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四书经纬
26583200000283

第283章 孟子告子章句下(4)

【译文】孟子居住在邹国(的时候),季任正在任国代理国政,送礼物来结交孟子,孟子收了礼物却不回谢。(孟子)居住在平陆(的时候),储子担任齐国的相,送礼物来结交孟子,孟子收了礼也不回谢。后来,孟子从邹国到了任国,拜访了季子;从平陆到了齐国,却不拜访储子。屋庐子高兴地说:“我发现老师的差错了。”

【诸儒注疏】赵氏曰:“季任,任君之弟。任君朝会于邻国,季任为之居守其国也。储子,齐相也。”“不报”者,来见则当报之,但以币交,则不必报也。屋庐子知孟子之处此必有义理,故喜得其间隙而问之。

【理学讲评】季任是任君之弟,处守是居守其国,连是屋庐子的名。昔孟子居于邹国,时有任君之弟季任者,因其兄有朝会之事,替他居守其国,一向仰慕孟子之贤,遂使人自任至邹,执币帛以为纳交之礼。孟子受其币而不往报焉。及处于齐平陆之邑时,储子正为齐相,他也仰慕孟子之贤,使人自齐至平陆,执币帛以为纳交之礼。孟子亦受其币而不往报焉,其受币之同如此。及至他日,孟子自邹到于任国,乃亲去见季子,以报前曰之礼。又一日,自平陆到于齐国。却不亲去见储子。以报他前日之礼。其报礼之异如此。屋庐子幸其请问有由。乃喜而说道:“连也仰慕夫子之道,每欲请问,但无间隙之可乘耳。今观处季任储子之事,一见一不见,是必有义理存乎其间,今乃得其间隙而可以请问矣。”夫孟子之处二子,固必有称物平施之道,屋庐子一得其间而即喜,亦可见其善学孟子矣。

【元典】

问曰:“夫子之任,见季子;之齐,不见储子,为其为相与?”曰:“非也。《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为其不成享也。”

【译文】问道:“老师到了任国,拜访了季子;到了齐国,不拜访储子,是因为储子只是担任相吗?”孟子说:“不是的。《尚书》上说:‘进献礼品看重礼仪,礼仪配不上礼品,就叫没有进献,因为心意不在进献上。’这是因为它不成为进献的缘故。”

【诸儒注疏】言储子但为齐相,不若季子摄守君位,故轻之邪?孟子释书意如此。徐氏曰:“季子为君居守,不得往他国以见孟子,则以币交而礼意已备。储子为齐相,可以至齐之境内而不来见,则虽以币交,而礼意不及其物也。”

【理学讲评】《书》是《周书·洛诰篇》。以物奉上叫做享。仪是礼意,物是币帛。役字解做用字。屋庐子问孟子说:“季子、储子同一币交,则宜同一往见也。今夫子至任,往见季子,及至齐,却不肯见储子,意以为同一币交,如何有成享不成享之辨?”乃疑而问之。孟子晓之说道:“二子之币交,有成享不成享之异,但观其所处之势而可知矣。当时季子为君居守托国政于其身。若自任之邹,必出境而远涉,越国见贤国谁与守,其不得之邹者,乃势之所不能,非心之所不欲也。若储子则异乎是,其官则齐相也,主治有人,既无居守之责,况平陆及齐邑也,相去甚近,又无越国之劳,可来而不来,可以见而不见,是其不之平陆,乃心之所不欲,非势之所不能也。夫季子不得之邹,则虽以币交,而礼意已备,此所以谓之成享。储子得之平陆而不一至,虽以币交,而仪不及物,只见其为弥文而已,此所以谓之不成享也。或人又何疑乎?”观此而知为君相者,既不可无敬贤之礼,尤不可无好贤之诚,敬贤而不能以诚,贤者犹不肯至,况于简贤弃礼者哉。

【心学讲评】交际亦人道之大者也。过于抗,则重拂天下之情,而失和平之度;过于逊,则屈殉天下之失,而丧志节之防。乃君子于此抑无成心焉,因人之敬怠,而酌之于所得为与不得为之势,则权衡定,而与天下以平矣。夫君子亦未尝役其心以揣天下,而人情之宜厚宜薄,一至于前而自知,惟其鉴空衡平,以无心应物而自不爽其节。学者能于此而致思焉,亦善于求益者乎。

以币交而受,君子当其世而不绝其人,亦其常耳,乃抑有异焉者。孟子,邹人也,而家居于邹,其定在也;有欲求见者,今日不能而有他日。于是邹之邻国任君之弟季任,以任君远有邦交之事,而使季为处守,任虽小国,而宗社托焉矣。乃以邻有大贤,愿纳交焉,而以币交。孟子受之,受之,亦交际之恒也,而不往报谢焉,其有待于异日之就见与否,盖未可知也。其未往齐也,偶止于平陆,且未知其适齐与否,而固非久寓矣,则他日不能必遇孟子于平陆也。于时储子为相,齐相虽重,而亦从容坐论以为职耳。乃以君子在迩,不自外焉,而以币交。孟子受之;受之,犹其于季任也,而不往报谢,其有待于异日之定交与否,亦犹任季之可知也。乃在他日则有异矣。由邹之任,虽未必因季子,而往见季子,若念其昔日之诚,而有所不能置者,不以君子之不可屈致为歉焉,亦甚重此币交矣。由平陆之齐,既非因储子而来,而终不见储子,若忘其昔日之雅而置之无足言者,不以君子之喜予斯人为念焉,又何甚轻此币交也?

从孟子游者亦未尝留心焉。而屋庐子静观而欲知君子之心,乃喜曰:“吾党之步趋夫子,使皆无间之可疑,则日由乎道中而无从以入也。今者同事而异情,同情而异道,连得可疑之间以求夫子之妙用矣。”乃问于孟子曰:“礼之厚薄,因乎来以往者也。季子之币交,亦与储子同耳。乃夫子昔者之任见季子,则既疑君子之与人以易亲;今者之齐不见储子,则又若君子之略人于其物。反复求所以异而不得,意者国相虽尊,而终不若代君摄守者之有君道与?”孟子曰:“均之为人臣,而处守与相奚别?均之为纳交,而摄君与相国何异?惟其情,不惟其人;惟其人,不惟其位;非以储子之为相而可不见也。若吾之所以不见储子者,亦有道矣。周书之言享者日,享有玉焉,有币焉,有皮焉,以为庭实焉。物虽备也,然必有其情,因有其必修之礼,则恭敬之忱达于所享。若内无其忱,外略其礼,而仅备其物,则礼意薄而物徒厚,于是乎不受其享。所以然者,唯其享之时未尝专用其志以告虔,而但循名而亡实,则不许其享矣。由书之言而绎之,享有成焉,有不成焉,成之者志也。志之不役,则仪非其仪,而君子岂以物为重哉!以此思之,则吾之所以处储子异于季子者可知已。”

然而储子之所以不成享者,未之详也,而屋庐子有以解此矣。得储子所以不成享之故,而可以知交君子之礼;得孟子知储子不成享之情,可以知君子与人交之道。昔之愿得间以求益者,而今益矣,今而后说可知也。乃或人则谓二子之币交也同,志之役不役在彼,而君子何所施其逆亿?乃以问之屋庐子。屋庐子曰:“夫子知二子之志,非逆亿之也,实有其可征者也。夫愿交于君子,则必就而请见。不躬亲而以币交,循其文而已矣,二子均也,而君子抑因事势而原其情。在季子受处守之责,宗社、人民举而委之于我,则见君子之情虽切,而势不得委邦国而之异邦。若储子,无社稷之寄,素丝良马,正可笃于下贤;使见君子之情已笃,则势固可建干旌而临下邑。不得来者自可曲为谅焉;得来而不来,然后信其志之不役也。夫子岂漫为测人之厚薄者乎?于此而见夫子之交当世为无成心也,因物而不丧己也。”屋庐子之善学也,能达君子之情也,审于君子因物之理也。而交际为人道之大,亦可见矣。

【元典】

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译文】淳于髡说:“重视名望功业的,是为了天下的人;轻视名望功业的,是为了自己(的清白)。先生的地位在齐国的三卿之中,但就名望功业来说,上不能匡正君主,下不能拯救百姓,就辞职而去了,仁人本该就是这样的吗?”淳于髡说:“重视名望功业的,是为了天下的人;轻视名望功业的,是为了自己(的清白)。先生的地位在齐国的三卿之中,但就名望功业来说,上不能匡正君主,下不能拯救百姓,就辞职而去了,仁人本该就是这样的吗?”

【诸儒注疏】“名”,声誉也;“实”,事功也。言以名实为先而为之者,是有志于救民者也;以名实为后而不为者,是欲独善其身者也。“名实未加于上下”,言上未能正其君,下未能济其民也。“仁”者,无私心而合天理之谓。杨氏曰:“伊尹之就汤,以三聘之勤也;其就桀也,汤进之也。汤岂有伐桀之意哉?其进伊尹以事之也,欲其悔过迁善而已。伊尹既就汤,则以汤之心为心矣;及其终也,人归之,天命之,不得已而伐之耳。若汤初求伊尹即有伐桀之心,而伊尹遂相之以伐桀,是以取天下为心也。以取天下为心,岂圣人之心哉?”

【理学讲评】淳于髡是齐之辩士,名,是声誉,实,是事功,淳于髡,因孟子仕齐无功而去,乃讥之说道:“士君子处世,只有出处两端,若以功名为急务,而汲汲然先之,这是心存于救民而为人也。若以功名为缓图,而泄泄然后之,这是志在于守已而自为也。自为为人,总之全尽此心之理,仁者之事也。今夫子当路于齐,位居三卿之中是已出而用世,非复自为之时矣。乃上不能致君,下不能泽民,名实未加于上下,忽然致事而去。又不能终其为人之志,人已两无所成,进退皆无所据,仁者固如此乎?”孟子晓之说道:“子疑我去国为未仁,是徒泥去就之迹,而未能深谅我之心也。且以古人言之,宁居下位,而不肯以我之贤,事人之不肖者,伯夷也。感币聘而五就汤,因汤进于桀,而五就桀,倦倦以救世为心者,伊尹也。不羞污君,而必事之。不辞小官,而必居之,由由然与物无忤者,柳下惠也。三子之行,或清或任或和,其道虽若不同,然其志意之所趋向,则一而已矣。所谓一者云何,乃仁之所在也。盖清非忘世,任非好名,和非辱身,总归于理之当然,心之无私而已。然则君子处世,可就则就,固非有意于为人,而以名实为先,可去则去,亦非有意于自为,而以名实为后,要求合乎此心之仁焉耳。何必其行之尽同也。子乃执去就之迹,以议我之未仁,殆未识仁者之心矣。”

【元典】

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

【译文】淳于髡说:“鲁缪公的时候,公仪子掌管政事,子柳、子思也在朝做臣,然而鲁国疆土被别国侵夺却更加严重,贤人无益于国家就像这样的呀!”孟子说:“(从前,)虞国因为不用百里奚而亡国,秦穆公用了他就称霸,(可见)不用贤人就会亡国,(到那时,只是想)割让点地方办得到吗?”

【诸儒注疏】“公仪子”,名休,为鲁相。“子柳”,泄柳也。“削”,地见侵夺也。髡讥孟子虽不去,亦未必能有为也。百里奚事见前篇。

【理学讲评】公仪子,名休。子柳、子思都是鲁之贤者。淳于髡又讥孟子说道:“贤者,处世之迹,固难尽同,而其济世之功,实难取心。昔者鲁缪公之时,以公仪休为相,而使之总理国政,以子柳、子思为臣,而使之分理庶职。此三人者,皆当世所谓贤人,而缪公用之,宜乎有扶衰拨乱之功,有尊主庇民之效矣。乃当时邻国交侵,疆宇曰蹙,鲁之削弱滋甚。以国势衰微之际,众贤支持而不足,如此乎贤者之无益于人国,其去就未足为重轻也。”淳于髡此言,盖谓孟子即不去位,未必能有益于齐也。孟子答说:“贤才用舍国之存亡系之,何可谓其无益。昔百里奚初仕于虞,虞公贪受晋赂,不听其言,遂见执于晋,与虢俱亡。及其在秦穆公加之相位,言听计从,遂霸西戎,显名天下。夫以虞公一不用百里奚,即至于灭亡而不救,虽欲求如鲁之削地,不可得矣。然则鲁之仅至于削而不亡者,犹赖群贤维持之力也。岂可谓贤者无益于人国乎!”

【元典】

曰:“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

【译文】淳于髡说:“从前王豹居住在淇水边,河西的人因此而善于唱歌;绵驹居住在高唐,齐国西部的人因此而善于唱歌;华周、杞梁的妻子,为丈夫的死而哭得异常伤心,因而改变了一国的风气。内心有什么,必然会显露在外面。做了那件事而不见那件事的功效,我还没有见过这种情况呢。所以现在是没有贤人,要有,我一定会知道的。”

【诸儒注疏】“王豹”,卫人,善讴。“淇”,水名。“绵驹”,齐人,善歌。“高唐”,齐西邑。“华周、杞梁”,二人皆齐臣,战死于莒。其妻哭之哀,国俗化之,皆善哭。髡以此讥孟子仕齐无功,未足为贤也。

【理学讲评】王豹是卫人,淇是水名。繇驹,是齐人。高唐是齐邑,即今高唐州。华周、杞梁都是齐臣。淳于髡又设问以讥孟子说:“贤者之抱负难知,而事功易见,使其果有益于人国,髡岂有不知者乎?昔者卫人王豹善讴,居于淇水之上,河西之人,凡近淇水而居者,皆化之而善讴。齐人脎驹善歌,居于高唐之邑,齐右之人,凡近高唐而居者,皆化之而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因夫死于战斗,哭之而衰至于城为之崩,由是一国之中,其俗皆变而善哭。即此三事推之,可见名实相须,有才猷蕴蓄于内者,必有功业昭着于外。苟身为其事,可以自见其才,而却无功效之可指,则是内外不相符,髡未尝见有此人也。看来当今之世,实是无贤者。若果有贤者生于其时,其才猷自足以经世,其功业自足以及民,髡必知其人矣。今既未见其人,安望其有益于国哉?”淳于髡此言,盖讥孟子仕齐无功,未得为贤也。岂知贤者所存,固未易窥测矣乎!

【元典】

曰:“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译文】孟子说:“孔子担任鲁国的司寇,不受信任,有一次跟随(鲁君)去祭祀,祭肉不按规定送来,于是顾不上脱掉祭祀时所戴的礼帽就走了。不了解孔子的,以为他是为了那点祭肉而离开的,了解孔子的,只认为他是因为鲁国的失礼而离开的。至于孔子,却正想担点儿(这一类的)小罪名离开,不想随便弃官而去。君子所做的事,一般人本来就是不理解的。”

【诸儒注疏】按《史记》: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齐人闻而惧,于是以女乐遗鲁君,季桓子与鲁君往观之,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燔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卒受齐女乐,郊又不致燔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孟子言以为为肉者,固不足道,以为为无礼,则亦未为深知孔子者。盖圣人于父母之国,不欲显其君相之失,又不欲为无故而苟去,故不以女乐去,而以燔肉行。其见几明决,而用意忠厚,固非众人所能识也。然则孟子之所为,岂髡之所能识哉!尹氏曰:“淳于髡未尝知仁,亦未尝识贤也,宜乎其言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