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90年,波斯王国的庞大舰队横渡爱琴海。同时,1万精骑兵及大批步兵在雅典城东北60公里的马拉松平原登陆。听到消息的雅典军民纷纷行动起来,著名的统帅米太亚得将军率领大家进行英勇的抗击。但是,11万人的雅典军队处于十分危急的境况。为此,米太亚得派遣士兵菲迪皮茨前去向力量最强大的斯巴达求援。菲迪皮茨为了在最快的时间内搬来救兵,用两天的时间奇迹般地跑完了150公里。然而,斯巴达人宣称:他们不能打破宗教惯例,一定要等到月亮圆了的时候才能出兵。
雅典军民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抱着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决心,首先抢占山头,堵住了波斯人去雅典的道路。然后雅典士兵列队,在盾牌的掩护下独自向波斯人阵地发起冲锋。波斯人看到对方人数不多,又没有骑兵和弓弩手,马上就组织了反冲锋。很快,进攻转为退却,波斯军紧紧追击。就在这时,南北山坡埋伏好的雅典两翼重步兵疾风潮水般冲杀下来,刚才正在逃跑的雅典士兵也迅速掉过头冲杀回来,很快对波斯人形成了弧形包围。短兵相接,雅典重步兵的长矛和青铜铠甲占据了优势,波斯士兵手持的是藤编盾牌,穿的是有衬垫的紧身衣,处于劣势。没过多久,波斯残兵败将就开始向海边逃窜,一个雅典战士为了不让敌船逃跑,跳到水里紧紧抓住了敌人的船尾。波斯人操起斧头砍断他的胳膊,他忍着剧痛,又用另一只胳膊搭上了敌船。最后,波斯的这条舰船终于做了俘虏。这一仗,波斯人丢下了6400具尸体和7条战舰。雅典一方,只损失了192人。
为了把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尽快传到雅典,让全城人民都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激动万分的米太亚得把传达这一好消息的重任再次交给了菲迪皮茨。巨大的喜悦冲击着菲迪皮茨,接到军令之后,他飞奔着向雅典城跑去。可是,往返斯巴达去请求援助的遥远路程,已经几乎消耗尽了菲迪皮茨的体力。这次,他因为极度兴奋,跑得飞快,中途没有停下来休息一下,一口气跑到雅典的中央广场。但是,到达目的地以后,他只说了一句:“雅典胜利了,大家庆祝吧!”顷刻,他就力竭而亡。
从马拉松平原到雅典城的距离为42.195公里。为了纪念这位忠诚的战士。1896年雅典举行的现代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用这个距离作为一个竞赛项目,定名为“马拉松赛跑”。
知识链接
马拉松赛
马拉松原为希腊的一个地名,在雅典东北30公里处。体育运动中最长的田径项目马拉松赛跑就得名于此。1896年希腊举行首届奥运会时,顾拜旦采纳了历史学家布莱尔的建议,以马拉松战役这一史事设立了一个比赛项目,并定名为“马拉松”。比赛沿用当年菲迪皮茨所跑的路线,距离约为40公里200米。此后十几年,马拉松跑的距离一直保持在40公里左右。1908年第4届奥运会在伦敦举行,为方便观看,特意将马拉松赛的起点设在温莎宫的阳台下,终点设在奥林匹克运动场内,距离为26英里385码,即42.195公里,后来将该距离定为马拉松赛跑的标准距离。由于马拉松比赛一般在室外进行,不确定因素较多,所以在2004年1月1日前,马拉松一直使用世界最好成绩,没有世界记录。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首次将奥运会的最后一个比赛项目男子马拉松的颁奖典礼安排在闭幕式上举行。美国从1897年举行波士顿马拉松赛起,至2000年已举办了104届,美国马拉松赛也成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马拉松赛。
古代雅典的教育
雅典的教育既重视军事训练,更重视身心的协调发展,即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雅典十分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儿童七岁前主要由父母进行家庭教育,内容有一般的礼貌行为、歌曲、英雄故事等。七岁后进入学校学习,学习内容除文化课外,还包括荷马史诗和抒情诗篇、音乐及乐器演奏等。
“圣鹅”拯救罗马
公元前4世纪末的时候,罗马已经相当强大。它征服了意大利的中部,其他许多部落也都承认它的统治。但是,在它西北部的高卢人,却不停地南侵,直接威胁罗马的统治。公元前390年7月18日,高卢军未受任何抵抗就进入罗马城,抢劫和焚烧了罗马城。
尽管高卢人攻进了罗马,可是他们始终未能全部占领罗马。城中之城——卡庇托林山冈还在罗马人的手里。这座山冈陡峭险峻,一边是悬崖绝壁,易守难攻。高卢人在经过多次进攻失利以后,决定改变战略,实行长期围困,用饥饿来迫使罗马人投降。
卡庇托林山冈虽然被围,但是城外的援兵仍然设法与山冈上的元老们取得联络。一位勇敢的青年,在深夜摸到了山冈悬崖绝壁的一面。高卢人以为这里高不可攀,因此没有设防。青年人冒着随时都有可能坠下来的危险,爬上了峭壁。不幸的是,有几个高卢人偶然在峭壁下发现了青年攀登的痕迹。当天晚上,他们立即挑选了一些最敏捷、最勇敢的高卢人,准备循着青年攀登的路线,爬上悬崖,一举攻下山冈。
半夜里,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高卢人手拉着手,悄悄地攀上峭壁。山冈一片沉寂,不仅是卫兵,就是狗也没有发觉高卢人的动静。高卢人眼看就要爬到山顶了。突然,在万籁俱寂的夜空中,响起了“嘎——嘎——嘎——”的鹅叫声。这些鹅,是罗马人奉献给山上女神庙的。山冈上虽然食物很缺乏,但大家还是养着它们,当然,它们不可能吃得很饱。这些饥饿的白鹅变得很不安静,而且容易受惊。一听到高卢人逼近的声音,它们就都惊叫起来。
白鹅的惊叫声唤醒了退任执政官曼里。他一个箭步奔向悬崖,用盾牌把刚踏上山顶的第一个高卢人推到深渊里。接着,用剑刺进了第二个高卢人的胸膛。倒下去的高卢人在坠落时,又摔倒了好几个人。这样,罗马人赢得了时间。听到白鹅叫声的罗马士兵纷纷赶来,用长矛、石头和投枪把高卢人打入深谷。山冈得救了。
对卡庇托林山冈的围困持续七个月的高卢人,最后以失败告终。而“白鹅拯救了罗马”,也成为了罗马人的谚语。
知识链接
高卢人和日耳曼人
欧洲大陆中西部毗邻的两个大国——法国和德国,由两个不同的种族起源,前者的先人是高卢人(凯尔特人),后者的先人是日耳曼人。高卢人是古代西欧的一个印欧语系凯尔特语族的部落集团,最早分布在欧洲的中部。大约从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高卢人逐渐扩展到今天的法国、比利时(这里的凯尔特人也被称为外高卢人)、意大利北部帕斯河流域(这里的凯尔特人也被称为内高卢人)、西班牙、不列颠及莱茵河上游地区。日耳曼人则是古代中欧和东欧的一个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部族,最早分布在瑞典南部、丹麦半岛和德国北部。到公元前后,已经扩展到莱茵河以东、维斯瓦河以西、多瑙河以北地区。在罗马帝国时期(前27~476),高卢人被罗马帝国所征服,而日耳曼人虽然被限制在莱茵河以东地区,但他们却没受到罗马人的统治。这说明,法国人的祖先曾被彻底罗马化,而德国人的祖先几乎没有被罗马化。
意大利
意大利古时称过“艾诺利亚”、“艾斯佩利亚”、“威大利亚”,后因语言变化“威”音变“意”,即称“意大利”、“意大利亚”,意为“小牛生长的乐园”。又有人说,“意大利”名称是由该国一个古代部落首领的名字演变而来的。意大利为罗马帝国的发祥地。公元2~3世纪为古罗马帝国全盛时期,版图遍及整个地中海沿岸。
马其顿的年轻统帅
亚历山大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儿子,他从小机智过人,勇敢刚毅,大臣们也都很欣赏他。亚历山大被任命为马其顿军队副统帅时,年纪只有18岁。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被刺身亡,亚历山大继承王位。这时,他才20岁。
腓力二世的死,在马其顿和希腊城邦引起了强烈的反应。马其顿的版图本来就是靠征服扩大的,腓力二世一死,那些被征服、被吞并的北方部落开始骚动,一部分军队投到了背离者一边。希腊的反马其顿派又活跃起来,底比斯城邦首先打出了起义的旗帜,伯罗奔尼撒的一些城邦随即也闻风而动。
一天,亚历山大召见刚从雅典回来的特使,问他腓力二世死后那里有什么反应。特使支支吾吾了半天,也不肯明说。亚历山大拔出宝剑大喊道:“你不说实话,小心你的脑袋!如实说来,定有重赏!”
“是。”特使战战兢兢地说,“雅典人听到先王去世的消息,都幸灾乐祸。德摩斯梯尼身穿节日服装,头戴花环,在雅典会议上祝贺这个‘好消息’。他甚至轻蔑地把陛下称做‘小孩儿’……”
“哈哈……”亚历山大大笑起来,“我已经不小了。当我的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候,他们就会知道我的厉害!”说着,把宝剑一挥说:“来人!准备出发!”
不久,亚历山大的军队就悄悄地开到了底比斯城附近。那时,底比斯已经开始了公开反对马其顿的起义。亚历山大包围了底比斯城后,要他们立即交出起义领袖。底比斯人拒绝了他的要求,并希望受过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教育的亚历山大,不要毁灭这个希腊最古老的光荣城市。然而,亚历山大还是把底比斯城变成了一堆瓦砾,全城居民都被变卖为奴隶。当雅典投降派首领厄斯启尼率领使团来求见亚历山大,请他宽恕时,亚历山大抚摸着对方的头笑着说:“你们不是说我是‘小孩儿’吗?又何必来找我呢?”
厄斯启尼低着头说:“不,不敢,不敢,那是德摩斯梯尼的浑话,我们全雅典城欢迎陛下驾到……”
“欢迎我,那也好,”亚历山大漫不经心地说,“那就这样吧,照父王办法做,在科林斯重新召开全希腊会议!”
一个月后,科林斯会议又召开了。希腊各城邦都派人来朝见亚历山大朝见。于是,各邦国又统一在亚历山大的领导之下,承认亚历山大为最高统帅。从此以后亚历山大无后顾之忧地大展宏图,组织了对东方的远征。
知识链接
马其顿王国简史
马其顿王国是巴尔干半岛上的一个古老国家,它位于巴尔干半岛北部。境内山区称上马其顿,爱琴海地带称下马其顿,居民主要是希腊人、色雷斯人和伊利里亚人。约公元前700年,自称为马其顿人的民族开始为人所知。公元前5世纪中叶,马其顿出现了奴隶制。公元前495~前450年,当政的亚历山大一世统一了整个下马其顿。最终,上、下马其顿被腓力二世统一。腓力二世在军事、行政和财政等方面推行一系列削弱氏族贵族和加强国王权力的改革,国势日盛。在巩固了国内统治后,他积极向外扩张。在公元前338年的喀罗尼亚战役中,腓力二世战胜了希腊联军,从而成为希腊诸城邦的主宰。他的儿子亚力山大大帝于公元前330年灭波斯帝国,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死后,他的部将经过几十年的斗争,建立了一系列希腊化国家,马其顿王国仅据有巴尔干半岛一隅。此后,马其顿曾发动了三次马其顿战争,妄图夺回主宰权,但均以失败告终。
古城底比斯
古城底比斯位于埃及南部的尼罗河畔,是古埃及帝国中世纪和新王朝时代(约公元前2040至1085年)的首都,是供奉阿蒙神之城,迄今为止已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最古老的都城之一。希腊大诗人荷马曾赞誉底比斯为“百门之城”。
亚历山大的征服
亚历山大是古代马其顿的国王,是马其顿帝国最负盛名的缔造者。同时他也是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亚历山大足智多谋,雄才伟略,骁勇善战,在统治马其顿王国的短短十三年中,以其雄才大略东征西伐,领军驰骋欧亚非大陆。他先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后又灭掉了波斯帝国,建立起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
公元前336年夏,刚满20岁的亚历山大继承了王位。作为一位年轻统帅,他首先率军进入巴尔干半岛北部,征服了背叛自己的伊利里亚诸部落,把色雷斯人击退到多瑙河畔。底比斯的毁灭,确实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希腊诸城邦望风归顺,纷纷表示愿意臣服于亚历山大。
但是,希腊各城邦的臣服并不是亚历山大最终的目的。他说:“我把希望留给自己!它将给我带来无穷的财富!”随后,亚历山大怀着征服世界的渴望,离开故土,踏上了千里迢迢的征程。
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征伐波斯。他们借助一举渡过赫勒斯滂海峡的余威,一鼓作气,突破敌军防线。首战告捷不仅鼓舞了亚历山大大军的士气,而且彻底摧毁了波斯人抵抗的决心,开辟了向亚洲扩张的道路。这样,亚历山大名声大振。不少城邦不战而降,甚至把他视为将他们从波斯人统治下解救出来的救星。
公元前333年秋,亚历山大又在伊苏斯城附近,以其著名的“马其顿方阵”,击败了不甘心初战失败的大流士三世。
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率四万步兵和七千骑兵向美索不达米亚进军。在公元前331年10月1日清晨,亚历山大的军队靠饱满的精神、高昂的士气,战胜了强劲的对手。亚历山大乘胜东进,占领了巴比伦。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率军由里海以南地区继续东进,经安息、阿里亚、德兰古亚那,北上翻越兴都库什山脉,到达巴克特里亚和粟特。公元前325年侵入印度,占领印度河流域。他还企图征服恒河流域,但是由于多年远途苦战,兵士疲惫不堪。加上印度人民的顽强抵抗,亚历山大不得不放弃东进的计划。公元前325年7月,从印度撤兵。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发高烧身亡。一代枭雄就此灰飞烟灭。
知识链接
马其顿方阵
伊萨斯之战和高伽米拉会战以来,马其顿方阵的威名传遍了古代地中海区域,马其顿的敌人提起马其顿方阵就会感到战栗,亚历山大把马其顿方阵说成是不可战胜的。马其顿方阵,是一种早期步兵作战的战术。马其顿士兵的分工一般是正规常备兵数量较多,携带马其顿长矛和直径2英尺的圆盾。方阵中士兵们手中的盾牌在保护自身左侧的同时,也掩护了相邻战友身体的右侧,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原先位于第二排的士兵将迅速填补他留下的缺口。整个方阵战术的精髓就在于全部士兵同心协力、齐头并进,临阵脱逃者会受到最严厉的惩罚。轻装步兵矛的长度较短,盾的直径较大,盔甲稍轻,作战时的机动性更好。骑兵由年轻贵族组成,手持一根马其顿长矛。在等待作战时,他们往往将长矛搁在肩上,矛头稍向下。冲锋时,长矛向下方刺出。刺中第一个敌人后,往往把长矛留在敌人的身体里不再拔出,然后,再用刀剑继续进行战斗。等到战斗胜利结束后,再去找回那些长矛。
亚历山大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