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四书经纬
26583200000138

第138章 论语阳货篇(2)

【理学讲评】侮是侮慢。任是倚仗的意思。子张问为仁的道理于孔子。孔子教之说:“仁道虽大,不外于心。心德之要,凡有五件。若能于此五者,体验扩充于身心之间,推行运用于天下之大,则其心公平,其理周遍,天德全而仁在是矣。”子张因请问其目,孔子说:“所谓五者,一是恭敬,二是宽容,三是信实,四是勤敏,五是惠爱。其名虽异,都是心德之所散见,缺一不可言仁者。然五者亦人所同具,有感必通的。诚能恭以持己,则在下的人自然畏惮、尊仰而无敢侮慢矣。宽以容众,则在下的人自然心悦诚服而归服于我矣。言行一于诚信,则人都依靠着我而无所疑贰矣。行事勤敏快当,则所为无不成就而动必有功矣。恤人饥寒,悯人劳苦,而恩惠及人则感吾之恩者莫不尽心竭力,乐为我用矣,又岂不足以使人乎?”五者之效如此,汝能兼体而力行之,则天德流通,物我无间,而仁之体用皆备矣,可不勉哉?

【心学讲评】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仁者心与行合,行与天下合,而天下与心合者也。有其心,无其事,则所行者穷,而行不合心。有其事,无其心,则所行者伪,而心不合行。求以合天下之心,相喻于一人之,心讵可得乎?有五者焉,存于心者诚有之,而行字天下者无非是也,内外人己之间,以一心贯通而相喻,为仁矣。”

子张乃进而问五者之目。子曰:“夫人有存焉而不容自弛之心,以之行于饬躬之仪度,恭也。有涵焉而无所隔碍之心,以之行于容物之器量,宽也。有一真无妄之心,以之行于告戒期许之间,信也。有自强不息之心,以之行乎敕几治事之繁,敏也。有慈闵不吝之心,以之行于物求我与之际,惠也。能行者,以其实心措为实,事不以色取不疑为恭,不以汛交无择为宽,不以意气相期为信,不以便习给数为敏,不以私恩市德为惠,可信于一心,乃可信于天下。由是而人无敢侮焉,钦其敬德之密也;众心皆得焉,服其含弘之至也;人任而无疑焉,谅其至诚之侧怛也;举事则有功焉,如其夙夜之经营也;使人而人为之使焉,感其由衷之至爱也。盖天下有大同之心,不可欺也;吾心有天下之理,不外求也。此内外人己合一之几也,仁道岂远乎哉!”

【元典】

佛肸召,子欲往。

【译文】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想去。

【诸儒注疏】佛肸,晋大夫赵氏之中牟宰也。

【元典】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译文】子路说:“以前我听您说过:‘亲自做了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佛肸占据中牟反叛,你却要去,怎么解释?”

【诸儒注疏】子路恐佛肸之浼夫子,故问此以止夫子之行。“亲”,犹自也。“不入”,不入其党。

【元典】

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日坚乎?磨而不磷;不日白乎?涅而不缁。

【译文】孔子说:“对,我说过。没听说过坚硬的东西吗?磨也磨不坏;没听说过洁白的东西吗?染也染不黑。”

【诸儒注疏】“磷”,薄也。“涅”,染草物。言人之不善,不能浼己。杨氏曰:“磨不磷,涅不缁,而后无可无不可。坚白不足,而欲自试于磨涅,其不磷缁也者,几希。”

【元典】

“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译文】我岂能象个瓠瓜?光挂在那里而不让人吃呢?

【诸儒注疏】“匏”瓠也。匏瓜系于一处而不能饮食,人则不如是也。

张敬夫曰:“子路昔者之所闻,君子守身之常法。夫子今日之所言,圣人体道之大权也。然夫子于公山、佛肸之召皆欲往者,以天下无不可变之人,无不可为之事也。其卒不往者,知其人之终不可变而事之终不可为耳。一则生物之仁,一则知人之智也。”

【理学讲评】佛肸是晋大夫赵简子的家臣,时为中牟宰。磷是薄,涅是染皂之物。缁是黑色。匏是大匏,味苦而不可食者。时晋室微弱,政在六卿。赵简子与范中行相攻,其家臣有佛肸者因据中牟以叛。一日,佛肸使人来召孔子,孔子即欲应其召而往见之。盖亦欲应公山弗扰之意也。子路不达而阻之说:“昔者我闻夫子有言:‘凡人有悖理乱常,亲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其党,惟恐其浼己故也。’今佛肸据中牟以畔,正是亲为不善的人,君子当远避之不暇,而夫子乃欲往应其召,是辱身而党恶也。何自背于昔日之言乎?”孔子晓之说:“汝谓身为不善,君子不入。此言诚然,我诚有此言也。然人固有可浼者,有不可浼者。譬之于物,凡可磨而薄者,必其坚之未至者也。独不曰,天下有至坚厚者,虽磨之,安能使之损而为薄乎?凡可染而黑者,必其白之未至者也。独不曰天下有至洁白者,虽染之,安能使之变而为黑乎?夫物有一定之质,尚不可变,我之志操坚白自处固已审矣,彼虽不善,焉能浼我乎哉?且君子之学,贵适于用,我岂若彼匏瓜者哉?何益于世哉?然则,佛肸之召,我固当有变通之微权,而君子不入之说,有不可以概论者矣。”按孔子前于公山之召,则以东周自期,此于佛肸之召,则以坚白自信,盖圣人道大德宏,故能化物而不为物所化。若使坚白不足而自试于磨涅,则己且不免于辱,何以能转移一世乎?君子处世,审己而动可也。

【心学讲评】圣人无不可用之人,而当世无可辱圣人之事。无可辱圣人之事,故与贤人自守之节异;无不可用之人,其用之也大,非有其才而小试,必待有所择也。晋赵氏之陪臣日佛伞者,为中牟宰,据邑以亢赵氏。中牟非佛黔之中牟,亦非赵氏之中牟,其曲直不足问也。乃召孔子,而子欲往。使子而往也,其用佛胖以用天下者,固非子路所能测。子路乃执所见以问曰:“出处之道,岂有二致乎?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曰‘亲于其身者’,无可辞之罪也。曰,‘不善’,则非必有大恶之谓,而大恶尤非所论也。曰‘不入’,则远之甚,而与同事尤必不为也。佛胖,赵氏之臣。中牟受于赵氏,乃据之以畔,不善不可掩矣。子且往焉,其将何以自全而不与同污乎?何以与昔者之言不相倍乎?”

子曰:“不善,诚不可人也。入而失君子之素,此定理也。吾诚有此言也。其言也,谓君子之立志,不容不坚也,又诚畏夫磨之者丧其坚也。夫君子乌容柔靡以徇物,诚不可不坚也。而不日坚乎,有磨而不磷者乎?至坚存乎己,无所畏于磨矣。抑谓君子之明志不可不白也,又诚畏夫涅之者污其白也。夫君子乌容黯昧以失己,诚不可不白也。而不曰白乎,有涅而不淄者乎?至白存乎己,无所畏于涅也。风雷不能荡天地之体,云霾不能蔽日月之明,吾自有不污者在,而何忧邪?子以佛胖为不善,今天下孰是善者哉?见为不善者,诚不善也。见为善者,正未可为善也。必欲择善而后入焉,则吾终身无可入之地矣,必将为匏瓜焉,瓠落而已矣,不可食也。吾其为匏瓜也哉!天人之责在吾躬,治乱之几在吾之用舍,而吾岂匏瓜也哉!进以其为东周之志,与天下以士食旧德、农服先畴之利;退亦以其不忘世之心,使人知有践土食毛、己饥己溺之谊。焉能如彼匏瓜之悉在栗薪,不为斯人登俎者乎?使吾往焉:吾必有以分目属餍于天下,而岂忧其无能如彼何也!昔者之言,固君子之素节,而不可通之于吾,子未之知耳。”

盖子路于大夫陪臣争分义,自当时流俗之论;而夫子通天下,参古今,以志一王之治,故至坚至白,而不以坚白呜。举世无可人,则皆可人。诸侯失势,大夫失权,正可有为之几,而惜乎佛胖之非其人也!

【元典】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译文】孔子说:“仲由啊,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六种弊病吗?“没有。”【诸儒注疏】“蔽”,遮掩也。

【元典】“居,吾语女。”【译文】“坐下,我对你说。”【诸儒注疏】《礼》:“君子问更端,则起而对。”故孔子谕子路,使还坐而告之。

【元典】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译文】好仁不好学,弊病是愚蠢;好智不好学,弊病是放纵;好信不好学,弊病是害人;好直不好学,弊病是刻薄;好勇不好学,弊病是破坏;好刚不好学,弊病是狂妄。

【诸儒注疏】六言皆美德,然徒好之而不学以明其理,则各有所蔽。“愚”,若可陷可罔之类。“荡”,谓穷高极广而无所止。“贼”,谓伤害于物。“勇”者,刚之发;“刚”者,勇之体。“狂”,躁率也。

范氏曰:“子路勇于为善,其失之者,未能好学以明之也,故告之以此。日勇,曰刚,曰信,曰直,又皆所以救其偏也。”

【理学讲评】有所遮掩叫做蔽。荡是放荡,贼是伤害于物,绞是急迫的意思。昔子路负谅直刚勇之资,而少学问陶镕之力。故孔子呼其名而问之,说:“人之偏于所向者,有一件好处,便有一样遮蔽。总之有六言,而六蔽随之。汝曾闻之否乎?”子路时方侍坐,遂起而对说:“由未之闻也。”孔子说:“汝复坐,我当一一告汝。盖天下之事,莫不有理,人必好学穷理,而后所行为无蔽。不然,则虽才质之美,制行之高亦将有所遮蔽,而无以成其德矣。如仁主于爱,本美德也,而所以用其爱者,有理存焉。若但知爱人之为美,而不好学以明其理,则心为爱所蔽,将至于可陷可罔,而人亦俱丧矣,岂不流而为愚乎?智主于知,亦美德也,而所以通其智者,有理存焉。若但知多智之为美,而不好学以明其理,则心为智所蔽,将至于穷高极远,而无所归着矣,岂不流而为荡乎?有言必信,亦美德也,而所以成其信者,有理存焉。若但知信实之为美,而不好学以明其理,则心为信所蔽,将至于期必固执,而伤害于物矣,岂不流而为贼乎?直而无隐,亦美德也,而所以行其直者,有理存焉。若但知直道之为美,而不好学以明其理,则心为直所蔽,将至于径情急迫,而无复含弘之度矣,岂不流而为绞乎?遇事勇敢,亦美德也,而所以奋其勇者有理存焉,若但以勇敢为尚,而不好学以明其理,则心为勇所蔽,必将恃其血气之强,肆行而无忌矣,岂不流于乱乎?刚强不屈,亦美德也,而所以全其刚者,有理存焉,若但以刚强为尚,而不好学以明其理,则心为刚所蔽,必将逞其轻世之志,放旷而不羁矣,岂不流于狂乎?”夫仁、智、信、直、勇、刚,六者,美行也;愚、荡、贼、绞、乱、狂,六者恶名也。人惟足己而不学,见理之不明,遂使美者化而为恶,而况其生质之不美者乎?于此见气质之用小,学问之功大。是以古之帝王不恃其聪明绝异之资,而必以讲学穷理为急,诚恐其流于过中失正而不自知也。

【心学讲评】子路闻善即行,而以学为无益,故其蔽即蔽于善之中。夫子以其未知而不能虚己以求之也,谓之曰:“女知女之日闻善言,而抑知有所未闻乎?女之所闻者,言之善者也。君子以其言而施之行,固未有舍是而成德者。乃若言之中有蔽焉,以其善蔽天下之至善,而成乎不善。凡据其言以至蔽者有六,而蔽亦如之,女闻之乎?如其未闻,而日吾有此六言以为躬行之则,身心咸得其大正,而于物皆宜,曾不知天下之必有此,而蔽何能不深乎?”子路果所未闻,起而对曰:“未也。”盖勇于行其所闻之言,而不自知其蔽久矣。

子曰:“此言之不可不详,而听之不可不深思以自考者。居,吾语女。所谓六言者:仁也,智也,信也,直也,勇也,刚也。仁以泽物,智以析理,信以存真,直以伸志,勇以任事,刚以持己,皆言之可行而必行者也。虽然,立六者之名,据之为理,则亦名而已矣。故君子必有学以体其实,而中心之所好者,不但慕其名而为之;而孜孜不舍者,以《诗》《书》之气养之,以先觉之所为裁正之,六者乃得通理而全其美。

“如其不好学乎,人有所当爱,有所不当爱,忘其身以利天下,仁之所为顺事恕施者蔽矣,为愚而已矣,无学以通其恩义相成之序也。事有所宜详,有所宜略,致其察以穷天下,智之所为坐照不疑者蔽矣,为荡而己矣,无学以通其居要不繁之用也。言之而必守之,人有所不利,已有所不能,不恤其害,以强遂其初志,信之循物无违者蔽矣,害之府也,无学以通其通变善全之道也。知之则必言之,尊者无所避,亲者无所讳,人将不堪,而嫜嫜以自遂,直之顺理无拂者蔽矣,绞急甚矣,无学以通其坦易顺行之度也。以有为自任,迫而为之,仁固无所让,而岂父兄之可不待,生死之可不慎乎?自谓为任道也,而不知其任意也,乱自此开矣,惟无学以酌其进退之宜,而养勇以直之道蔽也。以有守自持,亢而不悔,节固不可屈,而言可以不逊,物可以不容乎爹旨铕为任志也,而不知其任气也,狂而无制矣;惟无学以调其竞绿之度,而惟无欲则刚道之蔽也。

“夫六言者,岂有蔽哉?好之,斯蔽之矣。信理而不必信心,则且徇心而不知徇道。何若用其好于学焉,日有诣入焉,月有推广焉,然后知此之为仁,为智,为信、直,为勇、刚之真也。非徒言也;则仁及于天下,智周乎万物信协于永贞,直合乎公论,勇以任大,而刚以履中。女未之闻也,吾恐女之以六言而成乎大过也。女反求之己之所安,与物之所宜,而可不务学乎哉!”

【元典】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译文】孔子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团结群众,可以抒发不满。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诸儒注疏】“小子”,弟子也。感发志气。孜见得失。和而不流。怨而不怒。人伦之道,《诗》无不备,二者举重而言。其绪余又足以资多识。学《诗》之法,此章尽之,读是《经》者所宜尽心也。

【理学讲评】兴是兴起,观是观感。群是群聚,怨是怨恨。孔子呼门弟子而教之,说:《诗》之为教,有益于人甚大。尔小子何不于《诗》而学之乎?盖《诗》之所言,有善有恶。学之,则善者可以为劝,恶者可以为惩。而吾心好恶之机将有勃然不能自已者,故可以兴。《诗》之所载,有美有刺。学之,则美者可以考见其得;刺者可以考见其失,而吾身行事之实,将有惕然因之感动者,故可以观。其叙述情好于和乐之中,不失夫庄敬之节。学之,则可以处群,虽和而不至于流矣。其发抒悲怨于责望之下,犹存乎忠厚之情,学之,则可以处怨,虽怨而不至于怒矣。近而家庭之间,所以事父的道理;远而朝廷之上,所以事君的道理,莫不备载于中,学之,则可以为忠臣孝子,而大伦克尽矣。且其情景所发,或因鸟兽以起兴,或托草木以寓言,其中称名不一,取类至繁。学之,则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而小物亦察矣。夫《诗》之有益于人如此,尔小子岂可以不学乎哉?”然诗之为教,不但学者所当诵习也,《关雎》、《麟趾》为风化之原,《凫鹭》、《既醉》乃太平之福。《天保》以上,所以治内;《采薇》以下,所以治外,王道莫备于斯矣,为人主者,亦不可以不究心焉。

【心学讲评】子曰:吾念小子之欲为善,而未能决于为也;不能不与人处,而情不能自尽也;以人伦之大,而不能无疚也;学之识之,而物且不能辨也;则何莫学夫《诗》乎?不愈于高谈性命而无实,拘于象数而感不生于心者乎?吾学焉,而知《诗》之用广也;小子学焉,当亦知其用之广矣。

《诗》之泳游以体情,可以兴矣;褒刺以立义,可以观矣;出其情以相示,可以群矣;含其情而不尽于言,可以怨矣。其相亲以柔也,迩之事父者道在也;其相协以肃也,远之事君者道在也;闻鸟兽草木之名而不知其情状,日用鸟兽草木之利而不知其名,《诗》多有焉。小子学之,其可兴者即其可观,劝善之中而是非着;可群者即其可怨,得之乐则失之哀,失之哀则得之愈乐。事父即可事君,无已之情一也;事君即以事父,不懈之敬均也。鸟兽草木并育不害,万物之情统于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