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班级图书角系列:我的第一本历史经典
26504200000002

第2章 中国历史故事(2)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齐国上卿,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被称为“春秋第一相”。齐桓公尊称管仲为“仲父”。孔子称管仲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管仲注重经济,主张富国强兵,提出了著名的“尊王攘夷”政策。管仲也非常重视人才,认为要想把国家治理好,人才是最重要的,有了人才方可以治理国家、发展生产、创造未来。他一方面重视对人才的培养,规定了选贤的程序和原则,提出了“三选”制度。另一方面重视人才的标准。一要有“德”,“错国于不倾之地者,授有德也(《牧民》)”。二要有“才”,“举长者可远见也;裁大者,众之所比也(《形势》)”,即有作为的人才,能够不固守古法,顺应时势,勇于创新。第三,重视对人才的正确使用,即量才使用、破格录用和排斥献媚取宠者。除此之外,管仲继承和发展前人施政重德的思想传统,形成了以“守国之度,在饰四维”为核心的社会伦理道德思想。管仲的这些思想在先秦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就是对今天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有很强的启迪意义。

管仲死后,葬于临淄牛山北麓,这就是著名的管仲墓。管仲纪念馆以管仲墓为依托,以《管子》思想为基础,以管仲的生平为脉络,展现了天下第一相辉煌的一生,也展示了博大精深的《管子》思想,并综合展示了宰相文化及历代名相对社会的贡献。

《管子》

《管子》一书托名管仲所作。它大约是战国及其后的一批零碎著作的总集。汉代刘向编订时定为86篇,今存76篇。

《管子》一书的军事思想十分丰富,它全面地反映了齐国法家学派对战争理论问题的理性认识。在战争观、治军理论、国防建设思想,作战指导思想上,均有精辟的论述。

退避三舍

春秋时,晋国国君晋献公年老的时候,非常宠爱妃子骊姬,想把骊姬生的小儿子立为太子,就把原来的太子申生杀了。太子一死,献公另外的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危险,逃到别的诸侯国去避难了。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了内乱。后来,夷吾率先回国夺取了君位。他当了国君后想除掉重耳以绝后患。重耳不得不到处逃难。由于重耳很有声望,因此一批有才能的大臣都愿意跟随他。

重耳先在狄国住了十二年,因为发现有人行刺他,又逃到卫国。但是卫国看他是个倒运的公子,不肯接待他。他又和追随他的大臣们一路流亡。走到五鹿这个地方,他们实在饿得厉害,正瞧见几个庄稼人在田里劳作,重耳和大臣们就向庄稼人要吃的。庄稼人没有理他们,其中一个拿起一块泥巴给了他们。重耳很生气,手下的人也想动手揍那个庄稼人一顿。但随从的赵衰连忙拦住,接过泥巴,安慰重耳说:“泥巴就是土地,百姓给我们送土地来啦,这不是一个好兆头吗?”重耳也只好趁此下了台阶,苦笑着向前走去。

重耳一班人流亡来到齐国。那时,齐桓公还在,待他很客气,并送给他不少车马和房子,还把本族的一个姑娘嫁给重耳。重耳觉得留在齐国挺不错,跟随的人认为如果这样,重耳就没有出头之日了。于是,他们商量好把重耳灌醉,放在车里运出齐国。等重耳醒来,离开齐国已经很远了。

重耳离开齐国后,到了楚国。楚成王把重耳当做贵宾,还用招待诸侯的礼节招待他。有一次,楚成王宴请重耳,席间,楚成王开玩笑地说:“公子要是回到晋国,将来怎样报答我呢?”重耳说:“金银财宝贵国有的是,要是托大王的福,我能够回到晋国,我愿意跟贵国交好,让两国的百姓过太平的日子。万一两国发生战争,在两军相遇的时候,我一定退避三舍。”楚成王听了并不在意,却惹恼了旁边的楚国大将子玉。等宴会结束,重耳离开后,子玉对楚成王说:“重耳说话没有分寸,将来准是个忘恩负义的家伙。还不如趁早杀了他,免得以后吃他的亏。”楚成王没有采纳子玉的建议。

几年过去了,大约在公元前636年,流亡了十九年的重耳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下过了黄河,回国即位,史称晋文公。晋文公经过长期流亡生活的磨炼,增长了知识和才干,即位后用心治理国家,晋国也就很快强盛起来。他决心向外扩张,争当诸侯霸主。

为了维持自己的优势地位并扼制晋国势力的东进和南下,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率领楚、郑、陈、蔡多国联军进攻宋国,围困宋都商丘。公元前632年初,晋文公率军进攻依附楚国的曹、卫,企图引诱楚国支援以解宋围。但楚军不受调动,反而加紧围攻商丘。宋向晋告急,晋文公于是一面让宋重贿秦、齐,请两国出面求楚退兵,一面分曹、卫之地给宋,坚定宋国抗楚决心。这样一来,楚国不但没能攻下商丘,而且曹、卫之地又被晋送给了宋国,因而拒绝退兵。秦、齐两国于是也出兵助晋,形成了三强联合对楚的战略格局。楚成王见形势不利,准备后撤。但围攻商丘的主将子玉骄傲自负,坚决要求与晋决战。楚成王决心动摇,同意了子玉的建议,发兵攻晋。

晋文公得知楚军逼近以后,果然按照他流亡时候与楚王的约定退让了九十里,撤到了卫国境内的城濮,准备在这里与楚国联军决一死战。

知识链接

介子推割肉救重耳

重耳是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儿子,也是后来晋国的国君。由于晋献公妃子骊姬的迫害,重耳流亡他乡。流亡期间,他受尽了屈辱。跟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各奔出路了。最后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其中一人叫介子推。一次,重耳饿晕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他执政后,封赏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但唯独忘了介子推。后来,晋文公记起了此事,感到惭愧,差人去请介子推,但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都没来。当晋文公亲自来到介子推家时,介子推紧闭大门,不愿见他。后来,他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让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有人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肯定会自己走出来的。于是,晋文公下令举火烧山,不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直到大火熄灭后,也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看时,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死了。望着介子推的尸体,晋文公哭拜不已。

介子推与寒食节

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这一天要禁火,从上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民间普遍认为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就在那个月不生明火,吃饭也吃冷的食物。后来一个月渐渐减少到清明节的前一天,即为“寒食节”。不过现在人们也常常在寒食节纪念死去的亲人。

晏子使楚

春秋时期,齐国有位大夫名叫晏子。晏子虽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有一次,齐王派他出使楚国。楚国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故意在城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要晏子进去,借此挫一挫齐国的威风。

晏子到了楚国,迎接他的一个官员说:“请晏子大夫走这里。”晏子看了看那个门,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晏子见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怎么派您做使臣?”晏子严肃地回答:“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张开袖子,天就暗了下来;一起洒一把汗水,就会汇成一场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才呢?”楚王说:“既然这样,为什么会派你当使臣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子拱了拱手,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没本事的人被派遣到没本事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婴最没本事,只好出使到贵国来了。”

楚王听了觉得很没面子,为了缓解压抑的气氛,楚王就设宴招待晏子。当酒喝到尽兴的时候,有两个差吏押着一个囚犯来见楚王。楚王问:“被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哪里人?”差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楚王笑嘻嘻地看着晏子,意味深长地说:“齐国不是很富有吗,怎么偷盗起来了?”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了脸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地离开座位,郑重地回答说:“我听说,橘子树长在淮河以南结出的就是甘甜的橘子,长在淮河以北结出的就是苦涩的枳子,它们仅仅叶子相似,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水土不同。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盗,来到楚国就偷盗,莫不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吗?”楚王听了苦笑着说:“圣人就是圣人啊,可不能跟圣人开玩笑啊!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知识链接

晏子及《晏子春秋》

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夷维人。他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子博闻强识,头脑机敏,善于辞令,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而闻名诸侯。孔子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子,将其比为管仲。诸葛亮曾在他的《梁甫吟》中赞道:“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晏婴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相传为晏婴撰,现在一般认为是后人集其言行轶事而成。书名始见于《史记·管晏列传》,《汉书·艺文志》称《晏子》,全书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内、外篇。

晏子的心胸

晏子辅佐齐国三公,一直勤恳廉洁从政,清白公正做人。他管理国家秉公无私,亲友僚属求他办事,合法者办,不合法者拒。他从不接受礼物,大到赏邑、住房,小到车马、衣服,都被他辞绝。不仅如此,晏子还时常把自己所享的俸禄送给亲戚朋友和劳苦百姓。他善良无私的胸襟和坦荡宽阔的心地,是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

勾践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阖闾打败楚国,成了南方霸主。吴国与邻邦越国素来不和。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吴王趁越国刚刚遭到丧事,就发兵攻打越国。吴越两国在浙江嘉兴西南,进行了一场大战。吴王阖闾满以为可以打赢,没想到却打了个败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伤,再加上上了年纪,回到吴国,不久就咽了气。

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即位。阖闾临死前对夫差说:“不要忘记替我报仇。”夫差记住这个嘱咐,叫人经常提醒他。他叫伍子胥和另一个大臣伯嚭(pi)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过了两年,吴王夫差亲自率领大军攻打越国。很快,越国军队大败,越王勾践带了五千残兵败将逃到会稽,被吴军围困起来。越王勾践派文种到吴王夫差营里去求和。文种把勾践愿意投降的意思说了一遍,吴王夫差想同意,可是大将伍子胥坚决反对。

文种回去后,打听到伯嚭是个贪财好色的小人,就把一批美女和珍宝私下送给伯嚭,请伯嚭在夫差面前讲讲好话。经过伯嚭在夫差面前一番劝说,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答应了越国的求和,但是要勾践亲自到吴国去。勾践答应了吴王的条件,他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文种,自己带着夫人和范蠡到了吴国。勾践到了吴国,夫差让他们夫妇住在阖闾大坟旁边的一间石屋里,叫勾践给他喂马,范蠡跟着做奴仆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都要给他拉马。这样过了两年,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就把勾践放了。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于是在吃饭的地方挂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舔一下苦胆,还问自己:“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睡觉的时候,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睡觉。他亲自参加耕种,叫他的夫人自己织布,鼓励生产。他订出奖励生育的制度。同时他派文种管理国家大事,让范蠡训练人马,自己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救济贫苦的百姓。全国的老百姓都劲往一处使,希望这个受欺压的国家早日变成强国。经过数年的努力,越国终于强大起来。

公元前478年,吴国大旱、人民流亡。勾践借机大举进攻吴国。临行前,勾践向军民列举了吴王夫差的罪状,鼓励出征的将士要勇敢作战,听从指挥,留下来的百姓要专心生产,用实际行动洗刷国耻。经过勾践的动员,越国军民昂奋到极点。这年3月,勾践率军到达笠泽(今苏州南,与吴淞江走向相同的古河道),吴王夫差仓促调集姑苏守军迎战。吴军在江北,越军在江南,双方隔水对阵。黄昏时,勾践从左、右军各派一支人马,分别隐蔽在上、下游五里处。到了半夜,这两支人马擂鼓呐喊,佯攻吴军。夫差误认为越军要分两路渡江进攻,形成夹击之势,便急忙分兵两路去迎战,仅留中军接应。勾践乘此时机,命3万主力部队偃旗息鼓,偷渡过江,出其不意地进攻吴国中军,吴国中军大乱败逃,左、右两路吴军也随之溃退。越军乘胜追击,又两次大败吴军。5年后,越国再次兴兵,终于灭掉了吴。勾践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知识链接

深谋远虑的范蠡

勾践灭吴称霸后,手下最大的功臣范蠡被封上将军,范蠡是越王勾践重要的谋臣,他辅佐勾践成就了霸业。在越国最困难的时刻,他侍奉越王勤奋不懈,为越王运筹谋划二十余年,终于辅佐越王报仇雪恨,荣登霸主权位。当越王表示要与范蠡平分越国时,范蠡目光敏锐,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只宜与之共患难,不宜与之同享乐,终于离开了越国,隐姓埋名,吃苦耐劳,辛勤生产,三次搬迁,三次成为豪门富户。而大夫文种的遭遇就悲惨了,他被越王安上“作乱”罪名,赐剑而亡。范蠡可谓贤能之人,做官,能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终使国富民强;理家,能辛苦劳作、惨淡经营,终使家产累积数十万,被人们称颂。范蠡这样能上能下,先官后民,在中国历史上也可谓屈指可数。现在,大凡经商的人,几乎都供奉着陶朱公的牌位,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德高望重的始祖,竟是当年帮助越王勾践实现霸业的一代名相范蠡。

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出土了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让人惊奇的是,这把青铜宝剑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但剑身丝毫不见锈斑。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名叫孔丘,是春秋时期鲁国陬(zou)邑人,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父亲是个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三岁时父亲就死了,母亲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把他抚养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