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能力是在核心能力要素的基础上经过企业内化而成的综合能力。企业核心能力要素包括资源要素、能力要素以及知识要素。
一、资源要素
企业核心能力要素中的资源要素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在企业中,有形资源一般称为有形资产。
(一)有形资产
有形资产通常是指那些能够用价值指标或货币指标直接衡量的、具有实物形态或能够看得见的并可以清楚说明其数量的资产。有形资产通常可以分为两类:物质资产和财务资产,无形资源一般称为无形资产。
1.物质资产
物质资产就是以物质形态显示或表现的资产。物质资产是最容易被进行价值评估的资源。它们主要包括房地产、原材料、生产设备和自然资源(如能源、矿藏和土地)等。尽管物质资产是企业制定和实施战略所必需的条件,靠近旅游地的房地产、高品位的矿藏和肥沃的土地都能够创造超额利润。但是,由于其标准化的性质使其只能或自然地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2.财务资产
财务资产是指企业所占有或拥有的货币形态的资产。它主要来源于企业的投资人或股东、债权人(如银行、社会居民和其他企业)及企业自身的积累。企业的财务资产从某种意义上能够决定企业投资能力的大小和其他形式资产的多少,因为它是市场购买力的代表,可以用于购买大部分企业所需的其他形式的资产。与物质资产相比,财务资产更具有流动性。
(二)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指能够为企业创造收益,但不具有独立实物形态的资产。它们并不一定体现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上,即使有,也是一些零星和不完整或不准确的记录。这主要是由于无形资产没有实物形态,很难进行准确的价值衡量或评估。然而,企业的实际市场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巨大差异却显示了无形资产的重大价值。一般用企业的市场价值与有形资产的重置价格的差异和它们的比值——价值比率——来表示无形资产的价值。许多具有先进技术和知名品牌及良好商誉等无形资产的企业的价值比率非常高,这就意味着它们拥有巨大的无形资产。
二、能力要素
企业核心能力构成中的能力要素包括企业的组织能力和个人能力。
(一)企业组织能力
企业的组织能力指企业配置和整合其所拥有或控制的各种资产完成其团队任务的能力。企业的组织能力可以根据企业活动的功能来划分。例如,斯诺和赫热比尼克把能力分为十类:一般管理、财务、市场营销、市场研究、产品研发、工程、生产、分销、法律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能力。然而,对大多数企业而言,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整合各个单个生产要素或个体功能的能力。企业实际上是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基本经济组织或单位。企业的产品生产活动需要使用或组合多种生产要素,然而,这些生产要素并不能够自动地生产出东西来,而是需要另外一种力量来整合或组合这些生产要素,这种力量就称为“组织能力”。
企业的组织能力不仅仅是简单地组合企业的团队资源。组织能力包含各种生产要素,尤其是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之间的复杂的协调模式。完美地实现这种协调需要持续地学习。就像个人技能的获得一样需要反复的练习,越用越熟练,越熟练效率也就越高。
组织能力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不同的层面:
(1)业务运作能力。良好的业务运作程序,能够将企业的产品与服务,以最精确的品质、最快的时间接近顾客、满足顾客的要求。以时间为竞争基础的重要性越高,业务运作程序的能力就会显得越重要。因此,所谓业务运作程序,不仅包括日常“采购——生产——仓储——运输”的过程,还应包括“开发、上市及提供服务”等项目的流程。一般而言,业务运作程序越长、越复杂,就越难以将其转变为战略能力。但好处是,这一能力一旦建立,由于难以仿效,将成为最具价值的竞争优势。例如,美国的沃尔玛百货公司为了建构“不停留送货系统”做了许多战略性投资,来强化这个系统。如为了加强订单的加总及传输速度,特设了一套专用的卫星通信系统,负责将每天各销售点所发出的资料,传送给4 000多家供应商。另外,还建立专属于沃尔玛百货公司的“机动运输车队”,通过这个快速车队,可在48小时之内,将仓库货品送至任何一家分店。为了建立分店、配销中心及供应商之间非正式、但往来频繁的合作关系,让彼此可互通市场信息、分享经验,沃尔玛百货公司通过信息系统提供分店经理有关顾客行为的详细资料。通过这些电子设备,分店经理人无须出门,即可知道有关各地市场的流行信息。“不停留送货系统”的构建使沃尔玛百货公司在短短十年间超越K-Mart,成为全世界最大及获利最高的零售业者。
(2)技术创新及商品化能力。组织惯例具有记忆和制约组织内部冲突的功能(纳尔逊、温特,1982)。顺应技术进步、消费者偏好多元化的趋势,企业必须不断推出各式各样的新产品,才能维持良好的竞争地位。新产品的开发,一方面有赖于技术的创新,另一方面则有赖于商品化的能力。快速的商品化能力是新产品推出的关键。因此,在组织中,营销、制造与研发三个部门进行同步工作的能力值得特别重视。
(3)鼓励创新、合作的文化。文化是指应用并渗入于组织中个人和团体的行为、态度、信念与价值。一些企业组织自然流露出对人性的尊重、对创新与互助关爱行为的鼓励,从而促使企业组织具有自我调适与自我改善的基本能力。
(4)组织记忆与学习能力。由于环境的变化加快,企业组织未来的竞争能力有赖于企业组织记忆与学习能力的竞争力。组织可以减少任务交付过程中协调、沟通与执行的交易成本,但要让组织具备这样的功能,必须具备良好的记忆与学习的能力,让所有努力与贡献的信息保留在组织中,减少内部交易成本,以便组织积累过去的经验,具备良好的思考能力。
(二)个人能力
关键人物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一个企业能够获得超出平均水平的企业价值,往往与其拥有某些关键人物分不开。如松下公司的松下幸之助、海尔的张瑞敏。对个人能力进行区分可以分成三类:
(1)与特定产业(或产品)有关的创新与专业技术能力。如歌星的“金嗓子”、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电脑方面的专业能力等均和其所处的产业有直接且重要的关联,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2)管理能力。亦即统领企业的能力。
管理作为一门兼具科学和艺术的学科,管理能力的高低对企业组织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我国企业发展从一种政策市场机会导向转向企业能力竞争的阶段以后,对企业管理能力培训与提高的需求正变得非常热门。
(3)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在企业经营中,无论是促进企业内部的沟通协调,或是促成组织间的交易往来关系,都有赖于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隐含了承诺、了解、信用与义务四个特质,它能提供大量有关统合、协调、评估以及沟通等各方面的功能,这些功能除了有助于应付多元化、快速变迁的外在环境外,对于创业过程中取得外部资源往往具有更加实质的帮助作用。
三、知识要素
企业核心能力要素构成中的知识要素也可以分类。按照知识的可见度可以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可以通过知识的编码(Codify)而存在于组织的程序、操作手册中。隐性知识来源于经验,很难被加以描述,是一种潜意识的理解和运用。隐性知识常被认为是组织能力不可模仿的来源并通过在学习上的投资可以转化为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指那些无法清楚和直接地用正式或规范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关于某种行为的信息,或者说通过一般性的语言很难甚至不可能表达出来的知识。这类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哲学家迈克尔·波拉尼(M。Polanyi,1976)在1960年提出。波拉尼认为,我们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够说出来的。能够做某件事情,同时却无法解释它是如何做的,这不只是一种逻辑上的可能性,还是一种很平常的事情。他曾经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个游泳者保持他身体漂浮的决定性因素是他调节自己呼吸的方式。他呼气时不把肺排空,吸气时使肺比平时膨胀,在增高的水平上保持他的浮力。可是这一切并不为游泳者所普遍知道。知识的不可完全言传性或表述受到限制的原因主要在于:通过符号通信传递信息所需要的时间速率、知识的有限因果深度、整体与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差异性。知识的不可完全言传性使行为人无法清楚表述其行动规则或方法,由此导致模糊性。因为意会性知识无法进行编码,所以只能在实践中才可以获得和进行积累,并只能在其应用过程中才能够进行观察和发生作用。意会性知识的转移非常缓慢,成本高且不确定。许多资源难以重复的原因就在于它们蕴涵了大量的隐性知识。
赫德伦和野中郁次郎(1999)认为,企业中知识演化的关键过程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以及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
野中郁次郎(1999)根据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分类提出了企业知识创新的螺旋模式。在这种螺旋模式中,存在四种知识扩展过程:一是潜移默化过程,即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单个个体可以直接与其他个体共享隐性知识。比较典型的是师傅带徒弟,这个过程虽然徒弟可以学到师傅的技能,扩大隐性知识的掌握面,但一般不存在直接的知识创新。这可以成为知识创新的一个基础。二是“明示”或“外化”过程,即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过程,这是一个将默会知识通过一个有效的方式表达出来,使企业其他成员能够共享的过程,从而通过共享和扩展知识为企业所有员工参与创新提供了条件。三是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综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单个个体可以把不连续的显性知识碎片综合成一个新的知识系统。综合意味着创新,这种综合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将企业的知识系统化。但野中郁次郎认为,这并没有真正扩展企业已有的知识储备。四是所谓的“内化”过程,即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过程。随着新的显性知识在企业所有员工中共享,企业成员开始将其内化,用新的显性知识来拓宽、延伸和重构自己的隐性知识系统,从而改造自己的默会知识,最终扩展了企业的知识储备。在野中郁次郎看来,“明示”和“内化”过程是这个螺旋式知识创新模式的关键步骤(金碚,2003)。
基于知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企业在对待知识要素上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知识的吸收方面,企业必须不断吸纳外部知识,这种吸纳外部知识的能力是构成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组织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企业组织吸纳外部知识的能力是已有的相关知识水平的函数,企业需要相关的知识才能消化并应用新知识。(2)在知识的保持方面,由于仅仅依赖于吸纳外部知识无法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跨越时间保持企业内部知识的产生,对于企业持续发展十分重要。能否有效地保持知识,受到知识的默会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的影响。(3)在知识的共享或转移方面,有四类因素影响企业知识的共享和转移。一是知识本身的特征,即知识是否易于被理解和交流,知识作用的效果如何。二是知识源的特征,即知识源单位是否有积极性将自己的知识与其他单位共享,知识源单位提供的知识是否可靠。三是接受者的特征,即接受知识者的积极性如何,接受学习能力如何。四是知识转移的环境特征,即知识源单位和知识接受者单位之间的关系如何,交流的条件如何,是否存在环境障碍。
由于企业资源基础论、核心能力理论以及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是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本书将以上研究成果进行适度整合并纳入到一个分析框架之下。因此,有关核心能力要素分类中也存在资源要素、能力要素以及知识要素重叠之处,但它不影响对核心能力从不同角度进行考察的效果。基于以上对于企业核心能力要素的分析,本书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以企业的有形资产、个人能力和显性知识为表象,以无形资产、组织能力和隐性知识为依托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