人四德
智即权变,也就是观察市场,通权时变。这是一个商人的基本要求。胡雪岩的商业智慧还有两个与众不同的特点。第一是把“智”运用到“义”上,以攻心为上,以此把握商情;第二是把“智”化解为“眼光”,以此评判生意。
1. 智慧
胡雪岩体人情、通人性。他对人情的体察到了十分细微的地步。
他虽因资助王有龄而丢了饭碗,落了魄。却决不去找老关系的麻烦,宁可屈尊去吃门板饭。一旦发达了,他又精挑细选礼品,把老同事们服侍得服服帖帖。这些都让人觉得,胡雪岩这人有难了不会找熟人麻烦,有福了会和大家一起享。
这是人情的智慧。胡雪岩知道人心厌恶啰唆,有人添麻烦总是件不快的事;反过来,人本性中又总爱小便宜,能满足他这一小小本性,他就会喜不自胜。
同时胡雪岩商业智慧的第二点是化“智”为“眼光”。“做生意精明,十三档算盘,盘进盘出,丝毫不漏,这算不得什么!顶要紧的是眼光。生意做得越大,眼光越要了得。做大生意的眼光,一定要看大局。你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看得到外国,就能做外国的生意。”这是大处显示商业智慧。
2. 勇
勇就是决断。对广大商人来说,关键时刻,往往一念之差,出入甚大。
胡雪岩一次得知消息,上海小刀会要在八月起事。小刀会起事前专做丝生意,估计不会有太大风险。只是,假定小刀会闹成了,上海要有好一阵乱,外边的丝很难运进。知道了这种情况,事先囤丝,大批吃进,是一笔好生意。但是囤丝又有囤丝的风险。假定市面不出半月又平静了,囤丝也就意义不大,这就又需要下决断了。因为商人不可能知道与下决断相关的所有信息,所以就有风险。在最后时刻,只能根据大致的情势估算。至于估计是否准确,情况会不会按估计的方向发展,这都是一个待卜之数。正因为是未知待卜的,才需要商人勇毅果敢的品性。
胡雪岩这次做出的判断是:大量买丝,囤往租界,必赚!高价亦不惜。他的辅助理由是:洋人暗中支持小刀会,政府必然要想个法子治一治洋人,最好的法子就是禁止和洋人通商。所以过不了三个月,洋人有可能有钱而买不到丝,丝价会大涨。
局势果然按他的估计发展了。两江督抚上书朝廷,力主禁商而惩罚洋人。清廷也回复答应这么做。胡雪岩也因此从中获利。
3. 仁
仁是取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刚开钱庄时,他不免从各方面考虑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首先选定的就是到湖州做丝生意。
到上海联络生意时,他为军火生意的厚利所吸引,周旋于洋场、官府和江湖势力之间,一心要做成一笔大的军火生意。
这一周旋,眼界可就开了。原来茶比丝还赚钱,桐油也是利润不薄,至于上海租界内的地皮,已经有人开始大片购置。兵荒马乱的,来逃难的人很多,要吃,有粮食生意;要玩,有戏园子……
胡雪岩后认识到,做生意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够精益求精。自己的失策之处,正是在于不专心。人的精力到底有限,经手的事情到底太多了。眼前来看,好像面面俱到,未出纰漏,其实,是不是漏了许多好机会,谁也不得而知。因此,胡雪岩将钱庄作为本业,其他自己无精力去插手的行业,就让别人来照应,自己只需要在边上指点一下。这样,生意依然繁盛兴隆地多面铺开了。
4. 强
强就是有所守,讲的是商人的心理素质。眼看苦日子快熬到头了,好日子快来了,心理上却支撑不住,垮了,这就是“不能有所守”。反过来,不论眼下的局势如何变化不定,守定了自己的宗旨,事情才会有个好的了断。
胡雪岩第一次联络庞二少爷,垄断上海丝市,以求外商屈服,获得一个较高价格。但是,外商极为狡猾,到了年底,一分丝不收。表面上是国内丝满,暂不需要,实际上盯紧了胡雪岩,要逼他降价。
辛辛苦苦做成的局面,胡雪岩是绝对不会轻易放弃的。但是,要想不向洋商退却,就得垫头寸。有能力给他帮助的,就是庞二。不过,庞二未必一定肯帮助。胡雪岩下定了决心,与其向洋人低头,不如在自己人面前丢脸。他派了刘不才去和庞二交涉。
难熬的日子!庞二如果开不出头寸,胡雪岩的钱庄就有可能发生挤兑,开业不久就有可能重新关门。胡雪岩急白了头发。
这种时候,自然是守的时候。心急如火,都要装作若无其事,静悄悄地等待结果。还得接待人,还得处理日常事务。没有消息前,一切都是未定之数。对于商人来说,除了含在口里的和拿在手里的,一切都是假的。
商业上的这种等待一个接一个、一次接一次。决定着整个大局的、性命攸关的却只有那么几次。等着了全盘皆赢,等不着全盘皆输。
所以要等,要静心。心越静,心跳的声音就越响,神经的紧张在反衬下就越发剧烈,人受的折磨也就越大。胡雪岩这次受的就是这种折磨。好多人都被类似的折磨弄垮了。胡雪岩挺过来了。庞二答应拨头寸,虽有一半是死账,不过只要是胡雪岩去要,总可以要过来。
和洋人做丝生意就需要这样用心守出来,虽苦不堪言,收获却是双份。第一,赢得了厚利;第二,更重要的是,打垮了洋人,显示了联手的力量。
这种强的品质,面临绝境心不死,在四德中最难具备和实践。白圭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如果不具备这一点,前面的一切辛苦都有可能是徒劳、白费。
胡雪岩是至死不退却。他这种可贵的商人品性,也没有辱没左宗棠的评语:“商贾中奇男子也。”
包玉刚:不屈不挠的香港船王
在全世界的所有海洋上,以香港环球航运集团“W”为标记的巨轮无处不在。已经去世的包玉刚爵士是当今世界首屈一指香港环球航运集团的创始人。
包玉刚于1918年生于浙江宁波,13岁小学毕业以后即离开家乡。由于抗日战争爆发,他没能读完大学,暂且在内地一家银行工作。抗战胜利后,他到上海某银行任副经理。后来国民党败退,他和家人先后迁往香港。1955年,包玉刚分析了世界经济动向后,选择了经营航运业,否定了父亲集中资金搞房地产的想法。他认为房地产是死的,只收租,受限制很大,而船是活的,且航运业涉及到金融、贸易、保险、造船等行业,是一种国际性的活动,具有广阔的前途。但他的亲朋好友都认为航运业风险太大,劝他改主意。但他决心已定。当他去英国借贷时,伦敦友人也劝他说:“你年纪还轻,对航运一无所知,小心把你的衬衫都赔光。”他回到香港又向汇丰银行借贷,汇丰银行也不肯借,说华人不懂航运。碰了两次壁,但他并不灰心,最后向日本银行贷款成功。他随后用77万美元的价格,买了一艘已用了28年、排水量为8000吨级的破货船,改名为“金安号”,从此踏入航运界,开始了他的海上船舶租赁业务。但一开始包玉刚对这个行业十分陌生,甚至连左舷和右舷都分不清,可他并不畏惧,全力以赴,勤奋学习,很快就熟悉了业务。1956年,苏伊士运河由于战争被封闭,这给了包玉刚发展的机会。他把“金安号”租给一家日本公司从印度往日本运煤。由于包玉刚有着良好的经营作风和信誉,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他已拥有七条货船。
包玉刚在事业上获得成功,与他坚毅、果断、平易近人、敢于冒险、勤奋上进的性格密不可分。有人这样评价他的性格:对待朋友十分热诚;为人既不保守也不冲动;精力充沛,富于中国人的好胜心;对所欲达到的目标极有耐心,在竞争十分激烈的航运业中,是个小心谨慎的“保守分子”,兢兢业业的“海上霸王”;总是能够准确把握局势,采取无误的行动;对自己要求严格,不抽烟,不喝酒,更不会像很多的富人那样寻花问柳,真正做到了富贵不淫。在外国人的眼里,包玉刚是一个规矩的“正人君子”和“拘谨的东方人”。他笑口常开,乐观处世,还喜欢体育锻炼。他说过这么一段话:“有人遇到困难就说‘哦,对不起。’可我不那样。比方说游泳(他坚持每天早泳15分钟),遇到大风或下雨有的人会说‘算了吧’,可我却不在乎。只要我认为这件事对我有益,我就会坚持干下去。”
包玉刚不仅在环球航运集团担任主席,而且还在许多国际性组织、外国公司担任主席、董事或顾问。1973年,包玉刚被著名的美国大通银行董事长戴维·洛克菲勒特聘为大通银行国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从1968年起,包玉刚在英资汇丰银行任董事。他是进入该行董事会中第一位亚洲人。1985年,包玉刚成功地入股英国渣打银行,并且成为渣打银行最大的单一股东。包玉刚的成功,来源于他对自己多年从事事业的深刻理解。他曾说:“做船业,是要落心机下去的!要研究。自己嘛,一定要肯吃苦,要努力。船在外面走,你就要跑来跑去,报告、情报就要多,电话要通,要灵!”
李嘉诚:生意即个人品质
“李嘉诚”这三个字对许多人来说,似乎意味着财富。李嘉诚是一位喜爱多赚钱而少花钱的人,一位不但有“赌徒”的天赋,又勤于计算的企业家。由于他总是在国际富豪榜上名列前茅,因而决定了他日渐上升的商界地位,而李嘉诚的生意经成为众多人所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1. 毅力
毅力是任何一个赚大钱成大器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李嘉诚靠一双脚行遍港岛,求职无门。双脚跑得又肿又疼。白眼冷语,深深挫痛他的自尊心。十四五岁的李嘉诚闯入社会,就遭受了太多的辛苦和委屈。
母亲说:“你去找潮州的亲戚和同乡,潮州人总是帮衬潮州人的。”母亲说了一串人名地址,他们都曾与李嘉诚的先父有交往。
李嘉诚先赶往上环的黄记杂货店,店主黄叔原先住在潮州北门,与李家祖屋仅隔两条巷。
然而,走到那儿,李嘉诚却呆在街边愣怔。店铺关门,“黄记”布幌荡然无存。他透过门缝看,里面空无一物,只剩满地的垃圾。黄叔的店铺已经倒闭。
因此,李嘉诚就冒出一个想法,到银行去求职。
他的想法是,银行是做银钱生意的,银行不会没钱,当然不可能倒闭。
这个想法也许是很幼稚的,但小小少年的这一思维轨迹,让我们窥见了商业天才巨子的源头。细细探究,不无启迪。
在李嘉诚“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时候,舅舅庄静庵让李嘉诚到他的中南钟表公司上班。然而,出乎母亲和舅舅意料的是,李嘉诚的回答是:“我不进舅舅的公司,我要自己找工作。”
这充分显示了李嘉诚独立、自信、倔强的气质。
李嘉诚不想受他人太多的荫庇和恩惠,哪怕是亲戚。
正是这样一种永不言弃、永远进取的血性,促使李嘉诚一步步走向商界的巅峰。
2. 宽人严己
李嘉诚一直认为,做生意和做人是一样的道理,绝不能贪心。李嘉诚说:“绝不同意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即使侥幸略有所得,也必不能长久,正如俗语所说,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在香港,李嘉诚也许是走路步伐最快的人,在他80岁高龄的时候仍然健步如飞,很多年轻人都赶不上他。他的手表永远比别人调快10分钟。
李嘉诚的勤勉、节俭、朴实、坦诚以及他的善待他人,为他的事业王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李嘉诚信奉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处世哲学,他一贯勤俭诚信。论资财,他虽有亿万之巨,但在生活中,他依然淡泊、俭朴。他清晨喜欢去打高尔夫球,以锻炼身体。他说:“我觉得简单的生活更令人愉快。”为了节约点滴时间,他于上班途中在车上浏览当天的中外文报刊,了解国内外重大新闻,把与公司有关的内容划出记号或做出批示,到办公室及时交予秘书处理,一切工作多数在办公时间办妥。
李嘉诚常说自己是个吝啬之人,他的部下却说他“悭己不悭人”。他一片真诚对待员工,使长江厂具备了稳固的凝聚力。李嘉诚在建厂初期的条件非常艰苦,却基本没有工人跳槽。后来,长江厂遇到困难时,工人们一样同心同德,共渡难关。员工是企业的根本,善待员工,是把事业从小做大的一条基本原则。道理很简单,员工与老板相比,最大的赢家当然是老板。
虽然李嘉诚始终都是大手笔地对社会捐赠,但在日常生活中,他却是十分平淡、克勤克俭、不求奢华。
3. 能屈能伸
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中,一个投资者要深谋远虑,进退自如,见风掌舵,抓住一个个商机,在不利于出击时,也要懂得撤退,这就要求投资者看清形势,进退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经营往往受非人力所能为的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应该明察善断,占尽先机。像李嘉诚这样,他最早进入塑胶花领域,赚了一大笔钱后,无论是进是退,都占尽先机。该投入的时候就果断地投入,该撤出的时候就义无反顾地撤出,否则就会被窒息。要记住,有退才会有进。
在生意场中,李嘉诚坚持不懈,穷追不舍,甚至不惜“十年磨一剑”,有时却不见一利,及时撤退。无论他继续进取还是退避三舍,都是从该项业务是否有前途方面考虑的。有利则进,无利则退。他从不会偏爱哪一项业务。与华资财团欲再次联手合作,吞并垂暮狮子置地,最能体现出李嘉诚的投资风格。
4. 没有永远的生意
对于一个真正的商人来说,在他的眼中,应该是只有赢利的业务,而没有永远的业务。任何一项业务,当它走过自己的成熟阶段之后,必将走向衰落,而这个时候,如果不进行自我调整,还抱着不放,必将随这项业务的衰落而走向失败。
李嘉诚一个个大进大出,都是以“腌股”为后盾的,一待良机出现,便急速抛出。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87年,李嘉诚在半小时内就下定决心投资372亿美元,购买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5%的股份。这是一只值得长期保留的明星股。3年后,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股价涨高,李嘉诚又以同样快的速度,将股票抛出兑现,净赚近1亿美元(合近7亿港元)。
李嘉诚凡事都会深思熟虑,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之后才去做。
王永庆:经济萧条是投资的适当时机
当很多人用疑问的眼光问比尔·盖茨,你是怎样创业成功的呢?他说:“因为我的眼光好。”而当代管理大师彼德·罗润之曾向王永庆学习台塑的经营策略,王永庆说:“基本上,台塑可以从投资时机、投资地区以及投资的方向看出它的经营策略。”
商机决定成败,一个商业家能不能及时地抓住商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王永庆之所以能屡战屡胜,正是由于他善于捕捉商机的锐利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