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四书经纬
26583200000300

第300章 孟子尽心章句上(10)

【心学讲评】孟子之时,君子虽不用于人国,而君公有公养之礼,国人有束惰之奉,君子受之而不疑。公孙丑见未及此,而问曰:“伐檀之诗有曰:‘不素餐兮。’言魏之君子循分自守,未为人国之用,则稼穑而取禾,愧以无功而食于人也。乃今之君子进不用,亦可退而耕耳;乃不耕而食,则何其异于古人特立之操也?”

孟子曰:“恶有君子而素餐者也?以稼穑而不素,此小之乎言之也。君子之居是国也,虽未尝出而有为也,而所以为是国者重矣。端居而有言焉,皆法言也;素履而有行焉,皆懿行也。言出而君闻之,因以知是非而明安危之故,则国可永存而安也,财可不敛而富也,不卑屈于四邻而尊也,不挫辱于敌国而荣也。教立而子弟承之,因以动天良而远卑陋之习,人则孝以事亲也,出则弟以事长也,行从乎厚而无违心之事也,言从乎实而无欺世之巧也。夫然,则在贤君与良子弟,争进于道,而泽被于无穷;即不惠之君、不肖之子弟,自愧于恶,而可救其颠危。君子之所效于是国者,岂但一手一足之烈哉?受其养者有涯,而君子成物之心、匡世之力也无涯。‘不素餐兮’,孰大于是?区区然与老农争一日之勤苦,志益小而功益微,自养其口体而已,曾君子而屑此乎?”

【元典】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

【译文】王子垫问道:“士该做什么事?”孟子说:“使自己志向高尚。”

【诸儒注疏】“垫”,齐王之子也。上则公卿大夫,下则农工商贾,皆有所事;而士居其问,独无所事,故王子问之也。“尚”,高尚也;“志”者,心之所之也。士既未得行公卿大夫之道,又不当为农工商贾之业,则高尚其志而已。

【理学讲评】王子乃齐王之子,垫是名。王子垫问于孟子说:“天下之人,上自公卿大夫,下至农工商贾,皆有当为之事,惟士居于其间,既无官守,又无生业,不知何所事乎?”孟子答说:“士固未尝有事,然亦未尝无事,公卿大夫之事,既非士所得为,农工商贾之事,又非士所屑为。士之事,在于尚志而已。居猷亩之中,而卓然以圣贤之学术自励,处韦布之贱,而毅然以帝王之事功自期,以之独善一身者此志,以之兼善天下者此志,高尚而不可屈,坚定而不可移。尚志便是为士者之事也。岂得以无事而轻议之哉。”

【元典】

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译文】王子垫问:“什么叫使自己志向高尚?”孟子说:“遵行仁义罢了。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的,不该是自己的东西而取来,是不义的。该住的地方在哪里?仁就是;该行的路在哪里?义就是。能居住在仁上,行走在义上,(那就连)君子该做的事都齐全了。”

【诸儒注疏】非仁非义之事,虽小不为,而所居所由,无不在于仁义,此士所以尚其志也。“大人”,谓公卿大夫。言士虽未得大人之位,而其志如此,则大人之事,体用已全。若小人之事,则固非所当为也。

【理学讲评】王子垫又问说:“人各有志,而士独能尚志,其志云何?”孟子答说:“士之所志者,非功名富贵之谓也,惟仁义两端而已。这仁义之道,达而有为,则为事功,穷而有养,则为志向,士当未得位时,其心以为意,莫惨于诛戮。若杀一罪不应死之人,即损吾好生之德而非仁矣。我得志弗为也。守莫严于取予,若取一分不应得之物,即伤吾廉洁之行而非义矣,我得志弗为也。非仁无为,其心之所居安在乎?仁是也。盖仁以包涵万善,本为天下之广居,既安处乎此,则斯世斯民,视为一体,而自不忍于妄杀矣。非义无行,其身之所由安在乎?义是也。盖义以裁制众理,本为天下之正路,既率由乎此,则或取或予,必使合宜,而自不甘于苟得矣,居仁由义如此。是虽未得居大人之位也,而大人经纶天下之业,不过此仁此义而已。今士有仁以居身,而大人仁育万民之规已立,有义以制行,而大人义正万民之具已存,使其得痊行道,则经世宰物之事,取诸此而裕如矣。在人之体用,岂不全备而无遗乎?”此论士者,不必达视其所施,惟穷视其所养可也。昔孔子当谓隐居以求志,行义以达道,意正与此互相发也。

【心学讲评】自功利之术兴,而以高谈仁义而无实诬君子。王子垫习闻其说,乃以诘孟子曰:“夫人必有事于天地之间,而非但空言之谓也。有其职者服其任;修其术者效其功。士游于人国,若有所不屑,而实无所成,不知其何所事也?”

孟子曰:“夫士而恶得无事哉?士之所事者,不在小功小名之亟见,而经营树立者在此心。其有志也,尊之重之。奉而持之,取今人所不能知、不能行者而力任之,取古人所深念天下,远虑后世者而思承之;凡天下苟且之为,皆无屑也。而士恶得无事哉!”

王子垫曰:“志,亦唯人心之虚慕而已矣;尚之,亦唯所志之矜高而已矣。何所志而为当世必不可少之图乎?何所尚而为天下所不可及之业乎?岂徒有称先道古之情,而遂可谓之事耶?”

孟子曰:“士所志者,固天下不可少之图,不可及之业也。以实言之,仁义而已矣。一其志于仁,而所以推此仁之德意者,必扩充之,而士于存发之地有密功焉;专其志于义,而所以尽此义之条理者,必谨持之,而士于推行之际有实用焉。夫士之于仁义,岂沾沾焉以小惠为功,屑屑焉以小廉为节哉?当其志之,则见夫杀一无辜非仁也,一夫亦上天与我同生之赤子,而何忍以无辜致杀?则所以转功战刑名之杀运者,诚有悲闵之深心矣;则见夫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一物亦夫人各有分定之得丧,何敢于非其有而妄取?则所以挽侵夺征敛之利谋者,诚有严谨之大辨矣。

“由是而所居以为心者恶在乎?举凡违天良以怀自私之计,非所居也,唯此不忍之情,含万方之疾苦于寸心而未尝忘也;所行以为路者恶在乎?举凡逾矩范以希诡遇之获,非其路也,唯此不贪之念,与万物各安其固有而莫之乱也。夫既所居者仁矣,则充此恻隐慈爱之心以生天下而无所缺陷;所由者义矣,则率其直方刚大之气以正天下而无所幸邀。凡大人之所以拯斯民于深热之中,而使保其妇子,裕其衣食者,皆备于此不忍之一机;大人之所以奠一世于兼夺之余,而使海内息争、草野各得者,皆备于此不贪之一道。是正己以正天下之盛德大业也,而岂无事于天地之间哉?出而有为,则见乎事者此志;世不我知,则即所志者而为事。世运之治乱,在士一念之中,而岂智效一官、材堪一职者之所得拟哉!惜乎天下之能为士者少,而王子亦无从知之也。”

【元典】

孟子曰:“仲子,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箪食豆羹之义也。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译文】孟子说:“陈仲子,(如果)不合道理地把齐国送给他,他不会接受,人人都相信这一点,(不过)这只是拒绝一筐饭、一碗汤那样的小义罢了。人的罪过没有比不讲亲属君臣尊卑关系更大的了。因为他有小义就相信他有大义,怎么可以呢?”

【诸儒注疏】“仲子”,陈仲子也。言仲子设若非义而与之齐国,必不肯受。齐人皆信其贤。然此但小廉耳。其避兄离母,不食君禄,无人道之大伦,罪莫大焉。岂可以小廉信其大节,而遂以为贤哉!

【理学讲评】仲子,即於陵陈仲子。昔齐人皆和陈仲子为廉士。孟子因辨其非,说道:“君子观人,当论其大德,而略其小节,试就陈仲子为人言之,非义不食,非义不居,推是心也,设使不义而与之齐国之大,彼亦将以为不义之富贵,辞之而不肯受,其廉介之操真实而非矫诈,通国之人,无不信其为贤矣。自我看来,这千乘之国,若看得轻了时,也不难让,但只是舍箪食豆羹之义,小小廉洁之行而已,何关大节?”

【心学讲评】孟子曰:“夫士安得有奇行哉?唯所见之小,而已甚于小节之中。乃流俗之见小者,自顾以为不可及,而遂信之,而不知其不可也。如陈仲子者,人尊而信之。信之者曰:诚义士也,非所有而不妄取,必其见义之明而守义之尽也。故仲子未尝有与之齐国之事,而设为之说曰:使其不以义为授受,而与之齐国,则必弗受焉。人无有疑其或受者,于此而遂信之曰:此真义也。乃自君子观之,则齐国虽富,切于身者亦一饮一食之事而已,则亦于所欲而窒之。箪食豆羹,虽切于饥渴,而有时舍之,心之不能容,气之不能屈,择于取舍之义而已矣。夫义岂不有其大者哉?以穷达争之,以生死争之,为天之经而不可紊,为人之纪而不可毁。其不义者,莫甚于为子弟而离其母兄,为世禄之家而亢其君上,是天性绝矣,大分敦矣,不义莫大矣。乃以介然箪豆之小节,而信其可以尽心之制,合事之宜,而谓之曰义;则义之实丧而徒托其名,奚可哉?故君子知其不可以为义,而重绝之,所以昭大义于天下,而消夫人乖戾之情。恶可以不辨?”

【元典】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叟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译文】桃应问道:“舜是天子,皋陶是法官,(如果)瞽瞍杀了人,那该怎么办?”孟子说:“把他捉起来罢了。”

【诸儒注疏】“桃应”,孟子弟子也。其意以为舜虽爱父,而不可以私害公;皋陶虽执法,而不可以刑天子之父,故设此问,以观圣贤用心之所极,非以为真有此事也。言皋陶之心,知有法而已,不知有天子之父也。

【理学讲评】桃应是孟子弟子,士,是掌刑狱的官。桃应问于孟子说道:“天下之事,处常易而处变难。且如舜为天子,皋陶为士师,设使瞽叟犯法而杀人,皋陶将如何以处之?吾恐舜虽爱父,不可以私恩,害天下之公。皋陶虽执法,不可以刑辟加天子之父,情法两难之间,如何斯为善处之术也。”孟子答说:“法不行,不足以示信,法不执,不足以示公。今皋陶既为士师之官,则当守士师之法。使瞽叟而杀人,推皋陶之心,惟知执法而已,岂知有天子之父哉?私天子之父,则废天下之公,皋陶必不然也。”

【元典】

“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译文】(桃应问:)“那么,舜不阻止吗?”孟子说:“舜哪能去阻止呢?(皋陶的权力)是有所承受的。”

【诸儒注疏】桃应问也。言皋陶之法有所传受,非所敢私,虽天子之命亦不得而废之也。

【理学讲评】桃应又问说:“皋陶固以执法为正矣,然舜为天子,生杀予夺之柄,皆操于己者也。独可坐视瞽叟之罹于法,而不禁皋陶之执其父与?”孟子说:“夫舜恶得以己意禁之乎?盖使法自我创,则禁自我行可也。今皋陶所执之法,乃原于天讨,而奉为无私之命,沿于先王,而守为不易之典。盖有所传受,而非可以私意出入者,舜虽有天子之命,安得而废天下之公哉。”

【元典】

“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诉然,乐而忘天下。”

【译文】(桃应问:)“那么舜该怎么办?”孟子说:“舜把抛弃天下看得如同丢弃破草鞋一样。(因此他会)偷偷地背着父亲逃跑,沿海边住下来,一辈子高高兴兴的,快乐得忘了天下。”

【诸儒注疏】“屣”,草履也。“遵”,循也。言舜之心,知有父而已,不知有天下也。孟子尝言舜视天下犹草芥,而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与此意互相发。

此章言为士者但知有法,而不知天子父之为尊,为子者但知有父,而不知天下之为大。盖其所以为心者,莫非天理之极、人伦之至。学者察此而有得焉,则不待较计论量,而天下无难处之事矣。

【理学讲评】跣,是草鞋。桃应又问说:“舜于瞽叟,若禁皋陶之执法,势固有所不行。若听皋陶之执法,心必有所不忍,当此两难之时,又何以为曲全之术也。”孟子说:“舜,大孝人也。推其爱亲之心,但知有父,而不知有天下,视弃天下之大,犹如弃敝跣之轻也。其心以为朝廷之上,不可以私而挠公。大海之涯,或可避难而远害,必且窃负瞽叟而逃。遵循海滨而处,自屏于寂寞之乡,以为全亲之计,承颜顺志,不但苟免一时,将终身诉然快乐,而忘其有天下矣。若然,既不枉士师之法,又不伤父子之恩,舜之心如此而已。是可见人臣以执法为官守。即天子之父,且不敢宥,而况其下者乎。人君以爱亲为天性,即天下之大,且不敢顾,而况其小者乎?”学者诚得虞舜皋陶之用心,而引申触类以求之,则私恩公义,各得其宜,而天下无难处之事矣。

【心学讲评】君子之立论,有合之而成一理,彼此各得者;有不合而各据其所处之素,以尽其当为者。盖人各有所当然之极致,唯极乎不两立之势,而尽之无可尽乃可以垂世立教,而无望于通融之一说,以求曲全。吾于孟子答桃应之问而见之。其言法也,一守乎法而不可屈也;其言情也,极用其情而无所分也。

桃应问曰:“夫法固有难伸之时乎?舜,至孝也;为天子,至尊也;皋陶为士,承舜命而行法者也。于时而使瞽瞍杀人焉,杀人者死,有明刑矣。皋陶于此,念所执之法,而上有大孝之天子临之,将如之何?法其可必伸者乎?”孟子曰:“法既立而不伸,是逆天讨也。皋陶所重者法,而何疑焉!执之而已矣。”

应曰:“皋陶之法,奉天子之命而始有权。然则天子可令之行,可禁之止,而舜独不可禁与?”孟子曰:“夫可得而禁,则亲在而恶能不禁?乃思夫舜之于此禁皋陶之执,是禁皋陶之守法也。业已命官明刑矣,恶得以父子之私而禁之?所以然者,士师受命于天子,而天子受命于天,天讨有罪,业已付之士师,天子不能挠也。”

由此言之,执法者唯知有生杀之大柄,不知天下之有孝子,不知天下之有天子,乃以立不易之经,而为徇情以废法者之永鉴。然则子非天子,其不能为之曲庇,亦不敢越位以侵官,其断然必极其致者固然。皋陶不暇计及于舜之何以处此,而天下后世之司法者,孰得为他人计其自处哉?

桃应乃转为舜言曰:“天子不能禁,士师不能挠,则杀人者死,瞽瞍将丽于法,舜将如之何?法在必行,情其可必遂乎?”孟子曰:“情莫重于父子,而有不遂,是绝天性也。子之所疑,在舜为天子而已。苟不存一天子之见以事其亲,则弃天下,视之如弃敝屣;非天下之轻,拟之父而见其轻也。诚轻于弃天下,则全其亲以脱于法,唯有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法所不及,或可以全也。顾斯时也,舜以幸免其父为乐,而天下不复在其意中,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知有亲而已矣,何知有天下哉!”

由此言之,尽情者唯知有天性之至爱,不知有天子之不可逃,不知有士师激天子之逃之为非理,乃以立大孝之极,而为重利忘亲者之永鉴。然则身非天子,其不容系念宠辱,亦不容因失所而怨其亲,其断然必行其志者固然。舜不暇及于既逃之后皋陶之何以处此,而天下后世之事亲者,孰得望曲全于他人以自规其责哉?自舜言之,舜不必为皋陶虑;自皋陶言之,皋陶不必为舜谋。

君子之立论,有不必相通,而各自成一道,所以使人之随位自尽,是或一道也。不然,舜为天子,皋陶为士,所以感格而防闲之,自有道存焉,瞽瞍何至杀人,而劳桃应之过计哉!

【元典】

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

【译文】孟子从范邑到齐国去,远远地看见了齐王的儿子,很感慨地说:“居住环境改变人的气质,奉养改变人的体质,所处的环境真是关系大极了!他和别人不都一样是做儿子的吗?”

【诸儒注疏】‘范”,齐邑。“居”,谓所处之位。“养”,奉养也。言人之居处所系甚大,王子亦人子耳,特以所居不同,故所养不同,而其气体有异也。