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一片位于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冲积平原,在现今的伊拉克境内。那里是古代四大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巴比伦所在,有高度发达的文明。这一带远古时期居住着许多种族,是干旱区域,但下游土地肥沃,很早就发展了灌溉网络,形成以许多城市为中心的农业社会。
“狼孩”与罗马城
在罗马博物馆里,可以看到一座很奇特的青铜像:一只母狼张嘴露牙,警惕的眼睛注视着前方,腹下有两个男婴儿,正咬着母狼的乳头吮奶。这座青铜像已经存在了四百多年,可是它所反映的,却是遥远的古代传说。
公元前8世纪,在意大利中部台伯河出海口附近,定居着一群从特洛伊流亡到这里来的人。台伯河两岸长满了树木,阳光灿烂,土地肥沃。人们在海岸处建立了一座城镇,名叫亚尔巴龙伽。
亚尔巴龙伽国王有个弟弟,名叫阿穆留斯。阿穆留斯生性残暴,野心很大,后来终于取代了他的哥哥。阿穆留斯掌权后,生怕哥哥的后代以后会代父报仇,因此下令杀死了他的侄子,并且强迫侄女去作祭司。按照当时的规定,担任祭司是不能结婚的。阿穆留斯以为这样一来,就能绝他哥哥的后代,再也没人会向他复仇了。
可是不久,传来了一个可怕的消息:那个当祭司的侄女竟生了一对孪生儿子!阿穆留斯立即下令:把当祭司的侄女处死,并把两个婴孩扔到台伯河里去。
有个奴隶奉命扔孩子,他把孩子装在篮子里,来到一个名叫帕拉丁的山冈上。这时,台伯河正在泛滥,河水不断上涨。奴隶把篮子放在山冈下的河岸上,就走开了。他想:河水再涨高一些,就会把孩子冲进河里淹死。
果然,不久,河水就汹涌地上涨了。可是篮子里的孩子并未被冲走,因为篮子被长在河边的树枝挂住了。不久,河水退去,孪生子从篮子里落到地上,咿咿啊啊地啼哭起来。
这时,正巧一条母狼来到河边喝水。它听到哭叫声,便奔到孩子们身边。奇怪的是,母狼不仅没有伤害这对可怜的孪生子,而且还慈爱地低下头,用它长长的舌头舐干了孩子的身体,并用自己的奶喂养了他们。这件奇事被一位牧人发现了。他把这对孪生子带回家去抚养,还替他俩起了名字,一个叫罗慕路斯,一个叫勒穆。不久,这位牧人打听出来,这对孪生子正是被新国王处死的那个女祭司生的。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安全,他决定不泄露这个秘密。
兄弟俩长大后,都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他们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就起兵杀死了阿穆留斯。最后,兄弟俩又把政权交还给了自己的外公,然后他们来到帕拉丁山冈,建立了一座新城,并用罗慕路斯的名字来命名,这就是罗马城。传说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753年的4月21日,古罗马人把这一天作为开国纪念日。
知识链接
罗马城的前世今生
特洛伊人在意大利半岛修筑了亚尔巴龙伽城,并当了国王。王位传至努米托时,他的弟弟阿穆留斯阴谋夺取了王位。阿穆留斯怕努米托的后人报复,便杀了努米托的儿子,并逼迫努米托唯一的女儿西尔维亚做了女祭司。女祭司必须保持终身的童贞,但是战神马尔斯却与西尔维亚相爱并生下一对双胞胎兄弟。阿穆留斯得知后,想方设法要将兄弟俩杀死。他们长大后,一个起名叫罗慕路斯,另一个叫勒穆。他们杀死仇人阿穆留斯后,打算在昔日遇救的地方另建新城。新城建好后,兄弟二人因新城以谁的名字命名及由谁来统治发生了争执,继而发生格斗。最后,罗慕路斯杀死了勒穆,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新城。“罗马”即是“罗慕路斯”演化而来的。罗马也因此以“母狼育婴”的图案作为城徽。罗马经历了共和时代和横跨欧亚大陆罗马帝国的时代,也曾作为教皇国首都长达11个世纪。1870年,意大利王国军队攻占罗马,把统一后的意大利首都定在罗马。直到今天,罗马仍是意大利的政治中心。
台伯河
台伯河是意大利中部河流。源出于亚平宁山脉海拔1268米的西坡,纵贯亚平宁半岛中部,经罗马市区后注入第勒尼安海,全长405公里。台伯河是罗马市内最主要的一条河,罗马城就在台伯河下游,跨台伯河两岸。台伯河畔的拉丁姆平原上的拉丁人创造了拉丁文。
释迦牟尼与佛教
公元前6世纪,在喜马拉雅山山麓和恒河之间,有一个小国,国王的名字叫净饭王。净饭王有一个儿子叫悉达多,从小就特别的聪明,无论什么事情一学就会,而且对任何事情都愿意问一个为什么。
小王子一天天长大。有一天,小王子出城游玩,看见一位老人拄着木棍,艰难地移动着脚步。走出不远,他又看见一个病人倒卧在污泥中,还遇见一群鸟啄食一具尸体。他问一个过路人是怎么回事。过路人说:“你真是少见多怪,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又不是第一次。”回宫后,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十分的烦闷和苦恼。他在想:难道人的一生就不能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吗?又有一天,小王子看见一个人穿着破烂的衣服,捧着一个瓦钵,显出一副悠然自得、富足快乐的样子。王子问随从这是什么人。随从说:“这是出家修道的人。”小王子赶忙向修道者行礼,并问他为什么会这样的快乐。修道者对他说:“世事无常,只有出家人可以得到解脱。”
回宫后,王子又在想那个修道者的话,他很激动,并产生了出家的念头。后来,小王子走出国境,在一条河边拔剑剃掉自己的头发,做了一个修道者。
老国王不见了儿子,急得要命,派了几个人出去寻找,终于在森林里找到了悉达多。但小王子坚决不肯回家。此后,悉达多四处周游,寻访有名的学者学习哲学,又跟随苦行僧学道。当时,印度流行的所谓“苦行”,就是要用各种自找苦吃的办法来求道,比如不吃不睡。悉达多也曾经用过这种修行法,结果弄得精神和体力几乎衰竭,但仍然一无所得。后来他意识到,只有身体强壮,才能找到真理。于是,他开始注意锻炼身体和意志。
在他35岁那年,终于想通了解脱人间痛苦的道理,创立了佛教。此后,他云游印度各地,到处说法,过了长达四十五年的传教生活。佛教教义的核心是“四圣谛”,也就是四个真理,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人生所经历的生、老、病、死等一切,都是痛苦;集谛是说一切皆苦的原因,在于人存在欲望;灭谛是说要消除痛苦,就要消除人的一切欲望,达到涅盘也就是不生不灭的境地;道谛是指示到达涅盘的方法,要修行以达到思想上与外隔绝。佛教所宣扬的“众生平等”的口号,也吸引了劳动人民,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释迦牟尼一生从事传教,八十高龄的时候,还从王舍城出发去传教,结果在途中染病死去。佛教后来传入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区的许多国家,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知识链接
佛教及其起源
佛教由公元前6世纪~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尼泊尔王子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的意思。佛教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而方便的说法而已,佛教实际指的是以“般若”的智慧由内心打破莫名的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提倡的宽容仁慈与我国儒家提倡的“仁”有共同之处,从而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很深的影响。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依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特别在我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有着很深远的影响。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香与佛教
在佛教中,无论是对佛菩萨的供养,还是在说法的譬喻中,都可以见到香的踪影。由于香能袪除一切臭气、不净,使人身心舒畅,产生美妙的乐受,因此常被用来做为供养佛菩萨、本尊的圣品,如《苏悉地经》中,就把香列为五种供养之一,而《大日经》也将之列为六种供养之一。
庞贝古城
早在公元前8世纪,依托于地中海天然良港的一座小渔村庞贝,逐渐发展为城市。几百年之后,它商贾云集,成为仅次于意大利古罗马的第二大城。它北距罗马300公里,西接著名的西西里岛,南通希腊与北非。庞贝城内那神奇的太阳神庙、巨大的斗兽场、恢宏的大剧院、灵验的巫师堂、新奇的蒸气浴室和众多的商铺以及娱乐场馆,吸引了地中海周围城邦的富商和贵族。加上亿万年前城北维苏威火山因多次喷发而带来的奇异岩浆土、火山石以及地热温泉,更使庞贝声名远扬。然而谁能料到庞贝身旁的这座火山,突然会在某一天苏醒过来,张开血盆大口瞬间吞下了闻名遐迩的庞贝城!
公元79年8月24日,一场毁灭性的灾难降临到了庞贝城。这天午后一点多钟,离城约十公里的维苏威火山突然喷发了。滚滚浓烟和无数火星从山顶腾空升起,剧烈的爆炸声接连不断。顷刻之间,天色昏暗,大地摇撼,连平静的那不勒斯湾也翻腾起汹涌的浪涛。那火星是被喷起的熔岩,落地时已凝固成石块。大量的石块和火山灰,把火山附近的地面全覆盖了起来。接着又下起暴雨,引起了山洪暴发。山洪挟带着无数石块和火山灰形成一股巨大的泥石流,向山下猛烈冲去。庞贝,这座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城,就这样整个地被埋没起来……一千多年过去了,庞贝城渐渐被人们遗忘。研究历史的学者只是在查阅罗马古书时,才知道有个庞贝城,但它的遗址到底在哪里,一直是个谜。
18世纪初,意大利农民在维苏威火山西南8公里处修筑水渠时从地下挖出了一些古罗马的钱币,以及经过雕琢的大理石碎块。1748年,人们又在附近挖出一块石头,上面刻有“庞贝”的字样,古城庞贝之谜终于揭开了!从1860年起,人们对庞贝城开始了有计划的发掘工作。开掘庞贝城时,发现了许多悲惨受难的石膏像。当火山爆发时,城内约二千人所处的地方恰巧有空隙藏身,因而没有立即被砸死、压死,可是被尘埃封住,无法逃出。经过很长时间,人体腐烂了,火山的尘埃却形成了人体的模型。考古学家把石膏液灌进这种模型,再现了受难者临终时的各种姿态神情:许多人用手掩面,一个母亲紧抱哭泣着的孩子,不少人趴在墙脚处挖洞,还有一群是用铁链锁着的角斗奴……古城庞贝之谜的揭开,使人们完整地了解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城市的真实情况。
庞贝的圆形大剧场
庞贝城里有多座剧场,与罗马的一样为圆形大剧场。其中用作角斗的圆形竞技场比著名的罗马竞技场还要早建51年。这里主要表演角斗,包括人与人、人与兽之间的角斗,有时也举行体育赛事。圆形剧场外围的围墙高达2米多,墙上绘有许多狩猎、竞技的壁画,反映出当年人们的生活状态。
雅典的民主
公元前508年,雅典的政治制度又进行了改革。雅典公民都怀着紧张而激动的心情来参加公民大会。这一天既是投票的日子,又是第一次实行“陶片放逐”制度的日子。什么是“陶片放逐”呢?雅典一位富有魄力的政治家克里斯提尼在夺取政权后制定了一项法令,法令规定:在每年雅典城邦公民大会第6次常务委员会会议期间(12月份),常务委员会要询问公民大会是否需要进行陶片放逐投票。以使城邦摆脱影响力太大并有独裁野心的人士。如果该提案通过,则会在第二年举行放逐投票。
上一次非常大会(常务委员会)上,多数公民认为有必要举行陶片投票,并且高声喊出了一个人的名字。现在召集第一公民大会。在这次公民大会上,就知道谁将要被逐出雅典了。被逐出雅典的人是非常没有名誉的,而且也是非常不光彩的。
随着开会时间的临近,会场外挤满了焦急等待的人们。会场围着篱笆,设有十道门。“大家注意,今天是公民大会,外邦人不许入内。”在门口执勤的监察员大声地喊着。每个有投票资格的雅典公民,在自己选区的入口处领取一块陶片,陶片一人一张,不得冒领和多领。然后,他们在陶片上写上自己经过慎重考虑,认为应该放逐的人的姓名,在进入主会场大门时,把陶片交给工作人员,陶片有姓名的一面朝下,可见,投票是为选举人保密的。投票结束后,公民大会的工作人员在公民的公开监督下,做统计工作。如果某个人的票数超过6000票,那么他就要被判放逐10年,期满后才能回到雅典,恢复他的公民权。
随着公布结果时间的临近,会场上的气氛越来越紧张。大家都静静地等候着结果,整个会场只能听见工作人员的走动声。终于,主持投票的工作人员宣布了投票结果。这次获票最多的是一个贵族子弟。他的名字一宣布,整个会场一片欢呼雀跃,人们争相谴责他不利于国家的行为。这个贵族子弟在雅典公民的注视下,被立即押出会场,送出雅典城。“陶片放逐法”是雅典民主政治中有力的一项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对维护社会安定、保障公民权利、巩固克里斯提尼的政治起了很大的作用。
知识链接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在雅典城邦中,旧氏族贵族实行专横统治,新兴工商业者阶层对此非常不满,普通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很多人沦为债务奴隶,社会矛盾及其尖锐。公元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推行了一项改革。他根据财产的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力越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的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级公民均可入选;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等。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里斯提尼继续进行改革。他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设立了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等。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雅典卫城
雅典卫城遗址位于今雅典城西南,建造在海拔150米的石灰岩山冈上,是祭祀雅典守护神雅典娜的神圣地,建筑群建设的总负责人是雕刻家菲迪亚斯。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时期,雅典卫城成为国家的宗教活动中心。自希腊联合各城邦战胜波斯入侵后,更被视为国家的象征。
马拉松战役
公元前500年处于波斯帝国统治下的米利都城邦发动周围各城邦举行联合起义反抗波斯统治,在起义中,雅典派兵给予了援助。起义被波斯镇压后,波斯便以雅典援助起义为由,渡海入侵希腊。于是,著名的“希波战争”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