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四书经纬
26583200000113

第113章 论语宪问篇(2)

【心学讲评】夫子曰:道之不明也,君臣父子之间而自诬其心者多矣。父不知爱其子,则逸之使安也;臣不知忠其君,则日姑顺之使自适也。子见父之劳之,则日是何不恤我难也;君见臣之诲己,则日是何不体我志也。而以理度之,以心体之,夫岂其然乎?惟勿爱焉,则听其自恣也可耳。爱之,则成之之心切,虑之之念深,虽欲任其逸豫而不忍也。非不恤其劳也,不能勿劳也。惟勿忠焉,则视其失道也可耳。忠焉,则在己有必尽之心,在君有必尽之道,欲自为忍隐而不敢也。非过用其诲也,不能勿诲也。然则姑息之爱,唯诺之忠,皆天性之不笃。而谓严父为寡恩,谪谏臣为沽名,其亦无人之心矣乎!

【元典】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译文】孔子说:“郑国的法令,都是由裨谌起草的,世叔审阅的,子羽修饰的,子产润色的。”

【诸儒注疏】裨谌以下四人,皆郑大夫。“草”,略也。“创”,造也。谓造之草稿也。世叔,游吉也。《春秋传》作子太叔。“讨”,寻究也。“论”,讲议也。“行人”,掌使之官。子羽,公孙挥也。“修饰”,谓增损之。东里,地名,子产所居也。“润色”,谓加以文采也。郑国之为辞命,必更此四贤之手而成,详审精密,各尽所长,是以应对诸侯,鲜有败事。孔子言此,盖善之也。

【理学讲评】命,是词命。裨谌、世叔、子羽、子产,都是郑大夫。草创,是造为草稿。讨,是寻究。论,是讲论。行人,是奉使的官。修饰,是增损其词。东里,是子产所居之地。润色,是加以文采。孔子说:“郑以小国,而介乎晋楚大国之间,其势甚危。然能内抚百姓,外和诸侯,使国家安宁,而强大莫之敢侵者,则以贤才众多,而用之又各当其任故也。试举一事言之。如词命,乃有国之要务,况以小国之事大国,全赖以讲信修睦,解纷息争,则尤其要者。郑国之为词命也,以裨谌善谋,则使之创为草稿,而立其大意;然一人之识见未可以遽定也,世叔博通典故,则使之寻求故事,而以义理论断之;然虽经评驳,未必多寡适中也,又使行人子羽修饰之,而加以笔削焉;然虽经裁割,未必词藻可观也,又使东里子产润色之,而加以文采焉。一词命而成于四贤之手,此所以详审精密,而应对诸侯,鲜有败事也。”即词命一事,而其他可知矣。众贤毕集而各效其长,郑之能国也宜哉。然四子之贤,亦自有不可及者。观其同心共济,略无猜嫌,此不以为矜所长,彼不以为形所短,仿佛虞廷师师相让之风,非同有体国之诚意,忘己之公心者,其能若是乎?真可为人臣事君之法矣。

【心学讲评】夫子曰:王纲解,列国分,而辞命始重。虽然,其犹贤于以干戈相见也。况郑介晋、楚之间,一彼一此,牺牲玉帛待于境上,而职贡交输于两大,终以白存者,惟为命而已。郑之为命,卑则陵,亢则激,诸大夫竭力以为之,其亦劳矣。有所从,有所违,定于始谋;裨谌,善于谋者也,则草其大旨,创其体制,而授之世叔。有旧典,有成约,必于证据;世叔,习于古者也,则讨其故实,论其因革,而授之行人子羽。繁则厌,简则略,必于明达;子羽,善于裁者也,则修其有余,饰其不足,而授之东里子产。意欲畅,言欲婉,审于时宜;子产,工于文者也,则润之以辞藻,而使有色焉。而后郑之为命,以御强大非礼之求而得其欢心,郑之所以存乎?郑之所以仅存乎?当衰世,任弱国,处必争之地,举一国之人才,殚心于此,亦不可废也已。

【元典】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译文】有人问子产怎样,孔子说:“慈善的人。”

【诸儒注疏】子产之政,不专于宽,然其心则一以爱人为主,故孔子以为惠人,盖举其重而言也。

【理学讲评】子产,是郑大夫,名公孙侨,执郑国之政二十余年,当时以为贤,故或人间于孔子说:“子产之为人何如?”孔子说:“子产听郑国之政,德泽浃洽于国人,乃惠爱之人也。”按,子产为相,政尚威严,芟除强梗,又铸刑书以禁民之非,其迹近于寡恩。然其心切于爱民,修法度而使人知所守,严禁令而使人不陷于罪辟。三年之后,国人皆歌颂之,终子产之身,郑国大治强于诸侯,盖其实爱之及于民者深矣,故孔子以“惠人”称之。及子产死,孔子又为之垂涕曰:“古之遗爱也。”

【元典】

问子西。曰:“彼哉!彼哉!”

【译文】问子西怎样,说:“他呀!他呀!”

【诸儒注疏】子西,楚公子申,能逊楚国,立昭王,而改纪其政,亦贤大夫也,然不能革其僭王之号,昭王欲用孔子,又沮止之。其后卒召白公以致祸乱,则其为人可知矣。“彼哉”者,外之之辞。

【理学讲评】子西,是楚平王之庶长子,名申。平王卒,令尹子常以其贤,欲立之,子西不许,竟立嫡长子壬为王,又能改修其政,以定楚国,当时称之,故或人又问说:“子西之为人何如?”孔子无所可否,但应之说:“彼哉!彼哉广外之之辞也。按,楚僭称五号,凭陵周室。孔子作《春秋》,嘉桓文之功,贬楚之王号,而称子,盖以夷礼外之,子西虽贤,不过僭窃之臣耳,故曰‘彼哉!彼哉’者,盖置贤否于不足论也。”

【元典】

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译文】问管仲怎样,说:“是个人才。伯氏被他取消了封地,过了一辈子苦日子,直到老死也无怨言。”

【诸儒注疏】“人也”,犹言此人也。伯氏,齐大夫。骈邑,地名。“齿”,年也。盖桓公夺伯氏之邑以与管仲,伯氏自知己罪,而心服管仲之功,故穷约以终身而无怨言。苟卿所谓“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拒”者,即此事也。

或问管仲、子产孰优?曰:“管仲之德不胜其才,子产之才不胜其德。然于圣人之学,则概乎其未有闻也。”

【理学讲评】管仲,是齐大夫管夷吾,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人也,是说此人也。伯氏,亦齐大夫。骈,是伯氏所封之邑,有三百户,盖大邑也。疏食,是粗饭。没齿,是终身。或人又问:“管仲之为人何如?”孔子说:“此人也其功足以服人者也。昔齐大夫伯氏有罪,桓公夺其所封之骈邑三百户,以封管仲。伯氏后来穷约,饭食粗饭,以至终身,曾无怨言。夫夺人之有,人之所不堪也;夺之而致其穷约终身,尤人之所不堪也。乃伯氏安焉终不以为怨,苟非有以深服其心,岂能如此。观此而管仲之功可知矣,是则管仲之为人也。”按,子产、子西、管仲三人,皆春秋之名臣,然当时议论犹有未定,子产以法严而掩其德爱,管仲以器小而昧其大功,子西以能让千乘之国,而盗一时之名,非夫子一言以定其人品,则万世之公论几不白矣。此人之所以为难知,而论人者当以圣言为准也。

【心学讲评】人才之论,至圣人而始定。如管仲,则或讥其事二君而不仁;如子产,则谓其以法治民而过刻;如子西,则以其济一时之乱而谓其系天下之重轻。乃通天下之大辨而计之,原其心,观其成效而究之,圣人之心自有鉴空衡平之明允,以垂之万世,而论乃定焉。或问子产,而子曰:推子产之心,不忍民之贫困而求所以安全,郑之民得以免于强宗乱民之害,而有井里之利,皆其惠也。问子西,则日是何足与于中国贤士大夫之列哉!因彼之俗,用彼之道,为彼之执政而已矣。问管仲,乃许之曰:东迁以后,中国无人焉,晋、宋、秦、楚之伯,未尝有人焉。有此人,而天下为之一匡,是不愧夫天生之于无王之世者也。其以匡天下者,先修其法于国,内政作,德礼行,人无不服也。故桓公夺伯氏骈邑三百,而伯氏饭疏食矣。一予一夺,忌之府也;富彼贫此,憾之招也。乃没齿而无怨言,其大服伯氏者可知,则大服齐人,而服诸侯、服四夷者视此矣。

呜呼!圣人有定论,而天下无能易矣。为中国立功名,而大效章矣;为夷夏分邪正,而大辨明矣;为生民计安养,而心迹着矣。徇一时之虚誉,与夫务苛察之深文者,盍亦折衷于此乎!

【元典】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孔子说:“贫穷而无怨恨很难,富裕而不骄狂容易。”

【诸儒注疏】处贫难,处富易,人之常情。然人当勉其难,而不可忽其易也。

【理学讲评】孔子说:“贫者多怨尤之心,富者多骄肆之失,此乃人情之常。若处贫而能安于义命,无所怨尤,斯善处贫者也。处富而能收敛谦抑,不为骄肆,斯善处富者也。然贫为逆境,非心无愧怍,而真有所得者,必不堪其忧,故贫而无怨,实乃人之所难。富为顺境,但稍知义理,而守其常分者,便可以自制,故富而无骄,犹为人之所易。知无怨之难,则人固当勉其难;知无骄之易,则人又岂可忽其易哉。”

【心学讲评】夫子曰:人苟欲制其情,则必于其难者而制之,始足以验吾心之有主。苟任其情而自肆,则虽其易制者而亦忽之矣。贫富不齐,亦惟所遇而已。贫而怨,陋矣;富而骄,愈陋矣。心有主焉,则两忘之。如以境而言,则贫而无怨,难也;亦知怨之无补,亦知怨之不堪,而迫之使怨者,愈欲忘而愈不能忘。富而无骄,不亦易乎?既知其不可以骄,知其骄之有咎,则不骄而无损于富也,制之而信其易制矣。乃不骄易矣,而不骄者鲜,何人情之易流?无怨,难也,而能无怨者,岂不贤乎!亦存乎人之自命而已矣。

【元典】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译文】孔子说:“孟公绰当赵氏、魏氏的总管都能当好,但不能当滕、薛等小国的大夫。”

【诸儒注疏】公绰,鲁大夫。赵、魏,晋卿之家。“老”,家臣之长。大家势重,而无诸侯之事;家老望尊,而无官守之责。“优”,有余也。滕、薛,二国名。“大夫”,任国政者。滕、薛国小政繁,大夫位高责重。然则公绰盖廉静寡欲,而短于才者也。

杨氏曰:“知之弗豫,枉其才而用之,则为弃人矣。此君子所以患不知人也。言此,则孔子之用人可知矣。”

【理学讲评】孟公绰,是鲁大夫。赵、魏,都是晋之世卿,最称大家者也。老,是家臣之长。优,是有余。滕、薛,都是小国。大夫,是任国政之官。孔子说:“人之材器,各有所宜,用人者,必当因材而器使之。如孟公绰为人廉静寡欲,而才干则短,本宜于简,而不宜于繁者也。若使他做家臣之长,就是赵、魏之大家,他也为之而有余。何也?家老之职,惟在端谨以领率群僚而已,公绰之廉静寡欲,固自优于此也。若使他做大夫,就是滕、薛小国,亦所不可。何也?大夫任一国之政,非有理繁治剧之才者不能,公绰短于才,则固不足以办此矣。夫一孟公绰也,以为家老,则赵、魏且优,况小于赵、魏者乎?以为大夫,则滕、薛且不可,况大于滕薛且不可,况大于滕薛者乎?”可见人各有能有不能,任当其才,皆可以奏功;用违其器,适足以偾事。图治者,可不知人而善任之哉。

【心学讲评】夫子曰:官人,非但贤不肖之当辨也。一可用之才,而用之必当;惟明乎职之所守,而审其人之能,斯得矣。孟公绰而为大夫乎?为大夫而能优于其仕乎?若欲其优也,则惟为赵、魏老可也。家虽大,而老则以均安养家国之和,其不生事启争以激六卿之变,取货聚敛以贻官邪之羞,有余美矣。若其不可为者,大夫也,虽滕、薛亦不可也。国虽小而事强大,固疆圉,明政刑,仅然寡欲,而事失其理,奚可哉!人无不有优也,亦无不有其不可为者也。知之明,而不以虚名违实用,不以家世定班序,官人之道斯得矣。使公绰之失其优,则大夫为尸位,而公绰之长隐,岂非两失哉。

【元典】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文】子路问怎样算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艺;再加上知礼懂乐的修养,就可以算完人了。”

【诸儒注疏】“成人”,犹言全人。武仲,鲁大夫,名纥。庄子,鲁卞邑大夫。言兼此四子之长,则知足以穷理,廉足以养心,勇足以力行,艺足以泛应。而又节之以礼,和之以乐,使德成于内而文见于外,则材全德备,浑然不见一善成名之迹;中正和乐,粹然无复偏倚驳杂之蔽;而其为人也亦成矣。然“亦”之为言,非其至者,盖就子路之所可及而语之也。若论其至,则非圣人之尽人道,不足以语此。

【理学讲评】成人,是完全成就的人。臧武仲,是鲁大夫,名纥。公绰,即前章孟公绰。不欲,是廉洁无欲。卞庄子,是卞邑大夫,力能刺虎。冉求,是孔子门人冉有。艺,是多才能。子路问于孔子说:“人以一身参与三才,必何如然后可以为全人,而立于天地之间乎?”孔子说:“人之资禀,庸常者多,高明者少,或虽有高明之资,而不学不知道,往往蔽于气禀之疵,而局于偏长之目,此世所以无全人也。若似臧武仲之智识精明、孟公绰之廉静寡欲、卞庄子之勇敢有为、冉求之多才多艺,其资禀才性固已有大过人者矣。又能各就其所长者,而节之以礼,去其过中失正之病,和之以东,消其气禀驳杂之疵。则智足以穷理,而不流于苛察;廉足以养心,而不失于矫厉;勇足以力行,而不蔽于血气;艺足以泛应,而不伤于便巧,譬之美玉而又加之以砻琢,良金而又益之以磨炼,斯可以为成人矣。”惜乎四子之未能也,盖子路忠信勇敢,有兼人之才,所少者学问之功耳,故夫子以此勉之。

【元典】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文】又说:“现在的完人就不必这样了,见到利益时,考虑道义;见到危险时,奋不顾身;长期贫穷也不忘平日的诺言,也可以算完人了。”

【诸儒注疏】复加“曰”字者,既答而复言也。“授命”,言不爱其生,持以与人也。“久要”,旧约也。“平生”,平日也。有是忠信之实,则虽其才智礼乐有所未备,亦可以为成人之次也。

程子曰:“知之明,信之笃,行之果,天下之达德也。若孔子所谓成人,亦不出此三者。武仲,智也。公绰,仁也。卞庄子,勇也。冉求,艺也。须是合此四人之能,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然而论其大成,则不止于此。若今之成人,有忠信而不及于礼乐,则又其次者也。”又曰:“臧武仲之知,非正也。若文之以礼乐,则无不正矣”。又曰:“语成人之名,非圣人孰能之!孟子曰:睢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如此方可以称成人之名。”胡氏曰:“‘今之成人’以下,乃子路之言。盖不复‘闻斯行之’之勇,而有‘终身诵之’之固矣。”未详是否。

【理学讲评】曰字,还是孔子说。危,是危难。授命,是舍了性命。久要,是旧约。平生,是平日。孔子既答子路之问,又说道:“吾所谓成人者,自人道之备者言之也。若夫今之所谓成人者,亦何必如此,但能见利思义,而临财无苟得;见危授命,而临难无苟免;与人有约,虽经历岁月之久,而亦不忘其平日之言。有是忠信之实如此,则虽才智礼乐有所未备,而大本不亏,亦可以为成人矣。”此又因子路之所可能者,而告之也。

【心学讲评】人之为道也,有自然之质,有可尽之能。自然之质,则既别于物矣;可尽之能,尤人之所独,非物之能知、物之能用者也。可尽之能者,学也。人苟有才,皆可任之以行,而得当乎事,而必投之以节而始有序,养之以和而始有为善之乐,于是而礼乐兴焉。礼乐者,非天建之,地设之,而古之尽人道者之制作也;则人还以其可尽之能学焉,而以用万物而统万物之灵。故自非圣人之大中至和能尽其性者,必资学以节宣其才,而人之所以为人、乃以别于物之知觉运动之各有其能。若夫自然之质,亦性之见端也,不待学而能无丧其真,则亦有以自命,是不可谓非天之所以与人,人之所以别于物者。而人之能未尽,则人之用未充,可以自命于一时,而人道不能以存于千古。故自非圣人,必以学为成人之道,而恃其质者,自命有余而实不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