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四书经纬
26583200000221

第221章 孟子离娄章句上(4)

【理学讲评】恒言,是常言。孟子说:“天下之言,有平易浅近而至理存焉者,不可不察也。如今人寻常言语,都说是‘天下国家’,却不知这句言语有个次序。夫言天下而继之以国者,为何?盖天下至广,德化难以周遍,须是国都之内,治教修明,则由近及远,可以致万邦之平治,是天下之本乃在于国也。言国而继之以家者,为何?盖国人至众,情意难以感孚,须是一家之中恩义浃洽,则由内及外可以兴一国之仁让,是国之本乃在于家也。至于治家之本又在于身,盖一身之举动乃一家之所视效,必身无不正,而后闺门之内整齐严肃,家自无不齐矣。”身虽恒言之所未及,而根本切要之地乃在于此,能先修其身,则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次第而举矣。若其身不正,则岂有本乱而末治者哉?有天下国家之责者,宜深省于斯。

【心学讲评】孟子曰:“万化之起,莫不有其本焉。于其本而图之,则相因以渐达;而施之有序者,行之自远。然天下之能知其本者鲜矣,则陵越无序,而又乌足以行乎!

“今人之泛论事理而统为之言曰:‘天下国家。’侈广远者以为极盛之词,而计功利者以为极繁之事,而未尝就其所言者而致思之,则曰言天下国家,而天下国家终不得其理。则亦取其言而深念之乎?夫曰天下,则该乎国矣,而必又日国,则抑思国之何以系属乎天下耶?“夫天下之本则在国矣,修其政于近,而后孚其化于远;未有土宇人民之未宁,而可远图夫天下者也。曰国,则统乎家矣,而又必曰家,则抑思家之何以系属乎国邪?夫国之本则在家矣,成其教于内,而后推其治于外;未有父子兄弟之无法,而可遽问夫国者也。

“乃曰天下国家者,必自我之对天下国家者而言也,抑惟我之有家有国以及于天下者而言也,则岂泛泛然从天下国家而计之乎?是言天下国家而身在其中,而人特未之及耳。则家不更有本乎?是在身矣。立其极于己,而后能作其则于人;未有言行好恶之或愆、而可亟责之家者也。

“自身以及于家,自家以及于国,自国以及于天下,则从本以生末,而化自顺。不正其身以求之家,家因以不齐;而且求之国,国因以不治;求之天下,则弃本以务末,而事不成。故王道始于闺门,而至治基于宥密。人之恒言,徒侈谈功利之广远,而不顾其从出之原。勿怪其日言天下国家,而终不得其理也。”

【元典】

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于四海。”

【译文】孟子说:“搞好政治不难,不得罪贤明的卿大夫就行了。他们所爱慕的,全国都会爱慕;全国所爱慕的,天下都会爱慕;因而德教就会浩浩荡荡充溢于天下了。”

【诸儒注疏】“巨室”,世臣大家也。“得罪”,谓身不正而取怨怒也。麦丘邑人祝齐桓公曰:“愿主君无得罪于群臣百姓”,意盖如此。“慕”,向也,心说诚服之谓也。“沛然”,盛大流行之貌。“溢”,充满也。盖巨室之心,难以力服,而国人素所取信;今既说服,则国人皆服,而吾德教之所施,可以无远而不至矣。此亦承上章而言。盖君子不患人心之不服、而患吾心之不修。吾身既修,则人心之难服者先服,而无一人之不服矣。

林氏曰:“战国之世,诸侯失德,巨室擅权,为患甚矣!然或者不修其本,而遽欲胜之,则未必能胜而适以取祸。故孟子推本而言,惟务修德以服其心。彼既说服,则吾之德教无所留碍,可以及乎天下矣。裴度所谓韩弘舆疾讨贼,承宗敛手削地,非朝廷之力能制其死命,特以处置得宣,能服其心故尔,正此类也。”

【理学讲评】巨室,是世臣大家。得罪,是自取怨怒的意思。慕,是向慕。溢,是充满。孟子说:“今之为君者,不能反身修德联属人心,而徒以权力相尚,都只说为政甚难。自我言之,为政初无难事,只是要不得罪于巨室而已。盖一国之中,必有世臣大家兼政用事的,其位望隆重,固足以系众庶之观瞻;其势力盛强,亦足以梗君上之命令,若人君举动乖错,则巨室心怀怨怒,政教有壅而不行者。诚使言动循理处置得宜,绝无纤毫过失可以取怨而致怒的,则世臣大家皆心悦诚服,翕然而向慕之矣。夫巨室之所慕,则一国之人皆视以为趋向,其诚心爱戴也与巨室一般;一国之所慕,则天下之人皆视以为依归,其倾心悦服也与国人一般。这等的人心向慕,无众寡无远近而皆然,则德教大行,如水之沛然而莫能御,可以充溢于四海而无有滞碍矣。夫德教四溢是称极治,而惟自能服巨室之心,始之则为政又何难之有?”然提纲举要,固在巨室之心服,而端本澄源又在君之慎修。此为政者尤当反求诸身也。

【心学讲评】孟子曰:“今天下政教陵夷,人心涣散,欲有为于天下而人信从之,盖亦难矣。乃幸而列国之中尚有故家大族,其先世有功于国,有惠于民,为民情之所素归者,可因之以动一时之人心。乃世主不察,好游士之辩言,改易旧章以顺其志欲,恐老臣执世守以相浇,则务摧折之,以使威令之必行。而其所为又不合于人情,不协于事理,抑无以大服其心,于是怨恶交作,而国人亦知其自用而不能行,天下且见其孤危而不足恃,无怪其势穷而情散也。

“夫人君苟欲以大有为之志,建不世之业,而为政于天下也,则亦何难之有哉,亦顺其势而已矣。巨室者,势之所在也。不得罪于巨室,而何难之有哉?吾之所为将以安定吾国家,而非苟为好大喜功之计,则巨室虽有自私之心,而国安则彼亦蒙其安,必不怀疑以相訾毁。吾之所为将以规恢乎大业,而行之以忠厚宽宏之意,则巨室虽有畏难之心,而君益己亦无所损,心不抱怨以相乖违。不得罪焉,而其心且愿吾君之所谋有成、所为不阻也,相爱慕矣。夫一国之民情,其依附于巨室久矣;巨室慕而一国之欣然向慕也必矣;天下之民心,其瞻望于国人固已,一国慕而天下之翘然想望也必矣。夫然,则令未行而先怀待命之忱,教已至而自致顺从之速,沛然其无所滞乎!君心之所得而施之于教令者,溢乎四海而无不行焉,而为政岂难乎哉!”

盖王道虽已衰微,而兴先王之治,则亦循故国之遗章,而无反覆更张之失,则初非强巨室以难行;立法虽非徇众,而敷仁厚之政,则虽立兴王之新法,而无刻薄寡恩之为,则自可得巨室之欢心。如其不然,奖新进之游谈,以独行而不忌,勿论其所为之妄也,即有一得之善,亦适足以解散人心而已矣!

【元典】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译文】孟子说:“天下有道时,道德低的受道德高的役使,才智少的受才智多的役使;天下无道时,力量小的受力量大的役使,势力弱的受势力强的役使。这两种情况,符合天理。顺从天理的生存,违逆天理的灭亡。

【诸儒注疏】有道之世,人皆修德,而位必称其德之大小。天下无道,人不修德,则但以力相役而已。天者,理势之当然也。

【理学讲评】役,是为人役使。天,是理势之当然。孟子说:“天下之大分有二:非出令以使人,则听命以役使于人,此相临之定体也,然有尚德、尚力之不同。若天下有道,人皆修德,其位之贵贱必称其德之大小,故大德的人则小德者为之役,大贤的人则小贤者为之役;役人者不恃势而自尊,役于人者不畏势而自服,此在尚德之时然也。若天下无道,人不修德,但以势力相为雄长,力小的则为大者所役,力弱的则为强者所役;小固不敢以敌大,弱固不敢以敌强,此在尚力之时然也。世道不同,故其所尚亦异,然合而言之都是理势之当然。度德以为贵贱,则体统正而分义明,是理当如此。量力以为重轻,则心志定而争夺息,是势不得不如此。人岂能悖理而妄行,违势而独立哉?所以说斯二者皆天也。若能度德量力,一听理势之当然,而不敢违悖,这便是顺天。顺天则可以保其社稷和其人民,而国以长存矣;不如此便是逆天,逆天则岂有不亡者乎?”观于存亡之机,而有国者当审所尚矣。

【元典】

“齐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涕出而女于吴。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于先师也。”

【译文】齐景公说过:‘我既不能命令别人,又不愿听别人命令,这就同别人断绝了关系。’景公不得已哭着把女儿嫁到吴国去。现在,小国效法大国,却又耻于接受大国命令,这就好比学生耻于接受老师的命令一样。

【诸儒注疏】引此以言小役大、弱役强之事也。“令”,出令以使人也。“受命”,听命于人也。“物”,犹人也。“女”,以女与人也。“吴”,蛮夷之国也。景公羞与为婚而畏其强,故涕泣而以女与之。言小国不修德以自强,其般乐怠傲皆若效大国之所为者,而独耻受其教命,不可得也。

【理学讲评】令,是出令以使人。受命,是听命于人。物字,解做人字。以女与人叫做女。师,是效法。孟子说:“有道之世,以德相役者,不可得而见矣。至于小役大,弱役强,而顺天以自存者,近时则惟齐景公能之。昔吴以蛮夷会盟上国,最称强大。此时齐国衰弱,不能与之力争,景公乃与群臣谋说:‘有国家者,非取威定霸以令诸侯,则审己量力以事大国,只有这两件道理。若既不能出令以使人,又不能事人以听命,这便是与人断绝了的一般,此则挑衅致祸,自取灭亡而已。’于是涕出而以女出嫁于吴。盖情虽有所不忍,而势出于无奈也。齐景公之能顺天保国如此。若今之诸侯国,既弱小,不能修德以自强,其般乐怠敖,皆如效法大国之所为者,乃独以受命为耻,不肯屈己事人,这就似为弟子而耻受命于先师也。身为弟子岂得不受教于师?国既弱小,岂得不听命于大国?是在勉力自强,求所以免耻者而已矣。”

【元典】

“如耻之,莫若师文王。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矣。”

【译文】如果真的感到羞耻,那就不如效法文王。效法文王,大国不出五年,小国不出七年,一定能在天下掌权。

【诸儒注疏】此因其愧耻之心而勉以修德也。文王之政布在方策,举而行之,所谓“师文王”也。五年、七年,以其所乘之势不同为差。盖天下虽无道,然修德之至,则道自我行,而大国反为吾役矣。程子曰:“五年、七年,圣人度其时则可矣。然凡此类,学者皆当思其作为何如,乃有益耳。”

【理学讲评】孟子承上文说:“今之小国,徒耻受大国之命而终不能免者,以其师大国之所为,而不能师文王之德也。如使心诚愧耻,欲免于人役,则莫如反己自强,取法于文王。盖文王起于岐周,为方百里,而当商家全盛之日,其缔造甚是艰难,惟其能发政施仁,使人心悦诚服,故能三分有二,开创成周之王业耳。若能修德行仁,与文王一般,则人心成服,天命必归。在大国因势乘便,不出五年;在小国积功累行,不出七年,必然混一四海,统理万民,而为政于天下矣。至是则大国反为吾役,而何有于受命之耻哉?”夫能法文王而王业可成,国耻可雪。有国家者亦何惮而不为,是可以深长思矣。

【元典】

“《诗》云:‘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裸将于京。’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译文】《诗经》上说:‘商朝子子孙孙,不下十万余人。上帝既有命令,都向周朝归顺。都向周朝归顺,就因天命没有定论。殷朝的臣子,不论是漂亮的聪明的,都行裸献之礼,助祭在周王京城。’孔子说:‘仁的力量,不在于人多。国君爱好仁德,就能天下无敌。’

【诸儒注疏】《诗》,《大雅》《文王》之篇。孟子引此诗及孔子之言,以言文王之事。“丽”,数也。十万曰“亿”。“侯”,维也。“商士”,商孙子之臣也。“肤”,大也。“敏”,达也。“裸”,宗庙之祭,以郁鬯之酒灌地而降神也。“将”,助也。言商之孙子众多,其数不但十万而已。上帝既命周以天下,则凡此商之孙子,皆臣服于周矣。所以然者,以天命不常,归于有德故也。是以商士之肤大而敏达者,皆执裸献之礼,助王祭事于周之京师也。孔子因读此诗,而言有仁者则虽有十万之众不能当之;故国君好仁,则必无敌于天下也。“不可为众”,犹所谓“难为兄,难为弟”云尔。

【理学讲评】诗,是《大雅·文王》篇。丽,是数。侯字,解做维字。肤,是大。敏,是达。灌酒以降神,叫做裸。将,是助祭。孟子承上文说:“吾谓能师文王,则必为政于天下者,是岂无据而言之?在《大雅·文王》之诗说:‘商之孙子众多,其数不止十万。上帝既命周以天下,则凡此商之孙子无不臣服于周。所以然者,天命靡常归于有德故也。天命既已归周,是以商士之肤大而敏达者,都执裸献之礼,助王祭事于京师,是商虽强大,而易姓之后皆服役于周如此。’孔子读此诗而叹之说:‘商之子孙,其丽不亿,何其众也。文王能行仁政,而周命维新,商正遂革,则是仁人在位,虽有夫众不能当之,盖难乎其为众矣。若使为国君者,皆能以怀保惠鲜之心,行除暴救民之事,念念都在于仁,则惠泽旁敷,风声远播,天下之民皆亲之如父母,载之为元后,以战则胜,以攻则取,虽有强大之国,岂能与之为敌哉?”’由《大雅》之诗与孔子之言观之,则文王我师,仁者无敌,于是为益信矣。有国者,徒耻受命,而不法文王,抑独何耶?

【元典】

“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以不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诗》云:‘谁能执热,逝不以濯?’”

【译文】如果想无敌于天下而又不凭借仁,这就像热得受不了而又不肯洗澡一样。《诗经》上说:‘谁能热得受不了,不去洗个澡?’

【诸儒注疏】耻受命于大国,是欲无敌于天下也。乃师大国而不师文王,是不以仁也,《诗》《大雅》《桑柔》之篇。“逝”,语辞也。言谁能执持热物,而不以水自濯其手乎?

此章言不能自强,则听天所命;修德行仁,则天命在我。

【理学讲评】执,是持。诗,是《大雅·桑柔》篇。逝,是语辞。孟子承上文说:“观文王之事及孔子之言,则知国君之所以能无敌者,以其好仁也。今之诸侯耻于受命于大国,其心岂不欲长驾远驭,无敌于天下,然乃师大国之般乐怠傲,而不师文王之发政施仁,观其所为,都只是严刑重敛,兴兵结怨的事,未有能诚心爱民,力行仁政者。是徒知耻为人役,而不知所以免耻之方,就似手执热物,而不以水自濯的一般,其终不免于热也明矣。《大雅·桑柔》之篇有云:‘谁能执热,逝不以濯。’是说持热者必以水自濯而后可以解热,犹立国者必以仁自强,而后可以服人。若不务行仁,而欲无敌于天下,万无是理也。为人君者可不勉哉!”盖战国诸侯,地丑德齐,莫能相尚。如齐宣王欲莅中国,抚四夷,而但知兴兵构怨;梁惠王欲雪先人之耻,而不免糜烂其民。孟子皆以仁政告之,而卒不能用。故设为此论,以警当时之君者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