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班级图书角系列:我的第一本历史经典
26504200000014

第14章 外国历史故事(4)

亚历山大小的时候,腓力二世聘请了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作他和其他马其顿王国贵族子弟在米埃札的导师。亚里士多德给予他完整的口才和文学训练,并且激发了他对科学、医学和哲学的兴趣。

亚历山大的军事和管理才能也在少年时期就有所展现。十六岁时,他就代父统治马其顿,并率领部队镇压马其顿北部的起义。

印度历史上的孔雀王朝

旃陀罗笈多·孔雀是印度孔雀王朝开国君主,被称为月护王。他出身贫寒,来自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因而他的姓为“孔雀”。在少年时他曾被摩揭陀国王从国中放逐,在放逐的途中他遇到了著名的婆罗门谋臣考底利耶。

公元前321年,旃陀罗笈多在足智多谋的考底利耶的协助下攻克了摩揭陀的都城华氏城,自立为摩揭陀国王,建立了孔雀王朝。之后,他组织起了一支大军,这支大军包括3万骑兵、9千战象和60万步兵。旃陀罗笈多率领着这支强大的军队攻打亚历山大大帝在印度河流域建立的军事要塞,夺取了旁遮普,使摩揭陀的国土从孟加拉湾延伸到阿拉伯海。之后,他又南下攻打中印度诸国,将领土扩张到了德干高原。

公元前305年,继承了亚历山大的亚洲领地的塞琉古一世率军入侵旁遮普,迫使旃陀罗笈多回师与其决战。公元前302年,双方达成了和约,塞琉古承认旃陀罗笈多对旁遮普的统治,并将一个女儿嫁给旃陀罗笈多,以换取印度人送给他五百头大象和象手,支持他对埃及的扩张。和约的签订确立了孔雀帝国的大国身份,埃及托勒密王朝和塞琉西帝国都向华氏城派出了常驻使节。公元前298年,旃陀罗笈多皈依了耆那教,他将王位传给了儿子频头娑罗,自己前往森林中苦行,最终绝食而死。

孔雀王朝第二代帝王频头娑罗即位后,又征服印度南部德干高原,印度帝国呈现出空前强大的盛况。据说他曾消灭了16个大城君主,孔雀王朝已控制了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孟加拉湾、德干高原以及远达阿拉伯海的广大领域。孔雀王朝最负盛名的是第三代帝王阿育王,他使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最辉煌的黄金时代。

约公元前269年阿育王即位后,他开始通过武力征伐以扩大王朝的版图。约公元前262年,在阿育王执政的第八个年头,他开始大举进犯南印度的羯陵伽王国。这一战使阿育王统一了除迈索尔地区外的印度全境,其统治时期成为古代印度史上空前强盛的时代。同时,这一战是阿育王一生的转折点,也是印度历史的转折点。阿育王被伏尸成山、血流成河的场面所震撼,深感痛悔,他同佛教高僧优波毯多次长谈之后,决心皈依佛门,彻底改变统治策略。阿育王从此转而信仰佛陀的教导,发誓用他的余生以及他的伟大皇权和威望,来传播那些高尚的真理。

经过祖孙三代的努力,孔雀王朝以其空前强大的国家权力,完成了多项重要的事业。旃陀罗笈多在全印度修建了发达的道路系统。道路设有驿站,每隔半里建一立柱作标记。阿育王时代又在各条道路两旁植树,相隔约三里挖一口井,设立行人休息的处所。在主干道的交叉点附近,设立国家粮仓和仓库,供紧急时候使用。此外,为了提高农业产量,帝国还在各地修建了运河和蓄水池,建立了较完善的灌溉体系。

知识链接

阿育王

阿育王(音译阿输迦,意译无忧,故又称无忧王,约公元前304~前232年)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频头娑罗王之子,印度历史上一位非常伟大的君王。他也是一位佛教徒,后来还成为了佛教的护法。阿育王对印度的历史有着重大的影响,因而他在印度帝王中也是最为知名的一位。

阿育王一生的业绩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半生是“黑阿育王”时代,主要是经过奋斗坐稳王位和通过武力基本统一了印度。在约公元前261年征服羯陵伽国时,有15万人被俘,10万人被杀,死伤数十万。继而,除迈索尔地区外,统一印度全境。据说,阿育王在征服羯陵伽国时亲眼目睹了大量屠杀的场面,深感悔悟,于是停止武力扩张。阿育王的后半生是“白阿育王”时代,在全国努力推广佛教,终于促成了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荣。其统治时期成为古代印度历史上空前强盛的时代。他使佛教成为国教,也没有迫害其他教派,相反对婆罗门教和耆那教也予以慷慨捐助。由于阿育王强调宽容和非暴力主义,他在民众的欢呼声中统治了长达41年的时间。

德干高原

讷尔默达河以南的印度整个南部半岛,中央为很高的三角形台地。高原的东、西两侧为东、西高止山脉,相会于高原的南部顶端。北部的终端为萨德布尔山脉。德干的平均海拔约600米,大致向东倾。主要河流哥达瓦里河、克里希纳河及高韦里河均从西高止山向东流入孟加拉湾。高原气候比沿海干燥,若干地方甚为干旱。

斯巴达克斯起义

公元前73年的一个深夜,罗马中部卡普亚城角斗士的铁窗内,突然发出可怕的惨叫声,这叫声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凄惨。三名卫兵急忙赶了过去,隔着铁窗厉声问道:“干什么?找死啊!还不老实睡觉!”

一名角斗士伸出脑袋说:“打死人了。高卢人打死了我们的伙伴。他被我们制服了,你们看该怎么处理他。你们如果不管,我们就勒死他。”

卫兵拿着油灯一照,果然死了一个人,另一个人正被几个人反扭着手。士兵说:“把他交给我们吧。把死人也抬出来。”边说边开了门。说时迟,那时快,角斗士们迅速击倒他们,拔出他们身上的短剑,冲出牢门。沉重的铁门被一扇扇打开,角斗士们挥舞着镣铐向屋外冲出去。

“向维苏威跑啊!”只听一声高昂的呼喊声划破夜空,角斗士们蜂拥着向外跑去,消失在夜幕中。

这次角斗士起义的领袖是斯巴达克斯。他本是希腊东北的色雷斯人,生得英俊健美,勇毅过人,他在一次反罗马的战斗中被俘,沦为奴隶。因他聪明,富有教养,体格健壮,他的主人把他送进角斗士学校,想把他训练成一名出色的角斗士。在角斗士学校,他以他的勇敢和智慧,成了角斗士们的精神领袖。他利用一切机会劝说角斗士们为自由而死,而不应成为罗马贵族取乐的牺牲品。他组织了二百多名角斗士,准备暴动的时候不慎泄密,于是,他决定提前行动,结果有七十八人冲出虎口。

公元前74年末~前73年初,斯巴达克斯提出了“将奴隶主变为奴隶”的口号。许多坎帕尼亚省的逃亡奴隶、角斗土、破产农民,以及从罗马军团逃出的士兵都来投奔他。因而,起义军迅速壮大,达到一万人。日渐壮大的起义军多次打败了罗马军的小部队。起义迅速发展,直接威胁到罗马的统治。

到公元前72年初,斯巴达克斯军队已增至六万人。但就在他们力量日益强大的时候,起义军内部发生了分歧。大部分奴隶,包括斯巴达克斯,主张离开意大利,冲出阿尔卑斯山,获得自由或打回家乡。可参加奴隶起义的贫民则不愿离开意大利。这种分歧使三万起义军离开了主力,最终被罗马军队歼灭。斯巴达克斯领着剩下的起义军继续战斗。

然而,起义军毕竟势单力薄,无法与罗马的正规军相抗衡。公元前71年秋季,起义军与罗马军最后的大血战展开了。斯巴达克斯在战斗中负伤,他的士兵们请求他骑马逃走,斯巴达克斯却刺死了战马,发誓和自己苦难的兄弟们战斗到死。罗马人在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后,取得了最终胜利,斯巴达克斯壮烈牺牲。斯巴达克斯起义也失败了。

知识链接

斯巴达人的传统

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南部的拉哥尼亚平原。约在公元前11世纪,一批多利亚人南下侵入拉哥尼亚,斯巴达人就是指来到这里的多利亚人。斯巴达人崇尚武力,整个社会过着军事化的生活。斯巴达的婴儿呱呱落地时,就抱到长老那里接受检查,如果长老认为不健康,他就被抛到荒山野外的弃婴场去。母亲用烈酒给婴儿洗澡,如果婴儿出现抽风或失去知觉的现象,证明他体质弱,就任他死去,因为他不可能成长为良好的战士。斯巴达要求男孩对首领绝对服从,要求增强勇气、体力和残忍性。他们练习跑步、掷铁饼、拳击、击剑和殴斗等。男孩满20岁后,就正式成为军人。男人30岁成亲,但每天还要参加军事训练。军人60岁后退伍,但仍是预备军人。斯巴达人轻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斯巴达人实行“二王制”,两个国王只有在打仗时才拥有无限的权力,一个国王充任统帅,一个国王留守国内。平时,一切重大问题都由30个人组成的“长老会议”决定。公元396年,斯巴达城毁于哥特人,斯巴达退出了历史舞台。

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一般被分为前期帝国和后期帝国两个阶段。前期帝国经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弗拉维王朝,至安敦尼王朝(五贤帝时代)达到鼎盛。国家稳定、社会繁荣,被称之为罗马的黄金时期。后期帝国从3世纪危机起,经伊利里亚诸帝、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君士坦丁大帝的帝国,至狄奥多西一世死后将帝国正式分为两部分。

耶稣的传说

大约两千年前,在地中海东岸一带的犹太人中间,流传着一个宗教故事:耶路撒冷城里有一个少女,名叫玛利亚。她已经订婚,但是没有出嫁就怀了孕,她的未婚夫约瑟很想解除这个婚约。一天夜里,约瑟做了一个梦。梦中,上帝的使者对他说:“玛利亚的怀孕,是受上帝圣灵感动得到的。她怀的是上帝的儿子,名叫耶稣,是来拯救世界上苦难的百姓的。”约瑟相信了这个梦,把玛利亚娶了过来。不久,果然生了一个男孩,于是取名耶稣。

耶稣出生的那天,有一颗明亮的星星从天上落向耶路撒冷城。东方的几个博士看到以后,不觉兴奋地高呼起来:“救世主基督降生到人间来了!”

博士们兴冲冲地到城里去向玛利亚祝贺。不料,这件事情被耶路撒冷的统治者知道了。他认为这件事是有意蛊惑人心。为了彻底除掉产生这种传说的根源,耶路撒冷的统治者下令要把全城两岁以下的婴儿统统杀死。约瑟和玛利亚得知这个消息后,连夜抱着耶稣逃到埃及。

耶稣长大后,走遍了中东各地。一天,他走到约旦河的边上,遇见一个名叫约翰的教士,他一面口诵经文,一面把耶稣侵入水中,行了个礼。据说,受了洗礼,就是接受了上帝的圣灵。

耶稣受洗礼之后,又经受了种种考验,譬如要连续四十天不吃不喝等。从此,耶稣自称是上帝的儿子,到处传教,收了不少门徒。

耶稣在传教时,总要劝说人们信仰上帝。他同情受苦受难的百姓,为他们医治各种疾病,帮他们解除了痛苦,这样相信耶稣的人愈来愈多。官吏和祭司长见这么多百姓都跟随耶稣、信仰耶稣,感到害怕极了。他们怕耶稣带领百姓做出对他们不利的事。于是,他们想尽办法要杀死耶稣。耶稣有十二位门徒,其中有个名叫犹大的。犹大特别爱财,有一天他到祭司长那里去问:“我把耶稣交出来,你们给我多少钱?”祭司长马上给了他三十块银币。

第二天,耶稣和十二门徒一道出去,正遇着祭司长和官吏带着拿棍棒和大刀的打手走来。犹大向祭司长使了一个眼色,一把抱住了耶稣,表示要向耶稣请安。这时,打手们一拥而上,抓住了耶稣。

耶稣被捕以后,受尽打骂和侮辱。最后,他被罗马帝国派驻该地的总督判处死刑,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虽然死了,但基督教从此流传下来,成为世界上传播最广的宗教。

知识链接

《圣经》

《圣经》是亚伯拉罕诸教(包括基督新教、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等各宗教)的宗教经典,由《旧约全书》与《新约全书》组成,《旧约全书》是犹太教的经书,《新约全书》是耶稣基督以及信徒的言行和故事的纪录。天主教和东正教的《旧约全书》共46卷,其中包含了其他宗派划为次经的数个书卷;基督新教的《旧约全书》有39卷;而犹太教的《希伯来圣经》由于把多个章节较少的书卷合成一卷,总数只有24卷,内容和新教的《旧约全书》一致。《新约全书》的数量比较一致,都有27卷。犹太教并不承认《新约全书》为正典。考古学证明,《旧约全书》完成于耶稣诞生前数百年至千年,例如开始的《摩西五经》(《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完成于公元前1400年左右,最后的《玛拉基书》完成于公元前400年左右;《新约全书》则完成于公元1世纪末,所以整部《圣经》的写作历时1500多年。

《最后的晚餐》

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创作的名画,是所有以这个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典范杰作。

嗜血者尼禄

尼禄是罗马帝国克劳狄乌斯王朝最后一任皇帝。一天,他一扫往日帝王的威风,像一个孝顺的儿子,轻轻扶着衣着华丽的母亲阿格里庇娜走上游船。他摆下丰盛的酒席,和母亲一起畅饮。他殷勤地为母亲倒酒,并说着亲昵的话语,感谢母亲对他的养育之恩。深夜,他紧紧地拥抱母亲,亲吻母亲的眼睛,他离开船时,还频频回头。阿格里庇娜目送儿子离去,心里涌上一股幸福的暖流。平时,尼禄总是顶撞她,而今,违背她心愿的儿子终于回心转意了。

突然,船顶上天塌般地砸下一个巨大的铅块,船身倾向一边,阿格里庇娜被抛入水中。她挣扎着游向岸边,回到了自己的别墅中,庆幸自己死里逃生的命运。

“咚”、“咚”,一阵急促的砸门声响起,随着而来的是一位手持利剑的刽子手,刽子手说:“我奉国王的命令来杀死你。”

“我儿子是不会下令杀自己的母亲的。”阿格里庇娜惊慌逃命,但刽子手一刀接一刀地刺向她的身子,直至她咽气身亡。

尼禄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母亲呢?说来有些话长。

原来,阿格里庇娜是个阴险多谋、贪权好势的女人。她第一次结婚时,生了儿子尼禄,她想尽办法让儿子出人头地。后来,她嫁给了一个家财万贯的富豪,有了向上爬的资本,让儿子受到了上等教育。当皇帝第三位妻子死去时,她以亲威关系为借口,用自己的美色诱惑了老国王。公元49年,她终于当上了皇后。第二年,她就设法让国王收尼禄为养子,并让国王的女儿嫁给尼禄,而且还废掉原来的太子,重立尼禄为太子。当老国王对立尼禄为太子产生懊悔情绪时,她竟下毒手毒死了国王,让年仅17岁的尼禄当上了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